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擷取.PNG

若張志成質問梵文字典說hṛdayamind的證據;在此舉梵文字典說明:

Hṛdayaहृदय.—

1   The heart, soul, mind; हृदये दिग्धशरैरिवाहतः (hṛdaye digdhaśarairivāhataḥ) Kumārasambhava 4.25; so अयोहृदयः (ayohṛdayaḥ) R.9.9; पाषाणहृदय (pāṣāṇahṛdaya) &c.

2   The bosom, chest, breast; बाणभिन्नहृदया निपेतुषी (bāṇabhinnahṛdayā nipetuṣī) R.11.19.

3   Love, affection.

4   The interior or essence of anything.[1]

上述第一個字義是「心臟、靈魂、心識」,這mind就是心識。第二個是「胸臆」等處,這是古印度阿育吠陀醫學從肉團心去引申的意思。第三個是「情感」等,代表心所法。第四個是「一切法真實本質」能生至所依皆含攝,即「諸法實相」(上面僅列出此字的前四個解釋,這mind的意思在其他字典亦是如此)。由此可知,張志成不是很清楚梵文,這「hṛdaya不但有「心臟」張志成所說的「物質的心」的意思,也有mind的意思,如何他可說「hṛdaya解作mind時「不是指非物質的心(心citta,意manas,識vijnana

並且,佛世弘法時,諸聖弟子依 佛陀教誡,各以所在之地的方言弘法,禁止以梵文弘法;如今張志成卻違背佛說,將不正確的梵文所說佛法,用來推翻 佛陀所說正法,豈非心行顛倒?

總結《心經》的真實義,就是這本來自在的本心如來藏心本識第八阿賴耶識;證悟此心的菩薩就是「能觀見『自心本來自在』的菩薩如來世尊在《楞嚴經》更將這心經作進一步的開示,並直接說明這心就是如來藏心這代表了第二轉法輪般若諸經與第三轉法輪方廣、唯識諸經宗旨無二,乃至初轉法輪所攝的阿含部經中,亦說有此第八識出生名色及成為名色的所依;如是三轉法輪所示及所依的根本都是這「如來藏心」本識第八阿賴耶識。

又,在此說明「觀世音菩薩的譯名(以免後世於此議題諍論不休)當知 鳩摩羅什大師在《心經》譯為「觀世音菩薩時,是很清楚這可譯名為「觀世念菩薩與「觀自在菩薩,這在 鳩摩羅什大師為大眾解說《維摩詰所說經》時已由弟子僧肇記錄下這三個譯名。[2]

第一個譯名「觀世音菩薩依大乘聖典《妙法蓮華經》卷7〈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25,無盡意菩薩請問 世尊為何稱名「觀世音菩薩」,世尊開示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3] 即此「觀其音聲,即「觀世間眾生之音聲,即觀世音故名「觀世音菩薩

第二個譯名「觀世念菩薩依大乘聖典《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所說 觀世音菩薩十四無畏功德之第一功德由我不自觀音以觀觀者,令彼十方苦惱眾生觀其音聲,即得解脫。[4]師父 平實導師大菩薩闡釋此中真義:由於我觀世音菩薩不是經由觀聽六塵中的聲音來觀察能觀的心,所以我能使十方世界的苦惱眾生,由於我直接觀聽他們心中祈求的心聲,就滿足他們的所求而獲得解脫。[5] 由此「觀聽心聲,即是「觀聽世間眾生的心念」,觀世念由「音聲到「心念,即「改代「」,故名「觀世念菩薩鳩摩羅什大師當時雖未見此經梵本(這是後來經過一番曲折才流出的經本),然以宿世證量的緣故,已知法界諸大菩薩證量如是不可思議,故說有譯名「觀世念菩薩」。《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6更說 觀世音菩薩有四不思議無作妙德,包括「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淨寶覺[6]「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垣不能為礙」[7] 等;師父 平實導師即為大眾闡釋此中真旨:「由如來藏的妙真如性功能直接在覺知心上運作,不必再經由五色根的浮塵根來運作了;這時可以不經由耳根的浮塵根與耳識,能夠直接觀聽眾生心中祈求的音聲」[8]、「當這種『心聞』的功能發起之後,也就是如來藏的佛性功能已經由覺知心來直接運作了,不必再被六根的功能侷限而可以經由六根來作任何運作了;這時的境界自然是可以六根互通的,所以說『見聞覺知不能分隔』」[9]、「觀世音菩薩是由祂的第八識自心如來直接去與眾生心互相感應的,因此是超脫於六塵之外的,卻又能由祂的覺知心完全了知第八識所感應的內容,因此而可以救苦救難[10]

