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擷取.PNG

⑤  般若總相智依親證阿賴耶識而說而起,餘皆外道說

琅琊閣張志成說:【5.正覺的「般若總相智」,指的是找到阿賴耶識整體,「別相智」指的是阿賴耶識的各種功能,先不要說阿賴耶識是否可以現前觀察這個問題,找到和觀察阿賴耶識首先就與中觀思想毫無關系。】[1]

辨正

(1)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3說明了大乘見道:已入見道」的菩薩們是能「真正的現觀證、解阿賴耶識,因此,如來為他們說法;也有「見道前」的菩薩們未能證解阿賴耶識」,然他們能「信解」這阿賴耶識,想找到這阿賴耶識,想「轉依」阿賴耶識的真實性與如如性,因此,如來也為他們說法;這裡面之所以說阿賴耶識是親證的標的,即在於「非諸轉識有如是義七轉識沒有這「入見道」的本義與本質。[2]

這一段話想必大眾耳熟能詳,此即說明了大乘見道標的本在尋求「阿賴耶識」、確認「阿賴耶識」、勝解「阿賴耶識」,依此「阿賴耶識」而說有大乘見道。

(2)  世尊在《菩薩瓔珞本業經》說學人「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又得值遇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護念,得入七住位常住不退;這說明了大乘見道是般若的正觀、現觀,是入第七住位。《般若經》演說諸法實相,說親證般若,即是說般若正觀、般若現觀;這《般若經》不是愚人心中的「中觀思想」,而是中道法的現觀,思想只是意識思惟的比量猜測,並非現量,不能說是中道的現觀不名中觀;張志成舔食學術界的涎唾而自稱他們思惟後的所知就是中觀,只是往自己臉上貼金,並無中道現觀的實質。《般若經》是大覺 世尊從自心性地功德所流出的殊勝法,此自心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過一切語言道、絕諸戲論,故說般若非世間智慧,是實相及中道法的正觀、現觀,自內證故,非外所得法,故說證此即得「慧眼」,入真見道位。

(3)  世尊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已說 入見道(真見道及相見道)要有兩種「現觀」— 「頓現觀」「漸現觀」這「自內證真諦聖智」能夠「總相緣」緣於總相,此即「頓現觀」;「漸現觀」則是真見道後轉入相見道位中所應觀行的第八識真如的種種別相。中國禪宗菩提達摩祖師傳來心要即說「頓悟」,以所證標的如來藏心第八阿賴耶識,故稱證悟即是「明心」,並以《楞伽經》為二祖印證;是故證悟者須以《楞伽經》所說如來藏心第八阿賴耶識作證,自內證此心即現觀、正觀般若實相,是現觀第八識心中道性,方可名為中觀;如是已證大乘空義,故說《心經》證大乘真實義,即合《勝鬘經》所說「空性如來藏」義;又以「體性相用」為「一切法等依」,故說「不空如來藏」

時至六祖惠能不識字故,五祖弘忍為作方便,又以時間緊迫,不得細說《楞伽經》,即直接開示《金剛經》密意,令得契入;此即般若期之《般若經》本可會通於唯識期之《楞伽經》之明證。然六祖證悟當時竟亦說出「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等五種道理,都非張志成之所能知,亦證明禪宗的所悟即是經中所說的第八識如來藏,張志成何得憑於己意妄測而否定之?

       大乘般若以及唯識皆非愚人所分立的「思想」而是 世尊由大覺性地流出之法,依「隱密相」及「顯了相」分別宣說,本質無二無別而且都是現量所觀,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如來藏心即此第八阿賴耶識故。

因此,當張志成找到和觀察阿賴耶識首先就與中觀思想毫無關係時,就證明他不解般若與唯識意旨本無相違之理,也說明他對中觀是與學術界人士一樣誤會了錯將思惟想像當作是現量親證及現觀,這個誤會全是因他以為大乘法是後人編造的「思想」所致,墮在印順思想中而被嚴重誤導當他大剌剌地說「中觀思想」時,渾然不知《般若經》與唯識經典《楞嚴經》、《楞伽經》都是 如來世尊本覺性地所流出的至教量,如何是他等愚人口中所說的「思想」?

 

(4)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4說:

法師妙閑《中》、《百》,又善《瑜伽》,以為聖人立教,各隨一意不相違妨,惑者不能會通,謂為乖反,此乃失在傳人,豈關於法也。愍其局狹,數往徵詰,復不能酬答,由是學徒漸散,而宗附法師。法師又以《中》、《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論》稱「一切無所得」,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亦皆須遣,所以每形於言。法師為和會二宗,言不相違背,乃著《會宗論》三千頌。[3]

這意思是:

玄奘法師善妙嫻熟於般若之《中論》、《百論》,又善解於唯識根本大論《瑜伽師地論》,以為聖人立教說法,雖然各隨一意然而從無相違妨害;然迷惑文字義者不能會通有無,卻自說彼此乖違;當知這過失是在這類學人身上,豈關乎 如來妙法!聖 玄奘菩薩憐憫這師子光法師於法義上的認知侷限狹隘,便多次前往師子光處,引徵經論詰問,師子光皆不能酬答回覆,因此他的學徒漸漸星散離去,便來宗仰親附聖 玄奘法師聞法。 玄奘法師又開解《中論》及《百論》的論旨唯在辨正破斥「遍計所執」自性實有,不是說「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也都無有自性然而由於師子光不能善於了悟這論中的真實義,一見到《中論》和《百論》說「一切都無所得」,便誤以為《瑜伽師地論》所說的「圓成實性」等自性也須一併除遣,每每形於言詞,自誤誤人。 玄奘法師為了和合會通這般若與唯識二宗論典之意旨,倡言般若與唯識所說無二亦無有違背,所以就造《會宗論》三千頌以闡明此意。

因此, 玄奘菩薩造《會宗論》,會通這闡揚般若的《中論》、《百論》等論與闡揚唯識的《瑜伽師地論》意旨本無違背。這也證明了張志成所說找到和觀察阿賴耶識首先就與中觀思想毫無關係」是極其荒謬的說法,他真的不解般若與唯識的正理,自曝其住於凡夫地故對實相法界的無知。

(5)  玄奘菩薩以高度證量造《成唯識論》,完美地詮釋了般若與唯識至理。 玄奘菩薩所譯的《大乘廣百論釋論》10〈教誡弟子品 8〉引契經說世間有人偏執如來破相空教,非毀所說顯實法門[4]因誤會而偏執於 如來所說破一切法相的大乘般若空教,以此來非議詆毀 如來所說顯了貞實的唯識法門,令諸世間非法謂法、法謂非法,非義謂義、義謂非義,自損損他,深可悲愍[5]—這樣的愚人謂諸世間專對經文而作文字研究之後錯會了,便將「非法」認為「法」、於「法」說為「非法」,又以「非義」作為「義」、以「義」認為「非義」,如同佛護、寂天、宗喀巴、釋印順與今天的張志成完全無二,只是自誤誤人,實可悲愍!

     以往的宗喀巴、釋印順,到今日的琅琊閣張志成都是如此偏執如來破相空教,非毀所說顯實法門,誤會般若中道而錯解般若中觀所說文字,認為般若講的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無自性」而撥無一切法,認為實相法界第八識也是不存在的;殊不知般若諸經是依實相法界第八識的中道性,廣破遍計所執性,如斯等人皆所未知,卻引來非議及詆毀 如來所說的顯了貞實法門唯識正義,卻不知第二轉法輪的般若諸經之中心主旨仍然在於實相法界的真實,以此真實法來廣破三界法中的一切相,所以 世尊廣說般若破一切相已,於第三轉法輪諸經說一切法皆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切法自性涅槃」,即一切法真如,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然這些人卻執取自己錯會般若中觀與唯識後的所知,強行將般若中觀與唯識分割為互不相干而且各墮一邊的二義,自誤誤人。因此,賢劫當來佛—護法菩薩造《大乘廣百論釋論》詮釋 提婆菩薩闡釋般若正義的《廣百論》四百論》為原本,分取其中之論義百偈,輯為《廣百論》),就說不能會通這《中論》、《百論》與《瑜伽師地論》者是「分隔聖言令成多分,互興諍論各執一邊」[6]—分裂區隔 如來聖言量令成多分,各成異解,互相興訟,掀起諍論,各起偏執,自是非他。

由此可知佛法真實義第一義,般若中觀與唯識正義都是要親證這第八識真實理因為若未親證第八識者,即無能力現觀第八識心的中道性而無實相般若生起,亦無能力現觀第八識心是宇宙萬有諸法的本源及所依,如何能有張志成所說找到和觀察阿賴耶識首先就與般若中觀毫無關係之理!此說益顯其無知,世人藏拙之不及,豈況如他遍向世人自曝其短。

 

(6)   至於張志成說「正覺的『般若總相智』,指的是找到阿賴耶識整體,『別相智』指的是阿賴耶識的各種功能,此說尤須釐清。當知「般若總相智」是大乘「真見道」所證,是要觸證、勝解阿賴耶識心體,在「體性相用」能了然總相,於此心體自體之真實性與如如性能為觀察,能轉依此真如,又於三自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執性—能得審慎分別,於八識心王能各自細細分別無有淆訛,隨時皆能依自證現量為人說明第六、七、八識所行與不同處;又於禪宗公案得見分明,如是真見道圓滿(若更說者,眼見佛性亦屬「真見道」,然畢竟有菩薩至於十地菩薩階位方證,故不特地舉說)。又以凡愚不知須證第八識心體的緣故,故《成唯識論述記》於卷首即說「識性、識相,皆不離心」—這真見道之親證唯識性、相見道之親證唯識相都不可離開心體之親證而說;又《成唯識論述記》更強調說「真如是心」—真如指的是第八識心體,唯依此真如心體之自體性說有真如法性—真實性與如如性,離此即無絲毫真實及如如法性可言故,必成想像真如而非現觀及現量親證故

