作者:蕭平實弟子大風無言 出處:正覺電子報146期
楔子之章:辨正法義之前----誰是傾缽傳法者?
第一節 玄奘菩薩護法心志,直至末法萬年
釋迦如來屬意法脈寶地,大法東傳震旦中國
釋迦牟尼古佛為履踐賢劫千佛在因地時的誓約,以及觀察娑婆眾生得度因緣已經成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以如來之尊降生于古印度,歷經宮廷富貴、出家苦行,於菩提樹下明心見性,再次示現成就佛果,拯濟有情出脫生死長河、邁向佛道。如來示現入滅前,以首朝東(北)(註),寓意早已屬意華夏神州為正法久住之地,預記座下菩薩乘弟子眾來日將於震旦中國開展新局,流布聖諦,化度世間。
釋迦如來示現入滅後,魔王波旬于中世紀時大舉魔軍入侵印度。印度不似中國有儒家思想提倡世間道德禮俗可抵禦邪婬,於是婆羅門教之新興異門宗派崛起,加上又有提倡婬欲的往世書(1)出土,遂令譚崔雜交風行,社會無知男女趨之若鶩。譚崔婬欲之術亦滲入當時佛門,行者將男女二根交合翻為佛法無上瑜伽第一義,偷天換日破壞如來的清淨法;更有國主以政治力介入宗教,大力支持譚崔雙修,以致不出數百年間,原本清淨的印度佛法道場從此淪墮,難以為繼,大法東度震旦中國成為勢所必然。菩薩乘弟子眾秉持佛旨,乘願再來勇猛護持最後一分佛法血脈,必令正法相續,不墜於人間。
釋迦如來拈花微笑親授摩訶迦葉尊者第一義諦殊勝宗門之法,此公案之密旨歷經西天二十八祖代代相傳,至禪宗達摩祖師東來,將此千佛不易的宗門意旨傳入中國。達摩祖師深知華夏學人于教門義理有諸多淆訛與爭議,遂舉已經中譯的《楞伽經》作為印證本心第一義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妙諦的聖典,極力教導傳人弘揚教門《楞伽經》之真諦,以此開展宗門。
然當時中國於大乘實相各有兩方分舉“真如”、“阿賴耶識”以為對立,不知二者實則為一;後更有真諦三藏切割第八識之極清淨分以為“無垢識”(又譯作庵摩羅識或阿摩羅識),致使唯一真實義竟有三家之說,佛法宗旨難明;餘諸爭議,更無待言。直到唐朝玄奘菩薩世出,教門真義方得氣象一新。
玄奘菩薩推弘教門正義,支持宗門一花開五葉
玄奘菩薩西行取經歸來,譯出聖教真諦,宣揚根本識阿賴耶之正義:第八識本自真如法性,亦稱真如心、如來藏,以識中本自具足真如法性故,識中亦含藏未來成佛所需之一切法種故;學人如法修行三大阿僧祇劫之後,福慧究竟圓滿而成就佛果時,猶是此識心體常住,但以內外俱淨故,一切種子不再變異而度過變易生死,更名為“無垢識”----阿摩羅識;自此唯一真實義得以大白於中國。玄奘菩薩又得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之護持,於是楷定八識,全國四眾景從,再無公開質疑第八識如來藏正理者。
自此,佛門四眾曉知第一義諦正義,教門所說與宗門所證之標的,皆是此心第八識如來藏。玄奘菩薩以自身證量及譯經志業,並著作《成唯識論》、〈八識規矩頌〉等,闡明八識正理,支持南方的禪宗於不敗之地;於是一花開五葉,宗門證悟祖師人才輩出,禪門公案傳頌天下,開啟了唐宋禪法的黃金年代,成就佛教史上的盛世。
玄奘菩薩造《成唯識論》與窺基菩薩之建議
玄奘菩薩以譯經大業擎起佛法大纛,更造《成唯識論》暢述唯識至理,摧破邪謬。“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闡明三界唯由根本識如來藏心而生,一切諸法皆從八識心王和合運作而有;此一佛法正義,為一切學人之根本所依。學人親證本心,轉依真如體性,便得入菩薩七住位不退。
