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二十三)上
九、《瑜伽師地論》以及唯識諸論開示見道
本節詳列 彌勒大士與聖 無著菩薩對「見道」的開示,以作為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真見道、相見道」之對照。在此先略述聖 玄奘菩薩所說的重點:「真見道=親證真如總相」,「相見道=親證真如別相=非安立諦三品心+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因為要在相見道的末後位觀行安立諦完成後,才能具足觀行清淨真如、正行真如故。又,「非安立諦三品心=內遣有情假緣智+內遣諸法假緣智+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安立諦十六品心=觀行大乘四聖諦」。單這相見道最後的安立諦觀行完成證得阿羅漢果,張先生再修十大劫以後也不可得,何況能於幾個剎那間完成真見道、相見道而得通達入地,豈非癡人說夢?
- ① 彌勒大士開示見道是頓還是漸?
彌勒菩薩於《瑜伽師地論》卷58解說「見道究竟」是「非安立諦」以及「安立諦」,二者皆必須成就:
問:昇「見道」聖者智行有何相?由幾心故「見道」究竟?云何當捨「見所斷」惑?「頓」耶?「漸」耶?
答:昇見道者所有智行「遠離眾相」,爾時聖智雖緣於苦,然於苦事不起分別,謂此為苦、取相而轉;如於苦諦,於集、滅、道亦復如是。爾時,即於先「世俗智」所觀諦中,一切想相皆得解脫,絕戲論智,但於其義緣「真如理」「離相」而轉。其於爾時智行如是。
建立「見道」由二道理:一、廣布聖教道理,有戲論建立;二、內證勝義道理,離戲論建立。依初建立增上力故,說法智品有四種心,種類智品亦有四心,隨爾所時八種心轉,即爾所時總說名一無間所入純奢摩他所顯之心,如是總說有九種心,見道究竟。隨爾所時如所施設苦諦之相了別究竟,即爾所時說名一心。第二建立增上力故說有一心,謂唯依一證真如智相應心類,見道究竟;此中亦有奢摩他道,如前應知。[1]
疏解論文大意是:
問:昇入此大乘「見道位」的聖者其智行有何種相貌?是由幾種心的成就而可說「見道位」究竟?為何在此「見道位」要斷捨這「見道所應斷」的二障諸惑?究竟這見道是「頓」悟的現觀呢?還是「漸」修的現觀呢?
答:昇入見道位的菩薩,他所有的智慧觀行遠離世間一切眾相,這時依於所證的聖智(根本無分別智),雖緣於諸苦的境界相,然於諸苦之事更不起分別,亦即不分別及取著這苦的法相而隨之運轉;於苦聖諦如是,於集聖諦、滅聖諦、道聖諦也是如此。這時,即於先前所證二乘菩提的「世俗智」所觀聖諦中,一切想相皆得解脫,有絕諸戲論的智慧,於其正義唯緣於「真如理」,故得以「遠離世間一切諸戲論相」而運轉。他於這時的智慧所行境界如是。
建立「見道」是由於二種道理:一、廣布聖教的道理,有戲論分別相的方便建立,即安立諦、世俗諦;二、自內證勝義的道理,離一切戲論建立,即真如勝義諦。依最初建立的「廣布聖教道理」之增上力的緣故,說所施設的四聖諦觀行中,各別聖諦都有相應的「法智」品故,依四聖諦總計有四種心(亦即苦法智、集法智、滅法智、道法智四種心),而於「種類智」品而言,總計也有四種心(亦即苦類智、集類智、滅類智、道類智),隨這時合計的八種心運轉,即這時有八個觀心而皆相應於同一個止心,合共九品心,故總說名「一無間所入純然決定不動搖—奢摩他(止)—所顯示的心」,如是依「止、觀」總說,合「八心觀、一心止」,共有九心,名為「見道究竟」。隨這時於所施設的苦聖諦之法相已了別究竟,通達有情之生老病死等諸苦相乃是真如心藉緣變現諸法所施設,即於這時說名為「一心」。(此即大乘四聖諦的觀行,是依真如而於諸法戲論分別相作觀,方便建立為安立諦、世俗諦,故稱「有戲論建立」。)依第二建立的「內證勝義道理」之增上力的緣故說有「一心」,這就是說唯有依於此一證真如智所相應的諸心品類,即是七真如的觀行具足圓滿,如是為見道究竟;此中亦有「止」—奢摩他道,如前所說應當明瞭。
彌勒菩薩此處所施設的問題,與 世尊於《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所說相同,即所問:「入見道」是「『頓』現觀」還是「『漸』現觀」?答案已經很清楚,彌勒菩薩所說的「見道」內涵,顯示出須有「『頓』現觀」與「『漸』現觀」二種。
