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7099270_3097274900370104_2508379228990190752_o.jpg

  若入地再親證阿賴耶識,即成修道位才要明心之大過失

當琅琊閣族群說必須入地的聖者才能觀察第八阿賴耶識的體性,又說見道時不是要親證第八阿賴耶識,而且說見道即是入地,又說證真如者不能現觀阿賴耶識;綜合上說,其意思是:見道證真如而入地後,因為還沒有找到第八阿賴耶識,所以要再來找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然後找到了,再來好好觀察阿賴耶識心體的體性。然這樣產生絕大的錯謬:

一者,這變成了任何修學大乘法的人,皆須先親證真如(法性)而且隨即入地,之後再於修道位中找尋第八阿賴耶識明心;然則:如果不是聖位菩薩,就不能實證禪宗明心之法?須是已入聖位的菩薩才能明心?當知大乘聖位菩薩早已超過禪宗祖師的三關(亦有菩薩眼見佛性的重關要遲至九地滿心方證,然地前必過牢關),禪宗三關之修證最多僅能抵達聖位,如何變成了要先抵達聖位之後再來親證禪宗所說的明心?殊不知古來中國真悟禪宗祖師已入聖位者少矣!(縱使古來有祖師登聖,甚至已在大波羅蜜多的第三大阿僧祇劫中,也是以往即已入聖位,本非依禪宗門庭施設可至。)當知這明心本是見道位的事,如何在琅琊閣族中就變成入地後修道位的事?這第一個錯謬即是見道、修道次第顛倒!

二者,禪宗破初參「明心」一事本屬於三賢位之真見道位,如何琅琊閣族說見道位尚未明心,「已在修道位的入地聖者」必須進求明心?莫非以為「見道不是明心」「見道明心」如果琅琊閣族認為明心不屬於見道,即是毀謗窺基大師所闡釋聖 玄奘菩薩的開示:識性、識相,皆不離心[1] 當知既然真見道是親證唯識性,即不得離開這第八識「心」顯然琅琊閣族所說的「琅琊閣真見道」是大妄語,因其堅持見道不是找到阿賴耶識心,顯然其意是「見道明心」,即違背經教及聖 玄奘菩薩論中所說之至理。

如果琅琊閣族轉而認為「見道=明心」,那又為何有「真見道親證真如識性時,不必親證第八阿賴耶識」之惡見?而且,《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能出生諸法者即是真實心,唯有常住的真實心體能集藏、含藏諸法種子,才能有諸法種子剎那流注生滅而有諸法現起,證明上引《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真如」即是第八阿賴耶識心,唯有第八識心方能出生蘊處界入等諸法故;若依唯識經教,《大乘入楞伽經》已說藏識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2]此第八阿賴耶識即是真如心;又有窺基大師所引述聖 玄奘菩薩開示「真如是心」之至理;如是教證理證在在證明真見道即是明心,琅琊閣族為何要生起惡念來否定「見道=明心」呢?是故張志成等所指責「蕭導師不讀經論」的說法,只能返歸於他自己承受。

唯識即說第八識之真實功德,非諸轉識有此真實義

(1)  即使今天依阿賴耶識一心含攝八識而將「真如亦是識之實性」解作「真如是八個識的真實體性」,亦當猶如「一切法真如」此本意是說真如心為「一切法所依」,《大乘阿毘達磨契經所說阿賴耶識心體是一切法等依;同理,因七轉識由第八識所生,故說七轉識咸皆攝歸這唯一真識第八阿賴耶識,以第八阿賴耶識為七轉識背後的實相心故方便說攝歸阿賴耶識的七轉識也是以真實如如性為真實體性至於第八阿賴耶識本來就是本住法,自體真實,這真如性就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自性。所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一切法真如無為法真如有為法真如……因為這一切法中所顯示的真如相都攝歸第八阿賴耶識,此即唯識性唯識相之勝義,非諸轉識有如是義

