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7099270_3097274900370104_2508379228990190752_o.jpg

(連載十九~1)

   釋印順主張虛妄唯識,琅琊閣也誣謗阿賴耶識是生滅心

釋印順對聖 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是絕對不予認可的,因為這大乘唯識是被他歸類於「虛妄唯識」—瑜伽學系的學說思想;在他的邪見中,認定所謂的「佛教教典發展史」,亦即主張大乘經典是後人發展創作的,言下之意即「大乘法不是 佛陀所說的」;尤其他極端厭惡這「如來藏」法,所以他將如來藏正理貶抑為思想,並編造佛教歷史,自說如來藏思想在歷史上一直有演變 [1],全然漠視一直轉變學說的人是部派佛教的聲聞僧,亦全然漠視「大乘菩薩們弘揚的佛法始終如一,從來未曾演變,乃至如今的正覺」。

釋印順更極力切割《楞伽經》與「瑜伽唯識學系」,然他同時又要利用《楞伽經》來代表瑜伽唯識學系,便舉《楞伽經》來公開宣稱「瑜伽學系」認為如來藏是「誘引計我外道的方便說 [2];他真的是一個「心懷詭詐」之人。釋印順本是斷滅見論者,他之所以提出意識細心說的唯一目的,是讓他在辯論時,得免於被歸類為斷滅見外道;然而他對於「從無一真實常住法」之斷滅見是信受的,對他而言,「涅槃」必然是什麼都沒有的空無。

釋印順明知一切唯識正論是阿羅漢只有捨阿賴耶識名,非捨阿賴耶識心體;乃至成佛時還是這常住不滅的第八識心體。然他仍決定要扭曲 彌勒大士之開示,於是他妄說《瑜伽師地論》是主張以生滅的『虛妄分別識』為染淨所依,不妨說離『佛法』不遠[3],如是將原本常住的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之第八識心體扭曲為生滅心、虛妄分別識。今天琅琊閣及張先生也步上釋印順的後塵,彼等對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真如、如來藏的看法也與毀謗大乘佛法的釋印順並無太大的差別(琅琊閣若是不服可自寫一篇他與釋印順的差別以及他為何不是釋印順信徒之理由說明為何他與釋印順這毀謗大乘佛法的真兇不同)然而如是謗法者皆不信不知未來世的不可愛異熟果,唯在業鏡現前時,才可能生起悔恨,然為時已晚;縱想求生極樂,臨終已難如法懺悔,下品下生必是過分奢求,因為極樂世界的下品下生,也是不接受謗大乘法(謗三寶)的大惡業者。

當琅琊閣與張先生認定「凡是信受有常住法的人就是有預設立場」時(和釋印順一樣),他也不可能接受如來藏,更不可能接受第八阿賴耶識;他之所以與人論議大乘真如,不過和釋印順一樣,總是傲慢地要大家臣服於他的說法;如是人對於「如來常住」尚無正信,又如何令人得入這甚深的大乘法中?

玄奘菩薩這樣深入《楞伽經》、《瑜伽師地論》的法義,都不為釋印順所認可,琅琊閣及張先生也跟著釋印順以暗示的手法毀謗《楞伽經》,與聖 玄奘菩薩所說所信全然背離,這樣又如何說是在解釋《成唯識論》?

六、《成唯識論》之見道總說

此處依聖 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來說明「見道」「真見道、相見道、通達入地」,以及「唯識五位」的道次第與內涵;並由此抉擇出一個正理:琅琊閣與張先生主張 真見道、相見道都是在初地 [4] 純是於大乘法未實證者虛妄思惟所得之謬見。

入見道親證、勝解第八阿賴耶識心體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3闡述入見道所證:

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5]

這意思是:

已經「證入見道」的菩薩眾們,得證此自內證的真實現觀,名為「勝者」;這就是因為他們能親證、能勝解此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含總相之法性、相貌、作用等),因此,如來世尊正式為他們開示這「唯識」的真實道理。

「入見道」即初始見道「真見道」此「入見道」即 世尊於《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所說「入見道」;此「入見道」時,已證「真現觀」真正現前觀見般若實相真如心,即 世尊所說「頓現觀」,即《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正觀般若實相而非如二乘人唯能觀行虛相於此真現觀心得決定且心心無間而轉依成功之時即可越過第六住滿心位,進入第七住位常住不退。

