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無相念佛》是 平實導師(蕭平實)今生出世弘法的第一本著作,介紹《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所說的“憶佛、念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修行方法,兼具禪法及修定之功用,可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佛法行門工具書。很多學人修習無相念佛以後,動中靜中鍛鍊保持憶佛淨念,獲益良多,除充實佛學知見外,當周遭環境事相不順心如意時,因定力、慧力的增加,會立刻返觀自省,忍受力無形中增強,使煩惱變少,心性也調柔許多,人際關係更和諧更融洽了!

     如此難得的修行法門,卻被退轉八識論正法,鼓吹外道六識論的琅琊閣等人誤會與誤導,真是末法時代眾生的悲哀啊!琅琊閣等人妄言“無相念佛是【四不像】的法門,既不是修定又不是修觀,主要是為了學員尋找平實導師所建立的明心密意。”他們之所以會這樣說,究其原因乃是琅琊閣等慢心深重,不老實做功夫,無法享用無相念佛的大功用,也因沒有定力轉依如來藏,故自我否定明心所悟,錯解 平實導師(蕭平實)所弘傳之唯識性相諸法,繼而開始懷疑 平實導師(蕭平實)教導的動靜兼修的無相念佛法門。

 

無相念佛這種行門功夫,有定有觀!功夫成就以後還能看話頭,參話頭,在正知見和福德的支撐下,就會自得心開,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而得無生忍,從而進入富麗堂皇的佛法殿堂內去修學!此念佛三昧法門來自《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導師(蕭平實)傳授的明心密意是 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導的第八識如來藏真如心,絕不是 導師自己施設建立,而無相念佛更是為了助益學人成就有定有觀的動中功夫,具有參禪能力,待因緣成熟能親自驗證第八識如來藏心體,並得轉依,決定不退!琅琊閣心高氣傲,不肯虛心接受 導師(蕭平實)教誨,如實鍛練,根本不具有動中定力,自然無緣親證如來藏心體,以致始終落在解悟如來藏「性、相」的意識境界,卻來誣指“無相念佛是【四不像】的法門,既不是修定又不是修觀”,其心顛倒,可見一斑。

定的真義

定主要有兩種真義:第一是禪定的定心所,也就是意識覺知心只專注於一個定境而不動搖,譬如住於欲界定中、住於未到地定中,又如住于初禪的等至位中,等持位中……;第二是心得決定而不再改易的定心所,指心得決定而制心一處、絕不改變,譬如住於斷我見、斷我執、實相的智慧境界中而不動搖。

琅琊閣等人不信六識所緣六塵境界皆是如來藏所變現之內相分境虛妄影像,認為外境實有;彼所認為的“定”就是覺知心專注一境而不動搖,正如極多的學佛人錯會了,認為定要從打坐中修,卻不知即使靜坐中有些定力,可以進入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境界中,下坐起身後,必然會對境界不斷作種種分別、計較得失,隨著定力的散失,妄念煩惱依舊會出現,而且熾盛難斷,也就無法參禪悟道了。修定的知見務必要正確,動中修來的定力遠勝靜坐定力,定力不夠的人,即使通過正知見的思惟斷了三縛結,也無法降伏煩惱、薄貪瞋癡;即使悟了,因不能轉依所證悟真心,依舊無法生起般若智慧。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第三〉:【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于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維摩詰菩薩教導主修打坐的舍利弗,真正的宴坐是第八識如來藏真實心所安住的法界大定,不在三界再現起身意,絕不是意識心安住在定境法塵當中,因為這只是外道定。[1]

無相念佛是念佛修定的法門

正覺同修會所宣導的無相憶念拜佛法門,是 平實導師(蕭平實)依《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和其它經典開示的修定要領,以及 蕭平實導師(蕭平實)實證禪定的證量而傳授的鍛煉動中定功夫行門。《楞嚴經》是佛門的照妖鏡,經中的二十五位菩薩修行法門皆是修楞嚴大定的法門,而念佛圓通是僅次於耳根圓通的修定發禪法門,是末那識及意識心同時完成的行門,直接是以修定的方法來修究竟的、唯心的淨土法門。此種念佛只需要在心中輕輕地掛著憶念佛菩薩的念,以緩慢的動作來禮拜佛菩薩,可以得到佛菩薩的攝受而安定下來。即使沒有佛號聲音、文字影像,或是數息的數位,也可以很容易地從緩慢的憶佛拜佛動作當中培養出動中定的功夫;除非是需要非常專注思惟的時刻,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可以很容易地憶念佛菩薩而不受世間法的影響,所以說無相念佛是非常適合忙碌的現代人修學的攝心修定的法門[2]

無相念佛的方法,從古至今本來就存在的,只是被許多的念佛人所忽略了,因此失去提升念佛功夫的大好因緣。憶佛念佛能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入三摩地。」當一個人專注的在無相憶佛念佛的時候,他的眼根眼識不會攀緣色塵,耳根耳識不會攀緣聲塵,鼻根鼻識不會攀緣香塵,舌根舌識不會攀緣味塵,身根身識不會攀緣觸塵,乃至意根意識不會攀緣五塵上面的法塵。所以這時候能夠「都攝六根」。因為能夠都攝六根的時候就能夠離六塵相,就能夠無相,安住於憶佛的清淨念。只要這樣的念繼續不斷,就是淨念相續。這樣來念佛,最後就可以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成就念佛三昧![3]

