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43978572_2836001240024660_6951040747597530222_n.jpg

破斥張志成君第七識不是作決定的識,不能「遍緣一切境」(下)

-- 張君不解末那思量識而產生對第七識的邪見

作者:蕭平實導師弟子

   (三) 張君主張:「第七識恆內執第八識見分為我,不緣其它境,所以不可能去了知意識的覺知,然後作決定。

    辨正:

    探究唯識時應綜觀識的體、相、性、用,不應妄自以一法一句的狹義說法而否定其他經論所講述的說法,否則《成論》區分唯識性、唯識相、唯識位,以及將唯識性排列在前而說,就沒有意義了,但張君顯然不解此義。張君以《成論》中的此句話「應知此意但緣藏識見分,非餘」而下定論說第七識不緣其他境,也否定經論說此識於造作善惡業的思量作主義。然而此句話主要是在開示第七識離意識俱位,以一類相續之藏識見分為自內我而作所緣,並非說意根定不緣其他境、不了意識覺知。

    在《成論》說第八識見分行相如下:

    《成唯識論》卷2:「此識行相所緣云何?謂不可知執受處了。了謂了別,即是行相,識以了別為行相故。謂處所,即器世間,是諸有情所依處故。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諸種子者,謂諸相名分別習氣。有根身者,謂諸色根及根依處。此二皆是識所執受,攝為自體同安危故。執受及處俱是所緣。阿賴耶識因緣力故自體生時,內變為種及有根身,外變為器,即以所變為自所緣,行相仗之而得起故。此中了者,謂異熟識於自所緣有了別用,此了別用見分所攝。

    藏識行相隱晦難知,絕非張君之所能稍知一、二。《成論》說「不可知執受處了」,其見分所緣(了別)的有「執受有二,謂諸種子及有根身」及「處謂處所,即器世間」,即說此識於自所緣的相分:種子、根身及器世間有了別的作用,此了別作用是見分所攝的。故知藏識見分所緣(了別)極為深廣微細,廣說乃至能緣種種法。意根恒緣藏識見分,其遍行心所等必定隨緣藏識顯生六識等的行相而作了別,故能遍緣餘識心行及內境法塵,如此才能夠成就意根的恒審思量自性故,又名為思量識。其中意根的了別行相是思量,跟藏識的了別行相其功能不同。又《成論》說第七識俱別境慧(註7),如前說此識必緣藏識見分而遍緣內境法塵,而於上起「想」並且據以恆審思量,所以說此識具別境慧,《楞嚴經》說此識「如幽室見」(註8),平實導師說此識具有昧略的慧心所,都與聖教量所說一致;所說是現觀故,即成聖教量。

    結語:第七識恆內執藏識見分為我,能隨遍緣餘識心行及內境法塵而恆審思量,所以可了知意識的覺知而作決定。 

   (四) 張君主張:【「正覺所說的『意根能默容一切法、遍緣一切境』是錯解《楞嚴經》經文後的想像產物。……

《楞嚴經》說『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的正解是『意根能觸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的法塵』,如同『耳根能觸來自十方的聲塵』。

『默容』的意思是根的觸境功能,並不是了別、緣慮的意思。」】

    辨正:

    此段文句明確顯示出張君的敗闕之處:「錯將心法的意根與色法的五色根等同視之,這種知見已退轉到視意根等同大腦的邪見」,如同釋印順所說無二。

    張君自己先說《楞嚴經》: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是「因為此段經文皆在討論『根』的功德,不是在討論『識』的了別性」;又說「意--末那有二層意義:一是作為意識生起的所依根(增上緣),所以稱為意根;二是作為能了別境界的識,稱為『第七識、末那識」此二處顯見張君的斷章取義、自語相違處。也就是說:既然已經知道意--末那有二層意義,此『根』有「『識』的了別性」,為何又故意取根而捨識,只取此識的「根」義而否定此識的「識」義?以自解的「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而說「默容」的意思是意根的觸境功能,並不是了別、緣慮的意思,將意根視同猶如前五色根,只具根性而無識性。如此張君將意根一切為二,又根識難分而於經中所說斷句取義,才會有以上的混亂言語,所墜如釋印順無異。

    今請教張君:您所說「意--末那」二層意義:一為意根;二為「第七識、末那識」。試問此二是一非一?若是一,則您前說:「是能了別境界的識,稱為第七識末那識」,何以後說:「此意『默容』的意思是根的觸境功能,並不是了別、緣慮的意思」?豈非前後相違、汝義自敗?若說默容是指根觸境的功能,那此時作為識的功能又是在了別什麼?不正是在了別所觸之境嗎?否則 彌勒菩薩在大論中也不會說意根遍緣一切所知境了(如下所引論文)。若非一,則諸聖言量不應常以意根與末那為同義語,則 佛應說有九識十九界,則此是您的創見,不是佛法。