玄奘菩薩在此更說這「得真現觀」者其正觀之標的是「證解阿賴耶識親證、勝解阿賴耶識」,即是明心開悟,以般若實相即指此心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故。因此,任何於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之外,來說親證大乘見道或證真如者,皆違背牴觸大乘正理。

玄奘菩薩早已清楚後世會有冥頑不靈之人來否定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因此便非常老婆地再從尚未見道的角度來說明,如《成唯識論》卷3說:

雖見道前未能證解阿賴耶識,而能信解、求彼轉依;故亦為說。非諸轉識有如是義。[6]

這意思是:

對於尚未見道的人來說,雖然他們還未親證、勝解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然因為他們能信解此法而希望找到這第八識,來轉依第八識的真如性真實性與如如性,因此 如來也為他們宣演此第八阿賴耶識之唯識正理。又,當知不是七轉識可具備如同第八阿賴耶識之唯識義理(具諸種子、攝藏諸法等正理)

玄奘菩薩清楚說明凡是沒有親證、勝解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的人,就沒有見道;即闡明唯有第八阿賴耶識才是大乘「入見道」所親證、勝解之標的。因此,會落在唯有真如法性而無真如心」之邪見,或誤以想像中七轉識的如如不動作為證真如的人,都是錯解大乘「唯識性」的惡見凡夫,終究無緣親證、勝解大乘見道,惡見不除者盡未來際難可入於七住不退。

然琅琊閣及張先生卻將成唯識論這麼清楚的文字加以扭曲,他說:

成論只有在卷三提到證解阿賴耶識:「已入見道諸菩薩眾得真現觀名為勝者,彼能證解阿賴耶識,故我世尊正為開示。」這裡的意思不是見道位證阿賴耶識。而是說,見道位證真如的菩薩,可以理解點解要建立阿耶識。……成論裡面,所有與見道位、真見道、初地有關的語境,所證都只有真如二字……[7]

辨正:琅琊閣還嫌棄地說聖 玄奘大師「『只有在卷三提到證解阿賴耶識但只要有這一句話在他就該好好頂戴奉行,為何還膽敢如此輕慢 大師?證解阿賴耶識」之證、解親證、勝解之意並非是從義理上知識上思惟所得的理解、正見而已說在前,即現觀之親證,如此而有勝解故稱證、解此即說親證、勝解阿賴耶識。入見見道位此即說見道位的親證阿賴耶識這就是 世尊於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所說入見道頓現觀自內證聖諦親證勝義諦真如親證真如心。此外,成唯識論整部論文都在說明一切法唯識,若離第八識即無任何一法可得包括心所及色法與不相應行法及無為法都不可得;成唯識論1餘乘所執離識實有色等諸法,如何非有?彼所執色、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理非有故。[8] 整部論文都如是說,以明一切法全都唯第八識直間接輾轉所生不得離於第八識而有一法可得成唯識論已如是闡明第八識是萬法的根源張先生竟然還可以否定說大乘見道不是證第八識阿賴耶識那難道是要證外道的上帝、梵天,或是證釋印順的一切法空無的思想?

琅琊閣等不僅狡辯證解阿賴耶識不是證阿賴耶識而是解點解要建立阿賴耶識又將阿賴耶識與真如切割為二個法曲說「《成論裡面所有與見道位真見道初地有關的語境所證都只有真如二字,然《成唯識論此處說明已入見道者之所證並沒有提及「真如二字那照琅琊閣的說法,是否意味著已證解阿賴耶識而入見道者不是見道位?有證解卻不是的道理入見道但卻不在見道位中的事?那麼是否也可以說吃飽了就是還沒有吃飯」?這樣說時還有邏輯、還有因明嗎?即使是存心毀謗第八阿賴耶識,也不該如此不懂中文吧!證解當然就是親證而勝解」,「入見道本來就是見道,《成唯識論》此處分明說已入見道者是證解阿賴耶識卻被琅琊閣說為見道位不是證阿賴耶識」,莫非證解阿賴耶識已入見道者還不在中?這就好像辯解說「『進入家裡並不是在家中』,因為沒有說這個字情形是一樣的荒謬

