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7099270_3097274900370104_2508379228990190752_o.jpg

  證解行位與解行證位—地前親證真如是大乘菩薩證位

琅琊閣說初地前的資糧、加行位,皆未親證真如,不可稱為「解行證位、證解行位」;二且這兩個名詞,所有唯識經論皆無,是蕭導師自己發明之佛法名詞。[1]

辨正

琅琊閣張志成主張入地前沒有親證真如未入見道位才一見道即是入地,然此惡說已如前破即他全然不顧師父 平實導師所說見道的判定是依 如來於《菩薩瓔珞本業經》所開示之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而且得諸佛菩薩善知識護念,方能入第七住位不退[2]琅琊閣張志成卻從頭到尾毀謗《菩薩瓔珞本業經》,堅持見道即是入地;由此緣故,他即虛妄主張入地前「皆未親證真如」,再強調入地前「不可稱為『解行證位、證解行位』」。然當知大乘學人親證般若實相自內證真如為「真見道」,因此即可證明,於七住前的資糧位與加行位並未親證真如;然七住位既然精修般若波羅蜜多,已經是「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自然已得親證真如不退,即可說為「證位」,此即六即佛之「相似即佛」。因此,琅琊閣所說的「初地前的資糧、加行位,皆未親證真如,不可稱為『解行證位、證解行位』」顯然錯謬,因為地前包含了真見道中的七住位,如何說不是「證位」?而且第七住位起,已經不是資糧位及加行位了,因為「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了,張先生硬行貶抑為尚在資糧及加行位,是何居心?

世尊早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已說入見道必須滿足兩種現觀頓現觀、漸現觀」,前者證得緣於總相之真智後者證得緣於別相與行相之初業智與後得智這見道位修證圓滿不是琅琊閣張志成自以為一次頓悟的現觀就可滿足如何可抹煞了後來的漸現觀漸次修學成就的現觀呢?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也清楚說明了真見道相見道都各有必須的內涵歷時久並非幾天或幾剎那間便可完成,因此真見道後的相見道位中必須親證非安立諦三品心以及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各有見道位中所應斷的分別隨眠這都不是琅琊閣張志成故意假裝不知道成唯識論有此說法就可以瞞混過去的

琅琊閣張志成本來就是故意籠罩一般大眾,他知道一般人不會去恭讀《成唯識論》卷9的內容,所以他應如是想:「既然如此,我就直接將我的解釋刻意抹去聖玄奘菩薩的原文,將這相見道說成只是增添言語上的學習,是模仿真見道,一點功能作用也沒有。我才不管如來在各大經典是怎麼說,我就是要說我認為的真如是一點作用也沒有;反正只要我不喜歡,全部都會變成一點作用也沒有—只有剩下經典的文字名言。即琅琊閣張志成心裡從不想真正引述、闡揚 世尊的旨意,如果大乘法能變成只是戲論、思想、體系,對他而言應該是無比的雀躍;他既然認定一切法「無常無我」亦無常住法,那麼修證者其誰?當即無可修證時因此即使世間都說大乘法真實,他也要想盡辦法將大乘法說成僅是學說思想;這大乘法的修證對他而言從非真實,要這邪見根深柢固本無心接受「真我」者來承認《大般涅槃經》所說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如來是常樂我淨」,即是強他所難。

我們都知道 如來所說正真,聖 玄奘菩薩所證所言正真,諸聖所開示闡釋的佛法哪會是沒有作用而唯有名言施設呢?但對於信受釋印順及學術界主張之「大乘非佛說」的張先生來說,評議三寶(實則毀謗如來、毀謗大乘法、毀謗聖僧 玄奘菩薩)是「天經地義」的,因為他心目中沒有大乘三寶安立之處;他之所以支持「真如」,純然是為了讓他得以攀附而可在研究大乘法的學術舞台上評議(實則毀謗大乘三寶而已;這「真如」只是他言語運作下的工具,連這真實永恆之法都不信受之人,何曾真正信受過第八識真如?

