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 八不中道說緣起法之真諦,無生法生一切法
琅琊閣張志成說:【3.龍樹菩薩造的《中論》是中觀的根本經典。正覺同修會認為《中論》的「八不中道」是形容如來藏的性質。如上所說,八不中道是雙否定句,否定凡夫在「自性」上添加的一切特質和觀念,與如來藏毫無關係。】[1] 又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幾句話,稱為「八不中道」,是一種非肯定式的「雙否定(或雙遮遣)」表達方式。它否定的是一切現象中有一個不變的、獨立的東西在裡面,《中論》稱之為「自性」或「自體」。既然沒有一個不變的、獨立的自性,那麼更加不存在我們在這個自性上面添加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去」(或任何)的屬性或特質。】[2]
辨正:
(1) 張志成說「龍樹菩薩造的《中論》是中觀的根本經典」,然《中論》不是 佛所說的經典,《中論》是 龍樹菩薩依循經典正義所造的論典。張志成他基本上承襲宗喀巴、釋印順的「無自性」說,然他卻如此解說《中論》的八不中道:「八不中道是雙否定句,否定凡夫在『自性』上添加的一切特質和觀念」。但《中論》卷1〈觀因緣品 第1〉已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出,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3] 這明明是在說「緣起法、因緣法」中的「實際」,這「實際」不可思議,即是出過世間諸法、言語道斷的中道心第八識,不落在世間見與涅槃見上,如是絕待,故非戲論;然張志成不知此理,卻自說成非常「拗口」的「否定凡夫在『自性』上添加的一切特質和觀念」。
(2) 張志成說「『八不中道』……它否定的是一切現象中有一個不變的、獨立的東西在裡面,《中論》稱之為『自性』或『自體』」,這顯然是妄解《中論》之正義,當知《中論》說的是「一切現象無常、苦、空、無我,不能自生、他生、共生、無因而生,因此現象界一切諸法背後必定有一個不變的、獨立的真實『自體』,祂是一切萬法的理體,具有『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的中道性,與有情的五陰非一非異而不相在」。而第八識如來藏的中道性打從無始以來便已如是分明現前,能為一切真悟者觀見,自是張先生視而不見,所以另行編造中道的義理,所說則不倫不類,至於張先生所說的這「否定」又是在哪裡?從何說起?
因此,張志成說「八不中道」是「否定凡夫在『自性』上添加的一切特質和觀念」,是全然不瞭解《中論》的義理,這由他發明的「琅琊閣中觀、琅琊閣中道」也與佛法的「八不中觀」都無關聯。當知《中論》是要以除去這「遍計執性」來闡釋勝義諦,然張志成這一句拗口又描摹不清之「否定凡夫在『自性』上添加的一切特質和觀念」,實在無法道出般若中觀與勝義諦之意旨,當說「否定凡夫於一切法的顛倒想,也釐清二乘人對涅槃的執取,如是現出這諸法實相與涅槃實際不二」。
(3) 佛陀在第二轉法輪般若時期和第三轉法輪方廣唯識時期,都是說「一切法無自性」也同時說「一切法自性涅槃」,此如前說,這即說一切法實相—世間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也是涅槃本際—涅槃實際,就是能「生世間諸法」與能「顯出世間涅槃」的本識本心,此即聖 龍樹菩薩說「能說是因緣」之「因緣法、緣起法」的根本,這樣才能「善滅諸戲論」,才能遠離兩邊而常處中道;即依親證涅槃實際=世間實相=實相心,便知世出世間皆自心所現,任何離於自心所現的「有、無之說」都是戲論,由此感恩戴德稽首讚歎禮拜 世尊:「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所以這是要說明甚深因緣法的根本,這可不是張志成說的「否定凡夫在『自性』上添加的一切特質和觀念」所能表達於萬一。
(4) 阿難尊者當初以為這「十二因緣法」很簡單,他說:「如我意觀,猶如目前,以何為深?」[4]—「就我個人觀察所見看來,這十二因緣法就是這麼清楚顯示在面前,為何說這十二因緣法有著很深的道理呢?」世尊馬上遮止 阿難尊者說:「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這是「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都「無能見者」。[5] 世尊解釋這「難見」之處,就解說了十因緣法中的「入母胎之識」[6];此「識」是「入胎識」,又是「住胎識」,也是「出胎識」,能增長名色,伴隨有情一生,如是「生老病死」無不相隨的「識」,就是「十二因緣法」的「難見難知」處。
十二因緣法背後之實際是這「入胎識」,證知此「本識」,即知「有情五蘊名色」皆「本識」所生,故滅諸戲論。此「本識」即涅槃妙心—自心如來藏,有情輪迴六趣之名色諸法一切皆由此出,及至涅槃證得亦由此心所顯,世間與涅槃皆攝歸如來藏妙真如心,故聖 龍樹菩薩說「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即說這一切世間諸法之所依體,即涅槃本際、實際—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佛史記錄聖 龍樹菩薩的弟子聖 提婆菩薩弘揚唯識,而師徒二人終生和合無間之故亦在此也。如來藏即「因緣法」之根本心,諸法唯此第八識所現—「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5) 緣起法的真諦—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常恒不變,從來無生,以無生即是緣起法之能生者,是諸法背後的實相故不墮兩邊,即聖 龍樹菩薩在《中論》卷1〈觀因緣品 第1〉說:「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7] 諸「緣起所生法」不自生、不他生、不自他生,然不能無因而生—此即說「諸法」—「自、他」諸法—皆是「被生、所生」,不是「能生」法,亦不具「能生」之能力,唯能作「緣起」之「緣」,不能為「能生諸法」之「因」。「不無因生」則表示必有出過於諸法之外的「能生諸法之因」以「出生諸法」,即「能生之因」不是「緣起所生法」等「被生、所生」的「諸法」,而是緣起法中之真正能生萬法的「本因」之法,故「難見難知」,即是第八識如來藏。張志成總不能說五陰等諸法是由他意識思惟建立的真如所出生吧?
