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平實弟子
看了琅琊閣通過選擇性地採訪“正覺學員”所“揭露”的一些“真相”,深感末法時期弘揚真正佛法的菩薩僧團不易。作者的文章理路好似清晰客觀,實則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一些事相,如果讀者順著作者的思路下來,很容易產生偏斜的認知,誤以為被採訪的“正覺學員”真的瞭解正法法義及各種事相,但即使作為不瞭解實際情況的人,從其言語中也可以看到有失偏頗之處,比如有些內容只是聽說,而有些地方則將自己的心態作為可以代表他人的心聲。觀其所顯示的心性,也合該得不了菩薩大法啊!
末學在此想從個人的角度來談談自己的看法,希望能為他人作為一個參考。關於法義的詳情末學沒有能力來作具體辨正,在此引用三乘菩提之識蘊真義系列視頻第109集正國老師的開示:“修學者一定要思惟及抉擇法義,這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方式。而常常作法義的抉擇,就成為一種習慣,能夠使未來世也可以有這樣的習慣繼續作法義抉擇,因此能夠遠離假名善知識的籠罩。”當然前提是自己要如理作意地去閱讀及辨別,而不是帶著先入為主的有色眼鏡,只找符合自己設想而斷章取義之文句為證。
末學自己對於 平實導師及親教師所寫結緣書及局版書,通過五年的時間,數數讀了有一百本了,雖然只是淺略地熏習,也只能知道一點表面意思,但從未發現自相矛盾之處,而 平實導師秉承 佛之意旨,將如此勝妙難會之第一義諦佛法深入淺出鋪陳演說,令人得以信解,實為稀有難得!不管是二乘四果及所修所證,或者大乘菩薩五十二位階的次第以及為求證道所需修學之法與次法,皆一一詳述,有些地方從這個面向講過來,又從另一個面向講過去,為的是學人能真實了知其中意旨,末學雖不懂其中真義,但卻感動於 世尊的老婆心切,以及 平實導師的慈悲為懷,即使看表面的意思也讀得津津有味,決不是被採訪師兄所說的“單調重複”,若如此以為,一定只關注於名相的重複,而不了知從熏習名相到真正實證、悟後起修,這中間所要親自體驗的法有多少。
末學反而覺得從熏習的角度來看,自是需要不斷反復地熏習正知見,而真正用到生活中,比如降伏性障,那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每當自己懈怠、性障現起,導師的書、親教師視頻就是良藥,也許讀到哪裡就會有所觸動而慚愧,而又開始精進一點。同樣的錯誤末學也時不時再犯,如果沒有通過讀到書中法語而不斷地提醒自己,一定難以進步,如果很多法與次法只從一個面向來說,而且只說一遍,末學一定是記不住而因此錯過很多內容。舉世間法中類比的例子,比如老師教學生,好意耐心地從各個方面來說,讓學生明白,結果還要被學生嫌重複單調,真是冤枉啊!
被採訪師兄提到的義工工作,末學因身在大陸,客觀原因未能像臺灣菩薩們有機會做很多義工,心裡非常羡慕,也很讚歎臺灣菩薩們的福報,但是這位被採訪的師兄說“佔據大量時間和金錢”,末學就自己做過的義工的體驗而言,首先,義工全是自願報名,並沒有人逼迫;其次,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以及義工工作,應該是個人的事情,不能因為自己沒有協調好而怪別人,如果自己承擔不了很多的義工,可以不報那麼多,千萬不要不顧自己真正的承受能力而托大,特別如果是有所求心(比如想要參加禪三、為自己求開悟)而想通過參加很多義工以期被錄取、印證,若是所求未遂難免心生怨懟,輕則因此生疑自行離開、枉過一生,重則謗佛謗法謗僧造下地獄業,如此還不如在世間法中過一生。
這位師兄還說:“有菩薩說他自己後來不想做義工了,因為其他人都做到"爆表",他覺得根本沒有希望”,此處沒有希望,聯繫上下文指的是沒有希望錄取禪三,末學認為這位菩薩的心態值得探究,達摩大師云:“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且不說他人能做義工做到"爆表"時,菩薩應有的心態應該是為他人感到欣喜並深心讚歎其福報與精進,單單論其覺得自己沒有希望就不努力了,怎能當得“難行能行”四字?可不是“輕心慢心”嘛!玄奘菩薩當年西行取經,獨自西行在當時看來應該大多覺得希望渺茫,若是 玄奘菩薩因此而放棄,哪有如今許多大乘經典的流傳?
