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連載十~3)作者:蕭平實弟子大風無言 

  1. 今來的琅琊閣之所以將世間學術界大多不信佛的凡夫之文獻考證當成真理,也代表說他絲毫不擔心果報,他並不信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對第八阿賴耶識心體能執藏他的惡業種從無畏懼(愚癡到不知畏懼)

玄奘菩薩在撰寫《成唯識論》時,即引用 彌勒菩薩對「大乘是佛說」的說明(七個無法推翻的理由 [1]。再由 玄奘菩薩所譯的《佛地經論》及窺基菩薩在論疏中常常引用《佛地經論》的事實,可知 玄奘菩薩與窺基菩薩師徒強烈主張有「諸菩薩眾、傳法菩薩」於「大乘法的結集」,而非僅有二乘結集。[2]《佛地經論》對「傳法菩薩」在結集大乘法時之考量亦有提示:以何修證者(三賢位、聖位)呈現(所見的)如來身,如「地前大眾(凡夫乃至三賢位菩薩)(如來)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地上大眾(已入聖位之菩薩)(如來)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結集時則「(證量殊)勝者所見(來)結集」,期望眾生見聞後勤修淨土因緣而得生淨土 [3];即表示大乘結集非易,非同二乘小法結集。即以經首所見如來三身開始,就難以思議測度,何況經文甚深意旨!更有多處考量非一,亦非簡短幾句可得分說明白;即知大乘結集唯能仰信,以實難思議故!然不解者卻隨意毀謗之,誠可哀憫。窺基菩薩於《大乘法苑義林章》2提及大乘結集事:

(《大智度論》)又云:彌勒、文殊將阿難於鐵圍山間,集大乘三藏為菩薩藏。《西域記》(《大唐西域記》)云:夏安居初十五日,大迦葉波說偈言曰:「善哉!諦聽!阿難聞持,如來稱讚,集《素呾纜藏》;我迦葉波集《阿毘達磨藏》;優波離持律明究,眾所知識,集《毘奈耶藏》。」雨三月盡,集三藏訖。大乘三藏,西域相傳亦於此山同處結集,即是阿難、妙吉祥等諸大菩薩,集大乘三藏。[4]

窺基菩薩舉了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之「又云(有人言)」來說明有大乘結集(龍樹菩薩因為這大乘結集很重要故不得不說,即使「有人說」不甚精確,然到了最後第100卷末,已是最後一卷,再不說就沒機會說,因此還是要說)。又在引述《大唐西域記》中關於二乘三藏結集的記載後,再接上「西域相傳」的大乘結集說,這當然有窺基的用意(勉強說也有「西域」的意思)。這應是代表了窺基菩薩的師父 玄奘菩薩的看法,也為前面《大智度論》所說大乘結集作證明(然窺基菩薩有受到《金剛仙論》所述錯誤之影響,誤植《大智度論》說大乘結集於鐵圍山。《大智度論》原文是有人言:如摩訶迦葉將諸比丘在耆闍崛山中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尸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5] 耆闍崛山意譯為靈鷲山,位於王舍城東北,世尊常在此說法)

由此可知,龍樹菩薩、玄奘菩薩及窺基菩薩都知必有大乘結集;所以即使是「有人言」、「西域相傳」等說法不甚嚴謹,還是舉出來說明,令大眾得於此大乘結集生信:佛陀示現滅度後,文殊師利菩薩為首的諸大菩薩,帶著 阿難尊者菩薩來結集大乘經典。又當知大乘結集之難以說明,已如前述;若還得一一說明結集此經之因緣為何,則更將是數十倍於原有經典之篇幅分量,當知更難方便於人間流傳。

至於二乘三藏結集於二處,窺基在《異部宗輪論疏述記》1(即聽聞 玄奘菩薩講述之紀錄)時雖兩處結集,人無異諍,法無異說[6],表示皆二乘法,為「上座部、大眾部」之濫觴 [7],不同大乘結集(毋庸贅言)

  1. 今來」學術界一部分人往往自視甚高,其實亦無信於二乘阿含;若有信者,當修學解脫道,若得證初果(然需信受眾生皆有不生滅之本際第八識如來藏,才能正確了知四聖諦中之「滅諦」,方能於斷我見之觀行心得決定而實證初果),此生歿後得生天上。然環顧「今來」學術界諸君,何曾思及此身後事?

