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張志成「第八識不是空性」之主張 |
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瑯琊閣於2020.12.07所刊出的〈我的菩提路(五之七):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般若中觀經論中菩薩所證的「空性」〉及2020.12.09的〈我的菩提路(五之八):張志成——蕭平實錯解般若中觀「空性、空相、中道」的意涵〉,張志成在文中強調,第八識不等於空性,亦非般若中道,但是這種說法,本質上是錯把空相當作空性而不自知。空性心如來藏兼具空與有,所以說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雖言空性,其實是空有性。
張志成說:「至於蕭導師那個可以用語言形容表達、可以用意識去『觀察(幻想)』的『第八識如來藏』,絕對不是『勝義諦』,連正確的世俗諦、安立諦都不是,是錯誤的理論,稱爲『倒世俗』。」瑯琊閣在文中則說:「至於蕭導師把世俗諦上分類應屬於有為法的第八識,說成是無為法的空性,屬於基本佛法都弄錯的層次,要理解甚深空義有極大障礙」。[1]
但如《佛說不增不減經》云:「佛言:舍利弗﹗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2]亦如《寶性論》云:
一切眾生界 不離諸佛智
以彼淨無垢 性體不二故
依一切諸佛 平等法性身
知一切眾生 皆有如來藏
體及因果業 相應及以行
時差別遍處 不變無差別
彼妙義次第 第一真法性
我如是略說 汝今應善知[3]
另如《大乘入楞伽經》云:「大慧!此如來藏藏識是佛境界,與汝等比淨智菩薩隨順義者所行之處,非是一切執著文字外道二乘之所行處。是故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藏藏識當勤觀察,莫但聞已便生足想」[4]。由以上所引經論已明白指出,第八識如來藏即甚深第一義諦,一切眾生之如來藏即法性身、第一真法性,與諸佛法身性體不二,是佛與淨智菩薩所行之處,且如來藏不但能夠實證現觀, 世尊並且說:證悟的菩薩應當於如來藏藏識勤於觀察;何故張志成會認為「第八識如來藏絕對不是勝義諦」?
又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開示:「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5]
此外,《雜阿含經》卷12 云:「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6]《大般若經》卷386中亦說:「畢竟空性即是涅槃,離此涅槃無別有法。」 以上經教指出,不生不滅的涅槃,即是無為法、畢竟空性,即是第八識如來藏,有時說是空、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等,此識心無相無願、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不同外道所說之我。為何瑯琊閣會認為 平實導師將第八識說成是無為法的空性,是「屬於基本佛法都弄錯的層次」?
另如《楞嚴經》卷四云:
「世尊!若復世間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終而復始?又如來說地、水、火、風本性圓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則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虛空,不相凌滅?世尊!地性障礙,空性虛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而我不知是義攸往,惟願如來宣流大慈,開我迷雲及諸大眾。」作是語已,五體投地,欽渴如來無上慈誨。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及諸會中漏盡無學諸阿羅漢:「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真阿練若正修行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富樓那等欽佛法音,默然承聽。[7]
《成唯識論》卷9有云:「然勝義諦,略有四種。一世間勝義,謂蘊處界等。二道理勝義,謂苦等四諦。三證得勝義,謂二空真如。四勝義勝義,謂一真法界。」[8] 世尊開示,如來藏自體清淨本然,但能生諸有為相,是勝義中真勝義性,欲令定性聲聞及迴心之阿羅漢皆獲一乘,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
玄奘大師亦說勝義中之勝義即一真法界,顯示出第八識如來藏即是含攝一切法的根本因,十法界皆由如來藏真心所變生,是萬有的本體、蘊處界假法之所依,真妄和合運作不可分離,故稱為一真法界;此法界實相即真勝義諦,是聲聞阿羅漢所未證知之本來清淨心,此心如來藏的自住境界才是真正的寂滅場地,才是唯一佛乘、真正的阿練若正修行處。如此看來,張志成斷然主張「第八識如來藏絕對不是勝義諦」,而隨意否定正覺依經教所弘傳之正理,是否張志成、瑯琊閣對於理解甚深空義有著極大的障礙?