(2)  當琅琊閣張志成諷刺師父 平實導師所說「第八識是無分別心」時,他這麼說:既然前五識、五俱意識、定中意識、離念靈知心都是「無分別心」,那麼,其實不必那麼辛苦,你只要當下「轉依」前五識、五俱意識、定中意識、離念靈知心的「無分別」性,就可以獲得明心的功德了。[3] 顯然他除了不懂「無分別心」外,也不解「非諸轉識有如是義」,他更沒有接受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所說「入見道是證解阿賴耶識」的唯識正義。

當知這「前五識、五俱意識、定中意識、離念靈知心」皆攝屬於識陰,而此諸轉識只要現行位就必定相應於五遍行之想」心所,即不離了知與分別,世尊說想亦是知故;雖然入於二禪以上等至位時可以滅除五識,還是有意識心住於定境法塵如師父 平實導師依《六度集經》之不復由耳目鼻口出入」及「心處在內[4] 而啟發,示現證得二禪然師父 平實導師開示此禪定境界非為明心禪悟見道之事如何琅琊閣張志成將這定中的意識心之「無分別」來與「無分別心」相提並論?且定境中仍有「法塵」境界,意識心猶然落在法塵分別影事中,如何說為「無分別」?由此顯見張志成等落入意識或識陰六識境界中而不自知,實屬凡夫之人,亦未入菩薩十住之習種性中,仍須多劫修集十信位諸法始得入於住位故。

(3)  如來在《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1開示這「定中猶觸法塵的覺知心,非實相心」之道理: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5] 意思是說:「縱使你可以滅盡一切緣於五塵境上的見聞覺知,耳目口鼻身五入皆無,意識也不再返觀自己,然而這還是內守於定中法塵的境界,這樣還是落在意識心上。如來接著又說:我非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6] 意即如來我並非是斥責你所執取的覺知心轉識不是心,但是你應該對於心的真實義好好地深入詳細揣摩,因為這有分別的覺知心畢竟與你的真心不同亦可說如來我並非是斥責你說的分別心是遠離你的如來藏真心當知一切法皆為如來藏心所生然而你並沒有探究到這一切法的根源—到底如來藏真心何在?如果離開了一切六塵,連定中法塵分別影事都能離開而具有離於六塵覺知的分別性這樣的心即非轉識心如來我說這就是你的真心—如來藏心。」如來再說: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7]「如果你所認定的心體祂的分別性是離開六塵就無有真正的自體性而不能存在的,這即是必須依於六塵才能存在及分別的心當知這心就是依於眼前的六塵才能現起而有分別性的那就猶如光影等事一樣沒有真實體性這就是六識的虛妄體性故此諸轉識非你的真心。」如來再總結開示: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8] 如來說你所認定的見聞覺知心是必須依於六塵才能存在及分別的,你以為這緣於六塵或定中法塵而有分別性的覺知心就是你的真心,然而諸塵本非常住法當它們變動滅去時你所認取的自心就如同龜毛或兔角般不可能存在了樣你的法身豈非同於斷滅那又有誰能修證無生法忍?」

(4)  這第八識的「分別性、非分別性、無分別性」不是琅琊閣張志成所知道的,當他認定了第八識能分別六塵,顢頇率性地大言沒有任何經論說「第八識不了別六塵」[9]即大大地牴觸《楞嚴經》等大乘經教所說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必定離於六塵的分別性,否則即不可能是無覆無記性的清淨心而琅琊閣張志成所認取的第八識既然是落在六塵的分別心則必定還是轉識所攝,非是聖教所開顯的真實第八識本與「證悟明心」無關。即使彼等自說在定境中無念、無分別六塵的心就是第八識,然而這個心沒有堪能於六塵外存在,又如何會有六塵之外的分別性可得?其實仍是耽著於法塵分別影事之意識心,還是一樣落在轉識境界中,從來不是真心如來藏。不知張志成可還記得《維摩詰經》說: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10] 又說: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11] 真正的法即是第八阿賴耶識,不可謂離第八識仍有法故;而第八識諸入不會,所以說「不會是菩提」,當然是不會分別六塵的心,想來張先生都已忘光光了。

