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蕭平實導師弟子-大風無言
(連載十五-3)
第二節 琅琊閣族的糾結—牴觸世尊的至教量
由於本文是以連載方式為之,在刊載之時效及篇幅上稍有不及;故於此節開始方詳細說明琅琊閣一意孤行、重大堅持(糾結)之錯謬處,以及他們於大乘佛法唯識勝義種種謬解詆毀之辨正,俾令大眾免受荼毒,是所至盼。
第一目 真見道無法入地—須二種見道圓滿
首先要說的是,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清楚宣示:必須兩種見道—「真見道、相見道」皆圓滿後,才能入地。
琅琊閣卻推翻聖者所說,認為「大乘見道即是入地」,依於他們這個主張,則不僅明心真見道後要快速圓滿真見道位,相見道也必須迅速圓滿,而使真、相二種見道一次完成,如此才勉強可將這初始的真見道計入「聖位」中,於是琅琊閣創造了「真見道、相見道皆可在剎那間證悟完成」之邪說,如:「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剎那算)完成相見道,入初地(極喜地)」[1]、【「真見道」證真如後,很快(用剎那來說)就完成「相見道」,不需要等多少「劫」】[2],亦即在琅琊閣的心目中,無論「真見道」或「相見道」的成就圓滿都是依「剎那」計算,皆是「剎那間證悟」—「頓悟」,即見道位所有修證,從真見道開始,一直到相見道完成乃至入地[編案:見道位含攝真見道、相見道及見道通達位(初地入地心)],這整個時間不會超過多少「剎那」,這就是他自創的「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在初地」[3] 之主張。
然而,琅琊閣並不知道 世尊在佛世時就已破斥過像他這類「大乘證悟見道就是入地」的偽佛法;如來已然宣說「入見道」包括頓悟的現觀,也有頓悟之後漸次親證的現觀。
一、「入見道、見道」釋義
先當知唯識妙義總說大乘菩薩於「唯識第三位」的修學是處於「見道位」,而此位中包含了「真見道、相見道、二種見道圓滿而入地」。因此這「入見道」可以有兩個意思:一、「最初入見道位中」—真見道,二、「在見道位中」—函蓋真見道、相見道(廣義來說,這「見道位圓滿」也在其中);至於稱「見道」時,即除了上述二種意思外,有時則指向第三個意思:「見道位圓滿」;此三種意思皆是 世尊開示之真實義,然為避免學人讀之不解,有所混淆,故在此作一簡要說明。
世尊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之教外別傳,付囑 摩訶迦葉尊者「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4],這就是禪宗代代相傳的開悟明心宗旨;當知證悟者親證如來藏第八識阿賴耶識,即吻合「入見道」的意旨,即初始入見道位中;此即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的「真見道」;於教判為 世尊在《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得諸佛菩薩善知識護念,故得入第七住位不退。」這就是前面所說「入見道」的第一種意思—「初始入見道位」。
世尊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說「入見道」有兩種現觀道理:「總相緣」的頓現觀,與「行相、別相緣」的漸現觀 [5],這即是「住見道位中」;這兩種現觀都屬於「見道位」,世尊都稱為「入見道」。
此「入見道」一體含攝兩種次第現觀,即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分別說為「真見道」與「相見道」,且須先親證真見道後,才能有相見道之親證(《成唯識論》卷9說「相見道」是「真見道後方得生故」)。
聖 玄奘菩薩亦在《成唯識論》卷3開示「入見道」之本質:「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即此「見道」不得離於阿賴耶識而自說親證;且此段落亦可作雙解,即「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可以是指初始入見道位的唯證「頓現觀」之菩薩,也可以是說已能作「漸現觀」的菩薩;以這兩種現觀都是「真現觀」—真正的現觀故。(若依《成唯識論》,則偏重於「真見道」,以「真見道」為根本故。)綜合上述可知,這就是前述所說「入見道」的第二種意思—「住見道位中」。
世尊在《解深密經》說證得七真如之通達智稱為「見道」,即「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6]。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說「得此二見道,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即生如來家、入聖位」[7],「得此二見道」即說真見道與相見道「圓滿」,即「此二見道位圓滿」之意。即聖教中有甫說「見道」即指「生如來家」之「見道位圓滿」,這就是前述所說的第三種意思。
總結:由 世尊之開示以及聖 玄奘菩薩之闡釋可知,這「入見道」可以有「初始入見道位」以及「在見道位中」兩種意思,「見道」可以有「初始入見道位」、「在見道位中」以及「見道位圓滿」三種意思;因此學人切莫執取「入見道」、「見道」之文字而自是非他,當以經論所說之實質義理來決定該處文詞是何種意思;且不當犯下以「禪宗開悟明心」為「見道位圓滿而生如來家、入聖位」的過失(唯除聖位菩薩再來),此即混淆第一種意思與第三種意思,成大妄語。
又,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已說「唯識第三位」—「通達位」有「真見道、相見道、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得二見道圓滿入地)」,此即師父 平實導師開示「唯識第三位」—「見道位」有「真見道、相見道、通達位(通達入地)」之意(此處之「通達位」意在「通達入地」,非含攝一切「見道位」;當知聖者所用「通達位」名稱雖同,範圍所指則依開示前提不同而有差別,不當以辭害意),當知即是上述所說「入見道、見道」之意。
又,有學人可能有如是困惑:既然真見道位在七住,相見道又須長劫修學,那為何要特別以第三個意思—「見道位圓滿」,來說明「見道」呢?
