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第七集:〈菩薩真見道是七住菩薩並不是初地菩薩(上)〉
主講:蕭平實導師弟子游正光
各位菩薩:阿彌陀佛!
歡迎收看正覺教團所推出的弘法節目,這個主題名為:《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燈下黑之琅琊閣》,主要是針對有一批退轉者,在網路上自稱是琅琊閣等人,誤解經典及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的開示,以不實、歪曲的方式在網路上貼文,以此來評論正覺同修會。 因為這樣的緣故,正覺同修會針對琅琊閣的文章一一加以辨正,讓各位菩薩知道:琅琊閣所說的種種法,不僅是違背佛菩薩的開示,而且也成就誤導眾生的大惡業。琅琊閣在網路上曾貼文表示:【「已入見道諸菩薩眾」:指初地以上的地上菩薩,「見道」是指初地時證的真見道與相見道,不是正覺所說的明心七住位。】(〈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已入見道諸菩薩能證解阿賴耶識」的真義〉,琅琊閣。)以此緣故,今天針對這個貼文所要講的子題是:〈菩薩真見道是七住菩薩,不是初地菩薩〉。
也就是說,菩薩真見道證解阿賴耶識,僅是七住而已,還要進修相見道的非安立諦三品心,以及安立諦大乘四聖諦的十六品心、九品心以後,勇發十大願,並且心得決定不退轉,得以增上意樂清淨以後,才能成為初地菩薩。琅琊閣認為菩薩悟了就是初地菩薩,才能證解阿賴耶識,那是琅琊閣誤解及故意扭曲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的開示,所以琅琊閣才會在網路上主張:「菩薩悟了,就是初地菩薩,同時證得真見道及相見道兩種,並且須先證真如,之後才能證解阿賴耶識。」他們的說法不僅違背佛菩薩及 玄奘菩薩的開示,而且也違背了正覺同修會真見道的菩薩們現前觀察阿賴耶識而成為七住菩薩。以此緣故,正覺同修會提出這樣的主張,那就是:「菩薩一旦悟了,得以般若正觀現在前而真見道,就能現觀阿賴耶識的真如性,以及轉依成功以後,才能成為七住菩薩;之後,菩薩還要進修相見道的非安立諦三品心,以及完成安立諦大乘四聖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觀行,才能成就阿羅漢的證境;接著菩薩勇發十大願,以及菩薩對十大願不再猶豫,得以心得決定不退轉的增上意樂清淨以後,才能成為初地菩薩,並不是菩薩一悟就是初地菩薩。」
由於琅琊閣對於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卷9的開示有所誤解,以及故意用歪曲的方式,欲來評論正覺同修會所修、所證、所能現觀的阿賴耶識,不僅自曝其短,而且也證明彼等連最基本的佛法正知見也沒有,會讓佛教界的佛弟子們看笑話的。以此緣故,有必要針對琅琊閣的主張一一加以辨正,以下分兩點來說明:第一點,琅琊閣到底承不承認阿賴耶識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第二點,菩薩從一開始修行,一直到達初地的修行次第為何?以此來證明琅琊閣說法是錯誤不正確的。首先談第一點,琅琊閣到底承不承認阿賴耶識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如果他不承認阿賴耶識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在這裡認定菩薩悟了,就是初地菩薩而能證解阿賴耶識:一者,顯然琅琊閣的說法前後顛倒,又有何資格來評論菩薩所悟、所能證解的心就是阿賴耶識呢?又有何資格來主張初地菩薩能夠證解阿賴耶識呢?二者,琅琊閣自己很清楚證明:他認定菩薩所悟、所能證解的阿賴耶識,其實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無疑。既然如此,又為什麼還要否定一切有情的真心阿賴耶識呢?