    佛陀除於《楞嚴經》中說意根能分別一切諸法(雖然了別性非常昧略),聖 彌勒菩薩於《瑜伽師地論》也說意根遍緣一切所知境:

    《瑜伽師地論》卷57:「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遠行及獨行、無身、寢於窟耶?答:依意根處。由於前際無始時故,遍緣一切所知境故,名為遠行。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主宰故,名為獨行。無色無見亦無對故,名為無身。依止色故,名寢於窟。

    說明如下:有問:佛世尊依於何種根處而說如此之言:遠行及獨行、無身、寢於窟呢?答:依意根處。由於此識從前際無始時以來就存在的緣故,又遍緣一切所知境的緣故,說此識名為遠行。此識恆緣諸心相續、一一隨轉的緣故,又恆審思量而無主宰的緣故,名為獨行。此識非色法故無色,是無相之法而無見亦無對的緣故,名為無身。此識依止於色的緣故,名寢於窟。

    張君此處所說大意如同他在另文【正覺明心密意所依的「意根理論」是另類的「愚者難分根與識」】中第(六) 「被正覺洗腦久了常會有的疑問」中說:「只要四緣具足,意識就可現起。……(……所以在人間廣義的意根內涵可包含大腦)。…如此四緣俱足,第八識流注意識種子而生起意識,與第七識思心所的作意或決定無關。」(筆者註:此篇文隨後即將以【驚蟄記(3)】另文破斥)然而,若是如此則為何 佛要稱此識為末那識?為何《成論》等諸經論要詳說此識的思量性相?張君此語已違背了所有「第七識以思量為自性」的聖言量了。故知經論處處說意根非僅為根,也是離於前六識別有自體的第七識,此識是兼具「意法為緣生於意識」的意根以及「遍緣一切所知境而恒審思量」的末那識心體,不是張君所毀謗為正覺「錯解《楞嚴經》經文後的想像產物」。

    結語:第七識是兼具根與識的功德的,換句話說意根就是意、就是末那、就是第七識(註9)。因此意根能默容一切法、遍緣一切境,不是張君錯解《楞嚴經》經文,捨識取根後,成為唯具觸境功能而不具了別、思量功能的想像產物。張君被釋印順所誤導的情況極度嚴重,卻不能自知,亦可見其正見之欠缺也。

五、依現象界的事相說

    倘如張君所說「第七識(意根)不能作決定,作決定的是意識的思心所」為真,今舉譬喻請問張君:

    假使有人於某境界現前剎那間,意根警覺外境突現異常恐危及色身,此時既不許意根以「愛著所執我故,不待意識的審慮思、決定思」而逕作決定;非要等意識了別境界及確認完成,意根作決定後才行動,此時這人小命恐已休矣。實際狀況是:在此意識尚未確認完成之際,有另一個心已自行決定應變。那麼,這個心除了意根還會是誰?

    又假使有人染上賭癮,某日良心發現,意識堅決發下毒誓決定不賭等,卻十之八九在境界現前時,仍然不由意識自主而繼續再賭,試問這個勢力遠較意識強大無比的決定者,除了意根還會是誰?

    又有學歷、地位甚高的人,在某時、某境下,常不由自主地做出他的意識所認知的道德所不容許的變態行為,若如張君所說一切作決定的是意識思心所,那麼這個不受主觀意識控制的心識又是什麼?

    又假使某失眠者的意識明瞭不睡不行,一再決定要入睡卻一再煎熬而無法入睡,試問實際決定不睡及決定入睡的是誰?還能說意識能決定一切?除非此人此世未嘗失眠過。

    又同理可證:決定進入意識斷滅的五位中除眠熟及正死位外的其餘三位(無想定、滅盡定、昏絕)的決定者是誰?反之,進入此四位(除正死位)中已無意識,譬如眠熟時,必定要有一個常不睡覺而恆、審、思量的心,能以五遍行及微弱的別境慧心所隨時巡視境相;當有巨大的環境變化,能「決定」讓第八識配合流注意識種子,而從睡眠中醒來。此心除了意根還會是誰?如是……不一而足,學子常可觀察,在日常生活中的許多「不由自主」、「猶豫不決」、「鬼使神差」、……的行徑,在在都可破除張君所說「作一切決定的是意識」的凡夫認知,而證明《成論》所說:確有此識--第二能變思量識在內心遍緣一切,時時、處處作主。是故張君如是推翻《成論》的說法,只是邪見,不具參考意義。