聖 彌勒菩薩說「大乘見道」的圓滿具足,還要有大乘四聖諦之親證,並且依於後得無分別智而遠離諸法之分別相,不同於二乘「世俗諦」唯對蘊處界法作觀行之世俗諦理,大乘須同時依真如勝義諦理,緣於諸相而離於一切諸相觀行各種不同境界中的真如。若依安立諦四聖諦之一一聖諦作觀,則同於聖 玄奘菩薩所說的苦、集、滅、道聖諦之每一聖諦各有四心—「法智忍、法智、類智忍、類智」,共計十六心。至於依廣布聖教的道理,從止觀來說,合併這「忍、智」則唯有「法智、類智」二品之別,合四聖諦來說則共有八心在「觀」而同歸一「止」,故「止」唯有一心,此即止、觀合共九心。這就是聖 玄奘菩薩所說「相見道」安立諦十六心、依止觀則說有九心的道理。若依自內證勝義道理,真如離一切戲論境界,非安立諦三品心一切咸歸此證真如之智慧相應,全部攝歸真如心而與真如心平等平等,則說「一心見道究竟」。
因此,法無異說,這相見道還是要依聖 玄奘菩薩所說的斷除煩惱障、所知障之分別隨眠,真見道時只得真如總相智,並無法斷盡此二障分別隨眠。琅琊閣、張志成不知此理,卻說「分別二障種子在真見道時已經斷除了」,又說「真見道時已斷除異生性障」;他的說法都嚴重違背了 世尊於《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所說「頓現觀、漸現觀」的開示正理,即違背了 彌勒菩薩於《瑜伽師地論》此處所說「見道」須親證大乘四聖諦九心的教誨,也違背了聖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所說真見道之後的相見道中須斷除二障分別隨眠的正理。俱皆違背,所說無義,不但誤導眾生,自身所修亦復不成。
彌勒菩薩說「唯依一證真如智相應心類,見道究竟;此中亦有奢摩他道,如前應知」,此「如前應知」是指 彌勒菩薩於《瑜伽師地論》卷55所說的六現觀之第四現觀與第五現觀。由於這第四現觀之前是屬於加行位,此第四現觀則必然包含了親證真如心體與法性之真見道(必須親證真如心體方得般若正觀現前故),也包含了真見道之後的相見道非安立諦三品心,因為這些內涵都是「現觀智諦現觀」所攝。
- ② 彌勒大士開示見道之第四現觀
當知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卷55說大乘佛菩提道的第四現觀—現觀智諦現觀,函蓋了「見道位」中的「非安立諦」三品心:
云何名為第四現觀?謂於加行道中先集資糧極圓滿故,又善方便磨瑩心故,從世間順決擇分邊際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軟品見道所斷煩惱麁重;從此無間,第二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道所斷煩惱麁重;從此無間,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麁重。
又此現觀即是見道,亦名雙運道;此中雖有「毘鉢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雙運合立三心,以於一剎那中「止、觀」俱可得故,當知此諸心唯緣「非安立諦境」。又,前二心法智相應,第三心類智相應。
又,即由此心勢力故,於「苦」等安立諦中,有第二現觀位清淨無礙苦等智生;當知依此智故,「苦、集、滅、道」智得成立。即「前三心」并「止觀品」,能證見斷煩惱寂滅,能得永滅一切煩惱及所依事出世間道,是名「現觀智諦現觀」。[2]
這意思是:
為何名為第四現觀呢?這是說於加行道中,因為先已於資糧道修集資糧極為圓滿的緣故,又善於隨順解脫分之方便來磨瑩此心的緣故,便能圓滿四加行而從世間順決擇分之最後邊際善根的心心無間之中,有最初的「內遣緣於『有情假』的智慧」成就(因於親證真如心體而心心無間皆無懷疑故,能現觀「有情皆是假緣而成之法、乃真如心藉緣所生」而發起般若智慧,復因轉依真如之無我無所得為方便而向內遣除這個智慧,歸於真如心的「無智亦無得」境界),能除去見道所應斷的軟品煩惱粗重;之後再從此智慧心心無間,則有第二品的「內遣緣於『諸法假』的智慧」成就,能除大乘見道所斷中品煩惱粗重;又再從此智慧心心無間,有第三品「遍遣緣於『一切有情諸法假』的智慧」成就,能除見道所應斷的一切煩惱粗重。(如是三品心出生,即非安立諦三品心。)
又此三品心的現觀即是大乘見道所攝,止觀雙具也稱為「雙運道」;這其中雖然有「毘缽舍那(觀)」品三心,以及「奢摩他(止)」品三心,然而由於「止、觀」雙運(止與觀共同運行)和合而安立名為「三心」,以於一剎那中「止、觀」都可以同時並存的緣故,當知此時止觀諸心唯有緣於「非安立諦真如境地」。又,「前二品心」是法智相應,「第三品心」是類智相應。
,即由此止觀三品心勢力的緣故,方能於「苦」聖諦等安立諦中,有第二現觀位(以第四現觀的非安立諦三品心為第一現觀位,其後緣於大乘安立諦的現觀則為第二現觀位,此乃第五現觀所攝)清淨無礙的苦聖諦等智慧出生;當知依此三品心智慧的緣故,這「苦、集、滅、道」大乘四聖諦智乃得以成立。即「前三品心」合併大乘四聖諦安立諦的「止觀品」,乃能證得見道所應斷證的煩惱寂滅果,能得永滅見道所攝一切煩惱及證得後世所依五蘊永滅的出世間道,以上所說非安立諦總名為「現觀智諦現觀」。
