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再談「陳永泰老師:被正覺同修會戒律院約談的體驗、省思、建議」一文

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去年底(2020-12-10)琅琊閣網站刊登了《陳永泰老師:被正覺同修會戒律院約談的體驗、省思、建議》一文(以下簡稱陳文),請參考網路連結: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4933164

原本已有同修們對此文在照世明燈網站撰文發表意見,包括《談談戒律院約談陳永泰何錯之有?》《看陳永泰戒律院奇幻之旅一文感想》,對於陳先生的文章應當已經作相當清楚的解釋與回應了,然而最近陳先生又在《南伽他師兄:全文回復反駁平實導師答張晉榮辭職信之謬論 (2021年2月2日)》一文中對於 平實導師作了一些評論,顯示陳先生仍然受琅琊閣寫手誤導,在佛法知見上產生偏差故有此行為,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再補充一些說明,以使陳先生在法義上有轉變的機會,亦期望令大眾去除因陳文而對於戒律院產生之可能的誤解。

在陳文中抱怨戒律院約詢的時候「不告訴你違犯哪一條戒律」,其實這也是戒律院約詢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需要先了解事情的來攏去脈,釐清其過程中之因、緣、法、業,並判斷根本、方便、成已等,才能確定是否有違犯哪一條戒律。尤其是「根本」的部分,也就是做這件事情的出發點、目的,是其中的關鍵,必需對於整個事情了解清楚,才能從戒法上面來判定,因此無法在約詢當時就確定是否有違犯哪一條戒律;而其中如有涉及多人的事件,更是需要小心釐清緣由,逐一約詢相關人,所以戒律院老師的工作可以說是相當繁重,以及需要戰戰兢兢從事,以免發生誤判之事。

而被約詢者會對於是否有違犯哪一條戒律很在意,當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大家都會擔心是否有違犯而影響道業。然而如同陳文所說「戒律院原本是規劃來幫助學員學戒、持戒、清淨戒行,增進道業的良善美意」,故被約詢者實際上原本應當無需過分擔心,直心面對即可,即使真的有所違犯,反而是能夠藉此因緣而懺悔滅罪,如此亦不失為一個良好的增上因緣。另外陳文中提及的「錄音」之施設其實反而是對於戒子之保障,避免在羯磨過程中有任何的遺漏或誤解,因為如果有任何誤判之情事發生,羯磨師本身亦需要負擔嚴重之因果。

相對的,陳文中所述之「這樣哪是光明正大的辦事程序」、「像極了情治單位的秘密誘捕行動」等,顯然不是事實。因為在羯磨過程中,包括約詢或戒律院內部討論會議等等內容,依據 佛陀施設的戒法來說,都是需要保密的、不得公開,即使是已經完成懺摩之後,也仍然是要保密,而這也應當是菩薩戒子所熟知之事,平實導師在給張志成先生的信件中也提到「但即使懺悔了也不許公開人事地物,因為這是戒律中的規定。有很多事情也是一樣,依佛法的規矩或戒律的規定,都不可能公佈的,只要改正了就行。」因此這也是正覺同修會所一貫遵循的,所以陳文用上面所舉的那些敘述來形容戒律院顯然是不合適的。

而陳文中也建議「多請教師兄姊們、家人、親友、律師等專業人士。再決定是否要前往赴約」、「多邀請一些親友和同修及律師一起前往」等,這自是陳先生以世間法的角度來看待戒律,其說法著實令人驚訝,非一般菩薩戒子會有的作意,筆者不知道有哪位佛弟子會贊同這樣的方式。而如果堅持這樣以世間法為主的角度來處理有關戒律之事,而非依止大乘菩薩道場同見同行之精神,在菩薩道場中自然是格格不入了,因為「佛之明法,與俗相背」

同時陳文中對於誦唸很單純的戒律院誓願文(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弟子某某某,今日參加戒律院調查會議,願發誠實語,不行覆藏事,願 世尊加庇弟子。阿彌陀佛)產生疑慮,從某個角度來看,這當然也是好的,因為擔心在約詢過程中違背其所發之誓言,故有此顧慮;然而菩薩戒子理當直心看待羯磨之事,畢竟戒律院老師花這麼多時間也是為了善護戒子們的法身慧命,及讓正法能夠順利弘傳,菩薩戒子們無須生起不必要的擔憂,真的有過失,改正就是。