第三個譯名「觀自在菩薩即「觀自在菩薩之本名Avalokiteśvara,自證功德故師父 平實導師說禪宗學人親證了這「本來自在的如來藏心」,這就是 觀自在菩薩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法會上所開演的「善男子、善女人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這裡的「善男子、善女人」能觀見「此心如來藏、自心如來」就是「能觀此自在心的菩薩摩訶薩」;此即前面所說唐朝永嘉禪師引申的「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的真義。又,窺基大師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般若理趣分述讚》卷3說:一切法平等性者,即是真如觀自在悲行也。[11] 此即「大悲觀自在菩薩,即 提婆菩薩在《大丈夫論》卷上〈捨一切品 10〉所說悲心徹髓,得自在悲[12]大悲觀自在菩薩

梵語「觀世音」是「Avalokitasvara,「觀自在」是「Avalokiteśvara,兩個梵字非常相似,讀音亦相近;在目前所存經論原典都是「Avalokiteśvara,然在1927年中國新疆出土的古抄本有「Avalokitasvara梵字 [13],可見當年 鳩摩羅什大師應該知道有兩種梵字版本的經典,且由《妙法蓮華經》可證明「觀世音菩薩」亦是「觀自在菩薩」在此娑婆世界的名號,如上所舉,當無疑惑。

   爾燄與爾燄障,即論述所知障

琅琊閣張志成說:《梵網經》上文是形容十地修行的證量,四地是體性爾焰地。這裡爾焰如何解釋為「渴愛」或「惑亂」?很明顯,爾焰是境界、所知、智的意思,沒有負面含義。

蕭導師在《勝鬘經講記》裡面說:「只有佛是具足了知一切爾焰,而且永斷一切爾焰。」

倘若「佛永斷一切爾焰」,十地中的「四體性爾焰地」要怎麼解釋?[14]

辨正

師父 平實導師在《楞伽經詳解》依各種方式說明,目的是要讓大眾能深入佛法,至於張志成以為師父 平實導師沒有開示這「爾燄」是「所知」的意思,然事實是師父 平實導師已開示了「爾燄、爾燄障」的真實義,且是從《楞伽經詳解》第一輯就開示:

「煩惱及爾燄」:煩惱相待於上一句之人無我而說;爾燄相待於上一句之法無我而說。[15]

爾焰者謂《勝鬘經》所說之上煩惱—無始無明之過恒河沙數上煩惱,總言佛地惑—不明佛地境界及智慧,障礙大菩提果之修證。爾焰—塵沙數上煩惱—不斷盡,則不能成佛,尚有許多微細疑惑故,法無我未具足實證故。

佛子皆知:悟入般若空性(觸證中道阿賴耶識)後……往往起諸佛法思惟而不能止……此諸煩惱皆非貪於三界諸法,亦非厭惡三界諸法欲求遠離,故不名煩惱,乃名爾焰;非為解脫三界輪迴而起煩惱,乃為悲憫有情,欲證佛智而現之心行,不同於三界煩惱,故名爾焰。

此上煩惱猶如火苗,存在等覺位以下菩薩心中,不能熄滅,成佛方滅;而此火燄非真煩惱,名為無明住地惑—無始無明;無始以來不與眾生之意識心相應故,大乘見道初悟後方才漸漸相應故。佛於第二無量數劫後具足解脫果,於第三無量數劫後圓滿大菩提果,圓證人無我及法無我,故已完全了知煩惱及爾燄。