就算琅琊閣張志成辯解說:「我真的不知道《成唯識論》有此說法,這是我閱讀不精細,不應該以此來苛責我!」然現在已看到自己的謬誤,為何還不肯澄清、不肯道歉、不肯修正自己的說法呢?這如他早在2010年的見道報告所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 如來經句是一樣的,他本來就知道大乘真如是有作用、能生諸法,並引用來「破斥」釋印順;然時間久了,遇緣不能盡如己意他就翻臉等到膽子更大了,就公開摒棄 世尊所說,回到他的老路而曲解經文當他錯誤認定經文所說的真如純是無為法時,就斷定真如不能及不曾出生諸法了,他即重新定義「大乘真如」是毫無作用之法;顯然在他心中,世尊還不及人間一位惡見凡夫釋印順,因為所說與釋印順相違背至於 世尊闡揚的無為、有為之真實義,琅琊閣張志成則從來置若罔聞

當知真如是無為心體然本有無數無量功德故能生一切染淨諸法故名法身所謂無數無量功德即是真如心本來具足的功德第八識如鏡照燭應物現行,能藉緣生有為諸法如是無漏有為功德從來本有未曾失去而第八識真如心自體的清淨無漏種子法爾本有無可變易異於七轉識所相應的種子能因熏習而轉變;這與因地如來藏第八識所含藏的前七識種及七轉識相應諸種業種可因熏習而轉變是全然不同的道理如來地的七識則不再能熏,第八識唯帶舊種非新受熏一切種究竟清淨不再轉易因此無為有為不是世間凡夫以為的如何如何,聖位菩薩可依有情根器所能理解而說無為有為然一切無為有為皆攝歸法界本體自心如來藏即此第八阿賴耶識本識有妙真如性所以說為「真如」,說為一切法等依說為法身能生能顯諸法故

踵隨學術界主張「大乘非佛說」的佛教界人士大都趾高氣揚,他們可能想:「反正大乘經典所說都是後人的思想學說體系,不過都是無可實證的戲論,我也同這些編造大乘經典者來一番戲論,何罪之有?」所以,這樣的人終究不會相信毀謗大乘三寶是法界中的最重惡報,只會想:「我又沒有殺人放火,哪裡會有極重的惡果報?」然而這類自己應受的果報於下一世起便可親自證實。

上述所說,即顯明琅琊閣張志成所說的「琅琊閣資糧位加行位」已包含地前一切位,他又說地前的一切位都沒有親證見道非「證解行位、解行證位」,其說已然牴觸《菩薩瓔珞本業經》,至於他另外毀謗此部經之錯謬已如前所辨正(這在他著名的「文抄公抄錯事件」,窮盡未來他也無法辯解;茲不贅述)

  諸大菩薩闡釋第一大阿僧祇劫佛菩提道之道次第

此處再根據論典來說明這「解行證位、證解行位」。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列三賢位為「勝解行地入地即入「淨勝意樂地八地則入「墮決定到究竟地,即分別為「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各盡其一大阿僧祇劫之邊際,亦即共三大阿僧祇劫成就佛道。[3] 意即「勝解行地包括第一大阿僧祇劫之所有位階,含攝資糧位、加行位及見道位。

無著菩薩造攝大乘論》,其弟世親菩薩則註釋此論而造攝大乘論釋論其中也提及了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學之道次第;這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論有多個翻譯版本其中 玄奘菩薩所譯聖 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本》卷中入所知相分 第4〉勝解行地、見道、修道、究竟道中,於一切法唯有識性,隨聞勝解故、如理通達故、治一切障故、離一切障故。[4]  無著菩薩將第一阿僧祇劫分為勝解行地、見道」,第二、三阿僧祇劫為修道」,等覺位至成佛時為究竟位此中特以見道如理通達別於勝解行位」,此即表明「見道通達」是「證入聖位真諦法師則在攝大乘論攝大乘論釋勝解行地譯為願樂行地[5]隋天竺三藏笈多共行矩等譯的攝大乘論釋論》則將勝解行地譯為信解行地[6]後魏佛陀扇多所譯的攝大乘論》,則將「勝解行地」譯為「信解地」[7],他亦有將「信解地」譯為「方便道[8]

玄奘菩薩所翻譯的《攝大乘論釋》見道」前是分為「資糧道」與「加行道[9],此如前說;真諦法師則譯為「道資糧」和「道加行[10]笈多共行矩則譯為「資糧道」與「方便道[11]

結論單以第一大阿僧祇劫的修學來說,如果只以一個道次第的名稱來函蓋時,即是 彌勒菩薩所說「勝解行地分成二個道次第時,即是聖 無著菩薩所說「勝解行地」與「見道分成三個道次第時,即是世親菩薩所說「資糧道(資糧位)、「加行道(加行位)」與「見道(《成唯識論》將見道位說為通達位,以通達位含攝真見道及相見道)」。