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
張志成又說:「從有爲、無爲的界定看,空性是無爲法,第八識是有爲法,空性與第八識可以劃等號嗎?《百法明門論》裏面,法不是有爲,就是無爲,何處說有個「有爲無爲結合」的第八識?「空性」是無爲法,不變異,沒有功能,不能出生任何法,怎麽可能是蕭導師的「能生萬法、能了別、能持身的第八識」? 張志成還說:「『第八識』在《成唯識論》等唯識經論裏面是有了別功能的有爲法;唯識經論裏面等同『空性』的不是『第八識』,是『真如』——《百法明門論》所界定的無為法」。[9]
以上說法又是張志成自己誤會的空性及無為法,如《百法明門論》開示明義就說:無為法是「四所顯示故」,即是由心法、心所法、色法及心不相應行法等四種有為法運轉時,所顯出來的虛空無為、真如無為等法性。是張志成您自己錯解大乘經論的真實義。假若第八識是生滅法,則必定無法自生,那麼請問您:第八識是何時生?又是由誰所生呢?
又如 蕭平實導師所說:
空性乃謂一切有情各自皆有之常住心;以此自心能生有情之蘊處界,說之為心。佛愍世人著於有法,說之為空性,對治世人執有;但為對治斷見外道著於一切法空,亦於初轉法輪《阿含經》中及三轉法輪中說為有性——能生一切法。另外祂還具有空性,這個空性也是祂的自性之一。為什麼是空性?因為祂無形無色,也因為祂不落入三界六塵法中,所以是空性。
為什麼不叫「空有性」?因為眾生執著有,所以不叫做有性,所以故意叫祂做空性。如果有個世界的眾生統統執著空,那就告訴他們「如來藏阿賴耶識是有性」。所以這個空性心,如果要具足的說,應當叫做「空有性」,因為祂也具足了能夠出生「三界有」的種子,因為一切眾生、一切的三界有,都是從祂而出生的。 [10]
第八識如來藏即阿賴耶識,亦稱真如心,是一切萬法的根源,如《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蕭平實導師於《楞嚴經講記》中說明:
一切世界在虛空中出生,一定都有根源,總不能無因而在十方虛空浪生浪滅;都是因為共業眾生的如來藏蘊藏了種種業力種子,當出生新世界的業種成熟時,當然就會感應而出生了那些世界,而這些業種全都含藏在空性心如來藏中,因此說「皆從空所生」。[11]
也就是說,如來藏雖是空性,但能生三界有,除了具有煩惱染污性之外,尚具有常住清淨涅槃的真如性。如《如來藏經》中佛云:「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又《勝鬘經》云:「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亦云:「世尊!不空如來藏,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
依以上經教所言,亦顯示如來藏雙俱染法生滅與淨法常住體性的正義,含括了空性以及空相兩個意涵 ,因此稱做空如來藏,但此空性心卻具有超過恆河沙數不可思議的佛法,因此說不空如來藏。而張志成上述主張,將第八識如來藏出生萬法的有為功德性與其清淨自守的真如無為體性隨意切割一分而二,這樣的見解已違背經教。
如《入楞伽經》云:「大慧﹗何者第一義諦法體相?謂諸如來,離名字相、境界相、事相相,聖智修行境界行處。大慧﹗是名第一義諦相諸佛如來藏心。爾時世尊重說偈言:名相分別事,及法有二相;真如正妙智,是第一義相。」[12]
亦如《大般若經》第十會般若理趣分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隨正語轉故;一切有情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以上經文表示,第一義諦相即諸佛如來藏心,亦即真如正妙智、金剛藏、妙業藏,也就是說第八識如來藏空性心即真如妙心,是張志成偏取第八識能生萬法的有為生滅法性,而且誤會空性即沒有功能的「真如」,實際上是墮入頑空而不自知。
如《佛說禪宗秘密修證了義集經卷上》云:「復次舍利弗。如來有無上大乘。實佛佛相傳。祖印相承。因眾生只知佛法是空。而不能解了。不知空中本有實相。譬如太虛是空。其中却有日月星辰。江河山嶽大地。方纔建立世界。法空不空。亦復如是。 」