玄奘菩薩原本計畫將印度十大論師對《唯識三十頌》的注釋譯成十個譯本,然弟子窺基知此純粹翻譯應無助於大眾辨明真訛,便極力反對,並以退出譯事表明心跡。當初玄奘菩薩在印度記錄下自己融通三乘菩提的心得劄記以為法義辨正之提要,內容本在破斥外道及辨正唯識十大論師的正訛,後於曲女城大法戰前已編寫完《成唯識論》。回到中國,唐太宗知悉此事,索閱梵本及大師以中文寫下的心得劄記等之後,大為讚賞,玄奘大師便奉詔譯出;然此論純是自身著作,故未列在譯場待譯的梵本經論之中。此際弟子窺基又力諫應合為一本以正淆訛,玄奘大師遂提出自己在印度所造的《成唯識論》,並譯成中文,七十日中逐尋十大論師論著,以此論為根本而為弟子闡釋其中真訛令開全目,故知此論實為玄奘菩薩在印度以梵文親造的至論----佛教史上光芒萬丈的偉大鉅論《成唯識論》。
玄奘大師大願力----於世尊末法,寧喪身命堅定護持正法
護持釋迦如來一代時教至法滅盡,是玄奘菩薩的廣大願力,所以必定乘願再來、常在人間。然當年有善法神只見玄奘菩薩舍壽後生到兜率陀天,身上慧光金色晃耀,又有色界禪定證量之定光而更增熾盛,善法神遂知悉玄奘菩薩道業精湛過於天人,定更無業力牽引至於人道受生,故判斷玄奘菩薩必無再現人間。釋道宣便筆錄此善法神的判斷言語,傳之世間,致令時人誤會玄奘菩薩不再現身人間;此皆不知不信玄奘菩薩廣大願力所致。
猶如經中記載佛入滅千年後的龍樹菩薩將往生極樂世界,但覲見彌陀世尊之後並不會常住極樂世界,仍會回到娑婆世界,今亦已在正覺會中低調弘法。玄奘菩薩本是大心菩薩,精勤護持佛法,且于佛世時就為大比丘,乃十大弟子之一,受命弘揚正法。當知釋迦如來座下,有諸大弟子雖現聲聞相,實則本是菩薩,如《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
「與大比丘眾六十二億人俱,皆悉了達諸法實相,自性平等猶如虛空無所依著,永離一切煩惱蓋纏;一切如來智慧方便皆能隨入,於一法中了一切法,無分別智常現在前;常勤修習趣種智道,心無退轉,皆已成就到彼岸智,隨一切境所行方便無不具足;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旃延……。」(2)
又《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此經有異譯本《大方廣佛華嚴經不思議佛境界分》):
「復有無量千億菩薩,現聲聞形,亦來會坐;其名曰:舍利弗……等而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羅蜜,近佛菩提,為化眾生,於雜染土現聲聞形。」(3)
可知佛陀座下諸大聲聞弟子多是久修有成的大菩薩,來此護持正法。尤其末法萬年時局艱難,此等諸大聲聞菩薩必然挺身而出,捍衛佛法。有經典為證: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26〈精進波羅蜜多品第9之2〉:
「若於世尊末法中,複能利樂諸有情,彼時多有魔障侵,于此勿應生退屈。未來若有苾芻眾,決定於法生信解,寧喪身命堅護持,速獲證悟圓常果,爾時,舍利子及諸大苾芻等,於大眾中,聞是修習大乘行者于諸險難能行正法,各各發起廣大無量堅固勇猛精進之力。」(4)
本是菩薩的舍利弗、迦旃延等諸大比丘都各各發起廣大無量堅固勇猛精進之力,依如來至尊指示,於末法萬年,寧喪身命護持正法。菩薩于佛世(正法時期)精進護持正法尚不在意是否為人所害而捨命,況於末法時期外道將滅法時能住於天界緘默無為?舉迦旃延菩薩為例,迦旃延菩薩于佛世以“善分別義”著稱,當時曾撰寫一論恭呈如來印可,此論義理微妙,降伏外道,故稱善分別義第一(5);故迦旃延菩薩于末世外道猖獗時,必然出世破斥外道邪論。再如提婆菩薩在世時極力造論破斥外道及佛門外道,以致為部派聲聞凡夫雇人所害(提婆菩薩猶深切哀憫此刺客,教令如何逃逸,以免為弟子追緝)。然菩薩于世間本在生死中,又何曾在乎一己之性命?故必不改初衷,於末法時節出世破諸外道惡見。如玄奘菩薩累世精勤護持正法,橫越沙漠、跨越天險、遭遇匪賊等等危難,皆不能折其堅定護法之志向,縱使喪身捨命亦無悔矣!
