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擷取.PNG

聖玄奘菩薩說捨阿賴耶名不捨第八識心體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說捨阿賴耶名,即是為避免有人誤會 彌勒菩薩所說的斷阿賴耶識是斷壞、斷害、斷滅這第八識心體本體,因此強調是捨阿賴耶』」;且為了避免有人誤會,所以不加上,不捨阿賴耶識名,獨以阿賴耶名表示之。

《成唯識論》卷3說:

此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捨?阿羅漢位方究竟捨。謂諸聖者斷煩惱障,究竟盡時名阿羅漢;爾時此識煩惱重,永遠離故說之為捨。[1]

疏解論文大意:

這阿賴耶識無始本有,恆常存在、運轉無輟有如瀑流,要修行到什麼位階時才能究竟捨離這阿賴耶之識性及名稱呢?聖教說到阿羅漢位才得以究竟捨離這執藏分段生死種子的阿賴耶識性。這是說證得三乘菩提無學位的諸位聖者斷除了煩惱障,當煩惱障究竟斷盡之時就名為阿羅漢彼時這阿賴耶識所執藏並隨緣現行的煩惱粗重,已經永遠捨離的緣故,所以說這是捨離阿賴耶之識性及名稱。

玄奘菩薩知道有人不相信這大乘法是不可思議法而堅持文字表面的意思,大師在《成唯識論》卷3就直接開示:然此(八地)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而緣此識我見愛等,不復執藏為自內我,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此亦說彼名阿羅漢。[2]八地菩薩雖未斷盡異熟識中的煩惱種子,然緣於阿賴耶識中分段生死流轉於三界的我見、我愛等無明之現行以及與煩惱障有關的習氣種子隨眠都已斷除不再更執藏阿賴耶識的種種功能性為自內我;又此八地菩薩誓願繼續行取佛道故,緣於異熟識中尚未斷盡與所知障有關之煩惱習氣種子而能繼續有五蘊身心的受生—故說未斷盡異熟識中煩惱種子,即是煩惱障所攝無漏習氣種子尚未斷盡,故意保留最後分煩惱障習氣種子,所以能依大悲願力繼續取後有而出生於人間,以利修行及利樂眾生。即前已說這「一切煩惱永不行」—一切分段生死所攝之煩惱已沒有辦法來擾害這些菩薩由於八地菩薩這種種修持,雖示現有分段生死,然畢竟依「明觸」而行依清淨末那故,三界愛執藏性已斷故,即說永遠捨離「阿賴耶」之名,故說不再成就這「阿賴耶」之染汙性,依此說此菩薩是菩薩阿羅漢。

《成唯識論》3說二乘阿羅漢然阿羅漢斷此識中煩惱粗重究竟盡故,不復執藏阿賴耶識為自內我;由斯永失阿賴耶,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勿阿羅漢無識持種,爾時便入無餘涅槃。[3]然阿羅漢斷除了這第八識中的煩惱粗重而能夠究竟捨盡一切我執煩惱的現行,不再執藏阿賴耶識作為自內我;由於斷除煩惱障現行(斷除一念無明之煩惱種子現行),不再執藏分段生死種子(已斷除三界愛之執藏性)的緣故,雖阿羅漢尚未斷除這煩惱障的習氣種子隨眠,然染汙種子的現行已斷除的緣故,此時就永久失去阿賴耶識這個名字,這樣說之為捨阿賴耶名;這並非說阿羅漢捨棄了第八識心體及所含藏的一切種子,不當以為阿羅漢已無第八識可持種,否則如何還有未入無餘依涅槃的阿羅漢在。若以為阿羅漢斷除阿賴耶識即斷除第八識心體,這樣不就沒有心識來執持阿羅漢五蘊的種子,便無流注生滅以成就五蘊現行,則阿羅漢應馬上入無餘依涅槃,如何有阿羅漢在 如來座下聽經聞法、請法於 如來,甚至協助帶領僧團呢?因此如何可誤會這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是生滅心而可捨盡的呢?

