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十~2)蕭平實弟子大風無言
(7) 當知華人學術界食歐美學術界之唾沫來明說、暗示「大乘非佛說」,撰寫了許多相似佛法而實非佛法的著作、文章(扼殺眾生法身慧命),釋印順的斷常二見邪說更推波助瀾,令真正追求真理的學佛人必須突破學術界、(已昏亂的)佛教界所設定的重重關卡(數不清的外道見解之書籍、文章、著作、評論等),過程中尤須保有堅定的抉擇力才能歸向正法;這樣大眾不但無法「節省大量時間」,反須耗費大量時間來與外道見周旋(可憐的是許多人仍因此而終其一生困於外道見中)。
倘若學術界能不再對佛法發表邪見,縱使只懂得「在個人象牙塔中鑽來鑽去(終身不出此迷宮)、不知所云(任誰讀後也都不解)」,不再好為人師、不作經論解釋、不訾議大乘法、不割裂佛法、不謗如來淨土……,又自無果證的佛教界諸出家在家四眾也「不再出版著作」;則單憑古來普遍流通的佛經而無須學術界、佛教界多事,大眾從幼齒髫齡,便得聽聞真善知識(不受遮止)闡揚經典之真實義,這才是真正「節省(所有學人的)大量時間」。
然令人感慨的是,琅琊閣卻認為如是殘害眾生法身慧命、紊亂佛法知見、障礙如來正法輪運轉之學術界、佛教界是有「貢獻」的(以壞法為「貢獻」嗎?)。更可嘆的是他們卻還來要求大乘聖位菩薩必須對這些壞法者「謙虛一點、尊重一點」(他真病得不輕!)。當知《楞嚴經》說此末劫(末法)景象是「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即指今日學術界、佛教界、密教的惡見邪師鋪天蓋地而來;這就是末法。
(8) 誠如《雜阿含經》卷32:【佛言:「如是,迦葉!命濁、煩惱濁、劫濁、眾生濁、見濁,眾生善法退減故,大師為諸聲聞多制禁戒,少樂習學。迦葉!譬如劫欲壞時,真寶未滅,有諸相似偽寶出於世間;偽寶出已,真寶則沒。如是,迦葉!如來正法欲滅之時,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間已,正法則滅。」】[1] 法主在人間,就是教化眾生,對待世間學者及學佛人都一樣,直說落處以攝受他們邁向正道。今天只要有人改正了,法主亦無吝惜說對方已經改正(或就此隱去對方名諱),而且還會讚揚他懺悔改過的勇氣。如現代禪李元松先生死前有人轉發信函,通知台灣各道場說他這生所謂的「悟道」只是他的增上慢(即沒有開悟),於部分知見不純正深感慚愧,向諸方至誠懺悔等。[2] 平實導師憐憫居士弘法不易,沒有在李元松居士生前直接評議他的法;知道此廣發懺悔信之事後,即於公開場合讚歎他的勇氣,這就是 平實導師的人品;相較之下,教界又有哪個道場曾對李元松懺悔的勇氣而公開讚揚呢?
又有一位大陸河北省的法師本來一直毀謗 平實導師,然他死前對弟子說「以後不要再批評(評論)蕭平實了」;平實導師知道了,憐憫他尚有悔意,就不再提起他。還有位著作頗豐的居士對 蕭平實導師從來都很有意見,這個人在大陸、港、台都很出名(辦過禪七);他臨死前改口說,所謂他的開悟都是別人認為的(誤會),不是他自己承認的(非他說的)云云;雖然他臨死還在卸責,但至少承認自己沒悟,平實導師也就這點說他這個人聰明(知道表達悔意後,後世果報即不同)。所以到底有誰如琅琊閣所說的,被 平實導師「貶低」了呢?當知師父 平實導師公開破斥他們,即琅琊閣認為的「貶低」時,這卻是大善知識對他們慈悲的救護(亦勸誡來者),因此得以將這些僧俗從地獄門前救回來,如何可將此「救人」之舉稱為「貶低」呢?
任何一位法主,為了消弭末法世間的佛門亂象(來自學術界、佛教界、密教),為了救護佛子向正道,都會對邪說加以破斥,這就是師父 平實導師以法主高度之所為。師父 平實導師來此五濁惡世飽受眾生的糟蹋(例如受琅琊閣等在網路攻訐),猶義無反顧地攝受包容一切眾生;然琅琊閣卻來「指導」 平實導師應像他一樣「鄉愿」?這樣豈非是令學術界諸謗法者自行面對即將到來的長劫苦果而不思救護?因此琅琊閣將 平實導師對學術界的教誨扭曲為「貶低」學術界,這與波旬深心冀盼「最好大家繼續沉淪」差異何在?
