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35836.jpg

⟨歸正集之六:何法堪為第一因?⟩(上)

作者:蕭平實導師弟子

     上一篇文章略說第一因外道種種錯謬顛倒處,然而在無佛菩薩、真善知識出世住持弘揚究竟了義智慧之前,探索第一因而出錯,那並不丟人。實相第一因乃是六凡四聖十法界中,唯有七住位及以上諸實義菩薩和諸佛世尊這兩法界賢聖,方能實證之不可思議的秘密法藏。

      眾生縱然辛苦求覓多劫,而往往萬億中無一能實證,自佛世兩千多年來,能實證者也只有極少數菩薩種性佛子。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諸佛知見,唯具大心的菩薩才能契入,正如達摩祖師所說:「諸佛無上妙道,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非忍而忍;豈以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勞勤苦。」而今末法之際,眾生多剛強而心性涼薄、辜恩負義、少福寡慧,又不肯持戒修福。無法信受《金剛經》所說實義真實法,而妄計執著虛妄生滅的有為法。不肯紮實日日串習、修習定力,亦不依善知識教導而懇切落實漸次圓滿六度波羅蜜,自恃世間聰明而生慢,不畏因果、恣意妄為、全無底線。如是等輩,不證第一因或證後退轉,豈非理所當然之事?世間技藝如愛迪生僅為尋覓世間燈絲材料製造燈泡,猶須歷經無數次實驗失敗,百折不撓而不放棄,積累極多經驗教訓最後方才成功,何況如此世出世間最上第一大事,於求證的過程中,會有偏離誤解、顛倒妄計,又有何稀奇呢?

      然雖如此,若於值遇真善知識過來人之際,不能虛心折慢向真善知識請教,卻因個人因緣退轉謗法,拒絕被攝受,那實在是剛強的愚癡人!大善知識披荊斬棘把道次第鋪陳好,路標標注好,將第一因的體性善巧多方詳盡解說,分明顯示了唯識性的祕密;又將定力如何次第具足,福德如何修集,心態如何才是正確,有哪些歧路險境需要避開,中間需途經哪些中間站,終點站是何樣貌,全都毫無吝惜、不厭其煩的慈悲告知,真的是節省了太多我們自行摸索的寶貴時間。不能知恩回報,反更加以毀謗,這個末法時節的眾生還真的是令人無語!

      然而正法不論被如何毀謗破壞,實相真義總是不增不減,如陽光普照,並不會因為盲人的目盲不見與否定,而減損了它的功德。今日逛吃依於三寶威神之力加持護念,依於 平實導師法乳哺育之恩德,願于正法大城略作建設,少添磚瓦,以利有緣佛子。願更多有緣眾生,能於緣熟親證諸法實相第一因,將來攜手共護正法大城九千年乃至盡未來際,行菩薩正行,以不負此世短暫而珍貴的人身道器!以下分成幾個標題來分別敘述,到底需要同時具備哪些條件與標準,方堪作為萬法根本的第一因呢?而如是內涵,也是佛子求悟之前以及初悟未穩之時,應常常如理思惟整理、對境歷緣反復反觀照察的。

      如《占察善惡業報經》云:「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修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接著經中細說一實境界之體性內涵,而總結道:「當知如上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一切善根中,其業最勝。」那麼請問讀者大眾,平實導師出世弘法三十年來所作諸多勝妙開示,是否就是以一實境界為核心主旨而演述的呢?大家可以仔細比對 佛說經典,嚴格檢查 平實導師所說,是否處處符合 佛說真實義,只是不要依文解義的誤解經典就好。比對查驗無誤之後,不光只是聞而信之,還要如理思惟進而生起決定正解,方好未來緣熟親自證驗之。以下我們便來共同成就這個最勝善根:「一心繫念思惟諸佛平等法身!」

一、生命以及萬法不可能無因而有,也不可能無因唯緣而有,是故因緣法必有第一因:

