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如來看多了世間愚人難有因緣可知道這空性真義,便在《中阿含經》直接以至教量說「如來是梵」[1]、「梵是如來」[2],即對這些佛門外道說你們所認為「能出生萬法」的「梵、梵天、梵我、神梵」—其實都是在說「如來」,唯有「如來」才是「能出生萬法」者;要惡人將一切的指責指向 如來,以令他們羞慚知道閉嘴,不再毀謗 如來宣說的能出生萬法的實相真如心體,不再惡意將實相心體說為「梵我」;然這是娑婆世界,因此有的惡人即使面對 世尊的告誡和憐憫,他一樣繼續地謗說「如來藏不是常恒不變」。
張志成不信如來藏經典,而他要辯解的話都已被 如來事先在第一轉法輪阿含時所演說的法駁斥了,如阿含部的《央掘魔羅經》直說如來藏「常恒不變」;即使今天張志成想要反對第八識本識,也被 世尊於《中阿含經》說有「如來所依識」—如來即以本識為所依體而駁斥了。張志成將何去何從?
(6) 對世間色界天、梵天的天人來說,他們認為自身「常、恒、不變易」,但事實並非如此,他們還是在輪迴生死之中;如《雜阿含經》卷44說:「有一梵天住梵天上,起如是邪見言:『此處常、恒、不變易,純一出離,未曾見有來至此處,況復有過此上者?』」[3] 如來即現身天界示教利喜去教化他。
又,如《長阿含經》卷14說生到梵天的第一位天人生起不如理作意想:「我於此處是梵、大梵,我自然有,無能造我者。」[4]「梵我」即由此而起,想結合此梵天更殊勝、更能主宰的「大梵」以為「自我」;他們不知「自心如來」第八識的真實義,當他們清楚了「自心如來」能現萬法,知道無論他們能否生到梵天,這「自心如來」猶然常恒不變,他們就無須再追逐「梵我」,這「自心如來」才是他們真正的「真我」,他們應向 如來學法。
這就是為何 佛陀要將當時佛世普遍大眾以為的「常恒不變、能生萬法」的「梵(我)、梵天、大梵、梵我、神梵」都方便以「如來是梵、梵是如來」來攝歸「如來」,同時又訶責世間「梵(我)、梵天、大梵、梵我、神梵」的道理;此即《蛇喻經》的真實道理。由此可知,如來有種種教化方便,說「我、無我、真我」時是如此,說「梵(我)、梵天、大梵、梵我、神梵、如來是梵、梵是如來」時亦然。
(7) 當如來藏因為「常恒不變」,被張志成嫌棄說「有梵我論的味道」時,他卻又主張自己所虛構幻想、根本無法獨立存在的「琅琊閣真如」法性是「常恒不變」,為何他就可以接受而不說這是「有梵我論的味道」?說穿了,他之所作所為不過藉以詆毀師父 平實導師,所謂「琅琊閣真如」的說法只是截取《成唯識論》中的文字執言取義來扭曲大乘真如,他哪肯真正相信自己隨意編造的「真如」是「常恒不變」;墮在外道斷滅見者何曾起過真如「常恒不變」之想!
- (8) 總結:雖然【佛陀明確破斥永恆存在、恆常不變的「梵我」並不存在】,然【佛陀明確宣說有一永恆存在、恆常不變的「涅槃如來藏」存在】。並非沒有外道以為的永恆的「梵我」,就表示沒有永恆的出世間涅槃法;當知沒有永恆的世間法,這與永恆的出世間法本無關連。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有數之法,不是世間生住異滅之法,非世間積聚之法,如何能說【永恆存在、恆常不變的世間「梵我」並不存在】時,就得一起否定這世出世間之真實法?當知三乘菩提皆說涅槃,涅槃不生不滅、真實清涼,即是「永恆存在、恆常不變」,如何可說這【永恆存在、恆常不變的「涅槃」並不存在】?若張志成勉強接受有涅槃,卻又堅持說涅槃中無有實際、無有一法,那阿羅漢身壞命終滅盡諸世間有,此出世間涅槃也與阿羅漢無絲毫之關聯,則佛世的焰摩迦說「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應無過失,為何會被認定是大惡邪見?且都在北傳《阿含經》與南傳《尼柯耶》出現呢?為何還須 舍利弗尊者出面教導改正焰摩迦的錯謬見解呢?因此,當張志成由【佛陀明確破斥永恆存在、恆常不變的「梵我」並不存在】,轉來鋪陳他自身的惡邪見:【張志成明確認定永恆存在、恆常不變的「涅槃實際、出世間實際法」並不存在】時,只能說這是斷滅見者在思想上的執取,從來與佛法義學的實證無關,難以救挽!