琅琊閣「按預設立場扭曲文字的意思」,連這麼明顯的中文證解入見道」,也要扭曲成「這證阿賴耶識不是見道位見道初始見道」,以遮止他人真正理解、探索這入見道」的本質。可見他是多麼恐懼聖 玄奘菩薩於此《成唯識論》說明的「入見道=真見道=證解阿賴耶識」被人知悉,由此識破他漫天大謊下的惡見。只有存著外道見又想要誤導他人的惡人,才可能作此低劣的行徑吧!只因為琅琊閣從來不接受見道位已親證阿賴耶識心體」的事實,也不接受阿賴耶識心體是常住心體」的正理在他虛無的心境中,永無信受「真如心」的存在,也無信受「真如心具有可出生一切法之體性」的勝義接下來,就來看窺基菩薩如何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直接打臉於他!

識性、識相,皆不離真如心第八阿賴耶識

真見道親證此真如心體第八阿賴耶識後,再審諦觀察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之真實性與如如性,故說親證「唯識性」(此是簡略而說,後當說明三自性),此「唯識性必依此唯識第八識心體而有,如窺基菩薩於《成唯識論述記》卷1說:

識性、識相」皆不離「」,「心所、心王」以「」為主,歸心泯相,總言「唯識」。[9]

這意思是:

真見道所證的「唯識性」以及相見道所證的「唯識相都不得離開這第八識心體而有,以識性、識相都是第八識所含攝故在談論到「心王」及「心所法」時,也都是以此第八識識體為根本,如是收攝一切諸法之一切性、相,咸皆回歸這一心第八阿賴耶識所有而以無相泯除諸法相,故說這就是「萬法唯識」。

 

「真見道」證「唯識性」、「相見道」證「唯識相」,這「識性、識相」都須回歸這第八識心體真如心真如心含藏前七識心王及心所的種子,流注生滅七轉識及心所法,因此「一切法、唯識性、唯識相」皆攝歸這第八識心體。學人由善知識護念教導故,得「親證、勝解」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以慧眼得見這心體之本來清淨、無為無作之法性流露,能現觀一切法皆唯由第八識之所生起或顯現,故說證入「唯識性」。由此得證佛法所說「體、性、相、用」,此「識體、識性、識相」即前三分際,至於「用」在其中,即諸法由「一切種子識」第八阿賴耶識一切法種子識心體所生、所顯故。

所有證悟般若的真見道者,由證此唯一實相而會通真如、第八識、真心如來藏、法身、藏識、阿賴耶識……皆是同一心體的異名親證第八識真如心體時即得親證真如體性再經由善知識的護念及深入解說得以安住不退從此轉依真如法性住於無所得,即能逐漸圓滿真見道(七住圓滿轉入八住即入相見道但十住眼見佛性時亦歸屬於真見道,所見是第八識心另一層面的總相故然此須有諸大菩薩善知識之教導方可得入)

然琅琊閣與張先生依文解義,執取「唯識性」而捨「唯識心體」,便創造了「真見道不須親證阿賴耶識」的惡說。所以他們也說「琅琊閣真如法性」是「識之實性」,但這只是作為彼等偽裝信受聖 玄奘大師的托詞;因為他們說大乘見道非親證第八識、與心體無關時,便是直接牴觸聖 玄奘菩薩的聖言量「入見道=證解阿賴耶識」,本質上是刻意攻擊《成唯識論》,輕慢聖 玄奘大師!

