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7099270_3097274900370104_2508379228990190752_o.jpg

(連載十六)

頓現觀是前真見道,漸現觀是後相見道—缺一不可

這裡便依項目區別,來闡明 世尊所說經文之意旨:

漸之別世尊開示入見道有二:頓現觀以及漸現觀;須先有頓悟再來漸修,這兩者皆須現觀成就,而且要兩者皆親證圓滿後,才得滿足見道位

漸現觀本非剎那間、頓時可得圓滿,這已清楚說明了琅琊閣的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入地相見道是幾剎那、以剎那計,可快速成就之主張都違背 世尊所說,完全違背了這見道現觀之漸現觀漸漸、次第、長久修學的至教量(當知唯有未離胎昧之聖位菩薩再來人間示現時,可於悟入後迅速成就見道功德)世尊說「頓、漸」語意、用詞」非常明確,除非琅琊閣自說他已不懂中文了,否則頓時立時、瞬間」、「漸時次第、漸漸的意思,只要是懂中文的人都非常清楚的。或許有人還要來補救說:「這『頓、漸』固然用字不同,但都是很快。然若是如此,如來當開示為頓、速」、「頓、即」、「頓、快,如何嫻熟梵語及中文的聖 玄奘菩薩還可能會翻譯成「頓、漸」呢?是知此救失的言論無理,當信受 世尊在此《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開示的至教量。

頓現觀是真如總相之正觀,漸現觀是真如別相之正觀

總相別相之異世尊開示這頓現觀是緣於總相」,「漸現觀是緣於行相、別相這緣於總相、別相的道理就是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所說:

建立,名相見道[1]

總相之所緣是以緣於真如總相之外的諸來建立相見道,此即 世尊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於漸現觀所說緣於別相行相這就是相見道。《成唯識論》卷9又說:以真見道,不別緣故。」[2] 此即重申這真見道是不緣於別相即只緣於第八識的真如總相的意思。

如是依成唯識論》,先證的真見道所緣是真如的總相 世尊所說緣於總相之頓現觀因此頓現觀即聖 玄奘菩薩所說的真見道而緣於別相、行相漸現觀即是相而建立相見道緣於真如的各種別相故。

學人先頓悟第八識而得現觀真如,是以一念相應慧證悟真如總相,此即真見道,般若慧眼得生,再現觀這真如心體無作無為的清淨自性,轉依此真如清淨性,安忍於此智慧不退。之後再於第八識真如心出生一切法時的行相、別相,漸次現觀不同境界中各種行相的真如心而漸次親證別相智,此即 世尊說的漸現觀之緣於行相、別相,即別於緣於總相真見道而稱為相見道

亦如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於《根本論》中所說:

云何名為現觀邊智諦現觀?謂此現觀後所得智,名現觀邊智。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如其次第於一一諦二種智生。[3]

此段聖教中已經明說現觀邊智即是相見道,這是從第四現觀」—「現觀智諦現觀所攝之內遣有情假緣智內遣諸法假緣智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這三品心修證完成而不起疑惑時,方能心心無間進入第五現觀現觀邊智諦現觀修學十六品心可見得相見道絕非幾個剎那即可完成然而即使是真見道之心得決定,這個真見道的完成也要歷經率爾初心、尋求心、決定心等三心而心心無間時,方入真見道位;然而此真見道的率爾初心則是要歷經久時的修行方得,而從真見道的率爾初心轉入第二剎那的尋求心中,也不是幾個剎那便得,甚而參禪許久找到第八識心後仍幾經懷疑不決,最後終於得到大善知識的印可時,方能轉入決定心中,完成真見道的功德,方名「第七住位不退。如是事實,觀於禪宗祖師的參禪訪道即可印證。