在此依三個道次第,舉聖 玄奘菩薩之《成唯識論》來作說明:

一者,資糧位《成唯識論》卷9說「資糧位」是:此位菩薩,依因、善友、作意、資糧四勝力故,於唯識義雖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門修菩薩行,故於二取所引隨眠,猶未有能伏滅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現行。」[12] 這意思是「這資糧位菩薩依於大乘因、善友、作意、資糧四種殊勝力的緣故,對於唯識義理雖能深生信解,而未能真正解了決定這能取的六識與所取的六塵皆是空性如來藏阿賴耶識所生,多住於外門來修菩薩行,因此對於二取—能取與所取—所引發的隨眠,仍然並未具備伏滅的功德力,無法令這二取所引隨眠不發起能取見與所取見的現行」。《成唯識論》卷9又說:「此位未證唯識真如,依勝解力修諸勝行,應知亦是『解行地』攝。」[13] 這是說「在這資糧位中並未親證唯識真如,只是依於對真如正理的殊勝理解力來修諸勝行,應知這個位階也是由『解行地』所含攝。即此時對於真如只有經由聞思修而得的勝解修行,尚未得證位的實證所生的真正勝解。

二者,加行位《成唯識論》卷9說「加行位」: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證唯識真勝義故。[14] 意即這加行位也是歸屬於解行地所含攝,因為此時並未親證唯識真實勝義—真如的緣故。

由上述這「資糧位」和「加行位」的內容可知, 玄奘菩薩將見道前都說為「解行地」,以皆未「證得」唯識勝義真如,表示此二位中尚未親證第八識故不能現觀真如。此「資糧位」和「加行位」有「深信解」、累世有「(「修行」),即通「信解行」,然尚未有所「」,於唯識性不得真正勝解。

三者,見道位《成唯識論》說為通達位,以之函蓋真見道與相見道《成唯識論》卷9說「通達位」:若時菩薩於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初照理故,亦名見道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二、相見道……。[15] 疏解論文大意是:此時菩薩對於所緣的境界,依於無分別智而現觀一切都無所得,已不攝取種種戲論相的緣故;這時才可以稱為真實住在唯識的真勝義性中,即是親證真如。菩薩運用所發起的智慧而不墮於覺知心的能取與所取分別,與真如心的離能取相與所取相平等平等,如是通達真如。……而菩薩第一次明照真如正理的緣故,也可以名之為見道然而見道的內涵,大略而說則有二種:一、真見道……二、相見道……。《成唯識論》卷9這段論文明白表示見道位是函蓋真見道相見道以及此二見道圓滿通達,因此即以通達位之名來函蓋真見道與相見道。論中說真見道是「二空所顯真理[16]這意思是「真實親證『生空真如、法空真如』所顯之同一真實理體—真如心體,能現觀此真如心體所顯示的真實如如體性;此即為真見道親證生空真如;非是指將來入地證得法空真如時會得到另外一個不同的真如心體。《成唯識論》卷9又說:前真見道唯識性,後相見道唯識相。[17] 這意思是:前面的真見道親證真如心體總相而證得唯識性,後面的相見道是親證真如與一切法和合運作中的種種真如(七真如)行相故名證唯識相。如是皆強調「」,以別於之前「資糧位」和「加行位」之「未證」。

由此可知,這見道位」含攝了信、解、行、證無有少缺,因此即說為信解行證位」、「信解行證地斯有何過?若依聖 奘菩薩所造《成唯識論》說見道位前為解行地」,師父 實導師此處為了說明「」與「未證」之區別,故將見道位說為「解行證位(解行證地),以與未見道之「解行地、解行位」作出區隔,令大眾一看即可區分,斯有何過?若為更顯明此「」之有無,將「」置於「解行」之前,說為證解行位(證解行地)何謂不然?