當琅琊閣認定八識都是生滅心時,他所謂的「琅琊閣八識」中自然沒有任何一心識存在著心體的「真如性」,皆是剎那生滅無常之法,如何有真實及如如之性可說?然琅琊閣所主張的「琅琊閣真如性」,必須是可獨立於八識之外而存在的法,否則當二乘阿羅漢身壞命終入無餘涅槃滅盡一切生滅心時「琅琊閣八識」俱滅,即成斷滅,則琅琊閣之說即成「斷滅見以其落於無餘依涅槃界中,再無本際存在之斷滅空惡見故。因此,既然琅琊閣所謂的「真如法性」可獨立於八識心體之外,那就是主張在涅槃心第八識之外有另一常住的真實法存在亦即琅琊閣從來抱持的是「心外求法」的外道惡見,與佛法本然相背。因此,當琅琊閣再來引述聖 玄奘菩薩名句「真如亦是識之實性」時,只是欲以如是「訛詐」大眾的方式來令人相信他「似乎誠實」地遵照著《成唯識論》;然其實在他看似同意聖教的表相下,他的真面目卻是從不置信聖 玄奘菩薩於論中的所說。而當他終於到了忍耐不住時,便揭露出真正的想法:「琅琊閣真如法性」是諸法、諸識的「理體」亦即他自創出一個八識之外的心體想像的「理體」,這等同於他宣稱了「琅琊閣第九識」;然更可悲的是他竟然不知道他的主張就是「增生了第九識」!當他的「琅琊閣第八識」須以「琅琊閣真如法性」來作為根本的理體時,他即是以此「琅琊閣真如法性」為所依、根本依,但法界中唯有常住真心可以出生妄心唯有真如心可以作為諸法之所依唯有實相心可以為一切法之理體,因此說他即是「增生了第九識」,同於2003年退轉者的主張落於「增益執」的外道見解中!由此可知,琅琊閣與張先生其實是強烈地否定了聖 玄奘菩薩「真如亦是識之實性」的聖言量因為彼等不認同第八識為不生不滅之心體,而有生有滅之法無有真實之性與如如之性故,並且於「心外求法、斷滅見、增益執」三個外道邪見通通具足。

窺基菩薩非常清楚後末世一定會有這樣夾雜不清、刻意否定真見道所證的是真如心體之人,彼等還會一直狡辯「真見道只是證得真如法性而已,真見道並未證得真如心體阿賴耶識」;窺基菩薩便如前說,於《成唯識論述記》卷2即心空理,真如是心這「真如是心」,即真見道所親證的「真如」必定是「心體真如心,以及此心體所顯之真實性與如如性,證知真如法性不能離於此真如心體而存在這個心才是真正的空性理體,始為般若實相,為真實理體!從非琅琊閣口口聲聲「大乘見道親證的不是阿賴耶識心體,而只是真如法性」的惡說,所以者何?玄奘菩薩於論中處處都說無有離識而有的真如法性故。

學人證悟明心時,審諦觀察這「真如心體」於運行中所顯露出來、挾帶的「真如心自體第八阿賴耶識心」的自性:清淨無為、無染無作、無願無相之法性真實法性與如如法性」,依此「真如心」運行時顯示出來之法性,故稱為「真如性」,說為「真如法性是第八識心體之真實性真如亦是識之實性今天琅琊閣與張先生則主張「大乘親證不須證得阿賴耶識心體,只須親證真如法性」的惡說法,實際是公開挑戰聖 玄奘菩薩和窺基菩薩的權威,指責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所說的「證、解阿賴耶識」的聖言量,也攻訐了窺基菩薩所說的「真如心」;因此琅琊閣自說與期望的大乘見道之親證,必是虛空中的海市蜃樓,猶如蒸沙作飯,永劫無成。

唯識五位與五種道次第

在此先說唯識大師聖 無著菩薩在《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5〈諦品 1〉所說大乘的道次第:

道有五種,謂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10]

這意思是:

大乘佛菩提道有五個道次第: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

由此可知,聖 無著菩薩所說「五種道次第」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即大乘唯識五位的道次第。《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在《成唯識論》中將之簡稱為《集論》)共被《成唯識論》引用了16次,由此可知此論在聖 玄奘菩薩心中的分量。

又,世親菩薩在《攝大乘論釋》卷6解說《大乘經莊嚴論》的五個頌偈時,也提到了大乘修行的五個道次第:

如是五頌,總略義者,謂第一頌顯「資糧道」,第二初半顯「加行道」,後半第三顯於「見道」,第四一頌顯於「修道」,第五一頌顯「究竟道」。[11]

這意思是:

這五個頌偈,略說佛道整體之道次第的義理︰所謂第一頌是顯示「資糧道」,第二頌的前半部分是顯示「加行道」,第三頌的後半部分是顯示「見道」,第四頌是顯示「修道」,第五頌是顯示「究竟道」。

世親菩薩清楚說明了「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究竟道」五個道次第,同於聖 無著菩薩所說。當知聖 無著菩薩是聆聽、記錄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所說之佛法根本論《瑜伽師地論》,後來即與世親菩薩遍造諸論,賢昆仲俱闡揚唯識正理。後有當來賢劫千佛之一的 護法菩薩為大眾演說《瑜伽師地論》所蘊含的深義,並為世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造《釋》,來闡釋唯識妙義。當聖 玄奘菩薩取經西行,涵泳咀嚼諸論真義之後,於是造作《成唯識論》。因此,大乘唯識的五個道次第,和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說的「唯識五位」必然合轍。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說:

何謂悟入唯識五位?