真見道成就隨後轉入相見道位中的觀行時,是要以真見道位的「根本無分別智」為基礎,於各種相中觀察真如,這也絕對不是幾個剎那可以完成的,觀乎 世尊為諸阿羅漢宣演《大品般若》二十幾年方才講完,令諸阿羅漢得以入地,又豈是琅琊閣說的幾個剎那即可完成?這便是《解深密經》中所說的七真如的觀行。對於「現觀邊智諦現觀」以及七真如的觀行,聖 彌勒菩薩論中甚至說到要「緣先世智」繼續觀行,豈是真見道當下的幾個剎那便可完成。琅琊閣等人都有文字障,只看「剎那剎那心心無間」,在自己沒有實證的前提下便認為是世相上的幾個剎那,都不知這是說心中都無所疑,前心後心從無間斷、從無所疑的信受所證的第八識即是真如,不曾有一剎那間生疑。彼等諸人真可謂為少聞寡慧之初機學人,也是生來即有文字障之初學人也。

又聖 玄奘菩薩將「相見道」須久時修的道理說與窺基菩薩,如《成唯識論述記》卷10所載:

以見道位體性稍寬,乃至「相見道」「後得智」起位久時,猶名「見道」。[4] 

當學人入相見道而開始發起後得智乃至在此後得智位修學很久了然還是在見道位中,猶然無法圓滿見道不入聖位、修道位因此相見道絕非剎那可得成就。

琅琊閣應知《述記》已有如此清楚開示相見道之修學不易,也許他們仍然讀不懂如此淺易的說明,但怎能不知道師父 平實導師已於2003年《燈影—燈下黑》引述及解說 [5],於著作《涅槃》時又再度為大眾闡釋這道理 [6],為何琅琊閣還要誑惑世人說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入地彼等顯然無視相見道是漸次、次第、久時修持之理

又,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說: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7]

這意思是:

菩薩得此二種見道—「真見道」與「相見道」皆圓滿時,即是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初地)得入聖位。

因此,僅有真見道「非得此二見道(圓滿)的菩薩,則不是住極喜地非入地。因此,琅琊閣「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入地」的說法是違背了《述記》,也違背了《成唯識論》,更違背了 世尊於此《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所說的至教量。當知「相見道」是「漸現觀」絕非「剎那可得成就」,如何更回溯「先前」(久遠之前)的「真見道」而說「真見道即是入地」?

 頓現觀是自內證聖智之真見道,親證真如

自內證世尊闡釋頓現觀「自內證真諦聖智」世尊又再闡釋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依此自內證勝義真諦智所行境界而說親證勝義—真諦—真如。

這真見道之「自內證」即是以一念相應慧成就大乘勝義,即觸證 如來至聖之聖教勝義所說之真如,由此生起的智慧稱為聖智—根本無分別智。外於第八識真心的親證,即無真如可觀可證故,所以者何?離於真識如來藏即無一法可得故,更何況能有「識外的真如」可證?《成唯識論》從初始至終了,不斷說明無有識外的任何一法可得故,琅琊閣等人竟然連論名都搞不清楚,當然整部論都會讀不懂。

而此自內證是以一念相應慧成就,親證者依慧眼現見,即「頓時、頓悟」之現觀,故名「頓現觀」。此親證是「自內證」,非假托於外法之本質,即「勝義無相」,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唯識諸經論共說的「真如無相」。如來於《大乘入楞伽經》卷7內證淨真如[8]即「自內證」所緣的是「清淨真如」,即是於一切雜染清淨法中自性清淨的真如心,如是親證真如者就是親證「真諦」實相心如來藏第八識真如心。又,聖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73說明此「勝義無相」是自內證:

問:若爾,云何證知其相?

答:「自內證智」之所證知。[9]

疏解論文大意如下:

問說:既然勝義是無相(非世間法之一切相),如何可知所證這勝義之相呢?因為此「勝義心」是能被賢聖的意識心所緣的對象,即意識心王以意識的心所法「親所緣緣」,來緣於這「疏所緣緣」勝義心;因此「勝義心」能作為意識心所緣的對象,必定有其相貌;也就是以意識心與心數法為見分,而其所緣的勝義相就是真如相分。然 如來開示勝義諦之「勝義勝義」真如本自無相、非世間一切相;然則如何可確知親證了這無相的勝義—真如呢?