若張志成卻說這「能生之因法」自身還是「被生之法」,則依「能生、所生」之理又不能墮無因生,則當更有「一法」來生此「能生之因法」,若此法繼續遭張志成認為是「被生之法」,則推論至於無窮,必成戲論,必無真實法可說可證,必無諸佛如來修行可成;然佛法為 釋迦如來真實所證,故知「本有一無生法」為「能生之法」—「能生之因法」,此即萬法之根本「因」—出生諸法之因。
又,2003年從正覺退轉的人知道第八識「不可無因生」,當時他們便發明了一「2003年真如法性」來「出生」第八識,然因為只有「心」可以生「心」,這「2003年真如法性」即應正名為「2003年真如心」,即在第八識之外,增設了「第九識」,即墮入了「第九識」的增益執,為師父 平實導師所破。如今張志成為避免重蹈覆轍,他就宣稱他的「琅琊閣真如法性」純無為而無任何作用,於是為了彌補第八識「不可無因生」,他就發明了「第八識出生第八識自己」的說法,可見他從不接受般若中觀之「諸法不自生」的道理,他如是主張「第八識自生」已經違背中觀、《中論》,卻又自說他支持中觀,如是顛倒而不自知,真愚不可及。
(6) 又,當知即此「因法」,本自「無生」;既是本有,自是「無生」,「無生」則「無滅」,因此說「不生亦不滅」,此法即是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即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廣說的阿賴耶識就是「無始時來界」,這「界」就是「因」,聖 玄奘菩薩在論中說了兩次「界即因義」,此「界」即一切緣起所生法之「本因」,又為「一切法等依」,此阿賴耶識流注諸法種子,為一切諸法之真正「所依」心體。
(7) 又,如來藏心體恆常而所含藏的種子非常,故說「不斷不常」:三界現行諸法能熏習如來藏,令如來藏所含藏的七轉識種及相應諸種與業種、二障隨眠得以變異,乃至無始來二種生死—分段生死、變易生死可得滅除,故說「不常」;否則焉得離凡夫地,成就菩薩五十二階位,至於佛地?又,有情生死輪迴中的六識世世斷滅,乃至二乘阿羅漢灰身泯智,取滅時這第七識意根亦隨六識永滅而斷滅;然如來藏無論七轉識如何生滅,猶然前後一類不變而常恒相續、永無斷滅之時,故說「不斷」;否則焉可為一切種子識而出生諸器世間與有情五蘊世間,乃至二乘阿羅漢入滅後,此如來藏獨存即無餘依涅槃界,然由自心流注故,經無數劫後,亦能再有七轉識現起及復生三界諸有,開啟大乘佛菩提道的大願,故說「不斷」;如是離斷常兩邊而為「不常亦不斷」之義。張志成所說的施設真如只是思想而非實有不滅的常住心,於其死亡後隨之斷滅成無,焉得離兩邊而成就中道義?又焉能謂為中觀?
