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各位菩薩繼續收看我們正覺教團所錄製三乘菩提系列節目。接下來的這一系列節目內容,主要的標題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副標題則是「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
這個部分的節目起因於是有一些人,他們對於佛教正覺同修會所弘揚大乘了義的正法內涵產生了誤會,同時他們對於我們正覺同修會當中的一些事相以及法義上面,有提出一些他們認為的質疑和批評,因此就寫作一些文章來張貼於網站上面來流通。這當中在對於佛法的法義上面,他們乃是以他們自己對於佛法、經典聖典的解讀認知作為基礎,這樣來評論正覺同修會所弘揚的三乘菩提之法義內涵。
因為他們這些文章都是張貼在網站上面,而這些文章當中有許多乃是以代號「琅琊閣」的名義為作者居多,同時也有其他文章乃是以其他網路代號名義來發表。因此這些文章的作者群之中,大多數乃是隱匿自己的真實姓名而取一個網路上的化名作為其代號,以這樣的狀態來寫作發表一些文章,發布於一些網路論壇上面;當然這當中也有少數幾位,乃是以他們自己真實的姓名來寫作發表他們的文章,而大多數的人都是用網路的化名來貼文發表,這樣張貼於網路上。因此這當中真實的作者到底是多少人來寫?或者一人、或者多人來寫作?或者是多人寫一篇、或一人寫多篇?我們都不得而知。其實這樣的情形是網路發表文章的特質之一,也就是隱匿自己的身分,而很多人認為這樣不必負文責。
不論如何,這些人他們號稱自己曾在正覺同修會當中也學習過,或者他們自稱現在仍然隱藏潛伏在正覺同修會當中來聽課,而他們這些說法因為是隱匿真實的姓名,我們也不得而知他真實的身分,他的身分是真或者是假我們不知。因此,我們就單從他所說的對於法理、法義上面的錯誤或錯解的部分來加以說明,以期能夠讓許多觀眾菩薩從我們說明當中能夠在法義上得到進步。今天這一期我們要談的就是琅琊閣作者他的一篇文章,叫作:〈正覺佛法名相辨正:「爾焰」是渴愛和惑亂?〉我們將這篇文章當中錯解的部分簡略來舉證,舉出證據來辨正一下。
關於爾焰的開示,其實這個部分的法理,平實導師在《勝鬘經講記》的第一輯以及《楞伽經詳解》的第一輯當中就有說明很清楚,而且從一般凡夫位菩薩的爾焰開始舉例說明,到聲聞人的爾焰,乃至菩薩的爾焰,最後總結只有成就究竟佛才能斷除一切的爾焰。但不知道這位網文的作者「琅琊閣」他是沒有讀過 平實導師書中的開示呢?還是故意掩蓋 平實導師書中完整的開示?我們是不知道,但是從他這一篇網文的內容來看,他只摘錄少許片段文字就胡亂指控,胡亂下決定說 平實導師錯說、甚至指控;實際上,落入古人講的斷章取義,甚至是斷句取義的過失之中,這樣只能顯示他們自己的無知或者誤會錯解。為了顯示完整的內涵,我們先舉出 平實導師在《勝鬘經講記》第一輯當中的內涵,再舉出《楞伽經詳解》第一輯當中的內容,請各位觀眾菩薩看看 平實導師是怎麼說的?瞭解這些文字的背後內涵,以 佛陀所講的四依原則「依義不依語」的內涵來理解。
好,我們看《勝鬘經講記》第一輯當中完整的開示是怎麼說的?平實導師是這樣說的:【「知一切爾焰」:爾焰是什麼?爾焰在阿含中叫作渴愛,猶如口渴時極貪愛清水一樣。很多人學法的時候安不下心,原因就是爾焰作祟;他們一心要追求,可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追求什麼,永遠都不能滿足;所以有的人摸索了三、四十年,才決定要走上藝術的路,走工藝的路,走工程的路,走文學、美術、聲樂、科技等等不同的路,一般人在三十歲以前往往是摸不清楚的。可是這一些人都同樣有一個特性,他們共同的爾焰就是錢不怕多,希望錢越來越多。可是你問他:「有什麼用錢的計畫嗎?」沒有,只要錢多就好,並不曾設定有了多少錢以後準備作什麼;只是希望越多越好,財產越多就越好,這也是爾焰的一種。等到後來遇到一些挫折,想一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開始想:只要心安就好。可是等到他開始尋求平安或心安,他又覺得悶得慌,心中一直想要抓個什麼法;但是到底要抓個什麼,他自己也不知道。】(《勝鬘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81-82。)好,我們看以上乃是 平實導師從凡夫眾生的位階最粗糙的爾焰開始來說明。