玄奘菩薩像法、末法破邪顯正,再來人間萬年不易
玄奘菩薩自佛世以來便以義理申論精湛聞名,憫念蒼生眾苦,以護持正法為己任,故能造《破惡見論》震懾五印一切學人,良有以也。玄奘菩薩在此娑婆人間雖隨眾生業報而有痛楚,然亦法樂無窮,如其至於天竺時,得觀護法菩薩(賢劫千佛之一)注釋提婆菩薩之論,即生無比雀躍之心,以惺惺相惜故,以法樂在其中故;後來玄奘菩薩亦造《破惡見論》及《成唯識論》破斥外道,勇猛弘護正法,法樂無窮。
更舉一事以明玄奘菩薩護法心志:當菩薩西行到印度恒河流域時,被水賊擒捉,欲生祭水神,玄奘菩薩當時唯是專心思憶兜率陀天彌勒菩薩,“願得生彼恭敬供養,受《瑜伽師地論》,聽聞妙法,成就通慧,還來下生,教化此人(賊眾)令修勝行,舍諸惡業,及廣宣諸法,利安一切(眾生)。”(6)所以玄奘菩薩必繼續下生人間,廣宣佛法,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是玄奘菩薩的本願故。
當時玄奘菩薩受水賊之難,尚未抵達菩提伽耶獲得護法菩薩親筆論述唯識妙義之論本,尚未受學戒賢論師(戒賢從學于護法菩薩)對《瑜伽師地論》之開示,故發願往生兜率陀天,受學於當來下生尊佛彌勒菩薩,以通達《瑜伽師地論》正義,成就聖位智慧。
後來玄奘菩薩得到《瑜伽師地論》梵本及護法菩薩親筆注釋世親菩薩《唯識三十頌》之原本,已然無憂;以玄奘菩薩的無師智,只要如是經論在手,不由他聞,自讀之後必能當生回復聖位智慧與證量故。玄奘菩薩後來抵達那爛陀寺,戒賢論師更代為講述當來賢劫千佛之一的護法菩薩闡揚《瑜伽師地論》之正義,自可快速縮短回復證量的時間,殆無疑義矣。玄奘菩薩在印度時已然回復地上菩薩的通達智慧,後來捨壽時猶然求生兜率陀天,以覲見彌勒菩薩恭仰聖裁教誨,再依本願力降生人間,入禪門繼續護持正法,故有後來之禪宗盛世。
玄奘菩薩後身必持本願,再來此五濁人間闡揚正法,定受無知人之輕蔑,又受惡王破佛滅佛之害,再為昏庸國主所苦,乃至異域苦心孤詣而終;至於玄奘菩薩前身----提婆菩薩,受誤解聲聞菩提之二乘凡夫雇人所害,亦不在話下。這就是“菩薩遊戲人間”。
又,撰寫《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之前後兩位作者皆未親炙玄奘菩薩,故于若干處未有盡知而致生舛誤,如傳言當時玄奘菩薩抵達印度菩提伽耶,緬懷如來深恩,遂興感慨:「佛成道時,不知漂淪何趣;今於像季(像法)方乃至斯。」(7)然,後來玄奘菩薩回復聖位證量,依佛性作用及如夢觀之現觀,自能思憶當年於如來座下之事,此實非傳記作者之所能知。故若僅閱讀此傳記,便易由此輒生玄奘菩薩不曾于佛世受學於佛座下之誤會,然實非如此。
又,臆測玄奘菩薩不再來人間者當知:文殊師利大菩薩、普賢大菩薩尚且示現為唐朝寒山大士、拾得大士,彌勒菩薩亦曾現身為布袋和尚(唐末-五代),諸大菩薩如是不舍人間有情,如何玄奘菩薩可能自捨廣大願力而久住兜率陀天宮?絕無是理。玄奘菩薩之菩薩種姓具足,智慧猛利,通達大乘正法,知曉十地菩薩之智慧,又於佛前承諾於後末世護持正法,如何不來人間教化、摧邪顯正?
菩薩誓願于世尊末法“寧喪身命堅護持”,往返人間護持正法本是大乘菩薩受佛囑咐的職責,縱然於此彌天蓋地的眾生共業中,菩薩唯能尋求一微小空隙因緣發揚佛法,舉步維艱之際尚須顧全種種事相,受盡人間曲折冷暖,菩薩猶然勇猛現身、甘之如飴;這就是玄奘菩薩萬年不易的大心風骨!