(8) 又,如來藏出生有情五蘊世間,這有情五蘊世間不是如來藏自身,如何說是「一」?然有情五蘊世間皆如來藏自性功德、所含藏種子流注所生,如何說是「異」?又,此如來藏第八識人人皆有,然因地第八阿賴耶識與將來成佛的無垢識,所含藏的種子不同;如因地七轉識種念念遷變,佛地時則七識種再無變異,不名轉識,如何說這是「一」?然第八識心體從來無有更易,第八識自體本有之無漏種功德,從因地至於佛地亦無變異,如何說是「異」?故說「不一亦不異」。
(9) 如來藏能出生三界諸法,又能顯示涅槃清淨性,復依其獨存、不於三界運轉而說有無餘依涅槃界,然一切世間及涅槃都是這第八識自心如來藏所現,如何有「來去、出入」這「三界、涅槃」、「此岸、彼岸」可說?故說「不來亦不出」。
(10) 由此可知,這八不中道自始至終都是明說「第八識如來藏」,哪裡「與如來藏毫無關係」?自是張志成鈍根者不知不解,故聖 龍樹菩薩在《中論》卷4〈觀四諦品 第24〉說:「世尊知是法,甚深微妙相,非鈍根所及,是故不欲說。」[8]—這甚深的大乘法義,有著非常深細微妙諸相,這不是鈍根人所能領會,因此 如來不在這些鈍根者面前說此大乘實相法。
今天,若有人於中觀似善玄辯,然卻不及此「實相」處,即是 如來「本不欲為說」之人,即非「張志成鈍根所及」,以張先生本非大乘當機者,連這麼清楚闡述「如來藏體性的經論」他都可以眼拙如此,說和「如來藏沒關係」,哪是「鈍根」而已!如此世智聰辯而「善根」盡沒的一闡提,實可憫哉!
④ 總相智與別相智,《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之真義
琅琊閣說:【4.正覺認為不討論第八識的經典不究竟,只涉及「般若總相智」,不觸及更高層次的「別相智」。這兩個名詞都是正覺自創的,般若經沒有阿賴耶識、八識和如來藏概念,純粹破除對「自性」的執著,但是經中一樣論述菩薩的十地修行,怎可說不究竟?】[9]
辨正:
- 「般若總相智」與「別相智」:世尊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開示這入見道之「頓現觀」:「謂自內證真諦聖智,於真智境非安立義,總相緣故,名『頓現觀』。」[10] 此「總相緣」即「緣於總相」,如是有自內證的真諦聖智,故說「緣於總相之智慧」—「總相智」;以大乘法說覺悟是「般若智慧」,將「般若」置首,稱為「般若總相智」,斯有何過?當知佛法「在義不在文」。
世尊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又開示:「謂初業智及後得智,觀察自相及因果相,由作行相、別相緣故,名『漸現觀』。」[11] 在頓現觀之後,「由作行相、別相緣」取這「別相緣」即「緣於別相」的「後得智」,即「緣於別相之後得智」—「別相智」;此名相本義已然皆合佛意,有何過失?
又,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說:「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12]—,前面的「真見道」是證得「唯識性」,即「總相」;後面的「相見道」是證「唯識相」,即「別相」。又說「真見道不『別』緣故」—「真見道」是依於總相而緣,不會別緣於各種「別相」之故,即見道中有各緣於「總相」與「別相」的智慧出生。論中雖無「總相智」與「別相智」之名,然《成唯識論》闡述的本義即是如此;只是張志成解讀文言文始終有困難,這文字障導致他無法真正讀懂《成唯識論》,因此他多仰仗文字搜尋而作拼湊比對,一生不解真義。
由此可知,唯能「依文解義、依辭典名相解義」者只關心名相比對,終生不肯老實探究佛法真實義,卻來惡意嘲諷大善知識「這兩個名詞(「般若總相智」、「別相智」)都是正覺自創的」,自不曉得「總相智」與「別相智」才是 如來世尊所說的正義。
(2)《解深密經》卷2〈無自性相品 第5〉已說:
世尊在昔第二時中,唯為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法輪,雖更甚奇、甚為希有,而於彼時所轉法輪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猶未了義,是諸諍論安足處所。
世尊於今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法輪,第一甚奇,最為希有,于今世尊所轉法輪無上無容,是真了義,非諸諍論安足處所。[13]
勝義生菩薩說第二轉法輪般若時之開示是「猶未了義」,張志成若在現場應立即抗議,像對師父 平實導師一樣而大聲抗辯:「勝義生大菩薩您怎麼可以認為『不探究第八識唯識真實義』的經典就是猶未了義!這般若經中一樣論述菩薩的十地修行,怎可說猶未了義?」然張志成他不知諸大菩薩皆依如來神力而有所說,這 勝義生菩薩摩訶薩所說就是 如來的意思;因此,張志成始終弄錯抗議的對象,從他一開始抗議師父 平實導師時就錯了,即使再改成抗議 勝義生菩薩也還是錯,最後他終於知道應直接抗議 世尊才對:「如來您怎麼可以允許勝義生菩薩說這『不探究第八識唯識真實義』的經典就是猶未了義!這般若經中一樣論述菩薩的十地修行,怎可說猶未了義?」然不用想也知道這抗議無理,世尊身後的金剛力士才不可能讓張志成有發言的機會,這張志成才剛起念,恐怕就當場嚴重「失憶」而茫無「知覺」了,何能啟問!且依張志成的善根福德資糧,恐無值遇 釋迦如來的因緣,否則怎麼會一直墮在邪見中?尚無可值遇 世尊,何況可觸撓 世尊!