接下來,我們再繼續看其他在《勝鬘經講記》第一輯當中的開示,有關於爾焰的內容開示如下:【菩薩也有爾焰,菩薩一出生就開始想:「我到底生來要幹什麼?死了是要到何處去?」在世間法中混來混去,已經「五子」登科了(五子就是:房子、金子、車子、妻子、兒子),卻始終都不滿意;直到後來終於遇到佛法——原來我要的是這個。知道這是他往世學過的,也是他生生世世都要修學而永不終止的,於是就一頭栽下去了。】(《勝鬘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82。)這也是一種爾焰。這一段乃是 平實導師開示從剛剛開始學佛的菩薩為例,開示他們的爾焰是什麼。
我們繼續看《勝鬘經講記》第一輯後面的開示,開示如下:【聲聞人就是厭惡爾焰,所以急著了脫生死,所以當他得到聲聞法的時候就很精進努力降伏爾焰。可是他們對於爾焰的瞭解,其實很有限,只是知道一小部分而已;但是菩薩證悟後知道爾焰的內涵非常多,從世間法爾焰的理解,進而尋求五明的具足了知;所以菩薩對解脫道的迷惑,佛菩提道的迷惑,也開始很深入地理解,次第進修、分分斷除,最後才能了知一切爾焰。】(《勝鬘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82-83。)這一段乃是 平實導師大略開示聲聞人、菩薩的爾焰。
接下來再從另外一個層面來開示,這一段內容比較長,我們看開示如下:【爾焰的範圍是很廣的,對於解脫道的修行者來說,爾焰就是外我所的貪愛、我見的存在,以及對自我及內我所的執著(而這個內我所詳細的內容,請各位觀眾菩薩詳細看《阿含正義》的解說),這就是他們的爾焰。】(《勝鬘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83。)也就是一般人對於外我所貪愛、我見存在,及內我所的執著,這是他們所有的爾焰。【但是對於菩薩來講,過恆河沙數修道所斷的上煩惱,這些也都是爾焰。但是這些爾焰,對一般學佛人來說,只能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陳義過高。因為他們都不會與這種爾焰相應。他們也不需要了知這些爾焰,因為你若要把這個法來加以說明,一定是曲高和寡,妙音少人賞,所以我們不如來講淺一點的爾焰好了。很多人打禪七修禪,其實都只是在修定,與禪宗的禪無關。他們每天打坐,每一坐是兩個鐘頭,兩個鐘頭中希望語言文字的妄想不會再出生。可是努力修了許多年,歷盡千辛萬苦,後來終於可以一念不生了;有一天卻忽然不想打坐了,沒來由的就是煩,就是不想坐。按理來說,可以一念不生、常住於離念靈知之中,應該很喜歡打坐,因為靜坐之中的滋味、定中的滋味已經出現了。可是為什麼他有時候會覺得煩、就是不想坐呢?當你問他:「你為什麼昨天很煩,都不想靜坐?」他說:「就是不想坐,我也不知道我要幹什麼,可是我就安不下心來。」這也是爾焰的一種,對他而言,這是莫名奇妙的爾焰。又如同有人想要常住於二禪當中,卻住不了,因為常常一個妄念(也許連語言文字都沒有的一個妄念)突然出現了,他就退回初禪去了。很努力再修,好不容易熬了半個鐘頭而進入二禪,沒有幾分鐘又來一個不知道什麼意思的微細念,又讓他離開二禪的等至位,這也是爾焰的一種。他想要讓這個爾焰降伏下來,就是降伏不下來;所以他要不斷地去降伏、降伏、降伏……,這樣降伏,藉著修定的方法讓自己意根一再地習慣於不起任何煩惱的狀況,才終於能常住二禪等至位中,然後繼續進修到四禪去。但四禪、四空定中就沒有爾焰嗎?還是有的!所以一萬大劫乃至八萬大劫以後一念出生的時候,無色界天人就下墮三惡道去了,這種念也是爾焰的一種。這些爾焰全部合起來就叫作一念無明;只要爾焰不斷而有一念出生,色界、無色界天人就得要下墮了,永遠不離生死。這雖然也是一念無明,但一念無明並不是只有這些內容而已,這個部分要先聲明在先,免得大家誤會。】(《勝鬘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83-84。)一念無明的內涵非常的廣。好,所以我們知道:【凡夫有凡夫的爾焰,修行者有修行者的爾焰,聲聞、緣覺各有他們自己的爾焰,菩薩也有菩薩的爾焰。三乘菩提當中的聖人所有的爾焰,其實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因為內涵實在太深奧了!聲聞聖人不知道自己的爾焰是什麼,緣覺卻知道聲聞聖人的爾焰;菩薩知道聲聞、緣覺聖人的爾焰,諸佛具足了知一切的爾焰,乃至可以永斷一切的爾焰,所以說 佛陀「智慧身自在」。】(《勝鬘經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84-85。)