《寶性論》亦云:「佛法身遍滿,真如無差別,皆實有佛性,是故說常有」[13]。另如龍樹菩薩所著《中論》卷4中也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也就明白指出,真如心雖空不空的道理,雖空而常有、實有佛性,是諸佛法身,世界依之方能建立,如此才是空性之真實義。
蕭平實導師亦說道:
佛所說空性心,自無量劫來恒住於「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之中,恒離見聞覺知,不曾起一剎那之妄想。因為空性非因空無而名空性,祂有真實體性,不可名空。但因眾生多病在有,執著蘊處界有為實,欲破有執,故以空性名之,非無真實體性也。
佛曾說空性心離見聞覺知,自性清淨,離諸攀緣六塵,不覺知三界六塵諸法——不墮三界六塵法中而起分別;然此空性心各各能生有情之蘊處界諸法而不分別蘊處界相應之六塵法,卻能了知各各有情心行,隨緣而應。[14]
如 蕭平實導師以上說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亦云:「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也就是說,在第二轉法輪經典中,佛就說真如可以出生諸法,而此真如心——第八識如來藏,本身卻是不生不滅的,即是《起信論》中所說:「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黎耶識。」 但是張志成卻誤會真如是沒有功能的、不能出生一切法,並妄評正覺說法有誤,顯然這不過是他違背經論的一己之言罷了。
《辨唯識性相》一書中於第八識與真如的關係做出說明:
從《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法義觀之,皆言真如乃第八阿賴耶、異熟、無垢識之真實性—是心之實性。此言義旨乃謂第八識除了有能生萬法之有為功德外,自身也是一個真實的心體,而此心體自身清淨無為。此清淨無為的真如性,必須藉八識現行法的運作中,才可顯示出來。因第八識心體是純無為(被動性心體),諸佛菩薩為防眾生誤解此第八識無為心體,同於第八識之種種有為法一樣有變易,故特取「真如」一名表彰之;「真」表真實,「如」表心性永不變異,是故《起信論》說第八識乃「生滅與不生滅和合,有為與無為和合、非一非異」,故第八阿賴耶識絕不是真如之用,事實上乃:第八阿賴耶識本身就具足體、相、用三法義,有圓滿成就諸法之真實體性,真如乃阿賴耶識心體自身所顯示的無為法性,真如依心體而有而顯故。 [15]
由以上所引論述可知,張志成所說:「『空性』是無爲法,不變異,沒有功能,不能出生任何法,怎麽可能是蕭導師的『能生萬法、能了別、能持身的第八識』」,只不過是他個人的無知與狡辯罷了,不知清淨無為的真如性就是第八識的真實體性,能夠在祂所出生的一切法當中顯示出無為法,因此經中有時直稱第八識為真如,有時真如則指的是第八識的體性,如同《成唯識論》所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 」。而當真如作為第八識的所顯性時,是不能出生任何一法的,張志成混淆其中差別,才會認為第八識不是真如、不是無為法。
此外,《大乘入楞伽經》云:「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墮生住滅二見中故,於中妄起有無分別。大慧!汝於此義當勤修學」。 [16] 經中又云:「大慧!現見無常與一切法,無有能作所作差別,云此是無常,此是所作無差別故,能作所作應俱是常,不見有因能令諸法成於無故。大慧!諸法壞滅實亦有因,但非凡愚之所能了。」[17]如以上經教所言,張志成一方面認為空性、無為法真如不能出生任何法,已然違背「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的聖教,另一方面又認為第八識是生滅法,既然是可滅之法,就不可能是萬法之根本因,違反「一切皆是藏識影像」、「諸法壞滅實亦有因」的教理,因此而墮入無因論,不就正是 佛陀所指之愚夫?