又,張志成此前曾說「大乘見道與證阿賴耶識無關」,亦曾說「現觀阿賴耶識心體所在是入地時的事」,又說「正覺增上班的所有同修都沒有證得阿賴耶識故不能現觀」……等前後所說自語相違、自律背反,全然違背因明學而不自知,亦違背世人所知的邏輯而無能自醒。他既然說大乘見道與證阿賴耶識無關,為何又說現觀阿賴耶識心體所在是入地後的事?豈非證明入地時的所證即是第八阿賴耶識?如是自己嚴重掌嘴之後仍不知疼痛,則是麻木不仁。

     今觀正覺增上班中的九成九等同修,唯除與其一樣忘失禪三所悟真如的極少數同修,大家都能現觀阿賴耶識的所在,亦能現觀阿賴耶識即是真如心,亦能現觀阿賴耶識於諸法中運行時的中道性,得以進入中觀境界中,今依張志成所說則應增上班同修都已入地;然增上班同修都只是自稱第七住位菩薩,若有眼見佛性者則自稱十住滿心菩薩,有繼續增上者亦只自居初行位以上而不宣稱入地,與張志成宣稱證阿賴耶識時即已入地之狂妄行為相背,都不與苟同。

        張志成不應因自己於禪三時不信不受善知識所加持而悟入的第八識及真如之內涵,是故通過監香老師的勘驗而下山之後,隨即忘失禪三所悟,便以己例他,妄自代替增上班同修們宣稱為不能現觀第八識及其真如法性,如是妄言豈能令人信之?

       至於相見道則是依真見道所發起的根本無分別智為根本,在真見道圓滿後,繼續現觀而親證真如心體於一切法上所呈現的真如法性功德與法相瞭解真如心於各種行相中的運行狀況,名為後得無分別智;如《解深密經》之深入七真如觀行,以及親證非安立諦三品心,實證真如之別相、行相,再依此所得的真如智慧,作大乘四聖諦觀行,證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至此圓滿疾證無生法忍方入聖位,入如來家、成如來子,名為入地。

 

  空性是心體之真實性,即說空性如來藏

琅琊閣說:6.正覺官網上的法相詞典裡面,與空性有關的名相,全部把空性直接等同如來藏,屬於自創佛法。還有一堆「空性如來藏」、「如來藏空性」這類硬把中觀的空性與如來藏結合的名詞,三藏經典都找不到,全屬正覺獨創。[7]

辨正

有人可能會納悶為何琅琊閣張志成說得這麼糊里糊塗經中不是有許多空如來藏、如來藏空等名相嗎?為何他說空性如來藏、如來藏空性是正覺「自創佛法」?在此簡單說明,張志成要的是百分之一百相同的字詞而不是法義精確的字詞,如這裡所說「空性如來藏」,他就直接輸入在CBETA作搜尋,只要這完整的五個中文字找不到時,他就如獲至寶,馬上惡口損人:「正覺獨創」、「自創佛法」,所以他從來不理會經論義理的真實義是如何

《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 6〉說真如空性[8],真如就是空性;而如前說,大乘經典已經證實:「真如=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法身」,由此可知:「真如既是空性」,則「如來藏亦是空性、第八阿賴耶識也是空性、法身也是空性」,即可說「空性如來藏、如來藏空性」再愚笨的人也清楚這道理;然張志成因為只搜尋這「空性如來藏」五個字,他不解佛法之義理,便連這根本連貫的能力都付之闕如,卻大聲嚷嚷:「還有一堆『空性如來藏』、『如來藏空性』這類硬把中觀的空性與如來藏結合的名詞,三藏經典都找不到,全屬正覺獨創。」因為他不解中道所以不懂中觀,也不解如來藏,所以這麼清楚的道理他也完全不懂;且他所謂的「三藏經典都找不到」,只能說是他低微能力下的荒唐語(因為真的很離譜,讓人很難理解魔眷屬為何選了一個邏輯這麼不通、凡事只能靠文字搜尋而無法理解義理之人)。當張志成說「全屬正覺獨創」時,他真正意思是「全屬佛教獨創」—「全屬佛陀獨創」,既然如此,他大可以不用學;佛陀說三種人不可治:謗大乘、造五逆、一闡提 [9],張先生是這三種人的綜合體,真的是不可治中的不可治。

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卷9說:「真如離空名空性,真如離有名有性。」[10] 這真如是空性,這真如就是如來藏,如來藏也就是空性,阿賴耶識即是空性,本來就稱為「空性如來藏、如來藏空性」;窺基大師如是不斷對張志成掌嘴摑臉,然張先生猶然不知窺基大師已說,還自以為懂唯識。從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所說的「識性識相,皆不離心」、「真如是心」,都明白顯示張志成所說大大違背唯識正理,如何這一位張先生還可自比為窺基再來?且,窺基菩薩勢必是要隨侍師父 平實導師遊歷十方世界,在廣大的世界海一心為法攝受眾生,現在張志成連應該具備的初禪都沒有,說什麼四禪跟什麼入地,更何況張志成是連十信位的邊都還沒摸到的人!當知能隨侍 師父,這可要道業飛快進展,須融入這佛菩薩大團隊中(四地),這是要非常努力精進才可能達到的;至於總是詆毀 師父的張志成,其未來去處還須筆者一直提醒他嗎?