設身處地地想,如果末學身邊的菩薩都有機會積極做義工而能快速培植福德,末學就盡自己所能去做就好,比不上別人沒關係,身邊的人能走在自己前面,是自己比較幸福,因為他們都有能力幫助、拉拔自己,最辛苦的是走在最前面的 導師,承擔了禪師、經師、論師乃至戒師的執事,自身持戒清淨卻還要被誣謗:“導師禪三後經常說:"在華南銀行存款才能在華南銀行提款",意思是:你捐錢給其他慈善團體,或是用與金錢無關的方式説明眾人,都不是在‘累積福德’。”又進一步曲解為“導師的話,意思明明就是:不捐錢我不讓你上禪三”,不知為何這位師兄竟能如此曲解,覺得 導師說培植福德就只是與捐錢有關,而說“正覺本身就是用錢衡量福德”,末學從 導師書中所讀到的,或者偶爾去臺灣聽經所知,從未如此劃過等號。
在此摘錄 導師在《佛藏經講義》第五輯中所說:“你該修什麼福,應該看情況;別人該修什麼福,也要依他的情況來說,不能一概而論。所以有的人沒什麼錢財護持,照樣上山去打禪三,一樣可以開悟;有的人沒什麼義工可以做,他從來不做義工,照樣去打禪三也可以悟,因為他從另一個方面來種福,培集他的福德資糧,只要有事他一定奔走幫你把事情完成,這也是他修的福德。那你不能要求他來做義工,各有不同的情況。……心性降伏之後成為好心性,那也是一種福。有的人修福是修菩薩性,當菩薩性修好了,福德也跟著成就了。如果他的菩薩性好,表示他不是一世修來的,是多生多世修來的。……修定也有福。”如此說了這麼多種福,可知這位師兄所言非實。
這位師兄還提到“我們做的義工,很多都是徒勞無功、浪費時間的。”所舉之事例是一些義工忙著翻譯的一本書最終不出了,另外還有提到說有些義工工作是魔鬼訓練,要百分之百按照要求去做,不然就會被罵。末學想起曾經做了一件很小的義工工作,最後也沒有被採取,而是由另外的菩薩來做好了,當時自己做的時候就有想到萬一沒有被採用也沒有關係,如果另外的菩薩做的比末學好,由另外的菩薩來做理當更好,應當讚歎對方,而且在做義工的過程中,是降伏自己性障的好機會,並且也是學習世間法、善巧方便的機會,從末學自身的體驗來說,有些要求確實比自己要想的全面,能從其他菩薩身上學到世間法上做的比自己好的地方也是一種收穫;而在他人與自己想法不一致時,在探究如何有善巧方便能做好事情的同時,也看到自己不好的心念,如能常常藉此加以反思對治,在善巧方便與降伏性障方面一定有所進步。
舉個世間法上的例子,比如設計師的工作,經常要改來改去,如果設計師只做一個方案而要求老闆或者甲方一定要用,沒有這樣的道理,現實情況是得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精益求精為達到預期效果。如果我們做義工,要求自己辛苦做出的東西一定要被採用,如果每個人都是這麼想,事情可能很難做好。
再說說這位師兄對正覺持戒的誤解,認為正覺持戒只是表面功夫,不是內心持戒,而且竟能代表正覺學員說:“在正覺,大家都生活在對戒律的恐懼中”,末學在受戒之行中,記憶深刻的是親教師說菩薩戒是心地戒。心地戒並不是重在表相,雖然輕戒常常犯,但受戒以來,從未感受到“對戒律的恐懼”,末學不是二地滿心菩薩,常常犯戒很正常,就是因為做不好才要受戒,就是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才能逐漸慢慢地學好戒,而決定是否受戒的人是自己,一定是深心自願為求無上佛道、為眾生而受菩薩戒,如果有正確理解 導師書中和親教師視頻中內容,相信決不會是“生活在對戒律的恐懼中”的心態。如果是因為要上禪三必須要受菩薩戒而不得不受,那發心就有問題了,就更不用說真正學戒了。
這位師兄還說“為了明心,很多奇怪的事情我不會深究。生活已經很忙碌,也沒有時間深究。我後來還是繼續報禪三,因為我對‘密意’很好奇”。關於事相上的事情,末學自己所經歷的並未有任何覺得不平和奇怪之處,雖然也有聽到一些事情,甚至也有見到過當事人,但因為自己並不喜歡、也儘量提醒自己慎護口業,而不去深究及議論他人是非,所以也並未受到負面影響。在世間法中如果遇到有人告訴我說別人說我的壞話,我會對這個好像是“善意打小報告”的人有所警惕,因為很可能他也會在其他人那裡傳我的不是,而所聽到的事情,也要理性去辨別,不要馬上就相信。
雖然並不清楚臺灣的情況,但可以想見,畢竟正覺的菩薩不是每位都是三果以上,有一些事相上的問題很正常,以 導師書中所說內容而認知的 導師為人,是很慈悲寬容的,從末學自己的理解,如果只用心性好、證量高、各方面都優秀甚至完美的弟子,那麼成佛想來會很慢,因為一看過去世的眷屬:在三惡道的不管他,太難度;剛強難調的眷屬讓別人先去調伏;只度好度的心性調柔的弟子。如果所有修學佛菩提道的菩薩都如此,那麼那些被“捨棄”的眷屬要得度就遙遙無期了,可是佛菩薩都是大智大行大悲大願,哪怕是地獄的眾生,有因緣時也會去救,而且非常有耐心,等著佛弟子們慢慢成長。
