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平實導師弟子-大風無言

空谷跫音圖片.jpg

(連載十五-3)

第二節 琅琊閣族的糾結—牴觸世尊的至教量

由於本文是以連載方式為之,在刊載之時效及篇幅上稍有不及;故於此節開始方詳細說明琅琊閣一意孤行、重大堅持(糾結)之錯謬處,以及他們於大乘佛法唯識勝義種種謬解詆毀之辨正,俾令大眾免受荼毒,是所至盼。

第一目 真見道無法入地—須二種見道圓滿

首先要說的是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清楚宣示必須兩種見道「真見道、相見道」皆圓滿後,才能入地。

琅琊閣卻推翻聖者所說,認為「大乘見道即是入地」,依於他們這個主張則不僅明心真見道後要快速圓滿真見道位,相見道也必須迅速圓滿而使真相二種見道一次完成,如此才勉強可將這初始的真見道計入「聖位」中,於是琅琊閣創造了「真見道、相見道皆可在剎那間證悟完成」之邪說,如: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剎那算完成相見道入初地極喜地[1]真見道證真如後,很快用剎那來說就完成相見道」,不需要等多少「劫[2]亦即在琅琊閣的心目中,無論「真見道」或「相見道」的成就圓滿都是依「剎那」計算,皆是「剎那間證悟」「頓悟」,即見道位所有修證從真見道開始一直到相見道完成乃至入地[編案:見道位含攝真見道、相見道及見道通達位(初地入地心)],這整個時間不會超過多少「剎那」,這就是他自創的「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在初地[3] 之主張。

然而,琅琊閣並不知道 世尊在佛世時就已破斥過像他這類「大乘證悟見道就是入地」的偽佛法;如來已然宣說「入見道」包括頓悟的現觀,也有頓悟之後漸次親證的現觀。

一、「入見道、見道」釋義

先當知唯識妙義總說大乘菩薩於唯識第三位的修學是處於見道位」,此位中包含了真見道、相見道二種見道圓滿而入地因此這入見道可以有兩個意思一、最初入見道位中真見道二、在見道位中函蓋真見道、相見道(廣義來說,這「見道位圓滿」也在其中)至於稱見道時,即除了上述二種意思外,有時則指向第三個意思:「見道位圓滿;此三種意思皆是 世尊開示之真實義然為避免學人讀之不解有所混淆故在此作一簡要說明。

世尊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之教外別傳,付囑 摩訶迦葉尊者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4],這就是禪宗代代相傳的開悟明心宗旨當知證悟者親證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即吻合入見道的意旨,即初始入見道位中;此即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的真見道」;於教判為 世尊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得諸佛菩薩善知識護念故得入第七住位不退。這就是前面所說「入見道」的第一種意思「初始入見道位」。

世尊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入見道有兩種現觀道理總相緣的頓現觀,與行相、別相緣的漸現觀 [5],這即是住見道位中」;這兩種現觀都屬於見道位,世尊都稱為入見道

入見道一體含攝兩種次第現觀,即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分別說為真見道相見道」,且須先親證真見道後才能有相見道之親證(《成唯識論》卷9相見道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

聖 玄奘菩薩亦在成唯識論3開示入見道之本質: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即此見道不得離於阿賴耶識而自說親證;且此段落亦可作雙解,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可以是指初始入見道位的唯證頓現觀之菩薩,也可以是說已能作漸現觀的菩薩;以這兩種現觀都是真現觀真正的現觀故若依《成唯識論》,則偏重於真見道」,真見道為根本故。)綜合上述可知,這就是前述所說入見道」的第二種意思住見道位中

世尊在《解深密經》說證得七真如之通達智稱為「見道」,即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6]。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說得此二見道,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即生如來家、入聖位[7],「得此二見道」即說真見道與相見道「圓滿」,即「此二見道位圓滿」之意。即聖教中有甫說「見道」即指「生如來家」之「見道位圓滿」,這就是前述所說的第三種意思。

總結:由 世尊之開示以及聖 玄奘菩薩之闡釋可知入見道可以有初始入見道位以及在見道位中兩種意思,「見道可以有初始入見道位」、「在見道位中以及「見道位圓滿」三種意思;因此學人切莫執取「入見道」、「見道」之文字而自是非他,當以經論所說之實質義理來決定該處文詞是何種意思;且不當犯下以「禪宗開悟明心」為「見道位圓滿而生如來家、入聖位」的過失(唯除聖位菩薩再來)此即混淆第一種意思與第三種意思,成大妄語。

又,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已說唯識第三位通達位真見道、相見道、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得二見道圓滿入地),此即師父 平實導師開示唯識第三位見道位真見道、相見道、通達位通達入地之意此處之通達位意在通達入地」,非含攝一切見道位」;當知聖者所用通達位名稱雖同,範圍所指則依開示前提不同而有差別不當以辭害意),當知即是上述所說「入見道、見道」之意。

又,有學人可能有如是困惑:既然真見道位在七住,相見道又須長劫修學,那為何要特別以第三個意思「見道位圓滿」,來說明「見道」呢?