《大寶積經》卷119說世尊!此『如來藏空性』之智復有二種。何等為二?謂空如來藏,所謂離於不解脫智一切煩惱。世尊!不空如來藏具過恒沙佛解脫智不思議法。」[11] 所以,即使是「如來藏空性」,張志成也沒有去搜尋,他只因為找不到「空性如來藏」,就想當然爾當作也沒有「如來藏空性」,結果經典即來掌臉;因此他所謂「如來藏空性』這類硬把中觀的空性與如來藏結合的名詞,三藏經典都找不到這類信口開河的謗語只能說他說得越多毀謗三寶的業越重當然他猶如釋印順一般不信有謗法果報)。

又,張志成將空性當作是「中觀的空性,這也顯示他不知方廣唯識時佛也說「空性」,或者他意思是否定方廣唯識時的空性?他也不知道涅槃時佛也說「空性」,或者他意思是否定涅槃時的空性?他也不知道華嚴時佛同樣說「空性」,或者他意思是否定華嚴時的空性這已足以證明他真的不知道何謂般若時的空性,他對「空性」是無知的,因為他認知的空性永遠與真實大乘空性不符。而且,他不知阿含時期已說真空義,如阿含部《央掘魔羅經》卷2說:如來真解脫,不空亦如是,出離一切過,故說解脫空。如來實不空,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陰,是故說名空。[12]如來是真正解脫身,不是斷滅一切法後的空無,佛法所說「不空」如來藏也是如此,出離一切過失,所以說如來藏本自解脫。當知自心如來(如來藏)實在不是空無,當知此心離一切煩惱以及迥異天人五陰四陰所以這才是如來藏(自心如來)的真正空義。由經文所闡釋的「空」與「不空」義,即清楚地說明這是佛法「空性」之真義,這都證明了張志成是不知不解阿含時的空性;這樣 如來五時三教所說的「空性」都不知不解的張志成,卻來批判五時三教所共說的「如來藏」不是「空性如來藏、如來藏空性」,只管文字而不在乎義理,隨口亂噴「三藏經典都找不到」,毫不在意自己沒有善根,只能說張先生來世不可愛的異熟果報不遠。當知聖者造論,只要合乎實義,皆有闡揚如來妙法的大功德;若是愚人即使字字都依 如來所說文字名相來作解說,亦難免有誤解與紊亂佛法之過失,更何況張志成存心否定 世尊前後三轉法輪所說的「如來藏妙法」,即成謗大乘法的大惡業,其過失猶勝於殺害全娑婆世界的眾生,即自為愚中之至愚,真可謂愚不可及者。

⑦  《般若經》說實相真如,從無變異之實體說為真如

琅琊閣張志成說:7.正覺將「性空唯名」理解成「只有名相存在」,認為這是邪見,會把實相變成虛相。正覺不斷強調《般若經》教導的不是虛相法,因為「諸法實相」指的是如來藏。上文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中觀經典沒有如來藏,更沒有建立虛實相對的「虛相法」、「實相法」。正覺自創的第一因、實有的、本體不變的「阿賴耶識」正是《中論》所批評的「自性見」。[13]

辨正:

(1)  釋印順在《印度佛教思想史》說:《般若經》說空性,說一切但有名字—唯名;龍樹依中道的緣起說,闡揚大乘的(無自)性空與但有假名。一切依於空性,依性空而成立一切;依空而有的一切,但有假名(受假),所以我稱之為「性空唯名論」。[14] 這位提倡「性空唯名論」的釋印順,他的意思是「依於空性」就是「一切但有名字」,不是「真實有」,沒有大乘所說的「實相法」。張志成承襲釋印順的見解,便說「正覺將『性空唯名』理解成『只有名相存在』,認為這是邪見,會把實相變成虛相」,然他此句話說得不夠精確,當知正確的說法是:釋印順將《般若經》闡釋的一切正理都函蓋成「性空唯名」、「一切法空」,他所理解的涅槃又是「不可知不可證」,真如也無實體,只是「法性」斷滅後之滅相存在;他更強調一切無自性,唯有空幻—「只有名相存在」,這樣泯滅實相法的大邪見,自是將常恒不變之法改成虛相法,令 世尊所說的般若實相真義、般若大乘空義蕩然無存。

(2)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05〈初分佛母品 第41之1〉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我等一切佛法,能示世間諸法實相。」[15] 又再重申:「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能生諸佛一切功德,能示世間諸法實相。」[16] 即《般若經》所說是「諸佛一切功德」與「世間諸法實相」,這哪裡是「虛相法」?這本來就是說「實相法」。因此,張志成解讀正覺教團所說「不斷強調《般若經》教導的不是虛相法」,然這些經文中的 佛意本是如此(除非張先生有文字障才會讀不懂);若要說「虛相法」,二乘教法已然足夠,又何必於第二轉法輪般若時再重複宣講「虛相法」二十九年?顯見釋印順及張志成之非!

