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大般涅槃經》卷 31〈師子吼菩薩品第11〉如是開示:【善男子!如拔堅木,先以手動,後則易出;菩薩定慧亦複如是,先以定動,後以智拔。】[1]先用定來動搖這個煩惱根,紮得很深的無量劫來取相為真、執夢為實的習氣先搖鬆了;搖動了以後,最後要拔除它需要靠智慧。而無定之慧是假智慧,是所謂的乾慧,不能解煩惱渴;無慧之定,就容易落入於外道的五相——那個五現見涅槃。無相念佛是五停心觀中的念佛觀,藉著無相憶佛停止覺知心到處攀緣收攝身心,反觀自己的身心,其實是在調整心性、降伏煩惱。[2]

無相念佛定慧等持

無相念佛雖然相對於世俗所認知的有相來說無相,因為一般念佛法門都有音聲有形像,譬如說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等,而無相念佛就是在心裡面去憶念、去想念,遠離世間的種種有相來念佛。

其實無相念佛是很平易近人,也很親切。而琅琊閣等人誤解說“無相念佛的【念】其實是一個【語意】,蕭導師表達不夠清晰達意,導致學員無法掌握。”顯然這又是錯會了導師(蕭平實)的意思,【念】不能說是【語意】!〈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裡面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這一段話裡面不斷地使用「憶」字,無相念佛就好像母親在思念兒女一樣,或是兒女在思念母親一般。母親在想念兒女,她想得很入神的時候,很專注的時候,雖然沒有語言、文字、聲音、也沒有形像,但是她思念兒女的念卻是念念分明——清楚明白她所想的是誰,她所思念的是誰。這樣的一個無相的沒有聲音、沒有形像的憶念、想念、思念,就是無相的念。只要把那個念稍微慢慢地轉變一下,想佛想得很深入的話,這就是無相的念佛的念。

用無相念佛來鍛煉的定力,在靜坐中可以念佛,在行住坐臥中,或者吵雜的鬧市中,更容易專注於無相念佛的定境中,不會落入掉舉、昏沉中;而且可以念到與人應對進退的時候,心不散失、也不會攀緣,事來則應、事去不留,隨時都能夠帶著憶佛的念。又如前所述,成就無相念佛動中功夫後,有定又有觀,對於所學過的法既能夠透過定力熏習的關係,能夠憶持不忘;也能在定心中,細心觀照。定慧都有增長!尤其具有看話頭和參話頭的功夫後,就有因緣現觀證悟第八識如來藏的性、相,進而驗證其體、用![3]

有憶佛的念輕輕地掛著,再讀書熏習正知見,觀行五陰十八界的虛妄,攀緣心就會越來越少,自然就能夠越來越攝心,煩惱就能夠伏除,幾乎都不會再生起了,就能夠成就攝心為戒的功德。這樣的人對三寶,對往生西方信願圓滿,已篤定西方極樂世界就在心田,所以心得決定,必定上品往生。

如果學人沒有按照 平實導師(蕭平實)教導的憶佛拜佛的十個修學次第鍛煉功夫,培養定力,反因誤解而誹謗 導師(蕭平實)教導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法門,真是可歎!學佛人既然有心要參禪證悟本心,就應該多多親近佛菩薩,至心祈求佛菩薩的加持,能夠佛菩薩前懺悔過罪,勤修三福淨業,發願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度化眾生,同沾法益。對於《無相念佛》也應再三詳細閱讀思惟,日日練習無相憶念拜佛,細心體會。罪障漸消,自然得會,受益無窮!不可人云亦云,空過寶山,甚而為之起舞譭謗,殊為可惜與可歎!

瑯所說是定境,不是定力

琅琊閣等人在文章中所說的身體不能動才算是修定,那是修靜止中的定,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打坐,是在修一念不生。古今許多精進打坐之人,有的幾天十幾天,也有一坐一年半載才出定的,但這也只是在定境中享受定境法塵中的韻味,出定後享受他人的羡慕和讚歎,得了一個好名聲罷了定境是喜歡神通、鬼道那些人所喜歡的;從欲界定到滅盡定,無論修得怎麼好,一定都是有出有入,所以便有定、有亂;只是世間禪定,不是佛教導的真正禪定──靜慮,縱與佛法有關,也僅是次法,而不是三乘菩提的實證!