彌勒菩薩答覆說:這是「自內證智」之所證知。也就是說,此勝義之相是自己向內所證得,是由於一念相應慧之慧眼而證知,非外托於諸被變生、本質有相的世間諸法,因此本不假托於諸外法眾相之本質;由此得證的「勝義真如」本自無相—無世間一切相,從來無礙這自內證。

自內證智」即 世尊金口聖諭之「自內證『真諦聖智』、自內證『最勝義智』」,以此自內證所證既是真諦—勝義—真如,「最勝義」即此「勝義勝義」即指稱真如心,非世間之聰明俗智可思可議,如聖 無著菩薩於《攝大乘論本》卷下說:

不可思議為相,謂:真如清淨,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10]

這意思是:

「不可思議」為「相」,所謂:所證得的「真如」清淨—超越一切世間染淨,是真實清淨;又此是「自內證」的緣故,所證的「真如」是真實與如如的內法,無有世間任何譬喻可以來形容引喻的緣故,過於一切世間,非諸世間一切尋思所行可至之處的緣故。

自內證」的勝義—「真如」,自性絕然清淨,其「相」不可思議;以「真如」非世間一切相,非世間一切譬喻所能為喻,非一切世間尋思之智所行,故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自內證之真如,即中國歷代禪宗祖師所親證的第八識阿賴耶識如來藏—涅槃妙心,故說「明心開悟」,悟後即能漸通般若諸經。

世親菩薩在《攝大乘論釋》卷6說此勝義「內自證」即是「現證真如」:

從是已後,現證真如,此現證位不可宣說,內自證故。[11]

這意思是:

從此以後,學人得現前親證此「真如」心體,此「現證位」所親證之實際無可以言語描摹、譬喻宣說,因為這親證、勝解「真如」全然是「自內證」的緣故,非世間譬喻所能為喻,過於一切世間之所尋思。

內自證內法所證非於外法所親證即說現證真如現觀親證真如心第八識如來藏因為猶如成論所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故除識性無別有法。」無有第八識外的任何一法可得故何況能有識外的真如可得,而琅琊閣否定說證第八識並非大乘見」,豈不是無知愚癡!

世親菩薩又再詮釋:

所緣謂「真如」,能緣謂「真智」[12]

疏解釋文大意如下:

證悟者親證所緣所證得的對象(境、所緣緣)是「真如」,能緣真如的則是「真智」,如是智慧與所緣的真如心,平等平等無二無別。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細說這真見道所證智慧為無分別智的道理:

 此智見有相無,說無相取,不取相故。雖有見分而無分別,說非能取,非取全無。雖無相分,而可說此帶如相起,不離如故。如自證分緣見分時,不變而緣,此亦應爾。變而緣者便非親證,如後得智應有分別,故應許此有見無相。 [13]

疏解論文大意如下:

這真見道依所證真如而生起的智慧,本身是有見分而無世間諸法相的緣取,因為這個證真如所得的智慧見分,不緣取一切世間相的緣故,故說此一親證是「無相取」,所取的真如無相故;也解釋說真見道的智慧不取世間一切法相故,因為只緣真如的總相故。此智雖然有能見的見分,然依所親證的真如本身無分別於六塵的緣故,即說此智能見的見分本身亦非能取;然這不可誤會成此智連能緣的見分也沒有,不可說為連所緣緣的對象也沒有,因為此智能緣於真如、「取」於真如故。此智所見雖然無有五蘊世間相分,然而可以說此親證真如的智慧生起時,是帶有真如的行相而生起的,因為此真如智永遠不離開真如的緣故。此真如非世間法、世間心、世間體、世間相,是出世間法的緣故。學人證得第八阿賴耶識時,知此心即是真如心,更應再佐證所證即是真如心確認此第八阿賴耶識有真實性與如如性。