平實導師亦如玄奘菩薩,回復過去生的證量後,一時於如夢觀之證境回見當年為如來座下大比丘撫觸佛棺,不禁落淚無可自抑,雖知如來常住,但情分難捨,故必護持正法直至滅盡;是知玄奘菩薩如是,平實導師如是,我輩弟子景從大心菩薩來此人間直至法滅亦如是!至於平實導師之所由來,吾人不需臆測,以于捨壽時必定當眾說明周知故。
窺基菩薩心性耿直,追隨法主護持正法
由於窺基菩薩的《成唯識論述記》(下稱《述記》)論述法義有所舛誤而被人利用來譭謗平實導師,所以在此略述玄奘菩薩弟子窺基法師其人其事。窺基個性不樂與人諍,欲求佛教內部和諧,因此在玄奘菩薩翻譯自身著作《成唯識論》時,窺基建議不要指名道姓其中之謬說法義者,玄奘菩薩接受建議而隱去謬說法義者之名,以致中譯完成後的《成唯識論》,于全文辨正法義時,皆以“有義”代表諸論師名字,且讀者必須讀至最後一個“有義”,方能全盤知曉及統攝其中正義與謬理。這“有義”取代諸論師人名之舉,徒增記憶之困擾與理解上的困難,又因論中文字極度簡潔不易讀懂,其中謬議究竟是何人所說已無人知;在玄奘菩薩捨壽後,中國抱有誤見者依然故我,致令《成唯識論》破邪顯正之舉全無作用;後時窺基菩薩頓察己非,便作《述記》說明此中各個“有義”為何人所言,以補前愆。《述記》是窺基菩薩聽聞玄奘菩薩對眾演述《成唯識論》,事後思惟整理而成之記錄,然窺基菩薩證量遠遠不及玄奘菩薩,難窺聖境,故行文中不免偶與原來演述有所出入;且《成唯識論》用字非常精練,多處唯有略述宗旨,然所含義理甚為深邃,故窺基難以盡解自是常事。
又,玄奘菩薩弟子中,窺基雖出類拔萃,靜慮有成,又諳梵語,深得玄奘菩薩器重,然窺基性不樂攀緣,雖不與人諍,卻亦不喜近梵行不淨之眾,故本少結人緣;加上唐高宗李治在玄奘菩薩捨報後便下令關閉譯場,譯僧各歸原寺,人物星散,眾弟子間少有往來。所以,當窺基菩薩後來梓行《述記》時,難有同門師兄弟辨正其中之誤;且當初大眾聽聞玄奘菩薩講述《成唯識論》時,已覺義理甚深難解,又如何在事隔多年後(已無大善知識指導)能再與窺基另行辨正?尤其可惜的是窺基菩薩進入僧團較晚,未能聽聞玄奘菩薩最早開示《瑜伽師地論》之勝義;縱令玄奘菩薩有再為窺基補述(8),然百卷浩瀚一時難企,終究難解此中一切脈絡因緣。
當年玄奘菩薩示現辭世後,窺基菩薩為報師恩,遂窮盡一己性命,造一百餘本疏論,務求第一義諦廣行人間,是以世稱“百本疏主”(9)。窺基雖多生修證靜慮禪定,然當玄奘菩薩舍壽已杳時,窺基於唯識妙義無從問道,獨自揣摩不免有誤,如其對唯識五位之前三位(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不能意會玄奘菩薩及《般若經》中所說,以致對真見道、相見道(觀行非安立諦三品心)及通達位等之位階,以及入地前的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之加行,申論有誤,其錯將資糧位、真見道及相見道三位階合為一個位階(10),實不足為奇。今日若無平實導師開曉,賢位菩薩自行研讀《成唯識論》亦難真解其義。然《述記》猶自粲然可觀,多能體現玄奘菩薩講學之精華,雖然偶有謬誤,可謂瑕不掩瑜,實應禮讚;承襲于玄奘菩薩所述之西域諸論師姓名與主張內容,亦詳載分明,足供後人引作證據,非無可觀。綜上所說,以明《述記》法義舛誤之由來,可知《成唯識論》義理艱深,實非三賢位菩薩之所能及。
又,傳言道宣律師邀請窺基菩薩受天人供養齋食事,此諒非事實。當知窺基菩薩心地澹泊,以報恩為己任;若非為攝受眾生,孰肯為一飯食往返奔波?且依《三國遺事》記載,受請者乃是另有其人(11)。窺基菩薩位在三賢,囿于證量智慧之所限,《述記》法義偶有謬誤在所難免,實非本意;故後人不應自執《述記》之言來勘定聖者玄奘菩薩《成唯識論》之真諦,仍須小心審諦為是。