      一切法必定有因有緣有果,我們若不能了知,是因為經驗、閱歷、智慧、福德等因緣不足,所以不知。然而不可因為大多數的無明凡夫與外道不知或曲解,我們便也隨聲附和的盲從。佛法概而言之,不外因果二字:世間一切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無法替代彌補而各自有果。善惡業配以不同之緣,則產生差別萬端變化無窮之果報。例如往昔歌利王,以煩惱惡法割截忍辱仙人身體;歌利王的業行本屬惡法,然以值遇因地的 釋迦菩薩之緣,菩薩非但不起一念瞋報之心,反以大悲之心發願,未來成就究竟佛道時,必定第一個度化這位傷害自己的人。此乃是以惡因配以特別大善淨之緣,翻轉成殊勝純淨之果,所以 世尊成佛之時,第一位得度的就是憍陳如——便是過去世那位割截忍辱仙人身體的歌利王了。或如琅琊閣張志成等輩,雖初始以善心善緣值遇大善知識,然以往昔邪見夾雜瞋慢等種子勢力,及以忘恩負義、不辨好歹之無明下劣心性故,雖蒙善知識慈悲加持,得以少窺寶藏門庭,卻終複復退失。此則是以善心夾雜善惡諸緣而致來世三塗沉墮之惡果,然大善知識終究不捨棄之,未來彼等惡業消滅之時,終有得度之因緣。三界有情眾生善惡因緣果報之間,非宿命固定死法,實非我等學地小小菩薩所能盡知。依 佛開示,於出世間因果,聲聞緣覺則為四向五果﹔於世出世間因果,菩薩則為資糧、加行、見道、修道直至究竟佛地之五位。而如是萬法,終究圍繞十法界、三界有情而有,故知有情則為萬法之核心;而諸有情在現象上則有生滅輪轉、窮通醜俊、智愚凡聖之別,然而探究根源,十法界乃至三界有情到底是從何而來呢?若生滅性的有情五陰無所從來,就該是常住法,不屬生滅;然而現見是生滅性,卻世世生滅不斷,背後當然是有一法常住而能生世世的五陰,過彼常住法時即無任何一法可得,當然應該名為萬法的第一因。而此第一因絕非外道說的第一因,他們全都落入生滅法中了。

二、名與色即是有情生命於世間所顯現的現象,能出生名色並貫通心物之本識方堪為生命之實相第一因:

      名色由識生

      名色是由識出生的,在《雜阿含經》卷12聖教記載:「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世尊教導十因緣法的觀行,從我們為什麼有老死開始,從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各支一路逆觀,逆觀到推知名色由本識出生,只能到本識為止,不能再往前推知有任何的一法存在,所以說「齊識而還,不能過彼」,此識即是萬法的第一因;確認這一點以後,再順觀流轉法而退回生老病死等現象界。前面這段經文說明十因緣法以後,接著以十二因緣法再度逆推此世的名色為何會從入胎識(本識)中出生的原因,然後再一一順觀回來檢查有沒有錯誤,這是還滅門的觀行。這部《雜阿含經》說明以十二因緣法斷除我見與我執前,必須先以十因緣觀來推知名色由本識出生,一切法不能夠超過出生名色的本識,本識就是一切法的第一因。

《長阿含經》中聖教又記載:

『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答曰:『無也!』」

      《長阿含經》經文中,如來告訴阿難說:緣於識有名色,是說如果識不進入母胎的話,不會有六識及受、想、行蘊及色身、意根。

如果識入胎以後都不出胎、不展現祂的功能的話,也不會有此世的意根、識陰六識、受想行四蘊的名以及色身的出生。

識如果半途出胎以後,嬰兒之身有惡因緣而隨即敗壞,意根、識陰六識、受想行四蘊的名以及色身也無法增長。

如果沒有這個入胎識,不會有意根、識陰六識、受想行四蘊的名以及色身的存在。

從《雜阿含經》以及《長阿含經》中 佛的開示說明,都可以確定名色由識生,緣於本識阿賴耶識(入胎識)才有名色的出生,這本識阿賴耶識(入胎識)也就是禪宗祖師所問:「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正確答案。

      名色緣識 、識緣名色

      《長阿含經》經文中 如來有開示說:「『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識不?』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此緣知:識由名色,緣名色有識。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是故名色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大苦陰集。』」

      經文中說就是以這個緣起,可以知道色身及名都是由入胎識而出生的,緣於這個入胎識才會有名與色,這就是緣起的道理。

      反過來說,緣於名色而有識,是說如果入胎識不住在名色之中,如此入胎識於三界法中也就沒有住處;如果沒有住在名色之中,也就沒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了!如果沒有名色的出生,三界世間中也看不到入胎識。

      如來說以這個緣起,知道本識能夠出現在三界之中,都是藉由所生的名色來顯示的;緣於名色,才會有入胎識在三界中出現與存在,這就是 如來所說緣起的道理。因此,佛說「名色緣識、識緣名色」而這「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並不是說「阿賴耶識須有名色才能存在」,也不能誤解說「阿賴耶識須依名色才能出生」;而是說如果沒有名與色,祂不能在三界中運轉,但祂還是存在不滅的,而成為無餘涅槃的本際;並不是說祂必須有名與色才能存在,而是說必須先出生了色與名,祂才能在三界或人間運轉而示現出來。

      然而琅琊閣張志成卻說:「阿賴耶識是因緣所生法,因緣不存在的情況下無法生起或獨立存在。它必須與七轉識互為因果才能存在,不是獨立的第一因。」若依張志成的說法,阿賴耶識是因緣所生法並且與七轉識互為因果才能存在,因此當阿賴耶識未能出生之前,當然也沒有名色,沒有名色也當然不會有阿賴耶識的生起,這不就是一個自相矛盾的論述?真是邏輯不通。所以,若沒有一個無始恆常存在的阿賴耶識,就不會有名色的出生,因此名色怎麼可能是入胎識阿賴耶識出生的因緣?阿賴耶識怎麼是與七轉識互為因果才能存在?這麼簡單的邏輯,自命智慧極高的琅琊閣張志成居然會想不通!

