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23-中)
③ 彌勒大士開示見道之攝在第五現觀的內容
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說:「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以及)第五少分。」[5] 即大乘真見道包含在這第四現觀「現觀智諦現觀」中,攝屬於第四現觀的少分,即證悟明心的真見道是屬於第四現觀所攝;至於大乘相見道則是包含了第四現觀「現觀智諦現觀」的其他部分—相見道之非安立諦三品心,以及包含了第五現觀「現觀邊智諦現觀」的少分—相見道之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之現觀。至於何謂「現觀邊智諦現觀」?彌勒大士在《瑜伽師地論》卷55說:
云何名為「現觀邊智諦現觀」?謂此現觀後所得智,名「現觀邊智」;當知此智第三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如其次第,於一一諦二種智生,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如是依前現觀起已,於下上諸諦中二二智生,是名「現觀邊智諦現觀」。此中,前智遣假法緣故,是無分別;後智隨逐假法緣故,是有分別。又前智於依止中,能斷「見斷煩惱隨眠」;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更不復起。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6]
這意思是:
什麼是名為第五現觀「現觀邊智諦現觀」?所謂從第四現觀後所得的智慧—在後得無分別智之後再發起的智慧,名為「現觀邊智」。當知這智慧是必須由當初第三心無間,從真見道生起根本無分別智、總相智作為基石,開始作七真如等真如別相的觀行,非安立諦三品心才能次第現前,由於真如總相與真如別相三品心的親證,要經過第四「現觀智諦現觀」後,此安立諦第五「現觀邊智諦現觀」方現在前;此乃緣於先世已曾見道的智慧,於曾經所觀察的下地(欲界地)、上二地(色界地、無色界地)及二種(下、上二地)增上(指緣於先世智而能增上之,故能作更深廣的觀察。此即顯示十六品心並非一世可以成就)之安立諦境地,發起類似法智、類智,此為世俗諦智慧所含攝,通於世間、出世間,以依於真如作觀故,這是緣於真如出世間智後的所得智慧。如四聖諦之次第,於苦、集、滅、道聖諦的一一聖諦都依真如作觀而有二種智慧出生,謂「安忍於可欲樂而無所欲樂之智」以及「現觀聖諦而心得決定之智」。如是依前所現觀起此二種智慧,於下、上二地諸聖諦中各有二種忍二種智的出生—「法智忍與類智忍」以及「法智與類智」,此是名為「現觀邊智諦現觀」。於此之中,當知前一智慧(忍可欲樂智,即法智忍與類智忍,此智忍乃是依非安立諦三品心增上而有)是遣除假法緣心故,是「無分別」;後智(現觀決定智,即法智與類智,此智乃隨逐假法而觀行故屬於安立諦)則是隨逐假法而觀行之所緣心故,此則為「有分別」。又前之忍可欲樂智於依止真如中,能斷「見道所應斷的煩惱隨眠」;後現觀決定智再行思惟所緣的蘊處界等相的緣故,能令所斷三界愛隨眠永遠不復生起。又前之忍可欲樂智能使菩薩趣向「修道」中的「出世間斷道」,第二種的現觀決定智則能進趣一切「世間、出世間之斷道」。
由此可知,彌勒菩薩所說的「見道」攝屬於「現觀智諦現觀」及部分「現觀邊智諦現觀」,包含了聖 玄奘菩薩所說「真見道」及「相見道」非安立諦三品心、安立諦大乘四聖諦之現觀;即見道通達位的現觀函蓋真見道與相見道,須於第四現觀之「現觀智諦現觀」親證真如總相以及觀修真如別相而圓滿非安立諦三品心之後,再修第五現觀之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的「現觀邊智諦現觀」初分,如是第四、第五現觀次第分明。
意謂大乘真見道唯能親證、勝解真如勝義諦的總相,於總相之外的七真如等真如別相三品心尚未親證,無力斷除三品心相應的所知障分別隨眠;此時尚未親證第五「現觀邊智諦現觀」初分的大乘四聖諦世俗諦之十六品心等,無可斷除見道所應斷之煩惱障相應的分別習氣種子隨眠,不可能發起聖性;自無真見道即能入地之理。(若是未離胎昧之聖位菩薩來此人間,則有無師智,不由他教自能證悟;又若有正教導的聖典在,彼由此熏聞往世曾證的見道完整次第,隨文入觀,即能發起止觀諸功德,一段時日即得回復聖位。然若是尚未具足如是觀行之三賢位菩薩,如何自說無須相見道之「緣先世智」的熏習、修行,而可滿足「見道究竟」—善達法界,而狂言真見道之一悟即得入地?)