且依二乘《阿含經》來說大乘法畢竟存在之理,由阿含諸經中說明聲聞阿羅漢及緣覺辟支佛皆不具如來十力功德與一切種智之智慧,可知必有「如來乘(佛乘)」以闡明如來十力之法。如《雜阿含經》26說: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8] 又如《增壹阿含經》49〈非常品 第51說:「天報王曰:『如來十力具足,此十力者非聲聞、辟支佛所能及逮。』[9] 如來十力唯如來可至,故唯有如來可圓滿解說十力之法,此解說即「如來乘」、「佛乘」,此即「大乘法」存在於 釋迦佛世之明證。

又,《長阿含經》、《中阿含經》、《雜阿含經》、《增壹阿含經》這四阿含依不同面向來述說「一切智」,皆言 如來具「一切智;如來更於《中阿含經》11〈王相應品 第6〉自說:「我有一切智。[10] 這一切智亦非二乘智慧境界,此即「阿含部」之《大般涅槃經》卷3說「如來實是一切種智[11],以 如來親證第八識含藏之一切種子的智慧成就,故於一切過往諸事因果無不盡知。因此,如來十力、如來一切種智,即是「佛乘(成佛之乘),不同於二乘阿含之聲聞乘、緣覺乘;更以 釋迦如來已成佛,「佛乘」必然真實,不得謂大乘非佛說。

  1. 求成佛之人即是求「佛乘」者,如《增壹阿含經》16〈高幢品 第24說真實持戒者能滿足其所願求: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作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12] 即記載了有求「佛乘」之人。又如《長阿含經》說 七佛如來皆由往世求「佛乘」而致佛果。若有人對此質疑:「縱使如你所說,如來知曉成佛之理,然如來亦不須為大眾宣說,以座下應無求取『佛乘』之人?」然此疑非實,當知佛世有求取「佛乘」之人(當知是為菩薩),如 彌勒菩薩;在北傳四阿含、南傳二乘尼柯耶聖教皆說 彌勒菩薩(示現比丘相)是當來下生佛,即此處所說求「佛乘」之人;以尚未成佛故,即說為求「佛乘」的「菩薩(無論現身何趣,皆可稱「菩薩」,如本緣部經典記載 釋迦牟尼佛往昔受生諸趣行菩薩道之本生故事若有人起疑:彌勒菩薩於南傳尼柯耶所記載是「比丘」非「菩薩」?當知此文以實義論,於未來 彌勒佛時,亦自說過去本生為「菩薩」;故當遣疑)。彌勒菩薩於佛世既在佛座下受學,如來本當為 彌勒菩薩解說如來果地「佛乘」之法,何謂不然?

且,佛世修學「佛乘」之「菩薩」中現比丘相者非僅有 彌勒菩薩,如來於《增壹阿含經》45〈十不善品 第48說:「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三乘之道者,當從眾中求之。[13] 這說明當時如來弟子四眾(出家及在家二眾)本有求取一切種智、如來十力之「佛乘」者。如來更在《增壹阿含經》20〈聲聞品 第28開示:若法在世者,便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佛乘,便現於世。[14] 即佛法出現於世,便有修學「佛乘」者出現。如《增壹阿含經》45說師子長者在布施出家眾時,天人為長者一一指出現前這些佛弟子的證量(以示福田高下)如「此是須陀洹」等(四雙八輩),乃至一一說明其修學抱負:「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15](然長者依 如來教誨平等布施由此可知,如來座下本有許多「佛乘」的修學者,且是出家人而受師子長者供養。此即本師 釋迦牟尼佛座下本有修學「佛乘」的「出家菩薩」,事實俱在,焉可疑哉?