在陳文中也強調「21世紀的民主自由社會,閱聽義理更是每個人的權力」,因此主張「學員閱聽別人評論法義,有違犯哪一條戒律嗎?」此種說法本來自是無誤,正覺也從來沒有禁止學員不能閱讀琅琊閣等網站所發表之文章或其他道場的資料;然而如果閱讀貼文或參加群組之後,在裡面發表毀謗三寶或誣謗正覺同修會之文章或意見,自己便要負擔因果,而正覺同修會發覺學員有此徵兆或可能時,當然要了解狀況及詢問相關參與者,這主要還是為了學員們的法身慧命及正法弘傳著想;而事實也證明琅琊閣網站長期來已經張貼了許多誣謗正覺同修會老師或學員及錯說法義之文章,包括在留言區與其群組之討論與評論內容,譬如在《南伽他師兄:全文回復反駁平實導師答張晉榮辭職信之謬論 (2021年2月2日)》一文中說”最後補充說明:對於正覺會蕭居士之法義錯謬的辨析,現在辨析文章已經有數百篇之多 具體可以參考:痞客邦論壇之琅琊閣部落格,阿蘭若論壇,大陸地藏論壇以及:QQ群:1046278613 等。又如在《琅琊快報》:2021-01-28 群組評論整理——蕭平實改寫《心經》?”一文中亦說「最近群組裏面有很多有趣的討論和評論,用快報形式與大家分享。01. 南伽他師兄的痞客幫網站落成,大家可以瀏覽:https://nanjiata.pixnet.net/blog 02. 南伽他師兄對「蕭平實如何侵佔十方財」的解説:…03. 南伽他師兄:蕭平實是 「識外有境、識外有法、心外有法」的凡夫…04.「佛弟子」師兄:蕭平實在《楞嚴經講記》裏面的狂言?」諸位讀者一看便了解戒律院為何會進行此事之調查以了解實際狀況,這對於一個團體來說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難道要讓一個正法道場就這樣被誣謗而分崩瓦解,及眼睜睜看著許多往日同修犯下毀謗三寶之惡業而不聞不問,這難道是菩薩所應當為?

需知在網路上貼文或發表意見要非常小心謹慎,因為如果錯解經教,實質上便是謗佛、謗法,乃至謗僧,只是因為「根本」的不同而令所犯有輕重而已,所以這是大家都要非常小心的。因此琅琊閣寫手們以「辨析文章已經有數百篇之多」而引以為傲,其實是非常令人為其捏把冷汗的,試問琅琊閣寫手們有把握這數百篇辨析文章法義完全正確嗎?都能夠完全了解 佛意了嗎?而裡面有許多轉述的事相之事,難道裡面都沒有誤傳、扭曲或渲染嗎?都有把握不會誤謗善知識?

因此菩薩雖然應求多聞,但仍應留意抉擇所聞之法義,而有任何疑問則「至心諮受善知識教」,理當這樣才能夠遠離違犯因緣及過失,而令戒行清淨,譬如在《優婆塞戒經》卷3中的開示:【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淨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復有三法:一者、親近善友,二者、聞法無厭,三者、至心諮受善知識教。】所以菩薩應當以法為重,對於善知識應生恭敬心、常生敬畏心,而不是一直在尋求善知識的過失。奉勸琅琊閣眾人應當靜下心來,好好閱讀 平實導師(蕭平實)的法寶,諸如《燈影》、《識蘊真義》、《邪見與佛法》…等等,琅琊閣們大部分的疑問,在這些書裡面都已經早就有答覆了;而有關《成唯識論》的法義,將來 平實導師(蕭平實)亦會出版《成唯識論釋》,屆時便可請閱恭讀,而不是質疑善知識「更好笑的是,只是這一小段論文,就「多言只會耽誤我的法事規劃進度」,這敷衍推託的方式,是不是太生分啦?!!!」(引自《南伽他師兄:全文回復反駁平實導師答張晉榮辭職信之謬論 (2021年2月2日)》一文),而要求抽出時間為其特別作解說。

而陳文提到所謂的主辦老師之「偵訊技巧、辦案功夫,果然非常高明,令我人萬分敬仰」其實乃是主辦老師之細心比對分析,如果被約詢者皆以正法為優先考量,能提供完整的資料、呈現事實的真相,那就不需要主辦老師勞神比對各種資料了。