至此還是會有人質疑這滅阿賴耶識滅了第八識心體,所以聖 玄奘菩薩直接在這之後又解釋:第八識雖然是一切有情皆有,而隨義別立種種名隨所說明的大乘義理而分別安立不同的名字;然後再解釋名阿賴耶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只有在凡夫異生以及有學位的三乘學人(有學位者,於二乘人是指初果以上、阿羅漢果以下,若為菩薩則通解為有功用行之已悟菩薩皆為所屬,以仍示現有分段生死故,說為七住以上至七地滿心以下諸菩薩仍有此阿賴耶識名,並不是指無學位二乘聖人或者念不退菩薩(八地以上)還有雜染法種繼續執藏之道理的緣故。然後再解釋名異熟識唯在異生、二乘、諸菩薩位,非如來地猶有異熟無記法故只有在凡夫異生、二乘有學無學、一切菩薩位(五十二階位)有此異熟識名,並不是佛地時還有異熟無記的體性而可稱為異熟識的緣故;最後再說名無垢識唯在如來地有

因此,第八識只有捨棄這阿賴耶的名字、換成異熟識或無垢識的名字,哪有滅此第八識心體的道理呢?但世間愚人何其多,甚至還會質疑這無垢識心體將來會不會滅?於是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3總結此段論文—等於重複再說一遍:

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說。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時捨。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利樂有情無盡時故。[4]

疏解論文大意:

阿賴耶這名字過失太重的緣故,最早捨棄的是這粗重過失的體性及名字的緣故,因此唯識三十頌中針對第一能變識,特別要強調阿羅漢位捨而異熟識的體性,是最後身菩薩將得到無上正等菩提時方得捨盡,至於二乘聲聞、獨覺入無餘依涅槃界時方便說捨,以其自心流注功德雖未曾滅,然要觸發第七識種子而再現起三界有,已是很久很久之後,故方便說此時無異熟性,以無第七識、諸轉識故,再無異熟種受熏而有異熟生死可說,以不現行三界諸法之緣故。佛地的無垢識體性,心體與種子內外俱淨,已斷盡分段生死、變易生死二種生死故,種子不再變異,此心體再無捨名之時,諸佛利樂有情永無窮盡的緣故。

聖 玄奘菩薩非常老婆地一再重複說明強調:第八識無垢識心體與所含藏一切法種二者不一不異;此第八識無垢識體無有捨時可再捨因為不再有任何雜染可捨離一切種子皆究竟清淨故不會再變異了亦即佛位第八識心體與種子同屬不變故第八無垢識心體無捨時永遠無盡故諸佛利樂攝受眾生的志業永無盡

《成唯識論捨阿賴耶名直接說了四又有一次是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此最後再阿賴耶名過失重故最初捨故此中偏說,可知並無心體可捨之所以要一直說阿賴耶是因為此名字的過失最重是最早捨棄的緣故,因此成唯識論就以此名來說第八識。,聖 玄奘菩薩在這過程中說了一次不成就阿賴耶兩次不成就阿賴耶識兩次不成阿賴耶識是說此分段生死的識性阿賴耶性不成就可斷除故

若有人不服,說:這第八識心體是由可滅的阿賴耶識心體可滅的異熟識心體最後的無垢識心體所組成因此還是心體可滅不能說不滅。然此說差矣!若心體是由三者湊合而成,仍屬因緣假合有,心體變異變壞而捨阿賴耶分、異熟分,如何稱此心體為又,當知心體之具備性,是本來從無變異、如如不動,如何取此三者和合之體而說為又亦不當將後、中、前等三法性中的第八識和合為一,此乃同一心體所含藏種子內容於前中後的差異性,不可分割為三故。

大慧宗杲禪師說第八識既除斷生死流轉雜染性

琅琊閣張志成極端排斥第八識他依文解義來模糊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20示廓然居士謝機宜所說的正理

學世間法,全仗口議心思;學出世間法,用口議心思則遠矣。佛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蓋心意識乃思量分別之窟宅也。決欲荷擔此段大事因緣,請猛著精彩,把這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生死魔根一刀斫斷,便是徹頭時節;正當恁麼時,方用得口議心思著,何以故?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泊;生死魔無泊處,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更無毫髮許為我作障。[5]

這一段話很清楚地說要一刀斫斷來為先鋒、去為殿後生死魔根要斷除分段生死的執藏性第八阿賴耶識的阿賴耶性在此段語錄中簡稱第八識大慧宗杲大禪師即隨後說第八識既除生死魔無處已斷分段生死的阿賴耶性故就無生死繫縛

然這一刀斫斷後,還能方用得口議心思、還有後來的思量分別底(的),這都說明了於斷除阿賴耶性後還有心識可以思議、思量、分別,就是有三界諸心識與心所法;因此這一切種子識本來一直都在,何曾生亦何曾滅得?一切種子識就是第八阿賴耶識心體;若可滅這一切種子識,則一切法種子佚失無存,三界一切有情的心識也沒得存在了,斷除阿賴耶性後的所有聖者又如何還能有思議、思量、分別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30說: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這一字,儘爾有甚麼伎倆,請安排看,請計較看。思量計較安排,無處可以頓放,只覺得肚裏悶、心頭煩惱時,正是好底時節,第八識相次不行矣!覺得如此時,莫要放只就這字上提撕,提撕來、提撕去,生處自熱、熱處自生矣[6]