      因此,物質色法不可能是出生生命的實相第一因,您是否能確認這件事呢?只有男女精卵合會,並無法誕生生命,必須有入胎識入胎執持受精卵,受精卵才不會敗壞掉;必須有入胎識刹那不間斷地住胎直到出胎,才能受精卵發展成具足的人身而誕生生命。祂是去最後、來最先,是生命的實相,所以禪宗稱之為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祂的功能體性與眾生的前七識心完全不同,所以名之為非心心;祂雖然完全不像一個心卻又有祂自己獨特的心法識別之用,而又完全「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故名之為無心相心;祂又能夠把無始劫來的無明與業種等,絲毫不錯亂的、不遺失的帶至今世,緣熟遇境則現行果報公正不阿,如實酬償業果,如鏡映射不喜不憎,對於六塵境界亦從不動心,所以祂又叫做不念心;一切萬法功德、一切種子功能差別皆由祂所含藏,故名含藏識或名持種識;祂含藏分段生死的種子使有情世世淪轉而不會死後成為斷滅,所以又名阿賴耶識;祂實質上具備出生無量無邊不同功能的功德,可以圓滿無缺的出生一切法、真實不虛絕非想像,所以說祂叫做圓成實性心;祂無始恆久存在,更無有能超越者,也沒有能出生祂的法,乃至十方諸佛的廣大莊嚴報身都只能排在祂後邊,所以祂又可以叫做第一義;因為含藏了成佛所需的一切功德,所以叫做如來藏;本來而有、不生不滅,故名之為常住真心;能生萬法而萬法更無一法能生之,名之為無生;一切萬法皆為其所生,一切萬法功用依之如手足之依身,故名法身;祂在名色中運行時顯示自身的真如法性,故名真如;成佛之時究竟圓滿一切種智依然是此心,而究竟清淨無染故,名之為無垢識……。祂圓滿具足這麼多無量體性,而最關鍵之處則是可以出生名色生命,如此則為生命的實相,即是法界根本的第一因了。

      然而若受六識論的影響,或被只做學術研究而不信三寶者所誤導,就會把這種種名相與內涵,切割成無數互不相干的專業、宗派或是體系,對每一專業、宗派或是體系的研究,或許可以造就無數個世俗博士學位;然而卻是離生命的實相越來越遠,並把本來圓滿完整的佛法破壞得支離破碎,釋印順與張志成的說法就是現成的事例。看到哪個部分不符合自己的凡夫想法,就大膽污蔑衊成是後世人集體創造的,或者以暗示手法誹謗為唯識學或某一宗的內容。暗示佛法可以被各宗各說其是、各立互相矛盾的不同宗旨,可以違背三法印與一實相印而獨立成宗,把同是 佛說的殊勝經典胡亂依文解義加以扭曲,令人誤以為三乘菩提的內涵是前後互相矛盾而毫無連貫性的,落在嚴重謗佛謗法中而不自知,真是深可憐憫。

      眾生因無知,又被各種邪見熏習所致,便誤以為用如同豆腐一般的物質大腦,就可以直接現起心識的思惟作用,成為物能生心的大邪見;以為眼球浮塵根就可以直接視物,卻全然不知能生起情感、情緒、覺受的乃是心識的作用,所以才會有我看到你很生氣,看他卻很歡喜的差別。世尊在《中阿含經》卷24中說:「是故當知是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就是在說這個實相第一因,本質實無不同。如是基礎真實道理,若不親自如實思維惟整理清楚,云何求悟?縱然在 平實導師的慈悲攝受幫助下,一時僥倖悟了,卻未親自如實現前觀察、如實思惟整理清楚;心性下劣未調,又復受印順邪師影響,無明業力驅使下反墮六識論邪見而真妄不分,如琅琊閣與張志成等人一般,早晚必定退失,乃至大膽造下毀謗入胎識阿賴耶識為生滅有為法的大惡業,成一闡提者,甚可憐憫!

三:無明以及因果業種等可以無規律的隨意空降麼?為什麼可以隨時隨緣出現並隨意驅役捆綁我們呢?它們平時藏在哪裡?能儲藏無明種與因果業種的才是諸法的第一因。什麼樣的心才能夠平等無私的幹好這件事?