相見道「非安立諦三品心」為此第四現觀所攝,彌勒菩薩清楚宣說這三品心能次第斷除「軟品、中品、一切」「見道所斷(見道所應斷)」的煩惱粗重,而且由於這三品心的諦現觀是屬見道位所攝,故說「此現觀即是見道」,此即聖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卷9所說的「相見道親證非安立諦三品心」。
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9說「此(真見道)中二空二障頓證頓斷,由意樂力有堪能故」[3],此「頓證頓斷」即是 世尊於《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所說之「頓現觀」;而「非安立諦」三品心的現觀,根本論說「此現觀即是見道」,即是《成唯識論》所說「相見道」的現觀,是漸次完成的現觀,而非真見道心心無間的剎那間成就的「頓現觀」,即是 世尊於《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所說之「漸現觀」,是須「漸次、久時」修學而得親證的「現觀」,是須歷經多劫並有佛菩薩、善知識攝受之下方可完成,絕非張志成說的真見道時幾個剎那便可完成的。
又由於親證真如心及非安立諦三品心的止觀勢力故,能依所證的真如智而了知這清淨無礙的真如心乃是苦集滅道諸法之本際,故能現觀真如心在運行四聖諦等諸法時之真實性與如如性,於是後得無分別智轉轉深廣,依此而得有七真如中之四聖諦真如之親證,即此非安立諦七真如之現觀亦含攝在此第四現觀—現觀智諦現觀中。聖 玄奘菩薩演說相見道時,則以非安立諦三品心為重,於此七真如之四聖諦真如則是留待解說相見道之安立諦時方說;然學人本來就應先了別及觀行七真如,須先完成相見道所攝非安立諦的現觀而取證應有的實相智慧,並依安立諦的觀行完成而發起聖性時,方得以發起初分無生法忍故,因此於非安立諦後須再依安立諦十六心、九心的觀行來取證解脫果。
而安立諦之觀行,就是得依《成唯識論》所說,苦諦之觀行先由「觀三界苦諦真如」開始,再依真如觀下地(欲界地)及上二地(色界地、無色界地)苦諦諸法,次第完成苦法智忍乃至苦類智等四心;其後觀「三界集諦真如、三界滅諦真如、三界道諦真如」亦然。這即說明真見道後欲求入地而觀安立諦四聖諦前,應先觀行非安立諦之四聖諦真如,即必須先成就苦諦真如乃至道諦真如的觀行,亦即《解深密經》所說「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淨真如、正行真如」[4],此亦是《瑜伽師地論》在此所說的第四現觀所攝。
而成就此第四現觀之後,方可引發相見道位最後應修學的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之現觀,此即六現觀中的第五「現觀邊智諦現觀」所攝。然於此第四現觀中,在親證真如的真見道之後,最迫切需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卻是非安立諦三品心的修學,因為想要入地者都必須先具足這三品心的智慧,所知障之見所斷的修證才算完成。非安立諦三品心現觀的圓滿及如實轉依,主要是為成就初分無生法忍,建立入地所需的智慧;而安立諦十六品心及九品心的觀行,主要則在於斷見所攝煩惱障分別隨眠而發起聖性,故特別從四聖諦之角度來說;因此,依聖 玄奘菩薩的證量高度判斷,宜等到宣演安立諦的修學內涵時,再來說明「三界苦諦真如」乃至「三界道諦真如」,此即《成唯識論》之立論,以教導學人於進入安立諦之觀修前應先完成此四聖諦清淨無礙真如之現觀,以為發起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修學之根本,即是煩惱障見所斷的修學而生起解脫道取證阿羅漢果,滅除大乘所攝異生性;因此《成唯識論》於闡釋相見道非安立諦時,便不特別先舉說四聖諦真如;然如此處所說,猶然非無。(待續)
[1]《大正藏》冊30,頁624,下28-頁625,上16。
[2]《大正藏》冊30,頁605,下17-頁606,上5。
[3] 《大正藏》冊31,頁50,上10-11。
[4]《解深密經》卷3〈分別瑜伽品 第6〉:「四者安立真如,謂我所說諸苦聖諦;五者邪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集聖諦;六者清淨真如,謂我所說諸滅聖諦;七者正行真如,謂我所說諸道聖諦。」《大正藏》冊16,頁699,下22-25。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