無相念佛不僅有定有觀,還可以鍛鍊思惟觀

琅琊閣等人所說無相念佛沒有“修觀”。其實,他們對“觀”的理解也是誤會一場啊!觀主要有二種:一、覺觀、觀照;二思惟觀覺觀者,為語言文字未出生已了了分明境界。能觀的意識心,會隨著所觀察的境界相,而有貪染喜厭等煩惱事出現,不是從本以來就是清淨的真心。

為了學人無相念佛功夫的早日成就,平實導師(蕭平實)還以無相憶念拜佛為輔助, 開示:【心裡面想佛,不用語言、文字、聲音、形像來拜佛,拜佛時看住想佛的那一念,提起憶佛的那個念,而不要讓佛號、形像在心裡出現……。】[4]這個“看”字,就是講要在拜佛時,觀照憶佛念。譬如說,當你開始彎腰到彎腰完成的時候,就觀照憶佛念在不在,如果不在你就把它提起來……。可見琅琊閣等人沒有憶佛念佛的功夫,沒有真實修行過無相念佛法門,憑意識思惟就誤解誹謗勝妙法。

無相憶念拜佛功夫鍛煉純熟以後,能夠禮拜多尊佛菩薩以後,配合有般若知見的熏習,就可以鍛煉看話頭——思惟觀!思惟觀是參禪者住於疑情中全心思惟疑情,離卻一切語言、文字、聲音、符號、形像而思惟,也叫作直觀。譬如禪師參「念佛是誰」,它本身是一個話頭,是要抓句子的意思,它跟憶佛的「佛」有點不太一樣,憶佛念你只要抓一個念就可以了,思惟觀要把整句話的意念、意涵、意義先吸取了以後,然後用直觀的方式去看它,不要再用語言文字去推理,將萬緣放下了,是非常專注的如果沒有無相念佛的功夫,一生總是執著言句名相,在嘴念或在心中默念,或以心識推敲“念佛是誰”,已是看話尾啦,與證悟真心背道而馳![5]

明心的密意是 蕭平實導師建立的嗎?

琅琊閣說明心的密意是 導師(蕭平實)建立的,那麼我們先來看看 世尊是怎樣開示真心意涵的呢?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3〈報恩品 2〉:【眾生本有菩提種,悉在賴耶藏識中,若遇善友發大心,三種煉磨修妙行,永斷煩惱所知障,證得如來常住身。】[6]阿賴耶識就是第八識,也就是如來藏,也就是因地法身,也具有真實性與如如性,是本不生滅的常住法!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00〈法湧菩薩品 782〉:【善男子!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善男子!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複如是無來無去。】[7]如來法身就是真如法界,也就是說第八識就是真如。

  平實導師(蕭平實)教導學人般若的實證是以證真如為標準,只有親證如來藏了,才能觀察如來藏的真如性,從而擁有法界實相的智慧。 導師蕭平實教導的憶佛本身是有個「想」,是從識陰所生的見聞覺知心,要憑藉這個見聞覺知心去契入自心如來,證得第八識如來藏——因地法身;也是禪宗說的本地風光,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證悟真心以後,仍需要做無相念佛功夫,配合般若知見繼續修學,才能從悟解如來藏的「性、相」,進而驗證如來藏的「體」,乃至親見如來藏的「用」,轉依就會越來越成功!般若智慧就越來越深廣!這與 世尊、諸佛菩薩教導是一致的,沒有絲毫的偏差!琅琊閣等人質疑 導師(蕭平實)引導學人開悟的標的,是否也是在懷疑 諸佛菩薩的教導呢?身口意所作皆有因果,何況在網路上恣意任性胡言亂語,惑亂信力不足的人,那樣因果更重啊,請小心謹慎為妙哦!(待續)

說明:感謝好友協助分享照世明燈的文章,敬請分享時標明出處,方便網友們可循線回到部落格,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感謝幫忙!阿彌陀佛🙏


[1] 參見《維摩詰所說經》經弟子品第三,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9/T14n0475.pdf

[2] 參見平實導師《無相念佛》第三章第三節念佛圓通之精義

[3]參見平實導師《無相念佛》第三章修習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應有之知見

[4]平實導師《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第二篇第五章第二節奉獻給修學無相念佛者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行門

[5]參見平實導師《念佛三昧修學次第》第二篇第五章第二節奉獻給修學無相念佛者一系列的善巧方便行門

[6]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第三報恩品第二之下,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2/T03n0159.pdf

[7] http://tripitaka.cbeta.org/T06n0220_400

附註:引用琅琊閣原文出處:

https://mp.weixin.qq.com/s/GtYC1BuRxox_mV57G-TGLA

P195.回頭是岸_封面 (2).jpg

arrow
arrow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