釋迦如來慈憫眾生,自為修學「佛乘」者演說成佛之道,即「佛乘」之法;故說 佛有宣說佛乘之法,即 如來演說大乘法。且以佛乘與聲聞乘、緣覺乘之功德、智慧、抱負來校量,佛乘必稱大乘,本所宜之。又如《別譯雜阿含經》3說:諸佛與緣覺、菩薩及聲聞,猶捨無常身,何況諸凡夫[16] 即學人中,有菩薩」與「緣覺、聲聞」並列,如來必慈悲為菩薩」學人開示「佛乘」之法。又如「阿含部」之《起世經》4〈地獄品 第4說「或佛、菩薩、聲聞眾[17],可知本有求「佛乘」的菩薩」,如來即為菩薩」學人演說「佛乘」之法,即大乘法,焉可謂大乘非為 佛說

  1. 如來開示這生死流轉苦而說有苦種子(即以種子因,而有未來的流轉果報),如《雜阿含經》39說:「若比丘種苦種子,自發生臭。[18] 如來又於《雜阿含經》40說要害盡(除盡)凶惡瞋恚,即滅彼苦種子,而得無憂畏;彼苦種滅故,賢聖所稱歎。[19] 凶惡瞋恚諸行,會成就苦種(未來會感生苦果的種子)又如《雜阿含經》40舉仙人語:隨行殖種子,隨類果報生。[20] 隨人所造善、惡、不動等諸行,即種殖相應的種子,將來種子感生現行,即有隨類差別的果報身(六趣萬類,受正報身);所以造作諸行,就是種下了苦、樂、非苦非樂的種子;於未來果報來說,這些種子就是因;所以必有種子界(功能差別)。《別譯雜阿含經》3之仙人語:如人自造作,自獲於果報;行善自獲善,行惡惡自報。譬如下種子,隨種得果報;汝今種苦子,後必還自受。[21] 行善造惡,有如播種,將來必受果報;今天種下了苦的種子(苦因),將來必受苦的果實(苦果)又果報既是自作自受,即代表說每位有情一定皆有「執受一切種子的處所」,以令種子無失,得於未來感生現行,令因果無有差訛。然六識論者妄說「五蘊」能持種(尤指識蘊所攝之意識心),不知「五蘊」剎那生滅變異而且不能去到未來世,非可執持種子;執持種子者必定常住不滅故更以諸法不能自生、他生、自他共生,故知此「執受一切種子處」必非世間有法(非妄心、非物質),否則即有「自法生自法」等過失因此,必是「非世間法」方得為「執受一切種子處」;又既能如實對現一切功能差別(種子),必為心識,故說「執受一切種子處」者即為「執受一切種子識」。即此《阿含經》之種子道理,必可推論出有「執受一切種子識」的存在,此即大乘法中的一切種子識」—第八阿賴耶識;即此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既非是世間法,又是持種者,焉可誣謗為生滅心?故知此第八識心體自體常恆不變,即如來藏;離諸二取,即稱真如。
  2. 在此更舉釋印順的奇文以揭露學術界離譜之說,如釋印順在《佛法概論》說:「遲一些(約西元四世紀初),立足於緣起法相有的北方學者彌勒,也同樣的尊重《阿含經》。他的思想,由他的弟子無著編集為《瑜伽師地論》。[22] 釋印順刻意將天上一生補處大菩薩 彌勒菩薩當作是人間一位「北方學者」,這就是琅琊閣所服膺的「佛教歷史、經論源流、理論體系」?當知 玄奘菩薩遇到水匪時,是求生兜率陀天覲見 彌勒菩薩;玄奘菩薩又將木叉多這不信 彌勒菩薩所說之人當作足下塵土;因此 玄奘菩薩若知釋印順闡釋的「佛教歷史、經論源流、理論體系」,必然當作塵土不值一顧(琅琊閣則會抱著塵土當作是黃金)。釋印順的奇文接著又說:「這是從說一切有系的思想中,接受大乘空義而綜貫、解說它。龍樹、彌勒都受有北方佛教的影響,所以都編集為論典。[23] 釋印順這意思是再進一步貶抑他虛構的人間學者」是受到世間一切有系思想才能融會這大乘空義如是刻意毀謗 彌勒菩薩,自為 玄奘菩薩所斥責。當知有情的名色(七識、受想行陰及色法)都不是無中生有,必有一真實心存在,才能出生這名色等十八界法,諸法不能自生故然而這些學術論者卻將此必定存在之法當作是思想,將佛菩薩所親證之法當作是他們以為的學術思想可知他們從無信受這親證之法,所以釋印順當然是落在「無中生有」的外道惡見論者。這樣於三寶不具淨信的釋印順他所倡議的「佛教歷史、經論源流、理論體系」卻被琅琊閣所深深崇拜如是雙方的智慧何在?