此外,既然張志成自謂懂得《成唯識論》,那麼《成唯識論》卷9此實有十,而說六者,應知後四第六所攝;開為十者,第六唯攝無分別智,後四皆是後得智攝,緣世俗故。[12] 說入地後的十度波羅蜜多中,第六般若度攝無分別智,後四度則屬後得無分別智所攝,是藉後得無分別智來攝取世俗諸法的緣故;然而無分別智的所證是第八識而說為無分別,當知第八識是無分別心故。又說外門修學六度波羅蜜多時,於修學第六度而證般若時即是證真如,證真如時即是現觀第八阿賴耶識的真如法性故,由此故說第六般若度攝無分別智,此亦證明第八識是無分別性,否則無分別的智慧從何而來?

又,《成唯識論》卷10如阿賴耶亦緣俗故,緣真如故是無分別緣餘境故,後得智攝其體是一,隨用分二。了俗由證真,故說為後得。[13] 是說阿賴耶識亦有所緣,即是緣於內六塵以外的世俗諸法;然而證真如者當然能緣於真如,方為證真如,這真如即是阿賴耶識的真實如如法性,當知即是無分別性,這也證明阿賴耶識於六塵境界都無分別,而仍然緣於六塵外的諸多世俗法,絕非張先生臆想猜測之所能知。

此外《成唯識論》卷8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14]《成唯識論》卷9則說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15] 又說: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16] 如是,前真見道是根本無分別智所攝,而真見道是證真如,真如是阿賴耶識由無分別而顯示出來的法性,表示阿賴耶識即是有從來不分別六塵、於六塵如如不動的自性。但張志成卻說阿賴耶識能分別五塵或六塵,顯然他是把在根塵相觸中現起了別六塵的眼識乃至意識當作就是阿賴耶識心體,也就是把表面的海浪當作就是深不可測的大海,這樣的人即是沒有親證阿賴耶識者,顯見他被印證當時所生起的智慧,由於缺乏實際深入參究觀行,因此對於當時在善知識幫助下的所證,心中存疑無法心得決定,以致時日久之而忘失了,當然得要寫懺悔文懺悔之前的未悟言悟;但卻不可以因為自己現在無法觀察阿賴耶識,就認定別人也都跟自己一樣無法觀察。譬如自己未進食而飢餓,不等於別人也會跟自己一樣不進食而飢餓。所以回歸經中、論中所說,第八識對六塵的無分別性,是一切親證第八識者的現觀,所見皆同,唯是張先生不知罷了。

(5)  而且世尊說確實是有真如如來藏真心的《楞嚴經》說得很清楚,如來藏是心,稱「如來藏心」,且又稱此如來藏心為寶覺圓明真妙淨心[17],又說妙圓明無作本心[18]又說如來藏本妙圓心[19]如來更說有漏世界的一切眾生都有此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20],此即大方廣佛華嚴經所說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21] 如來於楞嚴經2又說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都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一切浮塵」「其性真為妙覺明體[22],亦即一切法全數攝歸到這無生無滅的如來藏心以如來藏有妙真如性功德常住,能生諸法的功能差別為一切法所依之心體,此即「一切法等依」的第八識心

(6)   今天既然琅琊閣張志成也多次舉說《楞嚴經》,應該仍相信這如來藏有妙真如性,而這妙真如性猶是如來藏的自性,如來藏就是《楞嚴經》九處徵心所要找到的真心,即是《楞嚴經》說的「法身」;由此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能有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等諸法功能的出現,這些諸法都是因為如來藏本來自性清淨而能生萬法的體性妙真如性而得出現,即本具妙真如性的如來藏心是本住法、無漏法,具足自在之功德法,這才是「法身諸經中也說如來藏即是阿賴耶識此識之妙真如性極其廣大,從其自身自體自心之清淨性、無為性、無作性、真實性、如如性,到能出生萬法的妙功德性,如是無為、有為諸法一切含攝其中,所以如來藏心體具有真實空之無為,以及真實不空的無量有為功德,這一切功德都歸於此真心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真如心體,絕非世間誤解者如張志成等人單方面以為的「有為、無為、有為VS無為[23],更何況是根本無法信受這大乘真實常恆不變心體之人!