針對此問,簡答如下:一、為激勵證悟佛子,不當以少為足,當以聖位為期;二、為提醒證悟佛子,應依佛語,依止諸佛菩薩善知識教導護念,方得安住見道不退,以大乘見道所攝異生性寬廣故,證悟後尚未脫離一切異生性,尚未發起聖性;三、為勸勉證悟佛子,當依佛語開示,護持正法得大功德,即是累積入地資糧,得迅速「見道位圓滿」。如是粗略解釋「入見道之二義、見道之三義」竟。
二、《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開示「入見道」包括兩種現觀
在一切中譯大乘經典(經藏)中皆無「真見道」之名相,也無「相見道」的名相。然聖 玄奘菩薩律己極嚴,絕對是在掌握了佛法義理精髓的情形下,才以「真見道」、「相見道」及「通達位」的中文名相來楷定佛菩提道的「見道」與「入見道」;「真見道、相見道」之實質絕非是獨立於佛經之外,如師父 平實導師所一再開示:佛法中從無創見。
入見道有「頓」現觀、「漸」現觀—頓悟不能圓滿見道位
聖 玄奘菩薩在公元650年譯出《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後來聖 玄奘菩薩又譯造了《成唯識論》,窺基菩薩在《成唯識論述記》中提到的「緣起經」就是指這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這判斷是來自於聖 玄奘菩薩所譯經典中,唯有三部經有「緣起」之經題,而經由窺基菩薩記錄師父聖 玄奘菩薩講解《成唯識論》時所作《述記》中說明此「緣起經」是有「上、下」二卷 [8],因此排除了其中二部僅有一卷的《緣起經》及《緣起聖道經》後,便可確定是此經無誤。
在《述記》中,引述此部經有41次之多,可知這部經的分量。雖然不可考究聖 玄奘菩薩命名「真見道、相見道」之起源,究竟是依此部經的「頓、漸」現觀而說,還是依《瑜伽師地論》卷58所提到的「頓、漸」之別而說,還是逕自依緣於真如「總相、別相」來定義,還是由 大師自心慧解裁量所成?然無論如何,聖 玄奘菩薩於這些義理都瞭若指掌,因此,這「頓悟、漸修」、「總相、別相」之實質已具體呈現於「真見道、相見道」中。
在《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中,有一位比丘即就「見道」是屬於「頓悟」還是「漸修」,懇請 如來開示:
復言:「世尊!入『見道』時,於此四諦為『頓現觀』?為『漸現觀』?」
世尊告曰:「有別道理名『頓現觀』,有別道理名『漸現觀』。何別道理名『頓現觀』?謂自內證真諦聖智,於真智境非安立義,『總相』緣故,名『頓現觀』。何別道理名『漸現觀』?謂初業智及後得智,觀察自相及因果相,由作『行相、別相』緣故,名『漸現觀』。」[9]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
這位比丘又再請示:「世尊!入『見道』時,對於此四聖諦所證的現觀是『頓時的現觀』嗎?還是『漸次的現觀』呢?」
世尊為這比丘開示說:「有一種道理名為『頓時的現觀』,有一種道理名為『漸次的現觀』。
為何有一種道理名為『頓時的現觀』?這是自己內所證真諦聖智,於真智境非安立(非緣於假名安立之蘊處界諸法)—法界如實本有的真實義,能緣於此真如真諦『總相』的緣故,這就是『頓時的現觀』。
為何有一種道理名為『漸次的現觀』?這是說能證得『初業智』及『後得智』,此由觀察一切法的『自相、因果相』,緣於真如『行相、別相』(所緣非常多品類)的緣故,這就是『漸次的現觀』。」
這位比丘請示 世尊:「入見道」是「頓現觀」還是「漸現觀」?即是問:「見道」是「剎那頓時」—當下即時取證的現觀,還是「漸次修持」—漸漸次第修證的現觀?即:是否「頓悟」就可圓滿「大乘見道位」?還是須「頓悟」後「漸修」才可圓滿「大乘見道位」呢?「頓、漸」是用來表示「頓時、漸次」這兩種不同的完成「現觀」的方式。
世尊即為宣說「入見道」函蓋「頓、漸」兩種「現觀」。由此可知,單方面認定「大乘見道」是頓悟(即剎那間圓滿)或以為是漸次修證圓滿,皆是錯解而無法滿足「見道」的功德,必須「頓、漸」現觀都滿足後,才是真、相(漸現觀的內容即屬於相見道)二見道位圓滿,始名通達位。
因此,琅琊閣等人所主張的「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在初地」、「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剎那算)完成相見道,入初地(極喜地)」,都是認定「頓現觀」即可滿足「見道位」,然此說法全然牴觸 世尊之所說,因為 世尊於聖教中開示,唯有「頓現觀」是無法圓滿二見道位而入地,因此琅琊閣的主張從來不是 釋迦如來之佛法。
在繼續剖析經文之前,要先來釋疑;這是因為有人可能誤會此處所說的經文全在說二乘「四聖諦」,便心疑這如何可得會通「大乘入見道」?因此,這位比丘即就此四聖諦與世俗諦、勝義諦的關聯,懇請 如來開示:
復言:「世尊!若有如是四聖諦者,何緣世尊復說二諦,謂『世俗諦』及『勝義諦』?」
世尊告曰:「即於如是四聖諦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諦』。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諦』。」[10]
這意思是:
這位比丘又再請問:「世尊!若是有上述所說的『四聖諦』,那又是為了什麼緣故,世尊您又說有『二諦』,所謂『世俗諦』與『勝義諦』呢?」
世尊告訴這位比丘說:「即於如是四聖諦中,如果學人是依『法住智』(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法教,如實以聞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以妙慧悟入信解四聖諦,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所行的境界,這就是『世俗諦』。如果是依於自己內所證的『最勝義智』—能行於真如的最勝智慧—『非安立智』所行的境界,就稱為『勝義諦』。」