⑨ 諸法實相即阿賴耶識出生諸法,實相即第八識
琅琊閣張志成說:【大乘法斷我、法二執,所以是在一切現象(包括五蘊)上,看到其真實相狀—又名「諸法實性」、「空性」、「法性」、「真如」。】[5]
辨正:
上來已說,《成唯識論》引《阿毘達磨契經》說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等依」—一切法依自心第八識而有,一切法依自心第八識而住,依此自心說諸法之法相有生住異滅,即由此自心性地藉緣流出一切諸法;「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這一切世間、出世間法都是由於此第八阿賴耶識方有、方得。因此,當張志成自己意識思惟想像「在一切現象(包括五蘊)上,看到其真實相狀」時,仍是在分別現象上而不曾涉及實相,不清楚真見道的自內證是在實相上見的道理,遠離佛法大道。張先生的說法、作法就和當年王陽明要從一大片竹林去看出(參悟出)這竹子(諸法)真實的面相(諸法實相)的作法是一樣的,最後畢竟徒勞無功、一事無成。這就是不知 如來世尊已說大乘入見道是「自內證」,不是專注緣於外法去找個「琅琊閣真實相狀」。
所謂「自內證真諦聖智」是說明找到這萬法的本源而發起實相智慧,這「本源」就是「一切法真正的所依」—第八阿賴耶識,即「實相心」如來藏;這意謂著「諸法實性」、「空性」、「法性」、「真如」都是在說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的屬性,以親證這心體為根本,方能觀察其真如法性,以及後來能於一切法中去觀察各種真如別相;因為這心體能生諸法,不是張志成意識想像的「琅琊閣真實相狀」。
第八阿賴耶識是「一切法等依」,依此親證而說有真見道、證生空真如—證大乘人無我,現觀圓成實等三自性,依此成就真見道;再有相見道之實證非安立諦三品心以及七真如之觀行,依此所得智慧來觀行大乘四聖諦,實證安立諦十六品心、九品心,這樣親證圓滿時,證法空真如—證大乘法無我。張志成不但不肯依循《成唯識論》所說「『入見道—入真見道』者即能『證解阿賴耶識』—親證、勝解阿賴耶識的真如法性」之正理,而且還盡情誣衊自己的阿賴耶識實相心,他自己另闢蹊徑,依意識的思惟想像建立,以為自己有辦法從現象界諸法上去擠出實相法界的真實相,然這終究毫無所獲,永遠也不會成功,因為這第八阿賴耶識「出過於世,同於涅槃」,永遠是實相法界中的事,都不是世間意識所知的現象法界的境界,非世間思議可到。
當知真見道親證阿賴耶識,即是親證真如;那《成唯識論》又為何說「證唯識性」?這是因為要學人圓滿真見道的緣故。從中國禪宗的標準來看,找到了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就是明心,就是達到了《楞嚴經》所說「徵心」的目的;然只找到這心體還不夠,尚須再確認第八阿賴耶識的真如法性—「真如是心真實性」及「真如亦是識之實性」以及觀行三自性;為何定須如此?因為證悟後須轉依真如,才能說是證得無生忍,否則就只有證得無生法而不能生忍,即沒有無生忍,即是凡夫。縱然已經如是證悟後,還要向著圓滿真見道前進,要再趣入相見道,乃至要圓滿相見道而入聖位。所以,聖 玄奘菩薩關心的不只是學人可明心開悟,更期待大眾道業快速前進,可在將來 彌勒菩薩成佛時的龍華三會上協助弘護正法,如此便須提高大眾的眼界,並讓大眾快速提昇道業;因此不能讓學人就只滿足於找到真如心體,而須心得決定確認承擔並且觀行三自性及真如法性而得以確實轉依;那又為何不是觀察這三自性即可呢?因為若只將焦點放在這三自性:「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執性」上,容易偏於觀行能生與所生,而忽略了第八阿賴耶識本自清淨無為的真實性與如如性,當知這也是圓成實性的內涵,須親自觀行確認無疑;那又為何觀行這心體本自清淨無為的真實性與如如性是這麼重要呢?因為對於真如體性的確實觀行,是決定了學人能否轉依成功的關鍵;轉依成功者才會有無生忍。證悟的菩薩透過觀行瞭解這三自性,明白 如來所說「大乘人無我」的實質後,他所要面對的還是自己能否轉依的大哉問;雖證知「這是自心所現、自心所生」,理論上就可轉依,但要對此「自心如來藏」「服氣」,就須先有定力能伏七轉識,然後每天觀行契入這「自心阿賴耶識如來藏」的自體真如性;當意識心面對人間一切境界時,同時現見這「自心」總是不為所動、無有怨言、清淨寂靜,由此觀行,再思惟轉依,方得親切。
總結:琅琊閣張志成的虛幻論點是【大乘法斷我、法二執,所以是在一切現象(包括五蘊)上,看到其真實相狀—又名「諸法實性」、「空性」、「法性」、「真如」】,然一切現象界之法都是被生之法,若他不願回歸到這能生現象界之實相法界無生之法,反執意捨棄這無生法第八識,只就這現象界生滅法的自身來說、來尋覓真如,其體尚是空幻,如何更有真實性、如如性可說?如是離於第八識心而在現象界的生滅法中尋求真如、實性,猶如長劫「蒸沙成飯」終不可得,以「沙」非「飯」本,「虛幻的現象界」非「真實相、真如」之本,如何可得張志成意識想像的【「琅琊閣諸法實性」、「琅琊閣空性」、「琅琊閣法性」、「琅琊閣真如」】?驢年方至!