第五目 對抱持斷常二見、倡議大乘非佛說者表示尊重?
琅琊閣說:【如果純粹是為糊口,我相信許多人都不會選擇這麼枯燥又不賺錢的專業。事實上,很多學者對佛法的尊重理解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而且學界裡面也不乏修行人。】琅琊閣於同文中又說:【閱讀外界的佛法著作時,我無法不深深感念所有對佛法做出貢獻的人,不管他們是學者、大師、還是業餘佛法愛好者和修行人。對我來說,只要是認真追求真理的人,都是我敬重的善知識。】[3]
針對這上述說法,在此辨正如次:
- 華人佛教學術界中有些人就是要名聞、恭敬、利養,當然也要能餬口(這是基本道理,若不成的話,也不可能選擇這行業,無論琅琊閣如何拉高他們的人品)。如琅琊閣(寫手群相互合作)在網路上發表了數百篇文章來攻訐自己的師父 平實導師,極盡貶低、鄙夷、諷刺之能事;應該沒有人會認為琅琊閣是覺得這很「枯燥」,反而應說琅琊閣是「樂此不疲」,一點也「不枯燥」(雖「不賺錢」),這即可比況學術界舞文弄墨者總有其「不枯燥」處,這和琅琊閣絕不肯停筆是一樣的(然學術界畢竟不受 平實導師教導,還說得過去;而琅琊閣來自 平實師父的教誨,卻訾議 師父猶如寇讎;這人品之差別可見一斑)。
如果學術界有人也以為確如琅琊閣所說這學術界是「這麼枯燥又不賺錢的」,那又何須繼續損人不利己?就趕快換工作,停止任何寫作,避免紊亂佛法,以免斷盡善根。
- 華人學術界有一部分人今日以學術之名來發表妄評三寶之文章,卻作無事想,不信恣意評論佛法亦有果報;他們不知果報絕不因世俗行業而可得豁免,未來還是要受謗法之果報(以「大乘非佛說」誑惑初機,輕忽怠慢大乘佛法傳播因緣,則可能毀壞未來多生多劫)。因此「對佛法有一分尊重理解」的人,都應謹慎從事;唯有拋棄學術圈之虛名,不再從事佛法評議(抑或改為對「大乘非佛說」之惡見發起辨正),庶幾得免厄運。
- 學術界當知,有緣接觸佛法(縱非自願)應生修行想,當知作意不淨來世必定更加不堪;若能餘生專念「阿彌陀佛」聖號,懺悔前愆、求生淨土,則善莫大焉。然學術界大多無信三寶,滿腹邪見;故琅琊閣雖說「學界裡面也不乏修行人」,然彼等但能不謗淨土法門就屬萬幸。縱然如此,以 阿彌陀佛慈悲願力宏深不可思議,在此猶勸「學術界修行人」虔誠發願求生淨土,只要不謗正法(或至誠如法懺悔)必得如願。
- 如是學術界若不肯依 佛囑咐親從善知識修學熏聞正見(反而自以為是善知識),便不可能真正瞭解佛法;因此琅琊閣所說「學界裡面也不乏修行人」,應改為「學界裡面也不乏盲修瞎練的修行人」。若作意不淨以大乘非佛說、帶著斷常二見、明說暗示大乘真實法非 如來所說、摒除(切割)一大類大乘經為非 佛所說(不止是說一部大乘經非 如來所說而已)、將大乘法(全部、一部分)歸類為思想(學說)等,皆造作惡業,墮在一闡提而不在「修行」中,亦無「對佛法的尊重」而實非學佛人。
- 倘若今日眾學者中,有人影響力巨大(似釋印順),又極力倡導大乘非佛說、斷常劇毒二見,即琅琊閣特別著力的佛法「貢獻」,實則為「傷害」,正法教團當然就會破斥他以救護眾生。如今學術界個人影響力大多微弱(故評議其整體即可),又其論點往往經不起邏輯檢驗;所以 平實導師僅止於評論全體學術界而總述其謬,無須特別針對其中一人破斥(除非有人曾經在某些地方做得太過火,如日本人松本史朗、釋昭慧、呂凱文、藍吉富等)。
再者,琅琊閣所依恃的學術界並不曾於佛法修行上真正用心,大多於「毀謗大乘」的道路前進(匍匐前進的邪精進),何曾是琅琊閣所謂的真正「認真追求真理的人」?今日吾師 蕭平實導師振興了沒落數百年之久的大乘禪宗門庭,證明了中國佛法的實證猶然存在人間,徹底破除了學術界一廂情願認定大乘法僅是學術思想之惡見,使得學者們在落筆「大乘非佛說」時頗生忌憚而有所保留;沒人想要引起 平實導師的評議而令其在學者間失去威信。由此可知,此學術界亦無庸特別理會,以其不堪正理之評議。(學術界亦不須任何人包括琅琊閣來抬舉他們,他們還寧可永生不要被提起,以免被正法教團評議,弄得其落處天下皆知。而且,他們大多不想離開學術象牙塔來涉入佛法修行,更諷刺的是,縱使勉強算個修行,也不想引起真修行者的注意;他們可不想被說成毀謗三寶,也不想被扯入法義辨正中。至於學者間的瞎辯則屬例外,那是作餬口之用與意氣之爭。)