為什麼琅琊閣會有這樣顛倒的說法出現呢?因為在琅琊閣網站上,曾刊登一位退轉者名為張志成的一篇文章,主張:【阿賴耶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是依四緣生起的「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正覺法義辨正:張志成──阿賴耶識不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是依四緣生起的「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琅琊閣。)既然琅琊閣網站張貼張志成的文章,表示琅琊閣認同張志成的說法、認同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可是又在另一個網頁上面張貼而主張:【能夠證解阿賴耶識的菩薩就是初地菩薩。】前者認定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後者卻認定初地菩薩能夠證解不生不滅的阿賴耶識,豈不是前後顛倒嗎?豈不是很矛盾嗎?在經中,都證明了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絕不會是張志成所認為的生滅法。譬如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卷9曾開示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的真心如下:【如是甚深阿賴耶識行相微細究竟邊際,唯諸如來、住地菩薩之所通達,愚法聲聞及辟支佛、凡夫、外道悉不能知。】既然阿賴耶識是諸佛菩薩所通達的法,顯然諸佛菩薩所悟、所證、所通達的心,就是阿賴耶識,只是阿賴耶識在不同的修行階位有不同的名稱而已。所以,菩薩未斷除煩惱的現行及習氣時,菩薩的真心名為阿賴耶識,此通凡夫、二乘人;待菩薩斷除煩惱的現行及習氣時,菩薩的真心不再叫作阿賴耶識,改名為異熟識;當菩薩究竟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時,此時真心改名為佛地的無垢識。 既然菩薩能夠證解阿賴耶識、異熟識,乃至成佛證解的無垢識,顯然這個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當然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絕不會是琅琊閣及張志成所認為阿賴耶識是依四緣生起的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
又,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2也開示:【論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與雜染互為緣故,有情執為自內我故。此即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為自相故。」】又,玄奘在《成唯識論》卷2曾開示一切有情皆有三能變識,那就是異熟識、意根、前六識:「此中第一個能變識,在大小乘中叫作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有能藏、所藏、執藏的功能,由於眾生不知道有這個阿賴耶識存在,常把阿賴耶識執為我所有的,將意識、意根當作是真實我,所以在諸法當中,造作了種種雜染之業。由於阿賴耶識執藏著這些業種帶到未來世,於因緣成熟時,讓眾生不斷地淪墮三界生死而受異熟果報。」
由 玄奘的開示可知:既然這個阿賴耶識能執持眾生所造的業種,能讓眾生不斷地受異熟果報,顯然這個阿賴耶識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無疑啊!既然阿賴耶識是一切有情真心,退轉者張志成卻說阿賴耶識是生滅法,也是依四緣生起的依他起性、生滅的有為法,不僅顯示張志成違背 玄奘菩薩的開示,而且他自稱懂得《成唯識論》的開示,顯然是違心之語。又,琅琊閣在網站上張貼張志成的文章,表示他認同張志成的說法,他又如何面對自己前後顛倒矛盾的說法呢?既然琅琊閣、張志成等人從一開始說法都錯了,更不用說後來主張能夠證解阿賴耶識的菩薩就是初地菩薩的說法,更是錯得離譜了。像這樣錯得離譜的說法,連他自己都沒有察覺到,顯然他連自己的落處在哪裡都不知道,又有何資格來評論正覺同修會所修、所證的阿賴耶識是不生不滅的常住法呢?又有何資格來說菩薩悟了就是初地菩薩呢?自己的說法漏洞百出,卻來評論正覺同修會實修、實證的阿賴耶識,將自己置於長劫的生死流中,豈不是很愚癡嗎?
接下來談第二點,菩薩從一開始修行,一直到達初地菩薩的修行次第為何,以此來證明琅琊閣說法是錯誤不正確的。
在佛門中有很多佛弟子們,包括琅琊閣、張志成等人在內,不知道菩薩修行到底有哪些階位,也不知道每一個修行階位當中,必須具備哪些次法與法,才能圓滿那個階位的智慧與福德資糧,導致自己盲修瞎練,乃至於走上岔路而誹謗真善知識,因而延遲了自己的成佛之道。菩薩有五十二個修行階位,歸納起來有五種,正如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的開示如下:【何謂悟入唯識五位?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玄奘菩薩已經很清楚開示:菩薩悟入唯識五位的修行次第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位、究竟位。由於琅琊閣談到初地菩薩,因此唯識五位僅談到前面三位,那就是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至於後面地上菩薩的修習位,以及妙覺以上的究竟位,無關於此次法義辨正,所以就略而不談了。