     再者,並非如張志成所說「中觀」皆無說「虛相法」,如 世尊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85〈第三分善現品 第3之4〉為 須菩提尊者開示:「若諸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觀察地界乃至識界,皆悉『無常、苦、空、無我』,不應瞋恨,唯應安忍,是為菩薩無著安忍波羅蜜多。」[17] 由於大乘法道修行甚難安忍的緣故,菩薩學人不應落在瞋恨心之中,故說地、水、火、風、空、識六界都是「無常、苦、空、無我」;學人即依解脫道方便、佛菩提道無所得之方便,如是安住;此純為施教方便,這「無常、苦、空、無我」本是虛相法,如何張志成先生可隨口說「中觀經典沒有如來藏,更沒有建立虛實相對的『虛相法』」?然他本永遠不肯探究實相之人,他只會說我看不到「虛相法」這三個字,這樣滯泥執取名字文言之人,連學術界所作的文字訓詁都沒有作到,如何自說是更高層次的學佛人?

再回到上述經文來說,世尊即為 須菩提尊者開示大乘真義:諸菩薩善友者,謂若能以無所得為方便,說色乃至識無常相、苦相、無我相、不淨相、空相、無相相、無願相、寂靜相、遠離相亦不可得[18]回歸般若諸法實相,即二乘法所說「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諸相,於如來藏自住境界中都不可得;乃至大乘法中說「色受想行識」五蘊之「空、無相、無願、寂靜、遠離」諸相,於如來藏自住境界中亦「不可得」;這一切「無所得、不可得」即此心如來藏本有之清淨體性—於如來藏而言失尚不有,如何可得?如是一切諸法與諸法相貌皆「不可得」,令學人將此「虛相法」還歸「般若實相法之真義」,所以般若是依第八識如來藏而演說實相,所說種種現象界及三乘菩提諸法於實相法界中亦不可得而稱為虛相,如是虛相法則歸攝於第八識,是故都說不可得,講的正是實相法而非張志成、釋印順所知的虛相法。

        張志成不解此理,他想的是「般若中觀」「更沒有建立虛實相對的『虛相法』、『實相法』他還落在「有無」相對議論之中,口說無我然而行在有中,不解般若真義;因為不論是「虛相法」還是「實相法」的名言建立,在如來藏的境界中都「不可得」,都「無所得」。不是沒有「世間虛相法」,也不是沒有「出世間的實相法」,然「世間實相」與「涅槃實際」即是同一實際心體,本無別異,全部匯歸第八識如來藏;而此實際心體本來無失,於一切三界諸有亦復無得,當知永無失而復得之理。

      這「有無」之說,當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63〈第二分樹喻品 第69〉說:「佛告善現:『非異世俗別有勝義,所以者何?世俗真如即是勝義,諸有情類顛倒妄執,於此真如不知不見;諸菩薩摩訶薩為益彼故,隨世俗相顯示諸法若有若無,非隨勝義。復次,善現!無量有情於蘊等法起實有想或實無想,不達諸法非有非無,諸菩薩摩訶薩為益彼故,顯示蘊等若有若無,令諸有情因斯了達蘊等諸法非有非無,非欲令執實有無相。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勤精進,離有無執,行深般若波羅蜜多。』[19]—不是異於世俗而別有一勝義,為什麼呢?因為這「世俗真如」—「與世俗法和合運作的真如」即是「勝義」,而真如從來都與世俗法和合運行不輟故;有情眾生顛倒妄行執取,對這真如不知不見,諸菩薩摩訶薩為了利益這些眾生的緣故,就隨順世俗相來顯示諸法「若有、若無」,這並非是隨勝義說、隨勝義顯示。再者,善現!無量有情眾生對於蘊處界等法生起「這是實有」之想或者「這是實無」之想,他們無法了達諸法是「非有、非無」—攝歸如來藏而遠離有無二邊,諸菩薩摩訶薩為了利益他們的緣故,就顯示蘊處界等諸法「若有、若無」,令這些有情因此可以了達蘊處界等諸法「非有、非無」,然這並不是要令他們執取「實有相、實無相」。如是,善現!諸菩薩摩訶薩應勤精進,離開「有、無」的執取,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世俗真如亦是勝義,當眾生不解時,所見就是落在顛倒想,因此,菩薩依含攝兩邊的中道說「若有、若無」,遣除眾生顛倒想,了達諸法「非有、非無」,離開「有無」之執取;因此,說「若有、若無」,說「非有、非無」,皆是為人方便解縛,這就是《般若經》之開示;唯有自內證此第八識心真如勝義,方得明白第八阿賴耶識常恒不變,即是世俗真如,亦是勝義勝義」。

(3)  至於張志成所說「中觀經典沒有如來藏,即他認為《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沒有開示『如來藏』」,然如前已說如來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8〈第十 般若理趣分〉已開示一切有情皆如來藏[20];張志成如何說「中觀經典沒有如來藏」?且一切真正證悟的菩薩皆可為證明。第二轉法輪般若時期的《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歸依三寶品 1〉亦說眾生悉有如來藏[21],這都證明了 如來在第二轉法輪般若時有說「如來藏」。