般若就是法界實相的智慧
張志成又說:「但無為法、空性、真如是『有體法』的說法,若不正確理解,又會落入「執實有邊」——以為『空性、真如』是有恆常、獨立、自存的實體——般若中觀經論所破斥的「自性」。不幸,正覺同修會又落入這個誤區」[18]。 又說:「蕭導師建立的『心體無爲、種子有爲』的第八識,其實是他將《成唯識論》與《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楞伽經》的「如來藏藏識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等幾部經論胡亂稼接概念之後所發明。」[19]
但如《大乘入楞伽經》中指出:「大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性。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成自性如來藏心。」[20] 事實上,空性是無為法,也是常住法、不生不滅法,但亦涵攝無常法,故非常非無常;有為法是空相,其性本空,是緣起性空之生滅法,非常住法。生滅法不能無因自生,必有一常住法為根本因,否則法滅後即是斷滅,成斷滅空,故知有一實有、實體之法,即 佛所說圓成自性如來藏心,也就是 佛陀要眾生悟入的真如心;此心不生不滅,但能現行五蘊之有為法,卻又不分別六塵,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是自證聖者所行之真如。因此《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卷5中說:「有為法住無為性中」。
《金剛經》亦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若無為法沒有功能、沒有實體、不能出生諸法,又如何依之而有修行證果上的種種差別。 而張志成卻認為中觀經論所說的諸有為法無自性、無常空,就是空性,因而否認有空性心如來藏的恆存、獨立與實有;另一方面,卻又想像有一沒有功能性的、不能出生任何法的、不可說的真如,但實際上他心中所認可的,只是一切皆空的空相,錯把諸法無常空的斷滅相、蘊處界滅盡的空相解釋為空性,他所想像的無功用的真如無為法其實只是戲論,亦落入 平實導師〈略說第九識與第八識並存…等之過失〉一文中所辨正的諸多謬處 。
蕭平實導師在《佛法與邪見》第三章〈大菩提道及其邪見〉中說明:
般若並不是講無常空與緣起性空,如果用無常空、緣起性空來解釋般若,那表示你這個人沒有開悟,你不懂般若經。初轉法輪講的是無常空及緣起性空,如果二轉法輪的般若也是無常空、緣起性空,那初轉法輪應該就是般若了,然而初轉法輪為什麼不叫般若?二轉法輪才叫般若?何謂般若?般若就是法界實相的智慧。般若這個智慧就是你親証如來藏--親自觸証第八識,並且能去體驗領受祂的自性,這就是般若。因為這個般若跟世間、二乘的智慧不同,所以不翻譯作「智慧」,如果翻譯作智慧,會讓很多人誤會,所以將它的音直接翻譯過來。
如 蕭平實導師所言,佛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開示:「鈍根小智聞一乘,怖畏發心經多劫,不知身有如來藏,唯欣寂滅厭塵勞。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鍊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
《大方等如來藏經》卷1亦云:「如是善男子!我見眾生種種煩惱,長夜流轉生死無量,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是故佛為眾生說法,斷除煩惱,淨如來智,轉復化導一切世間。」由以上 平實導師的說明以及經教中 佛的開示,可以了知般若中觀即是法界實相——第八識如來藏心的中道性,由於證得本心,照見空有不一不異,入不二門,從此不落兩邊而說中觀,如《大乘入楞伽經》卷7云:「以覺了惟心,捨離於外法,亦離妄分別,此行契中道。惟心無有境,無境心不生,我及諸如來,說此為中道。」[21]
而張志成昧於阿賴耶識能生諸法的有為功能性,誤認第八識亦是生滅法,無視 佛說「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如來妙藏在其身內,儼然清淨如我無異」的聖教,自行想像於藏識外,另有一無功用之真如,且誤會般若中觀即是有為法的緣起性空,將空性如來藏實有等同外道之自性見,如此顛倒說法,竟還誣謗 平實導師胡亂稼接經論!
