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7099270_3097274900370104_2508379228990190752_o.jpg

 

連載十八~1)

   證悟菩薩值遇善知識護念,入七住不退,非真見道即可入地

琅琊閣的抨擊:《菩薩瓔珞本業經》與其他經論有別的是,此經將七住位判為不退位—於大乘菩薩道不會退轉,但還不是證位。唯識經論都將初地定為不退轉位。[1]

辨正大乘菩薩第七住位是不退心住當六住位滿心菩薩般若正觀現在前,證知法界實相即此心如來藏本自妙明,由現觀此心體性清淨無作、無為、無所得,於是安忍而轉依於此真如心無所得的清淨性,即入第七住位於《大方廣佛華嚴經》說此位菩薩聽聞有佛無佛、有法無法、有菩薩無菩薩……時,心皆無退轉 [2],故《大方廣佛華嚴經》說明十住位之第七住位是名不退住[3],這全然符合《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的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如何琅琊閣卻於此「不退位」大做文章而說《菩薩瓔珞本業經》與其他經論有別

明說第七住位是不退住位」、「不退轉位」的經典所在多有,例如在實叉難陀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譯本中,說第七住是不退住」、「不退轉菩薩[4];在佛馱跋陀羅大方廣佛華嚴經》譯本中同樣說第七住名不退菩薩摩訶薩不退轉住、是不退真佛子[5];在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開示菩薩十住法門[6] 亦宣說第七住是不退住位;楞嚴經也說第七住為不退住專說三賢位之十住位的經典佛說菩薩十住經》說第七住是阿惟越致菩薩法住[7](「阿惟越致不退轉的意思;又《佛說菩薩本業經》說第七住是不退住」、「不退轉住[8]。如是眾經都一致宣說三賢位的第七住位是不退心住不退住、不退轉住,與《菩薩瓔珞本業經》從來無別為何琅琊閣及張志成等卻來質疑「《菩薩瓔珞本業經》與其他經論有別的是,此經將七住位判為不退位」,如此扭曲事實?

師父 平實導師更清楚告訴大眾:「七住位、初地、八地」皆是不退轉,各別稱為「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有如是名義及層次上的差別。因此「七住位」雖遠遠不及「初地、八地」,然猶是經典中所說「不退」,如何琅琊閣可嫌棄七住位之不退住位,而將其摒除於「不退」之外?

又,琅琊閣張志成說《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般若正觀現在前」時所入的第七住位於大乘菩薩道不會退轉,但還不是證位;然此說悖理,欲入第七住位者必須親證真如心已,方能使「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安住不退方能轉入第七住,以是當知第七住就是證位,已實證般若理體而真見道故;若實證已,竟然還扭曲為非實證,則是頭上安頭而欲再覓頭上之頭為自己真正的頭,豈非心行顛倒?而 如來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7〈法界品 4〉宣示說:出世般若波羅蜜多,能如實見,故名為證。[9]

「般若波羅蜜多本是出過世間一切之實相法,能如實見」「般若波羅蜜多就是親證般若理體法界實相,即「入證位」;因此,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即是親證,即頓現觀自內證,即真見道自內證,即中國禪宗祖師的明心證悟頓悟如何琅琊閣可詆毀 如來聖教而說這還不是證位?試問,他還能在自己的頭上再找到另一顆頭嗎?

又,由 世尊所開示二種見道可知,入地前之入見道須有頓現觀、漸現觀前後次第成就;故必於三賢位中,先取證實相般若─證真如,此即《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般若波羅蜜般若實相正觀現在前」,即 世尊所說頓現觀證真如時即是般若正觀現前,意即於現量如實見不受五蘊世間所繫縛、本來自在解脫的出世般若波羅蜜多心體,如實見即是證,無須另行創造新的「證」。再由此「自內證、最勝義、緣總相」故,即知此是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開示的真見道,即禪宗所說的「見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開悟明心。如何有人卻來毀謗 如來說的頓現觀,妄說但還不是證位

   親證第一義諦即親證阿賴耶識—非不證心體而只證法性

琅琊閣對《菩薩瓔珞本業經》的抨擊是:

從上經文,很清楚可看出,般若正觀的對境是第一義諦,所以般若正觀又名第一義諦觀。第一義諦即是勝義諦(《成唯識論》中的第四勝義—勝義勝義),也就是是「真如」。[10]

琅琊閣又說:

經文說,初地之前的般若正觀是「相似第一義諦觀」,初地才真正進入「真中道第一義諦觀」,才是真正的現觀、現證真如,即真見道。

以進入七住位的般若正觀只是相似第一義諦觀,並非現觀、現證真如,所以尚未進入真見道,還在「勝解行位」。[11]