針對此問,簡答如下:一、為激勵證悟佛子,不當以少為足,當以聖位為期;二、為提醒證悟佛子,應依佛語,依止諸佛菩薩善知識教導護念,方得安住見道不退,以大乘見道所攝異生性寬廣故,證悟後尚未脫離一切異生性,尚未發起聖性;三、為勸勉證悟佛子,當依佛語開示,護持正法得大功德,即是累積入地資糧,得迅速「見道位圓滿」。如是粗略解釋「入見道之二義、見道之三義」竟。

二、《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開示「入見道」包括兩種現觀

在一切中譯大乘經典(經藏)中皆無「真見道」之名相,也無「相見道」的名相。然聖 玄奘菩薩律己極嚴,絕對是在掌握了佛法義理精髓的情形下,才以「真見道相見道」及「通達位」的中文名相來楷定佛菩提道的「見道」與「入見道」;「真見道、相見道」之實質絕非是獨立於佛經之外如師父 平實導師所一再開示佛法中從無創見

入見道有「頓」現觀、「漸」現觀—頓悟不能圓滿見道位

玄奘菩薩在公元650年譯出《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後來聖 玄奘菩薩又譯造了《成唯識論》,窺基菩薩在《成唯識論述記》中提到的「緣起經」就是指這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這判斷是來自於聖 玄奘菩薩所譯經典中,唯有三部經有「緣起」之經題,而經由窺基菩薩記錄師父聖 玄奘菩薩講解《成唯識論》時所作《述記》中說明此「緣起經」是有「上、下」二卷 [8],因此排除了其中二部僅有一卷的《緣起經》及《緣起聖道經》後,便可確定是此經無誤。

在《述記》中,引述此部經有41次之多,可知這部經的分量。雖然不可考究聖 玄奘菩薩命名真見道相見道之起源究竟是依此部經的現觀而說還是依瑜伽師地論58所提到的之別而說還是逕自依緣於真如「總相、別相」來定義還是由 大師自心慧解裁量所成?然無論如何,聖 玄奘菩薩於這些義理都瞭若指掌,因此,這頓悟漸修」、「總相、別相之實質已具體呈現於真見道相見道中。

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有一位比丘即就「見道」是屬於「頓悟」還是「漸修」,懇請 如來開示:

復言:「世尊!入『見道』時,於此四諦為『頓現觀』?為『漸現觀』?」

世尊告曰:「有別道理名『頓現觀』,有別道理名『漸現觀』。何別道理名『頓現觀』?謂自內證真諦聖智,於真智境非安立義,『總相』緣故,名頓現觀』。何別道理名漸現觀?謂初業智及後得智觀察自相及因果相由作行相別相緣故漸現觀』。[9]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

這位比丘又再請示:「世尊!入『見道』時,對於此四聖諦所證的現觀是『頓時的現觀』嗎?還是『漸次的現觀』呢?」

世尊為這比丘開示說:「有一種道理名為『頓時的現觀』,有一種道理名為『漸次的現觀』。

為何有一種道理名為『頓時的現觀』?這是自己內所證真諦聖智,於真智境非安立非緣於假名安立之蘊處界諸法法界如實本有的真實義,能緣於此真如真諦『總相』的緣故,這就是『頓時的現觀』。

為何有一種道理名為『漸次的現觀』?這是說能證得『初業智』及『後得智』,此由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因果相』,緣於真如『行相、別相』(所緣非常多品類)的緣故,這就是『漸次的現觀』。」

這位比丘請示 世尊:「入見道」是「頓現觀」還是「漸現觀」?即是問見道」是「剎那頓時當下即時取證的現觀,還是「漸次修持漸漸次第修證的現觀?即:是否「頓悟」就可圓滿「大乘見道位」?還是須「頓悟」後「漸修」才可圓滿「大乘見道位」呢?頓、漸」是用來表示「頓時、漸次」這兩種不同的完成現觀的方式。

世尊即為宣說「入見道」函蓋「頓、漸」兩種「現觀」。由此可知,單方面認定「大乘見道」是頓悟即剎那間圓滿或以為是漸次修證圓滿,皆是錯解而無法滿足「見道」的功德,必須「頓、漸」現觀都滿足後,才是真漸現觀的內容即屬於相見道二見道位圓滿,始名通達位。

