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三十一)
(9) 眾生因地本有此「常住真心」—「真妙淨心」—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其自體無漏無作、真實如如之清淨涅槃體性永不變易,以此第八識心體無始本來如是,法身功德本來如是;以第八識自體本來具足萬法功德,因地時所含藏的七轉識種以及七轉識相應諸心所種、業種、無明等,尚未究竟清淨故猶能熏修、變異,然此第八識自體之無漏種非能熏能修而從無變異,非至佛地方有、方生,如是佛地無漏無盡、無失無得之恆沙功德一切有情本有、從來無缺。此常住心體如來藏第八阿賴耶識從來離於能取與所取,此心體本身真實而如如之自性從無變異之時,即《成唯識論》說阿羅漢「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1]—由於阿羅漢斷除了煩惱纏縛(煩惱障現行)的緣故,所以說他捨了阿賴耶性,其第八識心體即永遠失去了這「阿賴耶」名,然非說他能捨此「一切第八識體」—包含這第八識心體以及這第八識自體本有的無漏法種都永無能捨。聖 玄奘菩薩為了強調此事,《成唯識論》中說了四次「捨阿賴耶名」、一次「失阿賴耶名」,都說只有捨第八識之「阿賴耶識」的名字,這第八識心體以及自體所本有的無漏法種從來無失;如是若不依 如來開示而稱為「真心」,當稱為何心?此第八識心體既是本有,「生」從何處?「生」尚無存,何「滅」之有?哪能說第八識阿賴耶「識體」是「生滅」?琅琊閣、張志成不解大乘佛法本住道理,卻來依文解義,以第八阿賴耶識流注生滅諸法相即認作此心是「生滅心」?如是者縱令百處徵心、盡情為說,以其深執邪見故,終畢竟不得佛法。
(10) 至於第八識所含藏的阿賴耶之體性以及異熟之體性都是可以斷除、捨棄的,如《成唯識論》卷3:「此[阿賴耶]識無始,恒轉如流,乃至何位當究竟捨?阿羅漢位方究竟捨。」[2]、「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3] 意思是說這個第八阿賴耶識從無始以來就如是恆常運轉一切三界生死種子令諸法生住異滅,種子的流注猶如瀑流、剎那剎那生滅不已,此識至於何修行階位時可以捨此阿賴耶之體性?答:二乘人至於阿羅漢位可捨,已斷分段生死故;大乘菩薩入地時能捨而不捨,已斷盡煩惱障之現行而故意起惑潤生故,又於地後分分進斷習氣種子隨眠,至七地滿心位究竟捨離阿賴耶性,已斷盡一切三界愛所攝之習氣種子隨眠故。然因為有凡夫、愚人不解此說,聖 玄奘菩薩才要如前說,是「由斯永失阿賴耶名,說之為捨;非捨一切第八識體」—這第八識心體以及自體本有一切無漏法種功德從來無失。又,為令大眾清楚因地時這第八識含藏有「可滅、可壞、可捨」的染汙種子功能差別,亦非與識體全然無關,故聖 玄奘菩薩說「由斯永捨阿賴耶名,故說不成阿賴耶識」[4]、「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捨」,如是阿賴耶性、異熟性皆可捨棄無餘,然「第八識心體以及自體本有無量無數無漏法種功德」從來無失,亦永不棄捐。
(11) 從「體、性、相、用」來說,「性、相、用」皆攝歸於「體」,依「體」而說有「法性、體性」之「性」。因為《成唯識論》解釋了「真如」與「真如無為」,琅琊閣、張志成只好先隨著《成唯識論》所說:一、他們主張的「真如」必須是「識體」的「真實體性、法性」,二、他們也被迫承認「真如無為法(性)」是「所顯法」;也就是他們所說的「真如」須依「識體」而有、而存在,而且這「識體」如果是生滅法的話,所論及的「真如」便是生滅法,不存在「真實、如如」的體性,不可稱為「真、如」,這可從《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說「性是真實、遠離顛倒,性不變異,故稱『真如』」[5] 得知。即「識體的體性」是「真實如如之體性」,所以稱為「真如」,不是琅琊閣、張志成自己從「識體」割裂出另一個「真如(法性)」,然後自己再扭曲《成唯識論》,自說這「真如」所依附的「識體」是「生滅法」。如果照他這樣亂說,這「識體」的本質法性就不是真如了,則聖 玄奘菩薩哪會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識體之實性=真如法性」?