④ 真見道位不能含攝相見道位之道理
至於窺基菩薩誤會「真見道」可函蓋「相見道」,乃至琅琊閣以為「真見道有真實的證斷,相見道則無」,然這都非聖 玄奘菩薩之意:
1. 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7]—前面的「真見道」攝持「根本無分別智」的親證,後來再有的「相見道」則是依於前真見道所得的根本無分別智而生起,故由前真見道的智慧來支持「後得無分別智」;前真見道的智慧所緣狹小,後相見道的智慧所緣廣大,有如是先後次第及所緣差別,亦有不同的智慧成就,因此「真見道」位不能含攝「相見道」位。
2. 從以總相或別相為所緣可知,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開示「以真見道不別緣故」[8]—即真見道不緣於別相,只緣於真如的總相;此即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說「別總建立,名相見道」[9]—相見道是「別於『總相』」來作建立。因此,「真見道」既然不能涉及「總相」之外的各種真如別相,又如何圓滿見道位而入初地?
3. 從第四現觀的二種內容之次第可知,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卷9說:「四、現觀智諦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諦)根本、後得無分別智。」[10] 第四現觀「現觀智諦現觀」,有真見道所證的根本無分別智,也有相見道三品心所證的後得無分別智。因此,只有「真見道」尚且無法圓滿第四現觀,何況能證入第五現觀之大乘四聖諦十六心、九心?又如何入地?
4. 再由第四、第五現觀之次第可知,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開示:「五、現觀邊智諦現觀,謂現觀智諦現觀後,諸緣安立(諦)世、出世智。」[11] 如前所說,第五現觀「現觀邊智諦現觀」是在第四現觀「現觀智諦現觀」之後,即在真見道之根本無分別智現觀後,亦在相見道非安立諦三品心之後得無分別智現觀後,因為所緣真如非安立諦皆屬於第四現觀,然後再緣於安立諦大乘四聖諦於三界所觀相見道安立諦十六心、九心,此即第五現觀。因此,真見道既然尚未親證第五現觀,甚至連第四現觀都尚未具足,即顯示真見道無法滿足相見道所證而入聖位。
由於真見道位的開悟般若已經非常困難,乃至相見道位之後得智發起圓滿而入聖位,古來可說難得其人,是故聖 無著菩薩有時也一語帶過,如《攝大乘論本》卷中說:「菩薩悟入唯識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極喜地。」[12] 此即「先證入唯識性,再證入唯識相」,即聖 玄奘菩薩說「悟入唯識相、性」[13]—「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14],有此二種悟入圓滿的緣故,再發起增上意樂,方得進入初地極喜地中;張志成豈能主張單憑真見道的粗淺智慧,亦尚未觀修十六品心而無解脫道四果或至少頂品三果的實證,便可入地?何況他尚未具有真見道的智慧。(待續)
[5] 《大正藏》冊31,頁50,上11-12。
[6] 《大正藏》冊30,頁606,上6-18。
[7]《大正藏》冊31,頁50,中16-17。
[8]《大正藏》冊31,頁50,上19-20。
[9]《大正藏》冊31,頁50,上17-18。
[10]《大正藏》冊31,頁50,下8-9。
[11]《大正藏》冊31,頁50,下9-10。
[12]《大正藏》冊31,頁143,上20-21。
[13]《成唯識論》卷9,《大正藏》冊31,頁48,中20。
[14]《成唯識論》卷9,《大正藏》冊31,頁50,中14-15。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