⑩ 無表色
琅琊閣張志成說:「唯識學認為無表色是建立在思心所的種子上,不是色法,只是就其所發動的所防護的身業和語業這些現象而言,說它是色法。而且把無表色分為兩種:散無表和定道戒。
總結:正覺的人大部分都直接把神韻氣質當作是無表色,聽過戒體是無表色的應該都不多。
事實上,美醜、氣質、神韻都是我們在色法上添加的主觀概念,與業果無關,沒有善惡性,也沒有防善止惡的功能,而且必須通過眼識可以觀察到的表色來展現。而無表色是用來解釋業果延續的一個概念,與動作形態上顯示的神韻氣質是兩碼事。」[6]
辨正:
師父 平實導師在《識蘊真義》說:「行蘊者,謂身根之種種行為,所謂表色及無表色,皆是行蘊;亦謂識蘊之種種心行,皆是行蘊。人類皆有身根,不壞之身根即名有根身;有根身在人間之存在,必有行來去止、坐臥睡眠及飲食、大小便利……等事,由此顯示種種表色,皆是行蘊;乃至由表色而顯示出來的氣質、神韻……等無表色,亦皆屬於身根之行蘊所攝……。」[7] 在《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說:「如果從有情來講,有情的無表色,就是藉著他的顯色、形色以及表色來顯示;……。在色塵上的這四種法〔編案:顯色、形色、表色、無表色〕中,後三個乃是意識所領受的,屬於法塵,名為法處所攝色,是意識才能了別的,眼識不能了別。」[8] 在《楞伽經詳解》中亦明白開示:「無表色者,謂由顯色、形色、表色等三,而顯示出法塵,譬如人之氣質神韻,亦如受戒所得戒體。」[9](待續)
[1]《中阿含經》卷34〈大品世間經 第21〉:「如來是梵有,如來至冷有,無煩亦無熱,真諦不虛有。」《大正藏》冊1,頁645,中24-25。
《中阿含經》卷54〈大品阿梨吒經 第9〉:「如來是梵,如來是冷,如來不煩熱,如來是不異。」《大正藏》冊1,頁766,上7-8。
大乘經《大方等大集經》卷33〈日密分中救龍品 第6〉:「是故如來是梵中大梵。」《大正藏》冊13,頁232,上14-15。
[2]《中阿含經》卷39〈梵志品婆羅婆堂經 第3〉:「梵是如來,冷是如來,無煩無熱,不離如者,是如來也。」《大正藏》冊1,頁674,上26-27。
[3]《大正藏》冊2,頁324,下18-20。
[4]《長阿含經》卷14〈第三分梵動經 第2〉:「其先生眾生便作是念:『我於此處是梵、大梵,我自然有,無能造我者。』」《大正藏》冊1,頁90,中26-27。
[5] 琅琊閣,〈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3)〉。
https://langyage.org/2019/2831
[6] 琅琊閣,〈正覺佛法名相錯解:氣質神韻是無表色?〉。
https://langyage.org/2019/2821
[7] 平實導師,《識蘊真義》,佛教正覺同修會(台北市),2013年6月初版四刷,頁371。
[8] 平實導師,《第七意識與第八意識?—穿越時空「超意識」》,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3年元月初版二刷,頁97。
[9] 平實導師,《楞伽經詳解》第二輯,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0年5月初版五刷,頁284。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