這就如同聖 玄奘菩薩為令大眾知道明心入見道後,應如何圓滿真相二見道位而入地,就依中國人的「必也正名乎」的原則,方便施設了「真見道」與「相見道」的名相,讓人清楚禪宗的明心證悟時還只在真見道位,還有後面的相見道需要修學及親證,須依《解深密經》所說的七真如深入觀察真如的法相、別相,親證相見道之非安立諦三品心,再依所得真如智慧觀行大乘四聖諦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這還是屬於相見道的修學範圍,必須斷除見道所應斷的一切分別隨眠,以及滿足入地所必需的其他條件才得以成就入地的功德。因此,雖有「真見道、相見道」之名相施設建立,然此等名相之本質、真實義仍謹守 世尊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所教誨的入見道」須二種現觀「頓現觀、漸現觀」之前後次第,亦遵守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所說昇見道」有「頓、漸」之修學意旨 [18]因此豈可苛責為「且這『真見道、相見道』兩個名詞,所有唯識經論皆無,是聖玄奘菩薩自己發明之佛法名相」而不解說此中原委?且縱使有人如琅琊閣張志成般苛責聖者,當知義理由此名相方便施設得以顯明,斯有何過?反有大功勳於弘法護教!因此, 玄奘菩薩之於「真見道、相見道」的名相如是,師父 平實導師之於「解行證位、證解行位」的名相亦然!

反而看似並無創造名相的琅琊閣張志成,卻將大乘法所開示本能出生萬法、非無作用的「真如」惡說為全無作用,如此故意扭曲名相所指的真實義並且廣泛扭曲諸經論中的佛法真義究竟是誰在藉著名相來損害聖教思過半矣!(待續)


[1]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

[2]《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 第3〉:「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大正藏》冊24,頁1014,中29-下4。

[3]《瑜伽師地論》卷37〈成熟品 第6〉:「若諸菩薩住『勝解行地』,名『下品成熟』;住『淨勝意樂地』,名『中品成熟』;住『墮決定到究竟地』,名『上品成熟』。若時菩薩住『下品成熟』,爾時便有下品欲樂、下品加行,猶往惡趣,此盡第一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未相應。若時菩薩住『中品成熟』,爾時便有中品欲樂、中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二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覺品善法已得相應,極善清淨覺品善法未得相應。若時菩薩住『上品成熟』,爾時便有上品欲樂、上品加行,不往惡趣,此盡第三無數劫邊際;熾然無動、極善清淨覺品善法,當知一切皆悉成就。」《大正藏》冊30,頁498,中5-17。

[4]《大正藏》冊31,頁142,中15-17。

[5]《攝大乘論》卷中〈應知入勝相品 第3〉:「於『願樂行地』入,謂隨聞信樂故;『見道』謂如理通達故;『修道』謂能對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謂出離障垢最清淨故。」《大正藏》冊31,頁122,下5-8。

[6]《攝大乘論釋論》卷6〈入應知勝相勝語 第3〉:「《論》曰:信解行地中、見道中、修道中、究竟道中,一切法唯識,隨聞信解故、如理通達故、對治一切障故、無障礙故。」《大正藏》冊31,頁295,上15-17。

[7]《攝大乘論》卷下:「信解地中、見道行、修道行、及盡至,一切法唯識爾,隨順聞信因故、如是彼分別證因故、一切障對治及離障故。」《大正藏》冊31,頁104,中24-26。

[8]《攝大乘論釋》卷9〈釋入因果勝相品 第4〉:「於方便道、見道、修道、究竟道四位中」《大正藏》冊31,頁213,上2-3。

[9]《攝大乘論釋》卷6〈入所知相分 第4〉:「謂第一頌顯資糧道,第二初半顯加行道,後半、第三顯於見道,第四一頌顯於修道,第五一頌顯究竟道。」《大正藏》冊31,頁354,中3-5。

[10]《攝大乘論釋》卷8〈釋應知入勝相品 第3之2〉:「第一偈顯道資糧,第二偈顯道加行,第三偈顯見道,第四偈顯修道,第五偈顯究竟道。」《大正藏》冊31,頁212,下15-17。

[11]《攝大乘論釋論》卷6〈入應知勝相勝語 第3〉:「初偈明資糧道,第二偈義明方便道,第三偈義明後見道,第四偈義明修道,第五偈義明究竟道。」《大正藏》冊31,頁299,上7-9。

[12]《大正藏》冊31,頁48,中28-下3。

[13]《大正藏》冊31,頁49,上2-4。

[14]《大正藏》冊31,頁49,下13-14。

[15]《大正藏》冊31,頁49,下9-頁50,上11。

[16]《大正藏》冊31,頁50,上7。

[17]《大正藏》冊31,頁50,中14-15。

[18]《瑜伽師地論》卷58:「問:昇見道聖者智行有何相?由幾心故見道究竟?云何當捨見所斷惑?頓耶?漸耶?」《大正藏》冊30,頁624,下27-29。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arrow
arrow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