可很清楚這好底(的)時節是說第八識相次不行的,然此時還繼續於字上提撕不能放捨,所緣是(所緣的相分),豈無心識為能緣(能緣的見分);所以這裡說的是第八識之流轉性—阿賴耶性,不是說這心體可滅;否則無一切種子識時,就無諸轉識、心所法可流注現起,如何能於文字上提撕

如前已說,大慧宗杲禪師於《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15開示:須是藏識明,方能透得。[7] 大宗師如是說:須清楚明白這第八阿賴耶識,才能透得經典、禪門的密意,才能有個消息。因此,哪可如琅琊閣張志成尋章摘句時斷句取義、誤會 大宗師的意旨?

只不過琅琊閣張志成之從來尚不在意大乘真義何曾駐足關心 大宗師之所證?只不過取一二句來攪亂正法道場,他自知這是無事找事,不經一駁;然若能令學人從此糊塗於正法無信於大善知識的信心動搖致使正法團體消滅的目的就達到了只如是心行鬼神共鑒果報豈遠哉?

三、總結

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常恆不變,即使阿羅漢入無餘依涅槃界,涅槃本際第八識唯是斷除阿賴耶性、更改名字為異熟識,還是原來的第八識心體乃至菩薩修行一直到如來地,仍是此心。因此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0〈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 第16〉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8] 就是因為這真如心體性如金剛永無可壞,且本有無漏無為及無漏有為諸功德,是故佛佛道同,無二無別。如上所說,當知這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即是常恆不變,念念生滅即在說明阿賴耶識流注種子的功德,是為一切法所依之體而名為法身;體本無為,功德無量,是不思議,讚莫能窮!

第七目 一個構思決定失敗的部派六識論聲聞遺緒

琅琊閣張志成在佛法道路上並無善守值遇正法的因緣,他最終還是聽信了釋印順與學術界諸凡夫研究文字所得的邪見,認定大乘法是後人編造的(這點他想反駁也沒有意義,他對大乘經論的否定與排斥,都清楚地標記出他是堅定擁護「大乘非佛說」的極端分子他便決定以他的世智辯聰與清晰口才來對抗大乘正法師,頑強反對師父 平實導師演說的正法。他深知世人喜歡窺探隱私,便將正覺教團內部事務加油添醋來凸顯他抗爭的合理性正覺教團對不合時宜的事相總會適時改善,這步調並未停止過如同佛世的僧團不斷地發生新的唐突事件,便須制定新的規範乃至戒條是一樣的;關於這點張志成雖能充分瞭解,然他在這些事相爭議上之所以不惜作了許多不實的揣測妄語,便是要藉此事相來訾議師父 平實導師之人品,進而抹黑誣衊師父 平實導師大善知識所弘揚的正法。然筆者在這裡說如果正覺真的有牽涉不法,如張志成和其擁護者沸沸揚揚之所說,他們應到法院按鈴申告正覺教團違法,這是世人皆知之理;若法官查有實據,就可讓正覺教團解散、正智出版社關門了,那他們既然對正覺深惡痛絕,到底還在猶豫什麼?這正覺關了、出版社停止運作,不正合了他們的心意嗎?連毀謗三寶都敢作了,為何這「罪證確鑿」的小事卻不願去作?說穿了理由只有一個: 法主人格的抨擊全都是子虛烏有的誣謗,明知被他添加了太多色彩,自己都說不過去。膽小的張志成先在網路匿名借用他人為他設立的平台來誣衊 師父(設立平台而借與他者亦必須擔負因果,彼隱身其後唆使出頭行惡的惡心並不少於張志成,異熟果報則是更重)不論是對正覺或是對其家人所造的惡行他已失去作人應有的人品在他充滿輕蔑的惡口中吐露的是對 師父同修與自家眷屬的「仇視與不滿他的眷屬等人於苦求 觀世音菩薩時,大士唯有垂憫安慰仍欲救他,然琅琊閣張志成實無可救,眷屬亦當自知他寧可拋棄一切所有,付出這麼高的代價,因他無法安忍於大乘法,所以要高調闡揚「大乘法絕非佛說」的謬見,在他的家人不願追隨他捨離正覺妙法之後,他要大家知道惱怒他的下場就是他會用盡全力摧毀大乘道場;然他實在是想太多了,環繞在他周遭的諸魔煩惱魔、五陰魔、魔王眷屬都無法撼動正法道場,實際是他個人在法上踉蹌,成為無可挽回的部派佛教六識論聲聞凡夫僧遺緒。