而實際上陳先生參與的QQ討論群組在陳先生參與戒律院約詢之前,就已經不認同正覺所弘傳的正法,而計劃欲作抵制與破壞,此點陳先生心知肚明自己在群組中所作之事,而卻不願意於約詢中透漏,只說自己只是去「聽聞別的團體的說教」,這也難怪陳文所說戒律院「乾脆改名情資偵蒐院、思想檢查院吧」,顯然當時陳先生已受琅琊閣寫手的知見所影響。而也正因為這樣無法真正配合戒律院約詢提供完整資訊,才需要勞煩戒律院老師們花費許多時間,把許多事情作連結分析才能讓真相呈顯。

接著,有關陳文所提之”第八識與七轉識互爲因緣才能存在,萬法唯識的「識」指八個識,不是第八識自己獨立變出萬法。”主張「第八識與七轉識互爲因緣才能存在」,此乃受琅琊閣寫手誤導後之錯誤知見,接受了第八識屬於生滅有為法的斷滅見,因此認為第八識也需要因緣才能存在,這顯然違背聖教所說有「常住真心」第八識如來藏的開示。

這樣的主張勢必引生種種問題,譬如陳文說到「無為法真如在一切有爲法上顯現,所以一切法平等無二」,在誤認第八識是有為生滅法的基礎下,既然有為法都是剎那生滅變異,那如何有為剎那生滅法自己能顯現出真實如如之體性?當然是不可能的。實際上一切法真如」真正的意思是一切法都不能離開真如心而存在、運作,譬如在《起信論講記》第一輯,P.134中 平實導師(蕭平實)的開示:【體大就是講一切法真如,為什麼真如上面要冠上一切法三個字呢?因為一切法的現行運作統統不能自外於這個真如心,離開了真如,就沒有一切法可說了。】而這也是《解深密經》所開示的「如所有性者,謂即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是名此中如所有性」中之「一切染淨法中所有真如」,因此顯然琅琊閣寫手是誤會了一切法真如」之真義。而「一切法真如」、「如所有性」,就是「一切染淨法皆直接間接由真如心出生,不能離於真如心而存在」之義。

琊閣寫手誤以為離於不生滅本識外(因其否認有不生滅之自在心),可以有一切剎那生滅變異之有為法現行,亦誤會生滅有為法自體皆具真實如如之真如無為法性,不知真如唯是第八識之自體性,只是要藉諸法而顯,非是一切有為生滅法本身具有真如性。而實際上「如所有性」一般可以「七真如」作為代表,在《佛地經論》中開示說也可以用八種來形容,即「或說七種:一、流轉真如…二、實相真如…七,正行…或說八種,謂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遣相門所顯真如」也就是這真如性是屬於符合八不中道的真實心如來藏所顯示出來的,包括在《大乘起信論》卷下中開示的:【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別,若離妄心,即境界相滅。唯真如心無所不遍,此是如來自性如虛空義,非謂如空是常是有。】也就是真如心遍一切蘊、一切界,任何一法都是要依真如心才能現行的,所以說「真如心無所不遍」,因此雖然說「如來自性如虛空」,但真如心並非如虛一樣之空無、沒有真實法性存在;因此「一切法真如」或「如所有性」是要以針對第八識及其自身顯現之真如法性來說的,絕非琅琊閣網站所刊登文章中所說之「真如並非是蕭平實之邪見邪說的所謂「唯獨阿賴耶識能夠顯示真如性」,而是【一切】【染淨法中】皆能顯示真如性,如此方得名為【如所有性】。更具體來說,彌勒菩薩更由一切染凈法而劃分出七真如之義,一切流轉,一切相,一切了別,包括四聖諦,皆具真如性。」(參考:《文章轉載:依《瑜伽師地論》徹底辨析蕭平實錯解真如之謬,確證蕭平實根本未證真如》,知乎上的「平凡世界」,2020-10-19)從上述之解說,大家就可以知道「一切法真如」的真義;而相對的,琅琊閣還不知上述”知乎上的「平凡世界」”之說法有重大錯誤。