當知真如本來無相,然而可被真如智所證知因為此真如心於世間運行時,是挾帶流露祂自身如如清淨無有變易之法性,因此學人得以自內證此法性,即說此真如智帶有真如的行相因為此智的所緣緣從來是不離真如的緣故,以其所緣的行相就是真如自身的真實性與如如性的緣故,如是確認這所證的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確實本有真實性與如如性,一如大乘經教所示。

如意識的自證分在緣意識本身的見分時,並非是以如來藏變生的外法而來作為所緣緣此真見道之無分別智的見分猶然非是以如來藏所變生諸法之諸相來作為所緣,而是以內所證真智非外所托(非有外法之本質)而緣於真如此智見分之緣於無相的真如,也當作如是道理來理解。當知若是以這被變生的諸法、諸法之行相而作為所緣的話,這樣的所見就不是真見道所說的親證,而是如同於相見道位中所生起的「後得智」一樣具有相分,因為後得智也緣於真如所生諸法的種種差別相來作諸分別了別的緣故;因此,於此須同意這真見道之自內證所得智慧,是有見分而無相分。

由此「自內證」及「真如無相」的道理,可知 世尊所說的頓現觀即聖 玄奘菩薩說的真見道。「真見道之後尚有漸現觀亟需修證,因此若有人猶然執說「真見道即是入地」,即嚴重牴觸 如來世尊所開示入見道包含兩種現觀頓現觀、漸現觀的正理。

 漸現觀的後得智,即《成唯識論》所說後得智

後得智世尊於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開示的「漸現觀」則依「頓現觀」的「真諦聖智」後,再有「初業智」及「後得智」。

初業智謂於業的自性、因緣、果報、造作初分之智慧生起最初分於身口意三能觀照此中諸行之因緣果報而生起的真實智」;直至最後究竟成佛時,「業智」具足圓滿即為如來地之隨業智力」;此亦可通於十八不共法」的「身、語、意業隨智而為前導」。

當學人親證真如心,證知真如心不生不滅而能出生諸染淨法,證實聖教 「真如能生一切法而真如無生」 之開示,依此真見道而能起漸現觀故能於自他三業的因果相等漸次得諸現觀,了知第八識阿賴耶識具有阿賴耶性而執藏分段生死種,亦即能執藏眾生所造作之輪轉生死諸業種菩薩即依真如於諸業作諸思惟觀行,始能於業的因果出生初分抉擇智慧,而逐漸不再造作能引未來世無益諸苦之業行,即說由此修證發起「初業智」。

這「後得智」則同於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所說相見道』,『後得智攝。[14] 於相見道中所生起之一切般若智慧,皆是「後得智」所含攝。因此,由《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與《成唯識論》共說的「後得智」,可知「漸現觀」就是「相見道」。因此,如何說唯有「真見道」而不滿足「相見道」的「漸現觀」者,單憑真見道的「頓現觀」就可以入地呢?(待續)

 

[1]《大正藏》冊31,頁50,上17-18

[2]《大正藏》冊31,頁50,上19-20

[3]《瑜伽師地論》卷55,《大正藏》冊30,頁606,上6-11

[4]《大正藏》冊43,頁589,中29-1

[5] 平實導師,《燈影燈下黑》,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20035月初版,頁414-415

[6] 平實導師,《涅槃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下冊,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8930日初版首刷,頁310

[7]《大正藏》冊31,頁50,下14

[8]大乘入楞伽經7頌品 10〉,《大正藏1663325

[9]《大正藏》冊30,頁701,上28-29

[10]《大正藏》冊31,頁149,中23-24

[11]《大正藏》冊31,頁351,下27-29

[12]《大正藏》冊31,頁352,上1

[13]《大正藏》冊31,頁4927-504

[14]《大正藏》冊31,頁50,中16-17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空谷跫音圖片2.jpg

arrow
arrow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