至於阿賴耶識與如來藏的區別,蕭平實導師在《楞嚴經講記》中說明:
因為「如來藏」名義是函蓋從等覺以下到凡夫位到斷了分斷生死以上的階位都通用,可是阿賴耶識名稱只是在斷分斷生死以下的階位,所以如來藏不完全等於阿賴耶識;然而心體卻是同一個,而這裡面是有差別的,所以不能夠說「如來藏的同一個體性叫做阿賴耶識」。因此不同階位的的修證,有時就會有不同的名稱來代表,說法時才不會令菩薩們混淆。[22]
張志成即如以上說明,不能如實理解如來藏、阿賴耶識、空性、真如等等名相的真實意涵與相關性,致令法義混淆不清,亦因所知障故,於正覺弘傳的甚深法正理無法安忍接受而退轉,更因文字障與慢心而對經教產生種種邪謬的解讀。
除此之外,瑯琊閣、張志成等人昧於批判佛教的主張及手段,盲從印順派假學術界將佛法逕行割裂、區分派系,及依文解義、任意臧否的作派,未能依實證理解教義,不知 佛陀三轉法輪循序漸進說法的用心,於甚深密意隱說的考量,導致唯一佛乘的圓滿教理成了各種分庭抗禮的學說與思想體系。
反觀 蕭平實導師弘法數十年,著作等身,說法卻始終一致,前後不自相違;亦能深入淺出盡解諸經,以如來藏為核心開展涵攝三乘菩提的成佛之道,法義統一而架構完整,使學人們能心開意解,清晰了解佛法脈絡,於修行道上有所依循。相較之下,凡夫學者之研究帶有個人主觀,未能盡信佛語,往往言不及第一義諦,見樹不見林,亦因沒有實修實證,不能相互通達、貫串經典,而於經教橫生諸多誤解。
瑯琊閣、張志成等人在正覺學法多年,竟又反墮六識論、大乘廣五蘊論等凡夫邪見,不能自拔,如 蕭平實導師所著《宗通與說通》第六章第四節〈宗通之退與不退〉中所提的各種退轉情狀,雖各有因由,但也在預見之中。慨歎之餘,只能呼籲瑯琊閣等人迷途知返,懺悔滅罪,切莫繼續自誤誤人。
[1] 瑯琊閣,〈我的菩提路(五之七):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般若中觀經論中菩薩所證的「空性」〉
[2] CBETA,T16n0668_001 佛說不增不減經 第1卷 [0467a10]
[3] CBETA,T31n1611_003 究竟一乘寶性論 第3卷[0828b01]
[4] CBETA,T16n0672_005 大乘入楞伽經 第5卷 [0620a01]
[5] CBETA,T16n0670_002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第2卷[0489b03]
[6] CBETA,T02n0099_012 雜阿含經 第12卷[0083c10]
[7] CBETAT,19n0945_00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第4卷[0119c07]、[0119c25]
[8] CBETA,T31n1585_009 成唯識論 第9卷[0048a03]
[9] 瑯琊閣,〈我的菩提路(五之八):張志成——蕭平實錯解般若中觀「空性、空相、中道」的意涵〉
[10] 正覺法相辭典,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門血脈》公案拈提第四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5年5月再版,及《起信論講記》第一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8月初版五刷,及《心經密意》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5月二版十三刷
[11] 正覺法相辭典,節錄自平實導師著《楞嚴經講記》第九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
[12] CBETA,T16n0671_003 入楞伽經 第3卷[0527b28]
[13] CBETA,T31n1611_003 究竟一乘寶性論 第3卷[0828a26]
[14] 正覺法相辭典,節錄自平實導師著,《宗門道眼》公案拈提第三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0年8月再版二刷及《宗門正道》公案拈提第五輯,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5月初版二刷
[15] 正覺同修會台南共修處法義組著《辨唯識性相》,101頁。
[16] CBETA, T16n0672_002 大乘入楞伽經 第2卷[0597a21]
[17] CBETA,T16n0672_005 大乘入楞伽經 第5卷 [0617b28]
[18] 瑯琊閣,〈我的菩提路(五之七):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般若中觀經論中菩薩所證的「空性」〉
[19] 瑯琊閣,〈我的菩提路(五之八):張志成——蕭平實錯解般若中觀「空性、空相、中道」的意涵〉
[20] CBETA,T16n0672_002 大乘入楞伽經 第2卷[0597c23]
[21] CBETA,T16n0672_007 大乘入楞伽經 第7卷,偈頌品第十之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