- 當琅琊閣說出「只要是認真追求真理的人,都是我敬重的善知識」、「我無法不深深感念所有對佛法做出貢獻的人」時,似乎說琅琊閣是個懂得「滴水之恩,湧泉以報」之人;然諷刺的是,琅琊閣數百篇文章所攻擊的對象卻是自己本該「感念」的「善知識」恩師 蕭平實導師—令沒落數百年之久的大乘佛法得以揚眉吐氣(開演三乘菩提真義、振興禪宗明心證真門庭)的一代大師;琅琊閣竟以仇視、瞋恚、鄙視、輕蔑的口吻,當作血海深仇的「寇讎」來毀謗 蕭平實師父,如是以親痛仇快作為他的「深深感念」,何其諷刺!一個人的人品 [4],不在於他一口冠冕堂皇的漂亮話,而在於他的實際作為。琅琊閣費盡心思來大加撻伐「將木叉毱多與般若毱多誤會是同一人」之事,卻不去探究這兩人都是被當時法主 玄奘菩薩破斥他們「大乘非佛說」的邪見者—這也正是今日被琅琊閣高捧為許多「對佛法做出貢獻的人」的學術界邪見(也是琅琊閣的邪見)。
第六目 信受今日謗法者之文獻考證來誣衊古往來祖師?
琅琊閣對師父 蕭平實導師之評價是:【正覺同修會的佛法教授,是一種「佛經大統一」的思維,假設所有的佛教經論,都是同一套理論:證悟一個常住法—如來藏/阿賴耶識/真如/如。】更訾議為:【古往今來,任何有研讀佛教歷史、經論源流、理論體系的學人,聽到這種說法,都無法苟同,因為偏離文獻考證與歷史記載十萬八千里。】[5]
針對這上述說法在此辨正:
- 「古往」中國深受儒家思想薰陶,士大夫及知識分子在佛法東來時,選擇了救度世人的大乘佛法;又有菩薩乘學人生於中國,在佛菩薩加持之下,及法主在此間弘化的攝受下,遂令中國佛教歷史得以跳躍式地進入了親證大乘禪法的唐宋黃金年代。因此「古往」的中國學佛人知道真理皆須實證,尊敬證悟禪師為賢聖;於「文獻考證」、「訓詁」等「小學」,僅當成理解文句之輔助,而非可取代真實義之觀行與實證,相較於佛法聖諦,此等「小學」根本不值一顧(無庸一提);且自知世間思量尚在 如來所傳不可思議的大乘法之外,何況今日只憑學術界無證凡夫就來說「偏離文獻考證」(真崇洋媚外者)?如是一廂情願信受「大乘非佛說」者,必遭「古往」中國學人斥其為「愚癡人」,訕笑不已。
真正的大師—玄奘菩薩,深諳「佛教歷史、經論源流、理論體系」,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經將那時「古往」西域與印度不信「大乘是佛說」之人痛斥到「滿臉豆花」;至於換成「今來」的21世紀,琅琊閣這群人亦無須擔心是否 玄奘菩薩會忘了痛斥他們(玄奘菩薩後身若在兜率陀天時亦必然加以斥責,而若其後身是在人間時呢?)。佛經說「唯一真如」、「如來藏妙真如性」、「如來藏即藏識」、「如來藏法身」這都說明了佛法實相心本自唯一絕妙心體,說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第八識、如,皆是祂的名字;然有一種愚癡之惡人,就是歐美學術界先倡導「大乘非佛說」之邪師,又有從後舔食其唾沫之華人學術界引此來割裂佛法自以為樂,將本自一整體而依各面向來解說之大乘法割裂成四分五裂,又不安好心再說各自獨立為各一體系,貶抑大乘法為學術思想。如是者本不求證佛法,故當其評議古代真悟禪師,亦可能說:「只悟得如來藏,還沒親證真如;再等他親證真如後,還有藏識尚待親證……」如是輕賤聖賢,又將唯一般若實相真如說成多個實相,尚且親證耶?「古往」中國學人聞此謬說,何不訕笑之!