同時陳文所說之「無為法真如在一切有爲法顯現,所以一切法平等無二」亦與琅琊閣寫手所主張之「無餘涅槃時,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此時唯有真如無為法」(參考:《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阿賴耶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是依四緣生起的「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2020-10-26)互相矛盾。因為既然錯誤主張無餘涅槃時八個識都已滅盡,那怎麼還會有所顯法真如無為繼續存在?又如果否定有「常住真心」存在,諸蘊處界法無法攝歸「常住真心」,那如何能說「一切法平等無二」?因為有為法各有不同之出生因緣,是故剎那生滅、諸行無常,因此才有世間之森羅萬象,所以唯有承認聖教開示之「常住真心」,將萬法攝歸不生滅之第八識,才能說「一切法平等無二」。

然而後來琅琊閣寫手又主張”但是,這個真實性不能離開生滅的現象有為法存在,如果離開「識」是無法現證它的——所以説「不離識」,以此成立「唯識」,以此說「真如(無為)是(有爲)的識之(真)實性」。”(參考:《《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三):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是《成唯識論》所破斥的「我見」與「法執」》,2021-01-10)雖然琅琊閣寫手的說法前後矛盾、不一致,但是看起來是有在改正,也是好事一樁。不過理當對於先前錯誤的說法作修正及補救,以對讀者負責。其實琅琊閣寫手的錯誤知見,主要是從誤認”第八識是生滅有為法”而逐漸引生,因此琅琊閣寫手應當優先去處理這個核心的法義問題,把「真如無為」與「真如心」分清楚,也要把「阿賴耶識」與「阿賴耶性」分清楚。

而陳文認為主辦老師「熱心過頭,要幫志成老師添加話語,好像應該先去和張老師確認一下這些話正不正確比較好」,認為主辦老師替張志成先生說:「張志成說阿賴耶識是依他起性,所以還有一個法不是依他起性,還能有真如。他沒有講我就幫他講,這後面就必定還有另一個法。」實際上這與張志成先生所主張之「無餘涅槃時,阿賴耶識亦永滅故,此時唯有真如無為法」並無不同,沒有誤會張志成先生的意思。而琅琊閣寫手因為否定第八識是不生滅法,因此無法建立正確的佛法架構,便會出現在《《正覺名相錯解》:玄奘是五地滿心菩薩?「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是十住、十行、十囘向乃至七地菩薩的「現觀」?》(2021-01-31)一文中所主張之”窺基大師在《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1指出:「證真識已起後得智方證俗識。…極喜地是初地,上文的「真識」指真如,「俗識」指依他起諸行,也就是百法明門論前94個有為法第八識是其中之一,《成唯識論》所説的「心、心所」。”也就是既然琅琊閣寫手認同”「真識」指真如”,而且說真識不是前94個有為法(包含第八識),那很顯然的在認為阿賴耶識是有為生滅法的錯誤前提下,為了要解釋 窺基菩薩《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中的「真識」,琅琊閣寫手就只能把祂歸屬於真如,即然「真識」是識,又不是第八識,難道是意識的細分?若是意識細分,不就是把真如當作是意識境界嗎?顯然違背聖教所說苦集諦的道理;若不是意識細分,那就使自己陷於有第九識的困境中,而琅琊閣寫手一心要破斥正覺,竟然疏忽到這個重大的法義問題,並且貼在網站上,真是不知道他要如何收拾。

這也就是因為執著經教文字表相上之意思,不信受有實證的善知識之開示,因而陷入種種違背聖教及自相矛盾的窘境,而且寫的越多,錯誤與矛盾越交錯複雜,在琅琊閣網站的貼文之中,發生這樣的現象實在是難以說盡。

而實際上,琅琊閣寫手只要信受《楞嚴經》所開示的「常住真心」或《大方廣佛華嚴經》開示的「如來藏身不生不滅」等正知見,把”第八識是有為生滅法”的邪見去捨,更正成為第八識是能生萬法之本識,有種種無漏有為功德,又是具有無為性而本來自在不生滅之法,因此具有「非有為非無為」之中道性,這樣許多的疑惑與矛盾自然就可以解決了。