六、總結

    張君此文【第七識不是作決定的識,不能「遍緣一切境」】中,他為證成「作決定的是意識」而一再否定意根的恆審思量性而排除第七識末那識,乃至捨卻經論多處開示思量識的義理不用,卻只斷章取義、斷句取義,拿兩三句經論文句偏頗作解地「捨識取根」,欲證成他的邪見。然而《成論》說:「第七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聖教正理為定量故」,聖教所說此識為思量識的正理是決定不變的事實。

    張君文中立論的四大要義:

   (一)「第七識(意根)不能作決定,作決定的是意識的思心所」。

   (二)「《成唯識論》說第七識不與『我瞋』相應,假如第七識會作決定,就會出現與『我瞋』相應的心所。

   (三)「第七識恆內執第八識見分為我,不緣其它境,所以不可能去了知意識的覺知,然後作決定。」

   (四)「正覺所說的『意根能默容一切法、遍緣一切境』是錯解《楞嚴經》經文後的想像產物。

    此四個主張的本質,正是打著紅旗反紅旗,名為解說《成論》而援引《成論》,事實上是推翻《成論》的原意;看似驚世駭俗的佛法創見,實則是處處敗闕,是故本文已經證實上述張君之主張全部都是假語村言、一文不值。張君的癥結在於對意根「末那識」—《成論》所詳實闡述的第二能變思量識的義理,缺乏現觀而不信受,又受了釋印順等六識論的影響,故自始即不斷否認經論所說意根的恆審思量自性,視意根同於五色根而落入六識論外道的思維中,到最後自然處處違背經論。他自己的說法才是「難分識與根」的愚者之言,更是完全不符合大乘佛法正理的邪說謬論,虛妄不實。

    正覺同修會修學的學佛人,長期在 平實導師及親教師座下熏習大乘了義正法,由親證而了知第七識(意根--末那識)實義:(以下是張君文中所提及他所不認同的 導師的法義,為免贅述,僅略提三項)

   (一) 此識能默容一切法,遍緣一切境,並且是「作主、作決定」的識。

  (二)當意識存在的時候,此識能配合意識的清晰了別力而變得相當「伶俐」,了別法塵而作種種「決定」。

  (三) 眠熟無夢時,意識已斷滅,若無此第七識,則無法從睡眠中醒來。因為此識有五遍行及微弱的別境慧心所,能辨別巨大的環境變化,「決定」讓第八識配合流注意識種子,而從睡眠中醒來。

    今謹以此文所辨正,依三量說誠實語:「以上 平實導師所說,決定是完全契符大乘佛法正理的正說勝論,真實不虛。」

    在此仍應感恩張君的逆行菩薩示現,令末學得以藉此增長智慧並利益他人。末學猶是初悟有學,倘使所評多有失誤,全係末學智慧淺薄而未得 導師所開示的了義正法真實義理所致,尚請諸方大德提出糾正,末學必定虛心受教,若所責為真,必作懺悔;倘使末學所評為真,那就希望本文能利益學佛人簡擇正法、勤行精進,並衷心祈盼張君以及他所誤導的追隨者,速速迷途知返、回歸正道。

    最後敬請大家共同來發願:

    願以正覺同修共同護法功德,迴向一切佛子遠離魔障、擇法精進、早證菩提、速成佛道,迴向張志成君早日回歸正法、懺悔業障、立功抵罪、免墮惡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全文完)

註7:《成唯識論》卷4:「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謂前九法八隨煩惱并別境慧,無餘心所及論三文。准前應釋,若作是說不違理教。」(CBETA, T31, no. 1585, p. 23, b10-12)

註8《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4:「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覽法成根,根元目為清淨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CBETA, T19, no. 945, p. 123, b17-20)

註9:《成唯識論》卷5:「云何應知此第七識,離眼等識有別自體?聖教、正理為定量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說:藏識說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諸境相,是說名為識。又大乘經處處別說有第七識,故此別有。諸大乘經是至教量,前已廣說故不重成。《解脫經》中亦別說有此第七識,如彼頌言: 染污意恒時, 諸惑俱生滅, 若解脫諸惑, 非曾非當有。」(CBETA 2021.Q1, T31, no. 1585, p. 24c8-22)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243350223_2835999373358180_399340226862914457_n.jpg
 
arrow
arrow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