(7)   琅琊閣、張志成更將「真如」限縮為只是一想像中的法性。如他說:

不易定義,真正的真心只能說是佛的第八阿陀那識無垢識及其所含之無漏種性質永不變易且可無窮相續地出生現行八識四智;一類相續可方便說為《楞嚴》中之「不生滅」《成論》中還是屬於無漏有為生滅之「識相」(依他起,與之並行之恒常不變易生滅之無為法「真如」圓成實),此時是處在離煩惱障、所知障客塵煩惱之狀態[24]

既然琅琊閣張志成想深入大乘法他也提到《楞嚴經》,就應當好好閱讀當知《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4佛陀對 富樓那尊者開示說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25]佛說富樓那你和一切眾生也都是如此你們的『寶覺真心』都是各各圓滿。」富樓那稟白 佛陀說: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26]富樓那說:「我和如來的寶覺圓明真妙淨心』同樣無二無別一樣圓滿……。」
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
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27] 這是 佛陀對 阿難尊者的開示:「阿難!你們應當知道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生死相續世世不斷,皆是由於不知各自本有常住真心本來自性清淨的光明心體,因此落入種種虛妄想之中因為這些想法虛妄而不真實,所以才有無始來的生死輪轉。」是故《楞嚴經》底下便開始這徵心找此「常住真心的問答琅琊閣張志成如何全然無視《楞嚴經》的開示?如何自說「真心」只能是「佛的第八阿陀那識無垢識」?真心是因地便真,永遠是同一心體阿賴耶識,只是所含藏的種子於因地、果地有別罷了,不是唯有佛地才真,所以《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4世尊開示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28] 因地所證悟的心與果地覺悟成佛時的心同是第八識,只是心體所含藏的種子有淨與不淨的差別,無垢識心體仍是因地的阿賴耶識心體只是一切種子究竟清淨之後改名「無垢識」而成果地覺的第八識。當知一切眾生因地都各自有這本住法如來藏,自性真實如如,且此心體第八識是常存不變,故稱為真、如因此《大乘入楞伽經》說顯示阿賴耶,殊勝之『藏識』;離於能所取,我說為『真如』[29],《華嚴經》說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30],即說明了這真實心體常恆不變之法界至理。琅琊閣、張志成之所以落入學術界見樹不見林的窘境,都因崇尚文字研究,嚼文字穀而不懂舂炊,所以落入思想中而遠離實證的義學,反而來與實證的賢聖所說義學抗衡,是故處處自相矛盾、句句敗闕而不自知。

(8)   當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78一切有情皆如來藏[31]《大乘入楞伽經》卷2圓成自性如來藏心,《入楞伽經》卷7阿梨耶識者,名如來藏」[32],《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如來藏自性清淨」[33]、「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34]這一切有情本有的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阿梨耶識,就是《楞嚴經》所說「常住真心」,這如來藏阿賴耶識之圓成自性就是《楞嚴經》說寶覺真心各各圓滿,這如來藏阿賴耶識之「自性清淨」就是《楞嚴經》說真妙淨心清淨本然周遍法界[35],這如來藏阿賴耶識之「自性涅槃」就是《楞嚴經》說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36]。琅琊閣張志成如何否定這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是常住不壞心體,誣衊此「真心」是生滅心呢?(待續)

[1]《成唯識論述記》卷1,《大正藏》冊43,頁229,中24-25。

[2]《大乘入楞伽經》卷6,《大正藏》冊16,頁626,上15。

[3]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第八識的不了別六塵是「無分別」?〉。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421044