去捨邪見之後,就自然會信受上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中之「真識」就是第八識真如心,這樣不就可以貫通了嗎?也不會有創造了第九識的增益執之問題產生,也能夠理解《入楞伽經》開示的「第一義諦相諸佛如來藏心」,因為如來藏心才是第一義諦的法源、才能顯現出究竟真理。離開非有為非無為的如來藏心就沒有第一義諦可證了,因此絕對不是在《《我的菩提路》(五之十三):張志成——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是《成唯識論》所破斥的「我見」與「法執」》(2021-01-10)一文中所主張或質疑的”如果是「亦有為亦無為」或「非有為非無為」,這是一種邏輯矛盾的說法,沒有一種法是「亦有為亦無為」或「非有為非無為」的。”這樣也明顯違背 聖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卷59中開示的般若波羅蜜,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等非不等、非相非無相、非世間非出世間、非有漏非無漏、非有為非無為、非善非不善、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因此琅琊閣寫手如果堅持硬要把一切法切割成「有為法」與「無為法」,結果就會衍生出種種法義的問題與矛盾的現象。

其中也令人好奇的是,陳文所說「阿含時期一開始沒有講如來藏,後來釋迦牟尼佛覺得時機因緣成熟了,就在央掘摩羅經講出如來藏。」既然承認《央掘魔羅經》是 本師釋迦牟尼佛親口所說,那為何又違背《央掘魔羅經》中「今說實及諦,目連宜善聽。若實若諦者,所謂如來藏第一義常身,佛不思議身,第一不變易,恒身亦復然,第一義靜身,妙法身真實」之開示,而錯誤認同「常身」第八識是生滅有為法?難道要把「第一義常身」之常住法身如來藏當成第九識?顯然應當是不會,因此筆者才會認為陳先生其實是被琅琊閣寫手所誤導、尚未想清楚,而以陳先生極強的邏輯及思辨能力應當能漸漸發現琅琊閣寫手知見問題之所在及眾多矛盾之處。

在陳文最後詢問「我有犯戒嗎?」在本文發表之前,因為陳先生已經離開正覺同修會,戒律院老師也無法繼續幫助他,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必須留給陳先生自己去回答了,因為如果陳先生所說或認同的法義正確當然不會有「謗三寶」的問題,反而有護法的大功德,同時雖然沒有照實回答或不願意完全回答主辦老師的問題,如果是為了護持正法,在戒律上也是沒有過失的;反之如果所說或認同的法義有問題,那就得自己合計合計看看是否有犯戒、犯了哪一些戒,及應速尋求補救之道,如此才是智者。

另外,陳先生在《南伽他師兄:全文回復反駁平實導師答張晉榮辭職信之謬論 (2021年2月2日)》一文中評論說「大般若經明明說: 『第四靜慮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有大恩德,能令菩薩摩訶薩眾最初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最後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從入初地或是最後證佛果,都要依第四靜慮。蕭導師,您是看漏了經文,還是錯解經文,還是故意誤導眾生呢?」以此反對 平實導師(蕭平實)的說法。

然而有趣的是上述一文中,琅琊閣又同時引用 窺基菩薩的一段開示來佐證琅琊閣堅持的入初地需要依第四禪的主張:【琅琊閣按:窺基大師在《成唯識論述記》卷9說:「瑜伽文言依諸靜慮。及初未至。不言中間入見諦故。此中復言前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即最後入時唯依第四。第四禪望餘禪最勝。要託最勝依入見道故。不依下地入有菩薩功德。」

    這裡《成唯識論述記》中 窺基菩薩已經明白開示「靜慮,及初未至(即初禪前未到地定)」入見諦,不說依其他二禪乃至四禪前的中間定入見諦,因此入見諦顯然不是只有四禪,菩薩正性離生也是一樣的道理(參考《成唯識論述記》卷9:「六十九中,通三乘說,唯依諸靜慮及初近分、未至,能入聖諦現觀,非無色定。」),云何琅琊閣寫手引來作為佐證時,沒有發現這點,這不是與自己的主張自相矛盾、自打嘴巴嗎?而且《成唯識論述記》中不是也明白開示說「最後入時唯依第四」,這是指最後身菩薩才是「唯依」、只依第四禪而見道,因為最後見道要依第四禪等持位而得圓滿,方得現起大圓鏡智,第四禪等持位中,止觀均等故。

窺基菩薩所說與 平實導師(蕭平實)所開示的並沒有差別,為何琅琊閣寫手卻執意選擇信受 窺基菩薩而反對 平實導師(蕭平實)?瑯琊閣們不是一直強調依法不依人嗎?大打口號之餘為何所作卻自相矛盾?