如果有人三賢位的每個階位只要一大劫的時間,那是非常非常精進和快速了,以三十大劫就度過了一大阿僧祇劫所修,假使真能如此,比如持戒這一度只要修一大劫,可是即使是一大劫,那也數不清是多少世了,那如果說要要求所有弟子在這一世就能永伏性障如阿羅漢,是不可能的。就像父母陪伴子女成長,總是要耐心教導,容許子女在不斷犯錯後能改正而逐漸懂事,如果子女犯錯超過三次就將其定為不可教而放棄,這樣的父母永遠也教不出好的子女。
而作為同修道友,大家未來都是法眷屬,是要一起共事同弘正法的,也應該對自己與他人多一些耐心和寬容,如果與心性不好、性障重的同修共事,心中要對其能通過做義工過程培植福德降伏性障抱積極態度,即使這一世都很難有很大改變,那也是很正常,只要有一點點進步,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往往能有很大改變都需要以劫計才可能比較明顯,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若是自己覺得對方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做法,同時也該思考是否自己也是覺得自己的方法才是更好的而不願聽取他人意見?末學在生活中觀察往往總說他人有問題的人,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的心態不正而看法偏頗,性障重的人更容易覺得他人性障重,而性障輕的人對他人會比較寬容,程度相當的人才能互相爭論得起來。
這位師兄提到正覺的執事很多是跟 導師有著過去世很深的緣分,是“往世的裙帶關係”,從迦旦遮羅被 佛度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她願意跟著 佛修行,願意信受 佛所說的法,然後很快就可以證果,不是因為她特別聰明或者有別的過人之處,而是因為她在過去生當中,已經跟 佛多所結緣,曾經當過祂五百世的母親啊!那麼能夠被 導師度化的弟子,長久以來與 導師結下很深的緣分,也是正常的,一定是關係越近就越容易被度。末學也很羡慕那些與 導師結下深厚緣分的菩薩們,但也並不會因此而自卑或者“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修學佛菩提道過程中,要跟隨無量無數的善知識修學,並不是每一世遇到的善知識都跟自己有著非常深厚的緣分,但一定會有相遇之時,然而不管與住持正法的善知識緣深或淺,只要能繼續學法而在佛菩提道上有所進益就好。
另外從這位師兄對密意的好奇以及求法心態來看,不能得法也在情理之中,《我的菩提路(六)》中張育如菩薩的見道報告中提到“普說之前”的投影片,“內容是 克勤大師的一段話…大意是說:"禪是向上一路,須是個向上根器,要有紹隆佛祖的志氣,否則宜寶祕慎詞,勿輕易放行也。”這位師兄在對自己不能被錄取禪三而對正覺起疑之前,先想想自己的定力、慧力、福德和降伏性障做的如何,菩薩性是否夠,是否有紹隆佛祖的志氣?萬勿“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
求法不得,這位師兄又提出對悟後需要轉依的疑問:“證得般若智慧的當下,那個智慧已經可以斷除煩惱,不需要再去轉依什麼,因為那就已經是你的智慧。如果還要轉依,那證悟當下就不是真的智慧。”光是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可以或多或少知道一些世間的智慧,但是知道和能做到之間,卻是有一段距離的,如果知道了某一個智慧後馬上就可以做到,那麼這個世間的眾生都不會有貧窮、困苦、怠惰的狀況了。何況是無上甚深微妙之第一義諦法,更是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長時精勤修行,就末學自身與自己習氣作鬥爭的過程,就是反反復復時好時壞,要逐漸轉變真是不容易,一定有痛苦和彆扭的過程,哪怕讀了 導師的書、看了親教師視頻,不斷熏習,也絕然不能馬上就做到。
至於證悟這一階段性的結果,是每一位行菩薩道而未實證者將來所必證,這位師兄說“正覺的‘密意’真的就像毒品,不知不覺就上癮了”,明心當然是每位未悟之正覺學子所努力追求之階段性目標,但重點是其修證實質而不是開悟這個光環,不是僅僅了知“密意”就算開悟。追求明心而努力修行六度、培植定力、慧力、福德等無可厚非,但不能因為自己急於在此世求證、不顧自身往世所累積資糧是否具足,這樣的心態而自己被自己“綁架”,卻推為正覺“密意”之過,學人若是真學佛者,必定嚮往的是最終成就佛道、自度度他,在此過程中對無量的法都是誓願學、而修而證,決不是單純只對“密意”好奇。
勸請諸位同修道友將關注點放在法上,擇法宜多聞詳審,若是抉擇確定法沒有問題,就不要因為事相上的原因而對法生疑,因事相不能生忍而退失修道心,枉誤自己法身慧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