世尊金口聖諭釋疑,這入見道通達位前所應觀修的四聖諦,不僅是有世俗諦之二乘解脫道的四聖諦,還有勝義諦的四聖諦—配合自內所證的非安立諦之實相智慧聖智來觀修四聖諦。
即大乘佛菩提道的四聖諦現觀函蓋了二乘解脫道的四聖諦,也就是說二乘解脫道的四聖諦是 世尊將大乘佛菩提道的四聖諦隱覆密意後,施設方便為二乘根器開示的;因此大乘與二乘法道的諦理就分別稱為「勝義諦」與「世俗諦」。
「自內證」之所證標的即是人人都有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成唯識論》中說為「內識」,以別於七轉識,即是《阿含經》中 如來所說「名色緣識生」的識;由此識出生名色及宇宙萬有,有別於七轉識的生滅性,故又名「真心」或「真我」。
而此第八識心是萬法的根源,是十方三世一切三界中無可超越的最勝法,是故證得此心而生起的般若智慧名為「最勝義智」,此即名為真見道。
要有真見道證得唯識性之後,方能依此真見道的智慧轉入相見道位中觀行,漸次證得唯識相;經久劫修行而具足唯識相的觀行,完成相見道位的智慧,並且具有如同阿羅漢位的解脫功德,加上入地相應的廣大福德以及增上意樂清淨時,方能進入初地圓成通達位的見道功德,而後方能轉入修道位中。此「大乘入見道」的「頓現觀、漸現觀」即是「頓悟、漸修」之次第道理,此即聖 玄奘菩薩所說「真見道、相見道」次第成就之理。(待續)
[1]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真見道,是在加行位修至十回向位世第一法時無間證入的;之後在很短的時間內(以剎那算)完成相見道,入初地(極喜地);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在初地。」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擷取日期:2021/3/28)
[2]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2)》: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073(擷取日期:2021/4/1)
[3]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
[4]《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佛即告言:『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總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義諦,今方付屬摩訶迦葉。』」《卍續藏》冊1,頁442,上10-12。
[5]《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復言:『世尊!入見道時,於此四諦為頓現觀?為漸現觀?』世尊告曰:『有別道理名頓現觀,有別道理名漸現觀。何別道理名頓現觀?謂自內證真諦聖智,於真智境非安立義,總相緣故名頓現觀。何別道理名漸現觀?謂初業智及後得智,觀察自相及因果相,由作行相別相緣故,名漸現觀。』」《大正藏》冊16,頁843,下18-24。
[6]《解深密經》卷3〈分別瑜伽品 第6〉:「從是已後,於七真如有七各別自內所證通達智生,名為見道;由得此故,名入菩薩正性離生,生如來家,證得初地;又能受用此地勝德。」《大正藏》冊16,頁702,中2-6。
[7]《成唯識論》卷9:「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善達法界,得諸平等,常生諸佛大集會中。」《大正藏》冊31,頁50,下14-15。
[8] 可能有人會問:「玄奘菩薩亦曾譯出《緣起經》及《緣起聖道經》,為何《述記》說的《緣起經》不是指這兩部經,而是《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答:前兩部經各只有一卷,而《述記》中說「《緣起經》上卷」即是說此經有上下卷,而 玄奘菩薩所譯的「緣起」經典只有這《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是上、下兩卷。更以字數來說,《緣起經》一千多字、《緣起聖道經》二千多字,《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則是一萬多字,而且義理深邃,絕非三賢位菩薩境界。在《述記》中,僅「緣起經」就20次,再計「緣起上」、「緣起下」、「緣起亦云」各計有11、7、2次,再加上1次「緣起初勝法門經」,共計41次;義理上,如《述記》所引的「內法異生」與「外法異生」等法皆來自《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這部經翻譯於公元650年。
[9]《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2,《大正藏》冊16,頁843,下18-24。
[10]《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大正藏》冊16,頁843,下25-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