窺基菩薩常每月造一彌勒菩薩聖像,於聖像前日誦菩薩戒一遍,發願追隨玄奘菩薩求生兜率陀天(12),又於《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造疏(13);窺基往生後,必得彌勒菩薩曉諭《述記》誤計之處,自然受教奉行。窺基菩薩追隨玄奘菩薩護持正法直至萬年之志不可與奪,必依彌勒菩薩付囑再來人間護持玄奘菩薩後身,今亦已入會中低調弘法,甚得兩岸學員喜愛。窺基菩薩為自調伏,不喜受“大師”之名,又一心敬畏法主,唯以法主所述之法義為依歸;其後世再來聆聽法主演述法義而知當初所論非真之處時,必當自感慚愧,設想如何彌補過失;若聞平實導師將造《成唯識論略解》,且會一併檢視《述記》以正訛誤,其心應甚歡喜----以平實導師之智慧證量,必可利益安樂大眾無疑。
若今有人總在事相上用心,于援引《成唯識論》法義時,又刻意引用窺基菩薩《述記》之誤處,特地抵觸平實導師依據般若諸經及《成唯識論》所說,當知其人言行與用心其實遠遠不及窺基菩薩,而竟有人私下稱其為窺基再來,觀其所行卻是背地為文而于網路訕謗菩薩,與窺基之當面直諫個性全然有別,其言之是與非,焉能瞞卻天下有智之人。為免大眾受此人惑亂,是以略述窺基菩薩心性之一二,以為之記。
第二節 法義上之譭謗----從2003年法難到琅琊閣
西元2003年法難分裂勝義僧團,《燈影》钜著澄清質難令無疑。
西元2003年,正覺同修會會中有不解《成唯識論》正義者,意欲成為正覺之領導人而不得遂,為親教師會議所反對之後,執取“真如無為”來反對“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常住,否定正覺同修會正法,企圖分裂勝義僧團。如是者先誣衊平實導師貪取會中錢財,無根無據之後,又誣指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是生滅法(顯示其不信第八識心體是法界根本),再誤會“真如”是“唯有純然無為法性”(意即否定真如是常住根本心、具真實如如之自性),又說此純無為性之真如能生阿賴耶識而轉成有為法,更說須證得第四禪方得見道(以此否定中國禪宗大多數證悟之賢聖),甚至說自己證得的是佛地真如(即一悟即成佛地。後又改說證得的是初地真如,即一悟即入聖位。後來又說一切歸零、重頭開始),無法認同證悟明心之真見道唯在七住不退。如是等等不一而足,於法義頓生諍見,攻訐大乘見道正理。當時有人於外聽聞上述說法,即詳列諸等扞格正理之處,來信請益平實導師;平實導師于三月二十九日收到信(14),即於次月十九日覆信兼跋(15),以《燈影》一書歷歷分明指出退轉者所持之謬見所在,二十餘萬字,悲心滂沱如是。
事隔多年,再有正覺教團親教師以《成唯識論》質疑平實導師,亦將所證真如之真見道作“親證聖位”(初地菩薩)解。平實導師遂為開示解惑,2018年更印梓《涅槃》廓清淆訛(16),一一詳細解析,大白《般若經》及《成唯識論》所說見道之理。
由上可知,三賢位學人自行閱讀《成唯識論》與《述記》時,萬勿自作解人,凡有所窒礙,應求教師父平實導師;若自執己見,於平實導師所述大乘正義生疑,即釀大錯。
琅琊閣重蹈覆轍----心外求法覓真如
平實導師造此《燈影》與《涅槃》等,證明大乘第八識如來藏正義即如來闡述之第一義,兩千多年從來如是,無可摧破;然師雖於《燈影》再三教誨,今日網路猶有化名琅琊閣者及其寫手再行滋事,依自己錯會《成唯識論》與《述記》之惡見,重蹈2003年退轉者之覆轍:一、執取真如法性以為實際理體,二、將第八阿賴耶識心體說為生滅心,三、主張須第四禪才能見道。(如出一轍處,《燈影》與《涅槃》二書已經詳破。)又,四、2003年退轉者本來主張“見道即成佛地真如”,後在平實導師破斥後,改為“見道成初地真如”,再被平實導師破斥後,再改成一切歸零、重頭開始;琅琊閣一樣重翻舊帳為:“見道後很快刹那入地”(琅琊閣主及其寫手認為:“真見道後,很快(用刹那來說)就完成‘相見道’,不需要等多少‘劫’,完成相見道即入地。”故筆者這裡說他主張“見道後很快刹那入地”)。種種覆轍繼續重蹈,不知2003年時早已預破在先,猶自犯之,良可歎也!