辨正:般若波羅蜜正觀即是證真如,如前已說,此「正觀」即是「現觀」即是「現量如實見」「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即是「現證般若實相」─「慧眼見真如心體、現證真如」。依第一義諦而現前正確的審諦觀察即名「正觀」,即大乘學子於初始(菩薩道上第一次親證真如,即入七住位。證真如只是發起根本無分別智,名為真見道,還不具後得無分別智不是修完非安立諦的相見道位之後才證真如,琅琊閣張先生自創佛法遮障自己,亦必然遮障於他,可謂於己於他皆無所益。

又更當說這「第一義諦」的意旨,第一義諦就是如來藏,如《佛說不增不減經》說:

甚深義者即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是眾生界,眾生界者即是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是法身。[12]

這意思是:

甚深義就是第一義諦,第一義諦就是眾生界,眾生界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法身。

第一義諦就是法界實相的真實道理就是眾生界如來藏心法身。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闡述法身時說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真如就是法身,法身就是真如,也就是第八識心即此第一義諦就是第八識如來藏,即是真如又,此真如心能生諸法,即《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2所闡述「如來藏妙明淨心能現萬法色心(覺知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真如心)所現[13],此即如來藏,諸法唯由此真如心所生所顯故。又如《大方廣佛華嚴經》說心、佛及眾生,三者無差別,此即顯明眾生因地的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就是將來佛地的無垢識心體,無二無別亦即第八識阿賴耶識即是如來藏,即此真如心。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8說:一真如心,名不動地。[14] 不動地即是八地八地菩薩之第八識已捨阿賴耶名斷盡執藏分段生死種之阿賴耶性,從此於解脫道已是無功用行(解脫道所應修應證已具足圓滿故,解脫道的一切修行對八地菩薩都不再有任何功用)無分別智任運相續而不暫斷,不再有任何一法可以動轉其心故稱一真如心所謂真實不虛能生萬法者,於一切境相如如不動清淨自性從無變易;此真如本妙明淨心,恆亙三世,本來無生無滅無始來離六塵分別而不動其心奈何因地含藏七轉識相應諸煩惱種子故說自性清淨心而為煩惱污染;至八地菩薩位,煩惱障所攝習氣種子隨眠已俱盡無餘(七地滿心以下諸聖位菩薩尚保留最後一分思惑不斷,以得潤未來後有;七地滿心斷盡三界愛所攝一切習氣種子隨眠,方得轉進八地;八地以上菩薩仍有變易生死未斷盡故,能隨願於三界中受生),故 如來特別說此八地為「一真如心」。「真如性」於八地菩薩位更得顯發,乃至八地滿心位純無相觀任運恆起,於「相」於「土」自在任運變化而不須加行,亦即於變現相土之一切修道,對此菩薩俱無功用,已得任運自在變現故;如是體、性、相、用無不合稱,故名一真如心

又,當知 如來於《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2闡釋第一義諦如來藏時說: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15] 

疏解經文大意如下:

(一切未悟之人)殊不能知這些有生有滅、有去有來的蘊處界諸法,都是如來藏常住妙明真心之如如不動而任運周遍圓滿的妙真如性所成就。

第八識如來藏常住妙明心體本無生滅學人找到此無生滅心,即是「明心」而證真如;現象界一切諸法之生滅都是由如來藏藉緣所生所滅,即是由此如來藏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流注生滅。此如來藏妙真如心有出生諸法的真如法性,也有自身本自無作無為之清淨真實性與如如性,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說:法性真如、三世真如不相違逆[16]染淨真如即生死、涅槃真如,生死、涅槃真如即一切法真如[17]即依真如心故,有種種法性,故有三世、生死、涅槃、一切法,此皆真如心所生所顯,故說「一切法真如、三世真如、涅槃真如」。即此真如心、真如性、真如相、真如用,依唯識最究竟義,此真如即是第一義諦唯識,即唯識心、唯識性、唯識相、唯識用,以明「體、性、相、用」之理,皆歸一心,即唯識真義。

然琅琊閣卻別說 「大乘見道不是親證第八識心體,而是親證真如法性」 這是外於第八識而求證真如,成為心外求法者,嚴重違背 如來聖教。再來舉證聖 玄奘菩薩的弟子窺基菩薩是如何記錄聖 玄奘菩薩所說,《成唯識論述記》卷2說:

即心空理,真如是心;心性淨者,真實性故;《勝鬘經》中具說此義。[18]

疏解述文大意如下:

這就是此空性心具二空體性之正理,真如是此空性心所顯,故此空性心亦稱為真如心;所謂心性清淨者,即是說此空性心具真實如如之真實體性,不與人我執及法我執相應,故本來清淨(一切諸法則無有此本自清淨、真實的自性可說;得依匯歸真如心,方可說諸法本自清淨、真實、無生);在《勝鬘經》中已分明具說此義理。