(12) 當知既然「真如是識體的真實性」,所以說「『真如法性』依附於『識體』而有」之說法也並非完全精確,以「真如法性」從來不是可切割、獨立在識體外的法,故應說為「識體之法性、識體之真如法性、識體之真如實性」,亦即必須回歸到「識體」而說,這才真正顯示這「真實性、如如性」之「識體」就是唯識諸經所說的第八識,於眾生因地說為第八阿賴耶識心體,離此之外,法界中更無真實「識體」可說;因此,聖 玄奘菩薩才要為大眾剖析這「入見道」之標的從來不是在說「轉識」—「七轉識」。因為這「七轉識」都是被出生之法、生滅之法,哪裡有真實、如如不變異之體性—真如法性?前七識各自之自體本無真實之法性,真實法性尚且無有,況且可說如如不變?七轉識如何說自有真如法性?聖 玄奘菩薩知道有惡說法的無救者會扭曲這「識之實性」而刻意將「識」解釋成「八個識都有真實性」,完全不理會「真實唯識」是在特別點出這第八阿賴耶識,而非說七轉識有此真實道理,於是聖 玄奘菩薩就補上「非諸轉識有如是義」,強調七轉識從無這「真實唯識」—唯第八識—之勝義。
(13) 聖 玄奘菩薩在《成唯識論》卷2至卷4中說明阿賴耶識時,舉了非常多的理證、教證,說「彼心即是此第八識」說了三次之多,說「彼識即是此第八識」一樣是三次,乃至其他說明阿賴耶識即是根本識第八識的開示;例舉如次 [6]:
1.「應知即是此第八識,極成意識不如是故」—「應該知道這即是在說第八識,意識從不成就如是道理的緣故」。
2.「又契經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蘆束,俱時而轉。』若無此識,彼識自體不應有故。……故彼識言,顯第八識」—「又契經中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如是二法展轉相依,譬如蘆束,俱時而轉。』如果沒有名色所依的這個第八識,『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所指的『識』自體就不應該有的緣故。……因此這個與名色更互為緣的識,就是在顯明這第八識」。
3.「此等無量大乘經中,皆別說有此第八識」—「如是等無量無數的大乘經典中,皆別說有此第八識」。
4.「謂由有此第八識故,執持一切順流轉法,令諸有情流轉生死」—「這是說由於有此第八識的緣故,祂執持著一切順生死流轉之法種,使得諸有情流轉生死」。
5.「謂由有此第八識故,執持一切順還滅法,令修行者證得涅槃」—「這是說由於有此第八識的緣故,祂執持著一切順還滅門的法種,使得修行三乘菩提者能證得涅槃」。
6.「謂大眾部《阿笈摩》中,密意說『此名根本識』,是眼識等所依止故」—「這是說大眾部《阿笈摩》聖典中密意說此『阿賴耶識名為根本識』,是眼識等諸轉識之所依止」。
7.「唯此恒遍,為三有因」—「唯有此阿賴耶識恆常遍及一切處、一切界,為三界諸有之生因」。
8.「故應信有能持種心,依之建立染淨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識」—「因此應當相信有一個能持種的常住心,依此持種心而得以建立一切染淨因果,這持種心就是第八識」。
9.「由是恒有真異熟心,彼心即是此第八識」—「由是可知恆時皆有一真實的異熟心,能酬償業種遍及法界,變化有情一切身心、現異熟生,這個能成就諸異熟生與異熟果的真異熟心就是這第八識」。
10.「既異熟識是勝食性,彼識即是此第八識」—「既然這真異熟識是殊勝的食性,於一切時都無間斷,能令身心得以滋長維繫,這個殊勝之食性的異熟識就是這第八識」。
11.「若無此識住滅定者,不離身識不應有故」—「若無這第八識住於入滅盡定(滅受想定)者身中,則不離身的識就不應存在,便不符合契經所說正理(以滅受想定中,六識俱滅故)」。
12.「故契經言不離身者,彼識即是此第八識」—「所以契經所說滅盡定中有不離色身的識,所說的識就是這第八識」。
13.「若無此識持煩惱種,界地往還,無染心後,諸煩惱起,皆應無因」—「如果沒有這個第八識執持煩惱法種,眾生於三界諸地往返流轉生死中,在無染心的境地之後,又會再生起諸煩惱,都應是無因而生」。
14.「若無此識持世出世清淨道種,異類心後起彼淨法,皆應無因」—「如果沒有此第八識執持世間、出世間清淨道之法種,有情斷除異類心之後生起世出世間諸清淨法,都應是無因而生」。
如是第八阿賴耶識功德殊勝難以譬喻,皆無「轉識」可置喙之處,如何有愚人如張志成者閒話否定第八阿賴耶識心體,以為這常恆遍及諸法的心體是生滅心?