因此,琅琊閣等人所主張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在初地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剎那算完成相見道,入初地極喜地,都是認定「頓現觀」即可滿足「見道位」,然此說法全然牴觸 世尊之所說,因為 世尊於聖教中開示,唯有「頓現觀」是無法圓滿二見道位而入地,因此琅琊閣的主張從來不是 釋迦如來之佛法。

在繼續剖析經文之前,要先來釋疑;這是因為有人可能誤會此處所說的經文全在說二乘「四聖諦」,便心疑這如何可得會通「大乘入見道」?因此,這位比丘即就此四聖諦與世俗諦、勝義諦的關聯,懇請 如來開示:

復言:「世尊!若有如是四聖諦者,何緣世尊復說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

世尊告曰:「即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諦』。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諦』。」[10]

這意思是:

這位比丘又再請問:「世尊!若是有上述所說的『四聖諦』,那又是為了什麼緣故,世尊您又說有『二諦』,所謂『世俗諦』與『勝義諦』呢?」

世尊告訴這位比丘說:「即於如是四聖諦中,如果學人是依『法住智』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法教,如實以聞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以妙慧悟入信解四聖諦,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所行的境界,這就是『世俗諦』如果是依於自己內所證的『最勝義智』—能行於真如的最勝智慧—『非安立智』所行的境界,就稱為『勝義諦』。」

世尊金口聖諭釋疑,這入見道通達位前所應觀修的四聖諦,不僅是有世俗諦之二乘解脫道的四聖諦,還有勝義諦的四聖諦—配合自內所證的非安立諦之實相智慧聖智來觀修四聖諦。

即大乘佛菩提道的四聖諦現觀函蓋了二乘解脫道的四聖諦,也就是說二乘解脫道的四聖諦是 世尊將大乘佛菩提道的四聖諦隱覆密意後施設方便為二乘根器開示的因此大乘與二乘法道的諦理就分別稱為「勝義諦」與「世俗諦」。

「自內證」之所證標的即是人人都有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成唯識論》中說為「內識」,以別於七轉識,即是《阿含經》中 如來所說「名色緣識生」的識;由此識出生名色及宇宙萬有,有別於七轉識的生滅性,故又名「真心」或「真我」。

而此第八識心是萬法的根源,是十方三世一切三界中無可超越的最勝法,是故證得此心而生起的般若智慧名為「最勝義智」,此即名為真見道。

要有真見道證得唯識性之後,方能依此真見道的智慧轉入相見道位中觀行,漸次證得唯識相;經久劫修行而具足唯識相的觀行,完成相見道位的智慧,並且具有如同阿羅漢位的解脫功德,加上入地相應的廣大福德以及增上意樂清淨時,方能進入初地圓成通達位的見道功德而後方能轉入修道位中。此「大乘入見道」的「頓現觀、漸現觀」即是「頓悟、漸修」之次第道理,此即聖 玄奘菩薩所說「真見道、相見道」次第成就之理。(待續)

 

[1]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真見道,是在加行位修至十回向位世第一法時無間證入的;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剎那算)完成相見道,入初地(極喜地);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在初地。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擷取日期:2021/3/28

[2]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2)》: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073(擷取日期:2021/4/1

[3]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

[4]《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卍續藏》冊1,頁442,上10-12

[5]《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復言世尊!入見道時,於此四諦為頓現觀?為漸現觀?世尊告曰:有別道理名頓現觀,有別道理名漸現觀。何別道理名頓現觀?謂自內證真諦聖智,於真智境非安立義,總相緣故名頓現觀。何別道理名漸現觀?謂初業智及後得智,觀察自相及因果相,由作行相別相緣故,名漸現觀。《大正藏》冊16,頁843,下18-24

[6]《解深密經》卷3〈分別瑜伽品 6〉:「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大正藏》冊16,頁702,中2-6

[7]《成唯識論》卷9:「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大正藏》冊31,頁50,下14-15

[8] 可能有人會問:「玄奘菩薩亦曾譯出《緣起經》及《緣起聖道經》,為何《述記》說的《緣起經》不是指這兩部經,而是《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答:前兩部經各只有一卷,而《述記》中說「《緣起經》上卷」即是說此經有上下卷,而 玄奘菩薩所譯的「緣起」經典只有這《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是上、下兩卷。更以字數來說,《緣起經》一千多字、《緣起聖道經》二千多字,《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則是一萬多字,而且義理深邃,絕非三賢位菩薩境界。在《述記》中,僅「緣起經」就20次,再計「緣起上」、「緣起下」、「緣起亦云」各計有1172次,再加上1次「緣起初勝法門經」,共計41次;義理上,如《述記》所引的「內法異生」與「外法異生」等法皆來自《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這部經翻譯於公元650年。

[9]《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大正藏》冊16,頁843,下18-24

[10]《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大正藏》冊16,頁843,下25-29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空谷跫音圖片2.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