琅琊閣諸人隨學術界起舞,以釋印順冥想臆測之結果作為他反對善知識的怒劍,甚至追隨毀謗大乘經;如是行徑一無可怪。當知大乘法本難可思議,從結集之思量、結集的經典如何守護,到哪一部經典應於何時於人間流傳,又當如何流傳、又有哪一尊菩薩出世弘揚,如是在在皆難思議。且佛世時,此大乘法有 如來無量威德住持宣說,又有無數天人恭敬頂戴,尚有人不信,況今日距 如來示現滅度已過二千五百多年?此法界真實理大乘法孤絕超待,越乎世典,過諸覺觀,誠難思議。汲汲營生於學術界之人本非真學佛人,一切寫作演說皆枉自勤苦,大多無功有過。若真追求真理,自當閱讀大善知識 蕭平實導師書籍懺悔過失聲明自身過去所寫凡有牴觸 蕭平實導師所說皆是誤說這才是智者。(待續)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1]《成唯識論》卷3,《大正藏》冊31,頁14,下25-15,上14

[2]《佛地經論》卷1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又如是言,信可審定。」《大正藏》冊26,頁291,下16-19

[3]《佛地經論》卷1如實義者,釋迦牟尼說此經時,地前大眾見(如來的)變化身居此穢土為其說法,地上大眾見(如來的)受用身居佛淨土為其說法,所聞雖同、所見各別,雖俱歡喜信受奉行,解有淺深所行各異。而傳法者為令眾生聞勝悕願勤修彼因,當生淨土證佛功德,故就勝者所見結集,言薄伽梵住最勝等,乃至廣說如來功德。《大正藏》冊26,頁293,上3-10

[4]《大正藏》冊45,頁270,下1-8

[5]《大正藏》冊25,頁756,中14-16

[6]《異部宗輪論疏述記》卷1:「佛初入滅,七葉巖中二部結集。界內即有迦葉波(此云飲光)時為上座,布剌拏梅怛利曳尼子(此云滿慈子),當結集《阿毗達磨》;鄔波離(此云近執),當結集《毘奈耶》;阿難陀(此云慶喜),當結集《素怛纜》。界外亦有萬數無學。界內既以迦葉為上座部,界外無別標首,但總言大眾……時雖兩處結集,人無異諍,法無異說。」《萬續藏》冊83,頁433,上16-6

[7]《大唐西域記》卷9大迦葉波結集西北,有窣堵波,是阿難受僧訶責,不預結集,至此宴坐證羅漢果證果之後,方乃預焉。阿難證果西行二十餘里,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大眾部結集之處。諸學、無學數百千人,不預大迦葉結集之眾而來至此,更相謂曰:「如來在世同一師學,法王寂滅簡異我曹。欲報佛恩,當集法藏。」於是凡聖咸會,賢智畢萃,復集素呾纜藏、毘柰耶藏、阿毘達磨藏、雜集藏藏,別為五藏。而此結集,凡聖同會因而謂之大眾部。《大正藏》冊5192228-9239

[8]《大正藏》冊2,頁187,中4-5

[9]《大正藏》冊2,頁816,下8-9

[10]《大正藏》冊1,頁498,上1-2

[11]《大正藏》冊1,頁204,上24

[12]《大正藏》冊2,頁626,上21-22

[13]《大正藏》冊2,頁792,中11-13

[14]《大正藏》冊2,頁653,上9-11

[15]《增壹阿含經》卷45〈十不善品第48〉:「天人復語長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須陀洹人,此是得須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羅漢,此得阿羅漢;此是聲聞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大正藏》冊2,頁792,中27-3

[16]《大正藏》冊2,頁392,中28-29

[17]《大正藏》冊1,頁328,中22

[18]《大正藏》冊2,頁283,上26-27

[19]《大正藏》冊2,頁295,下6-7

[20]《大正藏》冊2,頁295,上29

[21]《大正藏》冊2,頁388,下3-6

[22]  釋印順,《佛法概論》,正聞出版社竹北市20034月新版二刷,頁36

[23]  釋印順,《佛法概論》。

版主說明:感謝好友協助分享照世明燈的文章,敬請分享時標明出處,方便網友們可循線回到部落格,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感謝幫忙!阿彌陀佛🙏

107099270_3097274900370104_2508379228990190752_o.jpg

arrow
arrow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