又譬如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7開示:【善現!是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已聞此法,其心堅固不動不轉,依此堅固不動轉心,恒正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六種隨分成就,已入菩薩正性離生復正修行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由此得入不退轉位。】也就是說「菩薩正性離生沒有說一定要依第四禪,而是「隨分成就靜慮度,入「菩薩正性離生」接著「復正修行」包括禪定度的菩薩六度,這樣應當就已經很清楚了,這與 平實導師所開示的戒慧直往菩薩之諸種禪定、五神通等主要是在三地成就殊無二致。

而琅琊閣寫手對於《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91:【又,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引發金剛喻定,永盡諸漏證如來智,是故當知第四靜慮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有大恩德,能令菩薩摩訶薩眾最初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最後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中之「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產生疑惑,因此誤認為菩薩正性離生皆需要依第四禪,然而琅琊閣寫手有所不知,此處卷591為「第十五靜慮波羅蜜多分之一」,主要在開示靜慮度或禪定度的重要性,因此卷591一開始便開示「若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先入初靜慮」乃至「次復應入第四靜慮」,因為在開示靜慮或禪定度當然要鼓勵菩薩證得初禪至四禪之根本定,而大家要注意的是,本經在「又,舍利子!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無不皆依第四靜慮,方便趣入正性離生,證會真如捨異生性」之前,佛世尊已先開示「此菩薩摩訶薩既入如是四靜慮已,復應思惟:『此四靜慮於諸菩薩摩訶薩眾有大恩德,與諸菩薩摩訶薩眾為所依止…既入如是四靜慮已,依第四靜慮引發五神通,降伏魔軍成無上覺。』」,因此要從本卷開示的脈絡讀下來,也就是說對於已經證得第四禪的菩薩,他當然會選擇在止觀均等的第四禪等持位中「方便趣入正性離生」,所以才說是「方便」,因為能夠增益見道功德,所以說是菩薩的一種方便善巧,總不會有菩薩已證得第四禪而選擇以初禪至三禪的方式趣入正性離生吧,會有這樣的菩薩嗎?

所以經由這樣說的說明,大家就可以真實理解「一切菩薩摩訶薩眾」真正的意思。同時須知佛法中的「一切」不一定是「所有一切」的意思,所以在《瑜伽師地論》卷89中有開示「二種一切」(就是「少分一切」與「一切一切」)的差別,諸位讀者可以自行查看,因此不能看到「一切」就認為是已經包括所有的一切了。

又如在 平實導師(蕭平實)書《燈影》,P.264中,亦引 世親菩薩之《佛地經論》佐證禪定主要是在三地心中成就:【經曰:是菩薩聞諸法已,降伏其心,於空閑處心作是念:『如說行者乃得佛法,不但以口之所言而得清淨。』是菩薩住此明地(第三地),因如說行故,即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是菩薩斷苦斷樂先滅憂喜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入四禪行。…是菩薩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但『隨順法行故』而不樂著。」】詳細的解釋,請可自行恭讀《燈影》一書。因此經由上面之諸多引證,讀者就可以確認 平實導師(蕭平實)之開示無誤,而且這些在十餘年前就已經說過了,可惜的是琅琊閣寫手讀過已經忘記,或者讀了不信受,因而引生此種種誤解。

最後,本文之撰寫主要是因為戒律院約詢學員之因緣,而一個正法團體遵循 佛陀教導的戒和敬法,能夠成立戒律院來令學員懺除學法障礙、增益持戒清淨的因緣,以及令正法順利弘傳,這是非常難得而值得珍惜的,因為「一切世間若出世間善道及涅槃樂,戒為根本」,故說「戒、定、慧」之次第。

而相對的要能夠持戒清淨,也必需讓知見清淨、遠離邪見,這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毀淨戒者唯能自壞,若壞正見兼壞自他,令無量生受大苦果,及失無量無邊利樂」,同時知見錯誤者容易不慎就毀謗正法,傷害自他之法身慧命,因此這方面是大家需要非常留意的。希望本文能令讀者對於戒律院多了解一些,也希望少分幫助陳先生在法義上能夠如理如法思惟,懸崖勒馬有望。

S__16515212.jpg

 

arrow
arrow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