學佛人都知道 世尊修苦行打坐六年,已修到念念入滅盡定,可以幾個月不出定,日食一麻一麥;後來思惟到打坐不能使人成道,就捨棄打坐;從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連禪河,洗去身上的垢穢,並接受牧羊女供養的一碗乳粥;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端坐觀行、專精思惟,終於在十二月初八,夜睹明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的開示:【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4]這也是在強調:每天只是打坐求一念不生,把心住在離念、無念的空無境界中,就跟石頭、木塊無情一樣,那是誤解「一行三昧」的真義,自己繫縛住自己,障道而全無見道因緣。因此,六祖大師講:【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5]說他雖然不斷除面對境界時心中生起的分別與思量,但在這個過程中,他的中道實相菩提智慧就跟著增長。

實證佛法要靠無相念佛動中定力

導師(蕭平實)諄諄教誨學人應捨離對一念不生定境之執著,透過無相念佛行門,精勤鍛練動中定力,成就動中未到地定功夫,於動靜之中都能有定有觀制心一處,便易參究,再以相應的福德、慧力悟入根本識,心得決定後,出生般若慧。

如果沒有未到地定的功夫支持,只是意識在認知上瞭解斷我見的知識;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就能逐漸降伏意根相應的煩惱心、攀緣心,斷我見後,意根同時接受,才會有初果人的功德受用。進一步現觀第八識如來藏,開悟證得般若總相智以後,馬上就會與這個伏惑的定力相應,所謂「六七因中轉」意識意根皆心得決定,制心安住于這個智慧境界中,毫不猶豫而不再轉變;既然心得決定,從此以後不再改變對法界實相的認知了,不會退轉了,這也是制心一處,當然就是“定”。這是由於觀行實相法界而產生的定心所,也叫三昧。

不肯尊師重道依 平實導師(蕭平實)教導如實修行,琅琊閣等自命為學術界的信徒,信受學術界之文字工作者而奉之為學者、大師,墮于印順的否定第八識的斷常見外道論中,把佛法的實修當作一門學問在研究,只從事聽聞及思惟佛法,而不實修實證。自身未到地定沒有成就時,證悟所憑藉的就是依 導師所說法,就應該時時感念 導師提攜攝受的恩德,並勤加精進補修未到地定,才有因緣親自驗證如來藏的體、用,令悟後能如實轉依而久住不退。所以,悟後仍須熏聞 師父書籍知見,仰體 導師攝眾的悲心,盡一己之心力,也當繼續禮佛維持動中定力不退。否則一旦性障發起,又無定力降伏其心時,便會自己否定原來依 師父聖德攝受而勉強支撐的見道基礎,般若智慧瞬間土崩瓦解,卻還自以為法上遠勝 師父。這即是琅琊閣等人的真實寫照啊!

結語

大眾此生得遇  平實導師,有其著作可以增長正知正見,有無相拜佛可以提高定力及慧觀的功夫,且有各種福田可以積累福德,對學佛眾生而言,已是極其的萬幸之事。成佛之道仰之彌高,需要學人曠劫精進,佛法奧義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好高騖遠終不能真實明心證真。企盼琅琊閣等人早日迷途知返,懺悔業障,回歸到正法之中,才不枉此生。

引用琅琊閣原文出處:

https://mp.weixin.qq.com/s/GtYC1BuRxox_mV57G-TGLA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6953149

 

[1] 《大般涅槃經》卷 31〈師子吼菩薩品第十一之五〉https://tripitaka.cbeta.org/T12n0374_031

[2]參見正潔老師,斷我見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57集,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1/2487-a11_057

[3]參見正旭老師,無相念佛修學行門 () ,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門第52集,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3/1458-a03_052

[4]《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定慧第四,https://tripitaka.cbeta.org/T48n2008_001

[5]《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機緣第七,https://tripitaka.cbeta.org/T48n2008_001

A5開課公告_眾人皆醉我獨醒_A面_20130904 (2).jpg

arrow
arrow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