宗門與教門所證皆此----第八賴耶識如來藏
大乘教門所說、宗門所證皆同一心:宗門達摩祖師舉示《楞伽經》印心,令大眾皆知禪宗所證即每人的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教門大師玄奘菩薩少小親聞《攝大乘論》闡揚第八阿賴耶識正義,略加思索即自證根本識。又當知玄奘菩薩所造《成唯識論》契合禪宗所悟涅槃妙心,且其實是為後時的禪宗盛世預先開路;又,玄奘菩薩教導日本留學僧道昭時,親口告之:“經論文博,勞多功少。我有禪宗,其旨微妙;汝承此法,可傳東徼。”(17)令道昭早得悟解,再遣道昭至禪宗旁支慧滿禪師處接受印證。可知教門宗門之所說所證本同,皆是第八識如來藏心。
琅琊閣主及其寫手,在“見道”上比較重要的四個錯誤論點已如前說;又其說:
「這篇文章重點討論蕭平實居士在其著作中曲解《成唯識論》和《成唯識論述記》關於“見道位”的主要錯謬,以此說明蕭平實導師設定的“密意”與大乘見道的定義並不相符。」(18)
是故以下先簡單回覆數語,於此楔子後的章節將再作詳細辨正。
一、琅琊閣執取外於第八識有獨立的真如法性以為實際辨正:
1、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諸無為法”----包括“真如無為”----不離色心而獨存。(19)離第八識心之外更求法性(體性)者皆成“心外求法”的外道。
2、玄奘菩薩所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如來說:「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即知此處以真如指稱第八識心體,即知真如能出生諸法,故真如非僅具無為法性;若純無為法性,即非能出生萬法之心體。
3、玄奘菩薩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如來說:「真如不生,是名法身」,法身者指明以法為身即是有體,即真如體,即知真如一名非僅指稱第八識之法性,其有心體與法性二義,必須依前後文義理而解。
4、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即以真如指稱法性----真如即第八識心體的中道實性,亦即真如法性是第八識所具有的圓成實性,非自外於第八識心體。
萬法之理體是指心體,所含藏的種子發起為現行;故真如無為法性亦不得離心體而獨存。第八識心體法無我的緣故,不分別自體具有真如無為法性,依此而說勝義無自性性,一切法無所有;然而琅琊閣否定所證的阿賴耶識是真如心體以後,妄想意識境界可以緣於如是無自性無所有的境界,聲稱彼即是般若即是真如,正是絲毫不差的重蹈2003年退轉者的覆轍。
二、琅琊閣將第八阿賴耶識心體說為生滅心
辨正:
1、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阿羅漢永失阿賴耶名,不是捨第八識心體(20)----亦即捨第八識的阿賴耶性,心體猶存。
2、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第八識隨各義差別安立種種名(21)----阿賴耶識是名字,心體即第八識心體。
3、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如來地的無垢識,因地名為阿賴耶識,皆第八識。
4、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阿賴耶識恒常相續常無間斷,亦即心體恒常;又說祂“念念生滅變異”,亦即第八識所含藏七轉識等種子可受七轉識薰染變異(包括異熟種子酬引業力之生滅變異)(22),名為阿賴耶性及異熟性。
阿賴耶性與異熟性為無記性有變異性。
如來在唯識經典說有八識,第八阿賴耶識即如來藏,即是法身,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真如;既是真如,心體即無生滅可言。
三、須第四禪才能見道嗎?
辨正:
1、玄奘菩薩指導弟子道昭開悟,並無記載說道昭證得第四禪。
2、玄奘菩薩弟子窺基菩薩見道,然無記載窺基證第四禪。
3、玄奘菩薩譯《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最後身菩薩成佛前依第四禪見道”。
4、玄奘菩薩年少即見道,取經返國後,欲至少林修回四禪九定,未能獲准,後住玉華寺無暇修定。
由玄奘菩薩、窺基菩薩、道昭等例證,可知從來明心見道無須第四禪;且中國禪宗史留下膾炙人口的呵斥靜坐是磨磚作鏡的故事,證悟祖師從古至今都不是終日靜坐以求第四禪息脈俱斷,而是自參自悟、依公案機鋒參究,入此無門之門。又《瑜伽師地論》中說,不論聲聞或大乘的見道,只需依未至地定即可於悟後相應其功德(23);論中復說,欲證初果乃至明心,都必須有相應的定力作為所依,即是未到地定(24);欲證阿羅漢果時必須有初禪作所依,亦不需有第四禪(25)。以是緣故,說三乘見道必須有未到地定作所依,欲證阿羅漢果者必須有初禪以上定力作所依,是故論說:“復次,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入聖諦現觀。”(26)亦未限定必須第四禪,乃至證不還果時亦只需初禪即可,不需第四禪(27)。故琅琊閣說須證第四禪已方能見道,此說不唯違教,亦複悖理。
四、大乘見道後即很快刹那入地?