所以我們看 平實導師說這個爾焰,除了《勝鬘經講記》有講之外,在《楞伽經詳解》第一輯當中也有這樣的開示。從不同的層面來說,我們看 平實導師的開示:【爾焰者謂《勝鬘經》所說之上煩惱——也就是無始無明之過恆河沙數上煩惱,總言佛地惑——不明佛地境界以及智慧,障礙大菩提果之修證。爾焰——也就是塵沙數上煩惱——不斷盡,則不能成佛,尚有許多微細惑的緣故,法無我未具足實證的緣故。佛子皆知:悟入般若空性(也就是觸證中道心阿賴耶識)以後,尚須兼修增上心學——也就是四禪八定。然而於修證的過程當中,往往起諸佛法思惟而不能止,唯除定力極強者。亦有迴心的阿羅漢菩薩,入於定中而不能稍止大乘法義的思惟整理,欲求地地增上而證佛智。此諸煩惱皆非貪於三界諸法,亦非厭惡三界諸法欲求遠離,故不名煩惱,乃名爾焰;非為解脫三界輪迴而起煩惱,乃為悲憫有情,欲證佛智而現之心行,不同於三界煩惱,故名爾焰。此上煩惱猶如火苗,存在等覺位以下菩薩心中,不能熄滅,要到成佛方滅;而此火焰非真煩惱,名為無明住地惑——無始無明;無始以來不與眾生之意識心相應故,大乘見道初悟後方才漸漸相應故。佛於第二無量數劫後具足解脫果,於第三無量數劫後圓滿大菩提果,圓證人無我及法無我,故已完全了知煩惱及爾焰。】(《楞伽經詳解》第一輯,正智出版社,頁54-55。)
從以上這些 平實導師的開示,對於爾焰的開示內容,乃是一個很有系統架構的舉例來說明爾焰的內涵,這樣來解釋說明爾焰在三乘菩提兩個主要道以及修行各個位階的情形,這個目的就是希望讀者能夠透過這樣白話而且又舉例說明的開示,因為這樣瞭解就可以更容易入手修行了。但是琅琊閣作者只是斷章取義地誤解 平實導師書中的開示。
我們舉一段聖教來看,我們看《攝大乘論釋論》卷1當中的開示:【論曰:復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梨耶識、阿陀那識?微細爾焰所攝故,諸聲聞人不為知一切爾焰故。於彼雖離此說,然得成就彼智令得解脫,是故不說;諸菩薩等為欲知一切爾焰,是故為說,由離此智不可得一切智智故。釋曰:微細爾焰所攝故者,此亦微細,亦爾焰故,名微細爾焰。又入在微細爾焰中以難得知故,又諸聲聞不為知一切爾焰故,修行唯作自利故,彼等麁煩惱障唯以苦等智得滅故;菩薩為除自他煩惱障、智障故修行,是故為說。】所以透過這一段聖教的開示,我們就知道 平實導師開示的內涵,其實是與這一段《攝大乘論釋論》聖教開示的內涵,在義理內涵以及道次第上面乃是一致的;只是 平實導師是依據自己現量的實證而以現代白話文來解釋說明而有的開示,而《攝大乘論釋論》當中的開示卻是以古代當時的文字來說明,其實有智者能夠瞭解當中所說的內涵與道次第是契合的。
所以,我們在閱讀善知識的開示的時候,萬萬不可因為古文與白話文於文字上有差異,尤其古文因為當時環境關係,通常用詞遣字都是非常簡樸洗鍊;也就是用詞是精簡的,乃至有些經文是省略一些前提而說的,或者只有留一個字、一個詞來代表許多同類的法,這樣記錄流傳於後世。所以我們真正修行的人,在聽聞善知識開示或閱讀經典的時候,不應誤會善知識開示的內容,更不能只有以自己想法而斷章取義地去誤解法義的內涵——例如「依語而不依義」——這樣的話,我們才能符合四依的道理。
今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就簡略舉出這些 平實導師在書中有關爾焰的內涵,來讓大家看到全部的開示,而不是只有依據網路上別人所節錄的片段而誤會書中所說的意思。
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謝謝大家!祝大家一切平安!
阿彌陀佛!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