具有真實而如如之體性者必定是不生不滅之心體真如理或體性必定依附於此心體才能顯現故說真如是心」,亦即真如常住法第八識心王真實如如之體性,是第八識心體運行時所顯之法相,第八識也就是真如心」,所以聖教中有時即以真如指稱第八識!此真如心體性清淨具真實如如而能生萬法的自體性—真如性依唯識正理說唯有第八識才能含藏種子流注生滅種子而成就諸法生滅的現行此真實心第八識阿賴耶識即如來藏如《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此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19] 大乘入楞伽經5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客塵所染而為不淨。[20] 此如來藏即藏識—阿賴耶識(「阿賴耶譯曰」),譯名亦有「阿梨耶識」,如《入楞伽經》卷7說: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21] 世尊已如是於諸經中明說第一義諦就是如來藏心,乃至《楞嚴經》說八處徵心(或說九處徵心。詳見 平實導師之《楞嚴經講記》)以辨明覺知心的來處從如來藏中藉種種因緣而出生;禪門親證的涅槃妙心即是此心,窺基菩薩引述聖 玄奘菩薩說唯識性和唯識相都歸於此心,一切大乘經典都是在演說這法界實相心—真如心」。然琅琊閣卻自創了外於第八識心的琅琊閣真如說此離識而有的想像中才有的真如法性才是大乘見道親證之標的,非以第八識心體為本,屬於心外求法的外道,自是嚴重違背第一義諦,本非佛法。

又,當知勝義既說真如,由 世尊於《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時解說了七真如,即可明瞭七真如及所函蓋的一切諸法,有哪一法可在第八識勝義真如之外?《成唯識論》所說的四種勝義諦皆為第一義諦所含攝,皆攝歸真如自體乃至含攝所行境界故,由「體、性、相、用」說萬法唯識—唯第八識故(萬法唯八識心王和合運作而出生,然前七識皆為第八識所生,故一切法皆攝歸於第八識第八識即是萬法的根源。因此,如來在《楞嚴經》開示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如來藏妙真如性,何曾有一法在第一義諦真如心之外?今琅琊閣及張志成等人說「外於第八識有真如可證」,正是《成唯識論》中所破的「離識有別自性」,真是心外求法的佛門外道。(待續)

 

[1]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

[2]《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6〈十住品 15〉:佛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大正藏》冊10,頁85,上14-17

[3]《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6〈十住品 15:「菩薩住有十種,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當說、今說。何者為十?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大正藏》冊10,頁84,上20-24

[4]《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6〈十住品 15:「菩薩住有十種……何者為十?所謂……不退住……云何為菩薩不退住?……第七不退轉菩薩……《大正藏》冊10,頁8420-8727

[5]《大方廣佛華嚴經》卷8菩薩十住品 11菩薩摩訶薩十住行……何等為十?……七名不退……何等是菩薩摩訶薩不退轉住?……第七不退真佛子……」《大正藏》冊9,頁44429-448,中12

[6]《大方廣總持寶光明經》1:「菩薩十住法門……云何說菩薩十住法行?所謂……七、不退住……《大正藏》冊10,頁886,中14

[7]《佛說菩薩十住經》卷1有十住菩薩功德……何等為十?……七住,何等為阿惟越致菩薩法住者?大正藏1045722

[8]《佛說菩薩本業經》卷1〈十地品 3〉:欲求佛者,有十地住……何等為十?……第七不退……何謂不退轉?《大正藏》冊10,頁449-450,下13-9

[9]《大正藏》冊7,頁929,下10-11

[10]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擷取日期:2021/3/28

[11]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他也說:蕭導師引用的《菩薩瓔珞本業經》經文,其說法與其他經典相符,並不能證明真見道為七住位。其中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蕭導師解讀「正觀」為「現觀、現證、證悟」空性或真如。事實上,此段經文之前後語境,表示此經判定「真見道」是在初地位,進入七住之「般若正觀」只是「相似觀慧」,並非是現觀慧或現證慧,如同唯識經論所判的「勝解行位」,還不是見道。

[12]《大正藏》冊16,頁467,上17-19

[13]《大正藏》冊19,頁110,下22

[14]《大正藏》冊19,頁142,下17

[15]《大正藏》冊19,頁114,上23-24

[16]《大正藏》冊7,頁937,下10

[17]《大正藏》冊7,頁937,下14-15

[18]《大正藏》冊43,頁308,上8-9

[19]《大正藏》冊12,頁222,中23-24

[20]《大乘入楞伽經》卷5〈剎那品 6《大正藏》冊16,頁619,下27-28

[21]《入楞伽經》卷7〈佛性品 11《大正藏》冊16,頁556,中29-1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正覺般若信箱 :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空谷跫音圖片2.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