於凡夫異生之階位,觀察世尊應身之示現住世弘法,似有煩惱,而實非有……是故應身於世間似有煩惱,實無煩惱……。[16]

師父 平實導師非常精準地提出「煩惱障、所知障二障的意思,這是真正理解唯識正義之人皆知的事實,這明確解說了《楞伽阿跋多羅寶經》1〈一切佛語心品 11〉所說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炎(焰燄)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17] 的「爾炎爾燄爾焰將「爾燄是「所知的道理說出來,張志成如何可誣說為沒有說明呢?

師父 平實導師又為了提攜大眾,於是針對經文云何爾炎淨?[18] 說明

爾燄者謂有情之無明渴愛也。譬如夏日荒原,烈日曝曬,地面空氣搖映,遠處望似有水,渴鹿無知,不斷追逐而不得水,乃至渴死。喻如有情眾生諸修行者,不明法界實相,盲修瞎練……以諸外道所言涅槃之法,錯置佛法之中,同諸眾生共逐彼涅槃陽焰……終不能知涅槃實際,此即名為陽焰。[19]

由此可知,師父知道「爾燄是「所知障之「所知義,然學人大都不瞭解這「所知為何稱為「所知,因此 師父就說明這「爾燄實際是連結至「所知障無始無明住地以顯發其義。這裡更直接將清淨「爾燄障與三賢位非安立諦三品心之第二品心成就陽焰觀作連結,由此解說「陽焰觀的含義以協助證悟後的菩薩知所趣向令大眾悟後知道應繼續突破(斷除)無始無明上煩惱所知障

《楞伽經》又說如來說法……為淨煩惱、爾炎障故,譬如商主,次第建立百八句無所有……。[20]為了清淨眾生的「煩惱障」、「爾燄障意即為了讓眾生斷除煩惱障與所知障」的意思師父 平實導師的開示為爾燄障謂無始無明—無始以來法爾存在而不曾與覺知心相應之無明住地……。如是無始無明又名所知障……。佛為清淨諸佛子之煩惱障及所知障故,譬如大商主施設化城,漸漸引領商眾而至安隱大城,是故次第建立百八句法界空性與蘊處界等諸法空相諸無所有法……[21] 平實導師如是所說甚明自是張志成不讀 平實導師書籍致有誤會而生無根毀謗

這斷除「所知障—爾燄障即如《大方廣佛華嚴經》53〈入法界品 3410〉說:觀淨『爾焰』[22],即大乘經中有時直接說「爾燄障,有時則說為「爾燄;即有時說「淨『煩惱〔障〕、爾燄障』,有時如經文只說「淨『爾燄』而不說「淨『爾燄』障,然這都無礙於有智慧的學人瞭解其中真義,以佛法「依義不依語故,即「爾燄與「爾燄障有時可並用,這意思相同,或依前後經文決定,不一定加上「字。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2〈一切佛語心品之2〉說:「我不涅槃性,所作及與相;妄想爾炎識,此滅我涅槃。彼因彼攀緣,意趣等成身。[23]  師父 平實導師闡釋這義理說:

「我」是沒涅槃性的,「我」是所作法而且是有相的;妄想及爾焰識,這二法滅除即是我所說之涅槃彼意識為因及彼意識之攀緣,意根之我與我所計著及邪思惟而成辦有情之五陰身。[24]

大乘別教菩薩由證如來藏故,於藏識上領受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漸漸了知涅槃唯是虛妄想滅及爾燄識(意識)滅,餘如來藏不重入胎受生,名為無餘涅槃。菩薩由證此故,斷除我見我執,虛妄想隨滅,成就有餘依涅槃;捨壽時,虛妄想不起,爾燄識亦永滅,亦無來世意識復現……。[2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2一切佛語心品之2說:妄想有十二緣起有六種自覺知爾炎彼無有差別[26] 師父 平實導師開示此中義理:

如是佛法修證,超六塵境,不生十二種虛妄想,方為有證量者……若有佛子如是證、如是知、如是見者,是人名為得自覺聖智者;得自覺聖智者,能知爾燄,不為爾燄所惑。如是聖人現見自覺聖智與爾燄無有差別,現見妄想自性與緣起法無有差別,俱依本來不生之藏識生故,俱與藏識非一非異故[27]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3〈一切佛語心品之3〉開示:覺自心現量,有無有外性非性,知而事不得;不得故,智於爾炎不生;順三解脫,智亦不得[28] 師父 平實導師詮釋說:

覺悟一切法皆是自心示現之事實,法有與法無等心外所現一切法,皆非真實有之法,能如是了知而證知事相上之一切法皆非實有—皆不可得;如是證知心外一切法皆不可得故,因此智慧而使爾燄不再出生;便能隨順三解脫,隨順三解脫已,智慧亦不可得—智慧亦不現前。[2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3〈一切佛語心品之3說:老小諸根冥,而智慧不生;而實有爾炎,是亦說邪智。[30]師父 平實導師闡釋說:

若有人說:因為老小及六根暗鈍,所以觀察事相諸法之智慧不能出生;然而如是了境之智慧其實仍有不願令見聞覺知消滅爾燄存在,如是所說之智慧,亦是偏邪之智慧。(待續)[31]

 

[1]  內容來自重引DDSA: The practical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https://www.wisdomlib.org/definition/hridaya,擷取日期:2023年9月29日。

[2]《注維摩詰經》卷1〈佛國品 第1〉:「『觀世音菩薩』:什曰:世有危難稱名自歸,菩薩觀其音聲即得解脫也;亦名『觀世念』,亦名『觀自在』也。」《大正藏》冊38,頁331,上25-27。
「什」是 鳩摩羅什大師,《注維摩詰經》是 大師弟子僧肇記錄 大師的註解。

[3]《大正藏》冊9,頁56,下6-8。

[4]《大正藏》冊19,頁129,上28-29。

[5]  平實導師,《楞嚴經講記》第九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7年8月初版六刷,頁176。

[6]《大正藏》冊19,頁129,下5-7。

[7]《大正藏》冊19,頁129,下15-16。

[8]  平實導師,《楞嚴經講記》第九輯,頁245。

[9]  平實導師,《楞嚴經講記》第九輯,頁246。

[10]  平實導師,《楞嚴經講記》第九輯,頁261。

[11]《大正藏》冊33,頁51,下4-5。

[12]《大正藏》冊30,頁261,上15-16。

[13]   維基百科之〈觀世音菩薩〉條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7%80%E4%B8%96%E9%9F%B3%E8%8F%A9%E8%96%A9

[14] 琅琊閣,〈正覺佛法名相辨正:「爾焰」是渴愛和惑亂?〉。
https://langyage.org/2019/2825

[15]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一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6年4月初版八刷,頁53。

[16]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一輯,頁54-56。

[17]《大正藏》冊16,頁480,中4-5。

[18]《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一切佛語心品 第1之1〉,《大正藏》冊16,頁480,下27。

[19]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一輯,頁190。

[20]《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一切佛語心品之2〉,《大正藏》冊16,頁492,上6-12。

[21]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四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06年8月初版四刷,頁140。

[22]《大正藏》冊9,頁738,上28。

[23]《大正藏》冊16,頁496,中1-3。

[24]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五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5年10月初版六刷,頁152。

[25]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五輯,頁154。

[26]《大正藏》冊16,頁497,上12-13。

[27]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五輯,頁238。

[28]《大正藏》冊16,頁502,下25-27。*「知」,《大正藏》作「智」,此處依校勘條改為「知」。

[29]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七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5年10月初版六刷,頁175-176。

[30]《大正藏》冊16,頁503,上9-10。

[31]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七輯,頁177。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