 當知如果不是以每個有情都有的如來藏為自內證之法,這中觀就非中觀,而是他觀,且是戲論,永遠不離斷常、生滅、來去、增減、美醜……等無量的兩邊故。這誣指中觀經典沒有如來藏的事,純粹是一場張先生導演的鬧劇,從非真實故。

    今天張志成對大善知識師父 平實導師有許多莫須有的不滿,更攻訐師父 平實導師所說的阿賴耶識正理,然張志成這樣攻擊實際上最後都會變成他是以佛門外道身分直接攻訐 世尊,平實導師所說同於 世尊所說故;唯識經典說一切眾生都有阿賴耶識,同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及《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所說眾生悉有如來藏,證明了《般若經》所說的如來藏與唯識經典所說的阿賴耶識是有情眾生必有的心體;且,《入楞伽經》卷7〈佛性品 11〉已說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22],這阿梨耶識即阿賴耶識之另譯,即是如來藏,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本是同一個心體。且,《增壹阿含經》卷1〈序品 1〉就說: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23] 更有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特別闡明「如來藏」常恒不變的道理,《央掘魔羅經》 卷2即說 一切眾生悉有如來常住藏[24],如來藏常住如是!

(4)  《央掘魔羅經》卷4說:若無『如來藏』者空修梵行,如窮劫鑽水終不得酥。[25] 若有人否定如來藏而修學佛法者,永遠不會有親證上的成就,所學只成為知識或思想而不可能實證,故說「空修梵行,如窮劫鑽水終不得酥」;況有愚人毀謗如來藏,自蹈惡趣,毀謗第一義,還當作自己真懂佛法!當知《央掘魔羅經》卷4說:不知自性心如來藏,入無量煩惱義。[26]眾生皆是不知自身有清淨自性心如來藏,因而妄行分別造作諸業,必然如同釋印順與張志成一樣,蹈入無量無邊的煩惱中,實在可憫!

     由此來比對張志成所說「正覺自創的第一因、實有的、本體不變的『阿賴耶識』正是《中論》所批評的『自性見』,即知 世尊所說常恒不變的「如來藏」是被張志成誣謗成「自性見」,那張志成應先訾議說:「如來自創的實有的、本體不變的『如來藏』正是《中論》所批評的『自性見』。」然豈有是理乎!更何況《中論》本來就是依第八識如來藏而寫的,所以 龍樹與 提婆師徒二人,一人弘揚般若、一人弘揚唯識,二人和合無間都無矛盾更無衝突,然而張先生是絕對不能理解的。

   《央掘魔羅經》出現在阿含部,《增壹阿含經》亦屬於 如來示現滅度當年五百結集」所成的四阿含諸經中,皆早於《中論》而都有說「如來藏」;因此,不懂佛法的張志成隨意栽贓「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是「自性見」,即張先生認為宣演「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的 釋迦牟尼佛有「自性見」;又由於佛佛道同,即張先生也認為三世諸佛都有「自性見」。當唯識經典《解深密經》直說第二轉法輪與第三轉法輪皆說「一切法」是「無自性」又是「自性涅槃」,這兩者對依文解義的張志成來說就是互相衝突,而且這「自性涅槃」即是張先生說「中觀所批評的『自性見』」,即法會上的 勝義生菩薩摩訶薩是張先生口中所輕蔑的「自性見」外道,連贊同此說而不加修正的 釋迦如來在此也是張先生所批判的「自性見」外道,而這一部《解深密經》也變成「自性見外道經典」;這樣第三轉法輪唯識諸經從《楞伽經》到《解深密經》、《楞嚴經》……等,沒有一部不是「自性見經典」;包括引用《解深密經》的根本論《瑜伽師地論》也變成是「自性見論典」,甚至連第二轉法輪般若諸經也因此變成了張先生批判的「自性見經典。這樣張先生何不早說你根本不接受大乘法不就好了,何必拐了數百萬字的大彎,浪費你寶貴的時間,還要賠上你未來無數大劫的光陰?

(5)   今天張志成將「如來藏=阿賴耶識」竄改成「如來藏≠阿賴耶識」後,卻對這自性清淨心如來藏是第幾識永遠說不出來,始終一直閃避這問題。根據張志成所信受的釋印順在《佛法概論》是這麼說:佛教後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那裡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27] 因此,張志成之所以無法定位如來藏,皆因他信受釋印順「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的說法,他不贊同「佛說過第七識、第八識」,但是要他這位六識論者將如來藏歸屬於六識又會被人恥笑,於是他乾脆不說。但 平實導師於《阿含正義》七輯書中,已經分明舉述 世尊所說四阿含諸經都是依八識論而立論的,無人可以推翻,因為經文今猶可稽。如果張志成抗議說不是如此,那還請他直說這能生名色的如來藏是第幾識?莫再說「心≠識」,將他懂得很少的梵語拿出來唬人,他連大乘經中常將「心、識」合稱都不知道!如果張志成說如來藏心是第九識不同第八阿賴耶識,這就證明他是佛門外道,因為佛法只說有八識若他將如來藏心與阿賴耶識合併成第八識證明他認定這心識是積聚而成的識蘊,此即違背聖 無著菩薩所說,還是證明他是佛門外道若他以為第八識中有如來藏心真實心體中含有另一真實心體,那他就是不知心體唯能含藏心識的種子,從無心體含心體的事,他莫非想被增列為佛史千古笑談?即無論何種選取皆成過失,這都因為張先生不肯接受 世尊所說「如來藏=阿賴耶識」所致。