      逆推十二因緣法到前邊,我們凡夫的名色身心的運行,始終皆因為過去世的身口意,被無明所驅使而無法自製的造作善惡諸業,以致六道輪轉、煩擾不息。無明可謂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它總是隱藏於我們無法發覺之處,出其不意的對我們發動襲擊,且每發必中。我們在凡夫位時,皆束手無策,唯有低首臣服,成為無明的奴僕。

      我們今世種種境遇,皆因無明驅使上一世的身口意,造作種種善惡業行,而致此世之身心受種種可愛或不可愛的果報。可是,上一世的身心,明明已經壞滅不存在了。上一世乃至無量百千萬劫之往世所造善惡諸行以及每一世的身心早已更易了無數次,為什麼無明還是能夠不斷的如影隨形般來困擾此世的我們呢?如前世張三偷盜,此世卻是李四來受果報。前世張三的身心都已在過去壞滅了,其六識心未曾來到此世,他所造的惡業與此世李四的六識心有何關聯呢?而那久遠無量劫前所造的善惡業,是誰給記在賬上的,筆筆分明、不漏分毫呢?甚至還要計算利息點滴不差?這些因果都記錄在何處而能於未來遇緣時得以酬償不爽呢?還是記錄在虛空之中?那如此多的眾生各自造業,如何分得清楚不相混濫?如何保證別人造的善惡業不會錯誤報在不相干的人身上呢?若是記錄在前世身體?前世身體已爛壞,顯然不堪為用,也不能影響此世的身心;記錄在印順六識論者所承認的六識心中?然而此世的六識心顯然已非彼世之六識心,六識心世世更易,如同公司換了無數個,誰還要替那已經更換了無數次的前前公司,去管理收存那一筆筆的帳目?所以先前我們學習《優婆塞戒經講記》之時,學到因果的異作異受之時,有一位年輕直心的師姊,當場站起來發表異議說:「我過去世的五陰身心幹的壞事,憑什麼要讓這一世的全新的五陰身心來受?我都不記得上一世的五陰身心他姓甚名誰了,憑什麼要去替他受苦,這樣異作異受的因果公平嗎?」這就表示這位師姊不知道這其中也有自作自受的道理的。

      我們都不是只有六識心,我們還有恆審思量的第七識和恒而不審的第八識心。第七識有為有作,為凡夫眾生真實執著之自我。從無始劫來,祂貫串三世,一直是同一個心識,卻常常被意識的邪見所騙。六識心雖然世世生滅更易,背後驅使作主的主謀(第七識)卻從來是同一個第七識,所以才有自作自受之規律運行;而第八識從無私心又不分別好歹善惡,常住不壞不斷,世世時時隨逐於色身與前七識和合運行,是故可以記持過去每一世身口意所造作的爛帳、好帳等不亂不失。遇境對緣,配合前七識執行因果,而祂卻無作無受。那麼這個能夠收存記錄無量劫來的無明與因果業種等的心,不生不滅的隨逐我們每一世的色蘊與前七識心,貼身就近和合無間,方能記錄無明之增減、身口意因果業種之善惡變化等,方能成就世出世間因果道理。若無此心,佛說自作自受、異作異受、無作無受之理,則無法毫無矛盾的貫通無礙,也就成為支離破碎之理。是故 平實導師常常提示八識並行、真妄和合運作的道理,以免學人不小心跑偏又回到六識論中,則永無出頭之日了。而能夠堪當此用的心,必須同時具備常住不間斷無漏失、平等如明鏡、無私不作主、不取善去惡,也不分別善惡美醜、世世時時隨逐著我們每一世的身心,親密和合無間,並能了知七轉識心行配合運轉的功德。如禪宗諸多祖師開示中所云:「大道無難,唯嫌揀擇」「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黙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皆說此一心!如是應知。

      故於此建議學子們,學佛第一步,先去把《優婆塞戒經》中關於因果的自作自受、異作異受、無作無受之理徹底理解貫通,從此學佛方免岔入歧路而致偏離正軌!假使如張志成等人所說,八識都是生滅心,真如又是純無為毫無作用之法,即無法執藏一切種子,又是現在不在、成佛之時斷除了我執法執之後才能顯現的心,那他們所說的心就是和我們的一切因果毫無關聯的東西嘍!如是混亂之理,連基本的因果道理都無法貫通,也全然無法實證,更無法解釋得通任何一個世間基本因果現象,如此邪見攪亂,也可以休矣!他們的追隨者,除了每天可以聽到他們誹謗賢聖的吵雜之聲,不斷製造編排種種賢聖的身口意行成為說四眾過以外,一點點基本的佛法內涵都受用不得,也真是苦了他們。業力遮障到如此地步,也只有讓人感歎,如此怪象,唯此五濁惡世有,此世界眾生本來如是,誠可憐憫!

      而這個能夠平等無偏頗、常住無間斷收存記錄無明、業種等之心,則必定是萬法實相之第一因心,即是第八識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待續)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