琅琊閣張志成無法停止熏習學術界大師釋印順的惡見,釋印順所說幾乎皆可直接轉換成張志成攻訐大乘法的素材。只要有道場宣演這真實常恆不變的如來藏妙法,就是張先生下一個攻擊的目標(他已鮮明表示他的立場:他是排斥這實相法、實相心,比如中國禪宗的開悟是明心,琅琊閣張志成就拒絕明心,改稱大乘見道要親證他想像出來的「琅琊閣真如法性」);因此要期待與張志成這樣撕裂中國傳統佛教、直接否定大乘經典的人有著雙方共許的平台來作法義辯證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且,張志成本意也不在辯證上,他自知闕漏甚多,他寫作的目的是要動搖大乘學人,他奢望的是學人們可從接受他一點點想法開始,即使他大部分地方都錯得離譜,有人還是會自動選擇性地忽略他的錯謬(寧可盲目,他對人們永遠是盲目的這點非常有信心,真不知道他這個信心是從何而來)終究會與他一樣作出相同的抉擇反對大善知識師父 平實導師而離開大乘正法道場,甚至主動出頭為他辯解(即使理路也自知缺失);這與他閱讀釋印順書籍到全盤接受釋印順對大乘法的訾議,起身反對師父 平實導師的歷程是如出一轍這就是他所期望的。

然畢竟天不從他願平實導師註解成唯識論總共十輯,達到近200萬字,雖然已經於2021526日編輯完成,終究不會因為張先生對法義的處處曲解妄說而提前出版,仍將於根本論解說完畢後開講,於開講之後才逐輯出版 [9];而正覺教團學員們自動自發的為文辨正,亦令他始終難以回應,張志成即使事先在各處作出各種不如理的引導(仿學釋印順的作法),最後還是要面對這些無法處置的難題,這和他當年閱讀釋印順書籍的困局是一樣的,一個個的問題令他疑惑,隨著時間過去,問題與疑惑只會日漸增多,縈繞心頭揮之不去,最後只能帶入墳墓;然正覺道場中不乏在求學階段就讀了釋印順著作之人雖然都知其義錯謬故未讀完,而且在若干處得到諸佛菩薩的護念,非常清楚釋印順有的說法僅是他個人見解或承襲學術界的妄見,並非如張志成渾然不知此中破綻,也非無法辨明義學與訓詁小學之差別這就是因為真正學人無世間崇拜,唯仰信如來。即知學術訓詁之學不足為憑,唯樂小小道之人則趨之若鶩如同 平實導師之破斥釋印順,至今釋印順的「信徒、信眾、門徒」都無法回應,張志成也將同樣一生無可回應正覺教團的辨正。

考量琅琊閣張志成等人所說法義的淆訛非常多,為令如來真義能夠顯揚,在此即作解釋回應以建立正見。由於這琅琊閣張志成文章採取四處放火的行為,是故有如野火燎原之勢,當初師父 平實導師本意諭令弟子當就每一篇文章一一辨正,然由於已先辨正三篇明心見道錯謬且字數非常龐大,筆者就稟白 師父先以這三篇明心見道之辨正為主,再行處理其他網路文章之謬誤。然文章撰寫至今,此節第一目已說這見道位真見道與相見道之要旨,辨明琅琊閣張志成於明心見道上的種種淆訛與無知,第二目解說大乘見道無須第四靜慮證量,第三目略說阿賴耶識之體性本在三賢位真見道七住位不退時即可觀察,第四目說明菩薩眼見佛性不同於親證真如如來藏時所現觀的成佛之性,第五目說明禪宗所證即是法界密意如來藏真如心,若解悟則無助於生起證信,更當繼續依止大善知識學法以求真悟;第六目解釋諸多經論所述說「滅阿賴耶」之真義皆為滅阿賴耶識的阿賴耶性斷分段生死流轉種子的執持性,非滅阿賴耶識心體以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常恆不變為法界根本心故,亦是未來成佛時的理體故。如今即依張志成的網路文章重點分二目辨正,以釐清真義。(待續)

 

[1]《大正藏》冊31,頁13,上19-22。

[2]《大正藏》冊31,頁13,中8-11。

[3]《大正藏》冊31,頁13,下3-7。

[4]《大正藏》冊31,頁13,下25-28。

[5]《大正藏》冊47,頁896,上15-24。

[6]《大正藏》冊47,頁939,中16-22。

[7]《大正藏》冊47,頁875,下16-17。

[8]《大正藏》冊9,頁465,下29。

[9]《成唯識論釋》第一輯已於2023年5月出版。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arrow
arrow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