(6)六識斷滅論者」的釋印順從不接受有第七、第八二識,雖然他知道在《中阿含經》卷54如來親自訶責那位主張教作等起的六識見聞覺知心可去到後世的荼帝比丘是「愚癡人」時 [28]釋印順仍不為所動,繼續落在意識心的見解中,他想的是「我已經一再強調有微細意識(細心、細意識)可去到後世」釋印順在《唯識學探源》提及《成唯識論》卷3「有餘部執:生死等位,別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所緣俱不可了」,然後他說:「依論文來說,這細心的作用,表現在初生與命終的階段。到底平時有沒有細心,卻沒有說到。」[29] 好像這「細心」的出現只是單純地來解決六識論聲聞部派在生死之間如何相續而不落斷滅的困擾而已,然心地不好的釋印順是惡意地截斷了聖 玄奘菩薩所說,他是斷句取義而不只是斷章取義了;《成唯識論》卷3的整句是:「有餘部執:『生死等位,別有一類微細意識,行相所緣俱不可了。』應知即是此第八識,極成意識不如是故。」[30] 這是說聲聞部派的上座部執取生死輪迴位中有個微細意識心(維繫死後、入胎,令無斷滅,這心的行相、所緣都不可了知難以親證 玄奘菩薩即破斥如是錯謬見解說應當知道這所謂行相所緣俱不可了」的就是「第八識」,絕非是意識,因為意識是依他起性的生滅心並且一世就斷滅,無法貫通三世所以根本沒有微細意識細心)可去到後世這回事。而且,釋印順說「到底平時有沒有細心,卻沒有說到」,這更是胡言亂語,因為《成唯識論》中舉出許多道理證明意識等六識都是依他起性以及五位斷滅,而以極多篇幅來證明印順所認知的能去後世的細心即是第八識如來藏。世尊在四阿含諸經闡釋這緣起法深意時也已「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且《雜阿含經》卷12說佛弟子 摩訶拘絺羅尊者在與示現為僧團聲聞弟子中智慧第一的 舍利弗尊者論法時,就已說此「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意思就是指識、名、色」「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31],如何說聖教中沒有說到「平時有沒有細心這個識』—第八識」?釋印順是真的要連 世尊在四阿含諸經所說都一起抹滅不看在眼內而且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有第八識」,釋印順還是可以一一忽略(他的心地實在不好到了極點,張志成才可能是他真正的「傳人」),真是令人無言。

      此隨舉一處聖 玄奘菩薩所說《成唯識論》3壽煖識三不相離而說故知定有此第八識[32]也就是說當有情還有壽命存在時就是沒有離開這「第八識」,這樣很清楚說明「平時就存在第八識」,為何釋印順還可移轉話題說「到底平時有沒有細心(第八識)」等云云?然而釋印順如果只有這樣一處抹黑的話,那他就不稱為「釋印順」了,他還乾脆針對這十因緣法所說「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來個佛法大抹黑,他在《佛法概論》說:此(細)意識為「名色緣識,識緣名色」的有取識……。[33]他乾脆以意識來取代這名色之外的第八識,他不管意識已含攝在「名色」中的事實。然而 世尊在《雜阿含經》卷9已說諸所有意識,彼一切皆意法因緣生故[34],即不論粗細意識都是因緣所生法,任何說意識會去到後世的想法都是惡邪見,無論他主張的是粗意識、細意識、極細意識皆是邪見,當然任何粗細意識就都不可能成為「有取識[35] 而出生來世的名色,所以有這想法的釋印順就是 如來世尊所呵斥的「愚癡人」如荼帝比丘;這四阿含諸經十因緣法中所說的「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從來不是意識,是「入胎識」如來藏。當然釋印順想的是「反正一定會有人相信我的話」,他想的並沒有錯,張志成就緊緊跟隨,以至於今天連如來藏是哪一個心識都茫無所知,張先生一樣是屬於對第七識與第八識無信者,他之所以舉《成唯識論》的目的就是模仿釋印順講解大乘經論來破壞大乘法,他與釋印順的作為可說如出一轍。

(7)  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能生諸法故為法界根本,這和外道說的「不生不滅」的「第一因」大相逕庭:當知眾生以為的「因、緣」都不是真正的生因,外道說的「外緣、內緣、六因、四緣(因緣、增上緣、無間緣、所緣緣)」都不是真正的生因,乃至外道所誤計的「九種不生不滅法」能生諸法為「第一因」,也都是虛妄臆測。當知佛法《楞伽經》說一切法都是第八識的自心現量(第八識自心所生現的事實),一切法不離自心現量,若不能覺悟自心現量,則其一切所說皆無有根本!所以當張志成將 如來所說的「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等同於九種外道所說的不生不滅之第一因時,這張志成所說到底是對 釋迦如來心生不滿,指責 佛陀是「自性見外道」?還是認為諸多聞聖弟子眾結集 如來法語錯誤?還是張志成要說這些經典都是「偽經」以毀謗三寶?