- 「古往」中國學佛人都知道佛經是 佛所說,相信 如來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如來演說大乘佛法、唯有修菩薩行才能成佛,乃至學佛即要成佛之理。然琅琊閣所謂贊同他的「古往今來」之人,實際僅是「今來」之「現代」一小撮深受歐美「大乘非佛所說」影響的佛教學術界末流團體和一群佛教界數典忘祖之人;這如何可與「古往」中國學人普遍信受大乘的情況相提並論(真南轅北轍)?這樣卻也敢信口開河「古往今來」以籠罩人?豈非誣衊「古往」所有中國學人?
- 「古往」中國學人從皇帝到販夫走卒,大都信受大乘禪宗開悟是要找到實相心如來藏,宋朝最有名的禪宗兩派—看話禪與默照禪,同樣都以實證第八識如來藏作為證悟之標的;禪宗又以《楞伽經》印信親證第八阿賴耶識,這就是《楞伽經》所說具有「真如」法性的常住心體。當「今來」的琅琊閣處心積慮來毀謗這《楞伽經》「是後期糅雜如來藏與唯識兩個體系的經典」時,「古往」中國學人若知,真會令其目瞪口呆之餘,繼而為之慨嘆:如來演說大乘從來法同一味,這「今來」的琅琊閣卻不信佛語,乃有所謂「糅雜如來藏與唯識兩個體系」之邪說!琅琊閣如是大言不慚「古往今來」而自得其樂,然「古往」學人有誰肯與這破法者琅琊閣一起漫談「古往今來」—謗佛謗法、籠罩眾生、不敬於師、嫌棄同修、輕賤他人?
- 「古往」中國大乘正信學人即使是凡夫學問僧、說法僧,也都言必「真如、如來藏、第八識、實相心」,信奉「大乘經都是佛說」、人人有此「法界常住心體」都可成佛。「古往」中國有學問之菩薩僧一樣研讀「佛教歷史、經論源流、理論體系」者,皆信奉大乘;若像「今來」琅琊閣舔食歐美學術界唾沫、數典忘祖之人,千萬中無一(即無)。且「古往」真正學問僧必嚴守戒行,從無作意毀謗三寶,於根本上師所說無有違背;但有過失遭人檢點,即 佛前懺悔謝罪;又於大乘菩提尊法從來信受,領受 如來親宣法語,從無異解。然「今來」琅琊閣及其所尾隨之學術界,於自身斷常二見受人指點後,尚不知懺悔,更毀謗大乘,以「大乘非佛說」而自揚;如是「今來」之人品,如何與「古往」真正學問僧的人品相較於萬一?任何有良知的學佛人知悉真相後,尚且恥於與此「今來」之學術界中謗法者及琅琊閣共行於道,何況「古往今來」之真正學佛人?誰肯為擁護「大乘非佛說」之破法者琅琊閣的無知言語「古往今來」云云背書呢?(待續)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1]《大正藏》冊2,頁226,下1-8。
[2] 李元松,《李元松向佛教界公開懺悔啟事》:【過去所謂的「悟道」應只是自己的增上慢。我為往昔創立的現代禪在部分知見上不純正之一事深感慚愧,特向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十方善知識、善男子、善女人至誠懺悔。】2003/10/16。
http://www.npc.edu.hk:82/staff/~ngtungying/dharma/dharma024.htm
[3] 琅琊閣,《琅琊隨筆(19):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39467,擷取日期:2020/7/30。
[4]《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地獄報:一者,身行重惡業;二者,口行重惡業;三者,意行重惡業;四者,起於斷見;五者,起於常見;六者,起無因見;七者,起無作見;八者,起於無見;九者,起於邊見;十者,不知恩報。以是十業得地獄報。」《大正藏》冊1,頁893,上8-12。
[5]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中篇)》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345329,擷取日期:2020/7/13。
版主說明:感謝好友協助分享照世明燈的文章,敬請分享時標明出處,方便網友們可循線回到部落格,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感謝幫忙!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