辨正:
1、玄奘菩薩在中國時已證悟明心(見道)與眼見佛性,並已證得慧解脫果,但並無隨即入地,待西天取經深入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教誨,才清楚佛道次第,知曉入聖位菩薩所需具足的條件,方得回復地上之證境。
2、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真見道”(見道開悟)滿足,再經歷“相見道”的非安立諦三品心觀行圓滿,最後還要完成安立諦十六品心(依止觀說九品)的加行以成就阿羅漢果再起惑潤生,並須十無盡願已得清淨,才有入地資格。
3、玄奘菩薩《成唯識論》說:見所斷分別隨眠,於相見道位中猶須進斷,非真見道位盡斷。
4、玄奘菩薩弟子窺基菩薩《述記》說:「相見道位後得智生起很久,猶在見道位」。(28)
玄奘菩薩依梵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已知無論劫數多久,修學都是依於這一刹那心相應的緣故(29),乃至成就無上菩提亦是如此。故真見道與相見道亦然,即非無時劫,並非真見道後可以很快刹那入地。若聖位菩薩來此示現,則非歸此例,是回復往世證量故。(待續)
-------------------
註:如來示現入滅前,吩咐阿難尊者敷置床座的方位,經中開示有二,一為向北,一為向東;如:《長阿含經》卷3:【爾時,世尊入拘尸城,向本生處末羅雙樹間,告阿難曰:「汝為如來於雙樹間敷置牀座,使頭北首,面向西方。所以然者?吾法流布,當久住北方。」】《四童子三昧經》卷1:【爾時,世尊告阿難言:「瞿多彌子!……汝時可起,但當速去,可為如來於雙樹間安置床鋪,頭向東……」】又由於華夏神州位在天竺東北方位,故今二說具錄。
- 往世書是一類古印度文獻的總稱。許多往世書都包含豐富的宗教和哲學理論,從性愛到數論都有出現。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80%E4%B8%96%E4%B9%A6
2.《大方廣入如來智德不思議經》,《大正藏》冊10,頁924,中21-28。
3.《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大正藏》冊10,頁909,上24-29。
4.《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26〈精進波羅蜜多品第9之2〉,《大正藏》冊11,頁846,下29-頁847,上3-6。
5.《增壹阿含經》卷3〈弟子品第4〉:“善分別義,敷演道教,所謂大迦旃延比丘是。”《大正藏》冊2,頁557,中14-15。
6.《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大正藏》冊50,頁234,上14-17。
7.《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3,《大正藏》冊50,頁236,下1-2。
8.《宋高僧傳》卷4:【又雲:“請奘師唯為己講《瑜伽論》,還被測公同前盜聽先講。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則否。’”】《大正藏》冊50,頁726,上1-4。
9.《法華經玄贊要集》卷1:“(窺基)並撰《法菀》、《大乘唯識》、《法華》等疏一百餘本,盛行於世……春秋五十有一……葬于樊川北埠唐三藏和尚塋所……西國有千部論師,即天親菩薩;東土有百本疏主,即慈恩和上。今此十卷疏文,即百本中一本也。”《卍續藏》冊53,頁358,上14-下2。
10.《涅槃》下冊:“窺基把初信位到第六住位未滿心,對真如尚無實證而無勝解的人,以及對真如已經實證而有勝解的第七住位到第十回向位,都歸類為未證真如的資糧位,那麼真見道位以後相見道位的非安立諦三品心等三賢位觀行,究竟應該放在哪個位次?”平實導師著,正智出版社,2018年11月初版四刷。
11.《三國遺事》卷3:“相傳雲:昔義湘法師入唐,到終南山至相寺智儼尊者處;鄰有宣律師,常受天供,每齋時天廚送食。一日,律師請湘公齋,湘至坐定既久,天供過時不至,湘乃空缽而歸;天使乃至,律師問:‘今日何故遲?’天使曰:‘滿洞有神兵遮擁,不能得入。’”《大正藏》冊49,頁993,中29-下5。
12.《宋高僧傳》卷4:“基生常勇進,造彌勒像;對其像日誦菩薩戒一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彌勒聖像)乃發通身光瑞,爛然可觀。”《大正藏》冊50,頁726,中6-8。
《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卷下:“常月造彌勒像一軀,日誦菩薩戒一遍,願生兜率,求其志也;又有通神之應,淖然可觀。”《卍續藏》冊150,頁177,上11-13。