(8)  於真實心第八識外執取任何一法為常、實有者,這才是「佛經所批評的『自性見』外道,如張志成說琅琊閣真如法性是「識之實性」,卻又主張這法性能反過來成為諸法的理體,而且還可脫離這第八識心體(即使他說這法性是八識之實性,不是只有第八識之實性,然情況亦不變)在「無餘依涅槃界」獨住,這就是「心外求法」—外道,執取真實心外另有一常住不壞之法,即成自己所責的「自性見」,真令人哀憫!(待續)

 

[1]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空」、「空性」和「八不中道」〉。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7448

[2]《成唯識論》卷3:「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或諸菩薩皆名勝者,雖見道前未能證解阿賴耶識,而能信解,求彼轉依,故亦為說。非諸轉識有如是義。」《大正藏》冊31,頁14,中28-下3。

[3]《大正藏》冊50,頁244,中29-下9。

[4]《大正藏》冊30,頁249,中25-26。

[5]《大正藏》冊30,頁249,中26-28。

[6]《大乘廣百論釋論》卷10〈教誡弟子品 第8〉,《大正藏》冊30,頁249,中14-15。

[7]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空」、「空性」和「八不中道」〉。

[8]《大正藏》冊9,頁371,中14。

[9]《大般涅槃經》卷11〈現病品 第6〉:「世有三人,其病難治:一、謗大乘,二、五逆罪,三、一闡提。」《大正藏》冊12,頁431,中24-25。

[10]《大正藏》冊43,頁546,中2-3。

[11]《大寶積經》卷119〈勝鬘夫人會 第48〉,《大正藏》冊11,頁677,上21-25。

[12]《大正藏》冊2,頁527,下10-13。

[13]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空」、「空性」和「八不中道」〉。
https://langyage.org/2019/2842

[14] 釋印順,《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2016年9月修訂版一刷,頁130-131。

[15]《大正藏》冊6,頁552,下19-21。  

[16]《大正藏》冊6,頁552,下23-24。

[17]《大正藏》冊7,頁465,上9-12。

[18]《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85〈第三分善現品 第3之4〉,《大正藏》冊7,頁465,中2-5。

[19]《大正藏》冊7,頁343,中4-14。

[20]《大正藏》冊7,頁990,中3-4。

[21]《大正藏》冊8,頁868,上7。

[22]《大正藏》冊16,頁556,中29-下1。

[23]《大正藏》冊2,頁550,下3。

[24]《大正藏》冊2,頁526,上15-16。

[25]《大正藏》冊2,頁540,上24-25。

[26]《大正藏》冊2,頁540,上13-14。

[27] 釋印順,《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09。

[28]《中阿含經》卷54〈大品 第2 𠻬帝經第10〉:【帝比丘答曰:「世尊!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世尊問曰:「何者識耶?」帝比丘答曰:「世尊!謂此識,說、覺、作、教作、起、等起,謂彼作善惡業而受報也。」世尊呵曰:「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說法?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汝愚癡人!我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汝愚癡人!聞諸比丘共訶汝時,應如法答:『我今當問諸比丘也。』」】《大正藏》冊1,頁767,上8-16。

[29] 釋印順,《唯識學探源》,正聞出版社,2003年4月新版二刷,頁115-116。

[30]《大正藏》冊31,頁17,上10-13。

[31]《雜阿含經》卷12:「尊者摩訶拘絺羅答言:『今當說譬,如智者因譬得解。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竪立。』」《大正藏》冊2,頁81,中4-6。

[32]《成唯識論》卷3:「壽煖識三不相離故,冷觸起處即是非情,雖變亦緣而不執受,故知定有此第八識。」《大正藏》冊31,頁17,上20-22。

[33] 釋印順,《佛法概論》,頁110。

[34]《大正藏》冊2,頁57,下20-21。

[35]「有取識」在不同開示中有不同的意涵,釋印順所謂的「有取識」則是指「入胎識」,如他在《佛法概論》說:【「識緣名色」,為佛法中重要的教義,如《長阿含經.大緣方便經》所說。經中佛對阿難說:人在最初託胎的時候,有「有取識」;父母和合時,有取識即攝赤白二渧,成為有機體的生命而展開。「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否?答曰:無也。」「名色」,指有情的身心自體。這個自體,由於識的執取資益,才在胎中漸次增長起來,而出胎,而長大成人。……所以佛說:「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有取識對於有情資益延續的力用,是何等的重要!】(頁73)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