一、資糧位,謂修大乘順解脫分。

二、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

三、通達位,謂諸菩薩所住見道。

四、修習位,謂諸菩薩所住修道。

五、究竟位,謂住無上正等菩提。[12]

其中唯有這第三位通達位與聖 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所說名稱不同,然實質內涵相同,此由後文論述即可明白。

資糧位順解脫分與加行位順決擇分

唯識五位之第一位是「資糧位」,如 彌勒菩薩於《瑜伽師地論》卷70說:

積集無量「順解脫分」廣大善根,能令當來相續成熟。[13]

菩薩要「積集」無量「順解脫分」廣大善根,這稱為「積集」菩薩資糧。彌勒菩薩於《瑜伽師地論》卷45〈菩提分品 172〉宣演:

 云何菩薩菩提資糧?當知如是菩提資糧略有二種:一者福德資糧,二者智慧資糧,……又,此福德智慧資糧,菩薩於初無數大劫所修習者,應知名「下」;若於第二無數大劫所修習者,應知名「中」;若於第三無數大劫所修習者,應知名「上」。 [14]

這意思是:

什麼是菩薩的菩提資糧呢?當知這菩提資糧大略有兩種:第一種是福德資糧,第二種是智慧資糧。……又,這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在佛道中的第一大阿僧祇劫(第一無數大劫所修習積集的,應知稱為「下」;在佛道中的第二大阿僧祇劫第二無數大劫所修習積集的,應知稱為「中」;在佛道中的第三大阿僧祇劫第三無數大劫所修習積集的,應知稱為「上」。

唯識五位中的「資糧位」主要在積集大乘菩提見道所需資糧,此即積集「大乘順解脫分善根資糧」;菩薩見道所應當具備之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遠勝於二乘順解脫分善根。大乘相應的福慧資糧是每一個位階的菩薩都應當積集的,不光是在唯識五位中的「資糧位」要積集,而是一直到究竟成佛前,此三大阿僧祇劫中,都必須不斷積集福德、修集智慧,如是修集至於福慧究竟圓滿的佛地。

 

[1]  釋印順華雨集在佛教教典發展史所見起初如來藏是如來藏」;後來,與心性本淨說相合成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遲一些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相合而有如來藏藏識心」,楞伽經》。正聞出版社20146月修訂版一刷117

[2]  釋印順,《華雨集):對於有真我、真心模樣的如來藏,瑜伽學系以為是不顯了說為誘引計我外道的方便說清淨真如無差別」,解說如來藏,如大乘莊嚴經論》(卷三)〈菩提品〉,攝大乘論釋》(卷五)〈所知相分〉,《楞伽經》(卷二)。正聞出版社,20146月修訂版一刷,頁117

[3]  釋印順,《華雨集》():唯識學說……在佛教思想史上,這無疑是後期大乘佛法」,比一部分如來藏經,還要遲一些。不過,這一系的根本論—瑜伽師地論》,申明三乘法義,推重雜阿含經》為佛法根本如〈攝事分〉),與說一切有系—有部與經部有關;以生滅的虛妄分別識為染淨所依,不妨說離佛法不遠,判屬始教。正聞出版社,20146月修訂版一刷,頁14

[4]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

[5]《大正藏》冊31,頁14,中28-1

[6]《大正藏》冊31,頁14,下1-3

[7]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

[8]《大正藏》冊31,頁4,上7-8

[9]《大正藏》冊43,頁229,中24-26

[10]《大正藏》冊31,頁682,中19-20

[11]《大正藏》冊31,頁354,中2-5

[12]《大正藏》冊31,頁48,中11-15

[13]《大正藏》冊30,頁689,上11-12

[14]《大正藏》冊31,頁539,中20-27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