(3) 又,勝義生菩薩已開示這第二轉法輪般若時是「隱密相」說,所以張志成才會如此顛倒般若正義,以為「一切法無自性」為「究竟」,以為《般若經》「純粹破除對『自性』的執著」,卻不知《般若經》更闡述了「一切法自性涅槃」之大乘甚深義。
這正是因為第二轉法輪般若時期以「隱密相」闡述,於大乘應證的實相心—自內證之心體並未詳明所致,因此《解深密經》說此般若時期的說法為「猶未了義」;第三轉法輪方廣唯識時期則以「顯了相」直接顯示宣演,將第八阿賴耶識之真義盡情宣示,學人聽聞即知本義,故說「真了義」。
(4) 至於張志成所說「般若經沒有阿賴耶識、八識和如來藏概念」,此如前辨正,第二轉法輪般若時期雖無「阿賴耶識、八識」之用詞,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已說「一切有情皆如來藏」,《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亦說「眾生悉有如來藏」[14]、「煩惱猶如眾蜜蜂,其蜜即喻如來藏」[15] 及「賴耶妄熏習,隱覆如來藏」[16],這皆明言「如來藏」,且不僅是「概念」而已,如何張志成說「般若經沒有如來藏概念」?由此可見張志成只是個電子佛典的搜尋者而不是讀經者,他若有讀過整部《般若經》,怎會不知其中所說的第八識正義?這證明他只是為反對而反對,不是為了法的正義而作研究及辨正。
又,從第一轉法輪阿含時期開始,四阿含諸經已說有名色之外的「識」入胎,如是從入胎、住胎、出胎,隨著流轉生死的「名、色」永無休止,集起眾生諸業種—能藏、所藏與執藏,依眾生之執取而令輪迴後有不斷,如是「能藏、所藏、執藏」的「識」即「阿賴耶識」,何謂不然?既然第一轉法輪《阿含經》都已如是說,更何況般若諸經及第三轉法輪的唯識諸經,講的都是眾生生命本源的法界實相,更無可能不說實相心如來藏,張志成又如何說「般若經沒有阿賴耶識概念」?
且,從第一轉法輪阿含時期開始,經中即說有「六識」又有十八界的「意界」,這「意界」是心識,故列在「六識」之後為「第七」;則此名色之外的「識」,自是排序在七識之後而為「第八識」,學人如是自知 如來本說「八識」,何謂不然?既然第一轉法輪《阿含經》都已如是說,更何況第二及第三轉法輪細說實相法界的諸經,張志成又如何說「般若經沒有八識概念」?(待續)
[1] 琅琊閣,〈正覺名相辨正:「空」、「空性」和「八不中道」〉。
[2] 琅琊閣,〈如何理解中論『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https://langyage.org/2020/3066
[3]《大正藏》冊30,頁1,中14-17。
[4]《長阿含經》卷10〈第二分三聚經 第8〉,《大正藏》冊1,頁60,中3-4。
[5]《長阿含經》卷10〈第二分大緣方便經 第9〉:「阿難!此十二因緣難見難知,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未見緣者,若欲思量觀察分別其義者,則皆荒迷,無能見者。」《大正藏》冊1,頁60,中10-12。
[6]《長阿含經》卷10:「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大正藏》冊1,頁61,中9-10。
[7]《中論》卷1〈觀因緣品 第1〉,《大正藏》冊30,頁2,中6-7。
[8]《大正藏》冊30,頁33,上14-15。
[9] 琅琊閣,〈正覺名相辨正:「空」、「空性」和「八不中道」〉。
[10]《大正藏》冊16,頁843,下20-22。
[11]《大正藏》冊16,頁843,下22-24。
[12]《大正藏》冊31,頁50,中14-15。
[13]《大正藏》冊16,頁697,上28-中9。
[14]《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歸依三寶品 第1〉,《大正藏》冊8,頁868,上7。
[15]《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歸依三寶品 第1〉,《大正藏》冊8,頁868,上28。
[16]《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10〈般若波羅蜜多品 第10之餘〉,《大正藏》冊8,頁911,下28。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