《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卷下:“每月必造慈氏像,一生偏慕兜率身,每日必誦菩薩戒,唯杖木叉制波旬。”《卍續藏》冊150,頁178,下17-18。
13.《宋高僧傳》卷4:“(窺基)後躬遊五臺山登太行……過信夜,寺中有光,久而不滅,尋視之,數軸發光者,探之得《彌勒上生經》,乃憶前夢,必慈氏令我造疏,通暢厥理耳;遂援毫次,筆鋒有舍利二七粒而隕,如吳含桃許大,紅色可愛;次零然而下者,狀如黃梁粟粒。”《大正藏》冊50,頁726,上4-18。
14.《燈影----燈下黑》:“來函於2003/3/27投寄,餘接獲來函時,已是2003/3/29……。”平實導師著,佛教正覺同修會(臺北),2009年9月初版三刷。
15.《燈影----燈下黑》〈自序〉:佛子平實謹序西元2003/4/19于喧囂居,平實導師著。
16.見《涅槃》下冊,第三篇第一章第四節〈相見道位的加行及入地前的加行〉之第四目〈新學菩薩對見道與加行的疑惑〉、第五節〈與大乘見道相關的其餘疑惑〉,及第三章〈厘清大乘涅槃之真見道、相見道、通達位等教判淆訛〉之第三節〈關於大乘見道疑訛的辨正〉。平實導師著,正智出版社,2018年11月初版四刷。
17.《元亨釋書》卷1,《大藏經補編》冊32,頁173,下11-12。
18.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二)〉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381281
琅琊閣另二篇文章同樣以曲解《成唯識論》來評論平實導師:〈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與《成唯識論》的矛盾(一)〉
https://zhuanlan.zhihu.com/p/79453425
〈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三)〉
https://zhuanlan.zhihu.com/p/81423719
19.《成唯識論》卷2:“諸無為法,離色心等決定實有,理不可得。”《大正藏》冊31,頁6,中15。
20.《成唯識論》卷3:“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舍,非舍一切第八識體。”《大正藏》冊31,頁13,下3-6。
21.《成唯識論》卷3:“然第八識,雖諸有情皆悉成就,而隨義別立種種名。”《大正藏》冊31,頁13,下7-8。
22.《成唯識論》卷3:“阿賴耶識,為斷為常?非斷非常,以恒轉故。恒謂此識無始時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是界趣生施設本故,性堅持種令不失故。轉謂此識無始時來,念念生滅前後變異,因滅果生非常一故,可為轉識熏成種故。”《大正藏》冊31,頁12,中28-下4。
23.《瑜伽師地論》卷14:“又有四種學增上心方便,謂未離欲者為得不還果,或不還果依未至定,求現法樂住。”《大正藏》冊30,頁351,中19-21。
24.《瑜伽師地論》卷53:“又複依止靜慮律儀,入諦現觀得不還果,爾時一切惡戒種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證得初果,爾時一切能往惡趣惡戒種子皆悉永害。此即名為聖所愛戒。”《大正藏》冊30,頁590,下1-5。
25.《瑜伽師地論》卷13:“第四行者先已證得初靜慮等,未聽正法、未習多聞,後從大師或余尊所聞見諦法,或複得聞斷餘結法,由此得入真諦現觀,或複證得阿羅漢果。”《大正藏》冊30,頁343,上28-中2。
26.《瑜伽師地論》卷69,《大正藏》冊30,頁682,中27-28。
27.《瑜伽師地論》卷95:“彼于爾時依不放逸入初靜慮,由觸諦智,得不還果。”《大正藏》冊30,頁844,上28-29。
28.《成唯識論述記》卷10:“以見道位體性稍寬,乃至相見道後得智起位久時,猶名見道。”《大正藏》冊43,頁589,中29-下1。
29.世尊所說這一刹那心相應,就是向佛菩提道成佛的這一刹那心,此心雖刹那刹那生滅,醒後繼續接續,或因胎昧而由諸佛菩薩、善知識攝受而再繼起,如是總稱一刹那心相應(於佛菩提道)。由於相應時都是一刹那,所以無論經歷時劫多久,皆當作如是觀,不應作久遠想,如是直至究竟成佛。
(歡迎關注訂閱<照世明燈>部落格,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功德無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