[4]《六度集經》卷7〈禪度無極章 第5〉:「第一之禪,十惡退,五善進。何謂十惡?眼樂色,耳音、鼻香、口味、身好,并上五蓋,謂之十惡。何謂五善?一計、二念、三愛、四樂、五曰一心,斯五善處內。第二之禪,不計、不念,制心內觀,善行在內,不復由耳目鼻口出入,善惡二行不復相干,心處在內,唯有歡喜也。」(《大正藏》冊3,頁39,下18-24)二禪「不復由耳目鼻口(身)出入」即比前五惡退更進一步,不令五入之意思,即是說斷除前五識,六識只有剩存一識,不共俱五識,即經文「心處在內」的意思,此時「五入」俱無,不同於初禪還可有「耳目身」等諸入。又,「一識」之意旨,亦有 鳩摩羅什大師所譯《禪法要解》卷上:「欲界六識相應樂,名為喜根亦名樂根;初禪四識相應樂,名為樂根亦名喜根;二禪意識相應樂受,名為喜根。」(《大正藏》冊15,頁289,中21-24)此中分別於欲界、初禪、二禪說「六識、四識、意識」,由二禪唯說「意識」即知五識悉斷。又,《禪法要解》卷上說:「二禪中雖一識攝。」(《大正藏》冊15,頁290,上7)更足明徵。聖 龍樹菩薩亦於《大智度論》卷17〈釋初品中禪波羅蜜 第28〉說二禪之「入一識處」之道理:「是故除覺觀,得入一識處;內心清淨故,定生得喜樂,得入此二禪,喜勇心大悅!」(《大正藏》冊25,頁185,下13-15)

[5]《大正藏》冊19,頁109,上10-11。

[6]《大正藏》冊19,頁109,上11-13。

[7]《大正藏》冊19,頁109,上13-14。

[8]《大正藏》冊19,頁109,上14-15。

[9]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第八識的不了別六塵是「無分別」?〉

[10]《維摩詰所說經》卷中〈不思議品 第6〉,《大正藏》冊14,頁546,上23-24。

[11]《維摩詰所說經》卷上〈菩薩品 第4〉,《大正藏》冊14,頁542,下2。

[12]《大正藏》冊31,頁52,上4-6。

[13]《大正藏》冊31,頁56,下10-12。

[14]《大正藏》冊31,頁46,中28-29。

[15]《大正藏》冊31,頁50,中14-15。

[16]《大正藏》冊31,頁50,中16-17。

[17]《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4:「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大正藏》冊19,頁121,中4-5。

[18]《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大正藏》冊19,頁147,上7。

[19]《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4,《大正藏》冊19,頁121,上8。

[20]《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9:「佛告阿難及諸大眾:『汝等當知:有漏世界十二類生,本覺妙明覺圓心體,與十方佛無二無別。』」《大正藏》冊19,頁147,中4-6。

[21]《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9〈夜摩宮中偈讚品 第20〉,《大正藏》冊10,頁102,上23。

[22]《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2:「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大正藏》冊19,頁114,上19-24。

[23]   琅琊閣,〈《我的菩提路》(五之四十五):張志成—有為(現象)VS無為(法性)〉。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42315676-%E3%80%8A%E6%88%91%E7%9A%84%E8%8F%A9%E6%8F%90%E8%B7%AF%E3%80%8B%EF%BC%88%E4%BA%94%E4%B9%8B%E5%9B%9B%E5%8D%81%E4%BA%94%EF%BC%89%EF%BC%9A%E5%BC%B5%E5%BF%97%E6%88%90%E2%80%94%E2%80%94

[24]   琅琊閣,〈好文共賞:太虛大師的《阿陀那識論》〉。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84739

[25]《大正藏》冊19,頁121,上29-中1。

[26]《大正藏》冊19,頁121,中4-5。

[27]《大正藏》冊19,頁106,下27-29。

[28]《大正藏》冊19,頁122,上28-中3。

[29]《大乘入楞伽經》卷6,《大正藏》冊16,頁626,上14-15。

[30]《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0,《大正藏》冊9,頁465,下29。

[31]《大正藏》冊7,頁990,中3-4。

[32]《入楞伽經》卷7〈佛性品 第11〉,《大正藏》冊16,頁556,中29-下1。

[33]《大正藏》冊16,頁598,上4-5。

[34]《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一切佛語心品 第2〉,《大正藏》冊16,頁489,中6。

[35]《大正藏》冊19,頁117,下9。

[36]《大正藏》冊19,頁108,下5-6。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