首先談資糧位,是指菩薩開始修學佛法,先要修集福德資糧來莊嚴自己,以免因為生活匱乏而障礙菩薩的修行。這個階位從十信位的初信位開始,於佛法僧開始產生信心,如是經歷一個大劫、乃至一萬個大劫,對三寶具足信心以後,得以圓滿十信位的功德,於是開始發菩提心而轉入十住位。
於初住位到五住位,開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五度都是菩薩在修集福德的階位,它能夠讓菩薩在未來行菩薩道時,有福德資糧來莊嚴而不至於匱乏。如果菩薩沒有這五度修集福德資糧來莊嚴時,未來在行菩薩道時,無法讓菩薩專心修學佛法,乃至退轉於菩薩道。待菩薩有了福德資糧來莊嚴以後,未來就有機會遇到真善知識,於其座下熏修正確的般若知見,於是菩薩從第五度轉入第六度的般若度來修般若;待菩薩一一建立般若正知見以後,於因緣成熟時才會有見道的可能。這時的菩薩雖然已發菩提心,可是為了趣向無上正等菩提而廣修種種殊勝的福德資糧,以及為了廣度有情,自己勤求解脫而廣行六度萬行,雖然尚未生起順決擇分,想去了知而證得一切有情的真心,得以安住於唯識真勝義性,也就是菩薩尚未證悟般若而明心見性。這時仍然有能取與所取這兩種隨眠尚未降伏及斷除,仍屬於資糧位所攝,尚未轉進加行位,所以 玄奘在《成唯識論》卷9才會開示:【乃至未起識,求住唯識性,於二取隨眠,猶未能伏滅。】
接下來談加行位。既然菩薩已經快圓滿六度萬行、已經快圓滿見道的福德與智慧兩種功德,但是還有能取與所取的隨眠尚未伏除,在真見道之前,必須去除這兩種隨眠,於是菩薩開始進行四加行,也就是透過四種尋思——名、義、自性、差別——去進行煖、頂、忍、世第一法的觀行,所以菩薩從資糧位轉入加行位中。在此加行位中,乃是學人欲進入唯識性之前、於破參明心之前,從真善知識那裡熏修般若正知見的重要階段;也就是說,真善知識為了使菩薩能夠悟入唯識性,開示身中有一個真如,名為第八識、阿賴耶識,先為菩薩心中建立似有真如這個法的存在,並且宣示所有的一切法,包括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在內,都是真如所生,萬法唯識即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體性。
菩薩依此正知見去完成四加行的觀行時,就不會墮入斷滅空,因而斷除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三縛結而成就聲聞初果,具足了大乘見道的資糧。如果真善知識不先為菩薩建立此觀念,當完成四加行以後,菩薩就會發現無有一法是真實的,一切都無所有,因而成為斷滅空,那可就不好了。
在四加行中,先瞭解所有一切法中,包括了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在內,不離名、義、自性、差別;如實觀察以後,發現這四個法都不離能取與所取,也就是菩薩在蘊處界作第一次觀行時,發現能取的見分與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別,都是阿賴耶識所變現的,假名施設有而虛幻不實,這時菩薩即將發起般若智慧,對於阿賴耶識的真實體性,以及蘊處界之假有,有了初步的瞭解,故名為「煖」位。所謂的頂,菩薩有了煖相以後,再觀察、再思惟所取的名、義、自性、差別,令自己能夠安住於蘊處界之緣起性空,體認一念不生的靈知心是假;此見解乃是尋思的最究竟,也是三界之頂,阿羅漢的所知、所見也不過如此,故名為「頂」位。所謂的忍,即印持所取空,也就是經過第一次、第二次觀行以後,發起了下如實智,有了順決擇分,能印定所取並不是真實有;由於隨順此觀行,尚未找到第八識、阿賴耶識,僅能印持所取空,無法印持能取空,但於能取空得以隨順安忍,故名為「忍」位。所謂的世第一法,即印定能取虛幻不實。由於菩薩經過忍位,對於能取空能夠隨順安忍,所以繼續對能取的部分去作觀行,最後心得決定,發起了上如實智,雙印能取與所取都是空,也就是能取與所取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體性;於此二空能夠印定,因而成就「世第一法」,圓滿第六住位。
當菩薩完成四加行的能取與所取都是空性心所變現的,不再將生滅的意識心當作是真實我,不僅成就世第一法——再也沒有其他的法比它更上了,而且也斷了三縛結,也就是斷除了我見、疑見、戒禁取見而成就聲聞初果的證量。當菩薩完成四加行以後,僅知道有一個第八識、阿賴耶識能夠出生世出世間法,並不是菩薩已經實證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唯識性,也不是菩薩已經明心見性。由於只是真善知識為菩薩心中建立一個似有真心阿賴耶識存在,菩薩尚未實證的緣故、心中還有所得的緣故,還不能稱為真實義的菩薩,所以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才會開示:【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以有所得故,非實住唯識。】也就是菩薩尚未實證般若的緣故,於是透過真善知識所教導的參禪方法及方向,去實證第八識、阿賴耶識之所在;這時,菩薩已漸漸轉入見道中,就待菩薩證悟的時節因緣是否成熟,如果菩薩證悟的因緣成熟了,就會一念相應慧而明心見性,這時的菩薩不僅成就菩薩初果的證量,因而位入菩薩僧數中,而且也進入 玄奘菩薩所開示的見道中。
說到這裡,時間已經到了,今天就講到這裡。敬請各位菩薩下次繼續收看!阿彌陀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