(14) 當知「生滅法≠真如」,唯有將諸法攝歸這第八識「識體」時,從識體現起諸法的這個實相才可說是「真如」;因此,《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三界諸法真如、貪瞋癡真如」,不是因為這些生滅法是真如法性,不是說這些生滅法是本自真如,不是說這些生滅法有真如之真實性,而是依「流注生滅這些法」的「真實識體」來說「真如」—將這些生滅法與染汙法都攝歸到這「真實識體」時,一切法皆為這「真實識體」所含藏的功能差別,在一切法的運行過程中都可觀見「真如」行相,一切法的生住異滅並不影響識體自身原有的真如法性,是故依此「識體」法性本自真實永不變異,稱為「真如」,故稱「三界諸法真如、貪瞋癡真如」。由此可知,法界中人人都有一真實「識體」本自「常恆不變」,作為一切染淨諸法之所依而且永不改易其真實如如之識性,故稱「真如」—即「真如心」(即窺基大師所說「真如是心」);這「真如心」本來就是第八識,因此說「唯識」(一切有情各有八識,非離諸識實有色等),難道還可說為「唯七轉識」嗎?當知究竟成佛是「一切種智」圓滿,這「一切種」就是「一切種子」,含藏「一切種子」的心識稱為「一切種子識」,這可是「第八阿賴耶識」啊!
常住「識體」的真實如如性是「真如」,如果琅琊閣、張志成卻來主張說這「識體」本身是生滅,即是無常,便非聖 玄奘大師所說的「常如其性」;無常者即非「真實」、非「如如」,就不能施設「真如」之名;這樣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之所依都被琅琊閣、張志成說成是生滅無常虛妄法時,如何可再施設名為「真如」?
(15) 本來八個識中,前七轉識都是剎那生滅不住的,沒有一個真實之常,然愚人在主張「八個識都當作是生滅心」的同時,卻又將《成唯識論》所說「真如亦是識之實性」當作是「真如是八個識的真實性」,之後更籠罩人說這生滅識最後會「出現無垢識體」而成佛;但既然八個識都是生滅性與染汙性,則生滅性的可壞之法不可能出生未來久遠劫後的不生滅性的無垢識,染汙性的不淨法不可能出生未來久遠劫後的清淨法無垢識,未曾聞三世諸佛說過生滅法可以出生不生滅法故,亦未曾聞三世諸佛說過染汙法可以出生清淨法故。這琅琊閣、張志成從不接受聖 玄奘菩薩說的「第八識心體」只有更換名字—捨棄了染汙性的「阿賴耶性」與變異性的「異熟性」,最後四智圓明成佛之真實道理。如果按照琅琊閣、張志成的說法,第八識因地是阿賴耶識、是生滅法,即此第八識不論如何捨法,最後成為無垢識時,依其邏輯這無垢識心體還是有生之法,成了「本無今有」,還是有生,有生則必有滅;若說本來就有,卻又是從他立論的這生滅之第八識而來,如何還說「不生滅」?顯示張先生是個不懂因明或是不懂邏輯的愚人。
即使琅琊閣、張志成要說:「這第八識本來是生滅,然因為修行菩薩道,所以就有此法出現,即我說的『無垢識』,祂便不再生滅。」然此說仍有問題,無論這「琅琊閣無垢識」說是「出現」還是「出生」,並非由原有的第八阿賴耶識改名而有,結果還是「本無今有」,仍然是「有生之法」,將來一個時節因緣還是會滅,如何說有永不生滅的「琅琊閣無垢識」?
(16) 若琅琊閣、張志成再繼續救說:「這第八識有一部分是阿賴耶性,有一部分是異熟性,這些都可以滅,因此滅後,剩下不滅的,就是這無垢識。」既然這樣,「琅琊閣無垢識」之「不滅性」是依於滅阿賴耶性、異熟性而得以現起,然而不滅的豈非依舊是第八阿賴耶識心體?所以他自設的「不滅性無垢識」本無真實,如何強說這「琅琊閣無垢識」是不滅?「琅琊閣無垢識」既是因緣有的依他起法,還是一樣有生滅,這「不滅性」只是施設,還是「本無今有」,將來仍然會滅。既然他主張的「琅琊閣無垢識」將來必定會滅,這樣成就的「琅琊閣如來」就是生滅之法,這如何可說是佛法的「如來」呢? (待續)
[1]《成唯識論》卷3,《大正藏》冊31,頁13,下5-6。
[2]《大正藏》冊31,頁13,上19-20。
[3]《大正藏》冊31,頁13,下25-26。
[4]《成唯識論》卷3,《大正藏》冊31,頁13,中10-11。
[5]《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第六分法性品 第6〉,《大正藏》冊7,頁937,中29-下1。
[6] 參見:《成唯識論》卷2-4,《大正藏》冊31,頁5-23。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