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空谷跫音--護持賢劫千佛》【正覺同修會-正覺電子報連載54

⑤ 釋印順第四次惡說:第二次結集才有三部《阿含經》

釋印順決定再次強調「第二次結集時才結集出三部《阿含經》」,他在全無文獻資料佐證,且所有三藏、其他資料全都駁斥他說法的情況下,他還是悍然不顧,於《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1981年第一版)[1]說:佛滅一世紀,聖典已綜合為『九分教』。九分教,不只是文體與性質的分別,在當時是確有不同部類的。應該是第二結集的事吧!原始的修多羅』、『祇夜』、『記說三分,已集為《相應部》。三分的後起部分,及『本事』、『方廣等,分別的編為《中部》、《長部》、《增支部》。[2] 釋印順再次死命強調第二次結集九分教之「後起部分」有《中部》、《長部》、《增支部》,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壹阿含經也就是說,釋印順所厭惡的「佛乘」還是「佛乘」、「菩薩」還是「菩薩」,且不論他怎麼毀謗,任何人從三藏典籍、史料史傳去看,都可清楚地查閱出原文來,證明釋印順是個一直在欺騙社會大眾的騙子。

這四部《阿含經》第一次結集就出現在人間的事實,令釋印順一生都深感芒刺在背,只因為他厭惡大乘法;然而他這麼多次著書努力否定三部《阿含經》,也終究無法抹去這《雜阿含經》有隱說大乘法的事實。回顧他擁抱歐美學術人士的大腿、又跪拜在若干日本學術人士之前,就會完全理解他為何要如此污衊二乘法的四部《阿含經》結集。他的惡心昭然若揭,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只要他發現是可以用來攻訐大乘法者,他就會拿過來應用,縱使沒有,他也會自己編造像「三部《阿含經》是第二次結集所出」的這樣子虛烏有之謊言,即使這最終會被人揭穿,然他在惡心惡念的驅迫下,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⑥《阿含經》皆明確顯示大乘法、無可抹滅的經文

看到這裡,可能又有人會不死心地說:「反正你也說佛陀是隱說大乘法,那還是等於沒有在《阿含經》說大乘法。」然此說無理!所謂「隱說」,是因為二乘根器者聽不懂,但對大乘根器的人來說,看《阿含經》就很清楚知道裡面含有大乘法;即使是《雜阿含經》也有說到大乘法,但被聲聞人結集成聲聞法,這些都是明確的證據,如何說 世尊沒有說大乘法?釋印順之所以要污衊三部《阿含經》的結集史實,是因為依文解義的他只看到表面明顯的文字,如《增壹阿含經》說「佛乘、三乘、六度、波羅蜜」清楚提及「大乘法」世尊亦對 彌勒菩薩開示「大乘法」;《中阿含經》說「識入胎」、「如來所依識」、「名色因、名色習、名色本、名色緣者,謂此識也」來解釋這本識第八識《長阿含經》說「識入胎」非六識論,六識一世斷滅、非是入胎識所以釋印順才要處心積慮地惡說這三部《阿含經》是後來第二次結集才產生的,藉此令人誤會這些經文中所說的大乘義理是後人摻雜進來的,不是 佛陀親自演說的;然如上所說,釋印順所作皆偽、所說皆非事實。即使是釋印順一心想維護的《雜阿含經》,世尊也在此經中開示:緣覺乘所思惟觀行之隨順緣起的緣生法是「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每一支緣起所生法都是如此不離於真如、也不異於真如;這就是大乘義、大乘真實法第一義真如;世尊也開示聲聞乘的四聖諦是「如如、不離如、不異如」,同樣說明四聖諦的每一聖諦都是如此不離於真如、也不異於真如;世尊更說明祂在示現成佛時,是由十因緣法的觀行悟入一切法「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以上這些都顯示了《雜阿含經》所說的二乘法,實際上必須有來自大乘法所開示的第八識真如的支撐,若沒有了大乘法,就沒有聲聞乘、也沒有緣覺乘,即無二乘法可說,必然就不會有二乘聖人出世;學人若棄捨了大乘法,就無法親證第八識真如而邁向成佛之道這些道理透過大善知識 平實菩薩解釋,我們才能撥開迷霧,重新認識到 世尊很早就已經如是教誨二乘人;我們才會瞭解到釋印順就是佛經所指斥的惡知識,所以他才會這麼有恃無恐亂說結集;也因為他看不懂《雜阿含經》所隱含的大乘義,所以他才沒有將《雜阿含經》也一起誣謗為第二次結集所出。然等到法主 平實菩薩出世弘法,出版每一本破斥釋印順的書籍法寶時都寄給他,釋印順看了書中幾頁之後,當然就知道終於遇到了明眼人,是合該他默然無語、閉嘴退出舞台的時候了。如師父 平實菩薩在《阿含正義》中一一顯示這四部《阿含經》所隱含的大乘義,而今這已是臺灣佛教界眾所皆知的事實了,二乘法哪裡是可別於大乘法而獨立的呢?哪裡可像愚癡人主張 佛陀沒有說過大乘法呢?所以學人應當向真正善知識求法,不該隨意像張志成聽信這惡知識釋印順的話,結果還把「大乘非佛說」當作是聖旨!如何以為 世尊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果卻竟然不演說大乘法?當知 世尊從無吝法,如何不宣演大乘法廣度眾生便入滅呢?唯有大乘法才能使人修行成佛,如何污衊 世尊只說小乘法、而不願令大眾成佛呢?

四、歸命法—大乘法說真實心

① 至誠歸依大乘法

由此可知,大乘法如是分明,到底這愚人張志成在反對大乘法什麼呢?為何好好的正法不學,偏偏要學釋印順割裂大乘法、分成大乘三系,以為從來完整的佛法會是三個不相干的體系?以為佛法只有概念?以為佛法僅僅是思想?天可憐見!毀謗大乘法是大惡業,比殺害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的罪業還要重!怎麼會有這樣愚癡的人呢?!造下割裂大乘法的最重惡業是註定遲早要下地獄的,這張志成先生已經無救,大眾應該從他的例子深自警惕,更弦易轍,真正發自內心歸依法:歸依大乘法,至誠頂禮、歸依大乘法!

大乘法甚深極甚深,必須親證,世尊金口說「此非凡夫、二乘境界,是應恭敬頂戴」,由是願意接受熏聞大乘法。

② 大乘法說阿賴耶識心體

一者,大乘唯識正理說「阿賴耶識」「一切法等依」「阿賴耶識」是「真如」,真如出生一切諸法,涅槃亦是真如理體所顯),又宣示「阿賴耶識」是「如來藏」(藏識,名如來藏)「第八識心體」就是真如、如來藏,就是出生萬法的理體,又是涅槃之所依根本(唯識正義說「阿賴耶識」「同於涅槃」,大乘法的真見道就是要親證這心體—找到這第八識心體之所在;所以說「萬法唯識、三界唯心」都是說這第八識心體,從來不是張志成這樣的惡業眾生指稱的不是心體,甚而推諉於他所玄想的、虛無飄渺之法性。

③ 大乘法說涅槃心體

二者,佛法說證「涅槃」,經典說「涅槃心」、「涅槃妙心」,這涅槃是心體而不是他法,佛法所說的四種涅槃都是依於這心體第八識而建立,這四種涅槃都是第八識心體的所顯法,都是依止於第八識心體而說涅槃,這些開示都證明了離開第八識心體就無涅槃。

④ 大乘法說第一義心體

三者,佛法說「第一義」,經典說第一義就是心,所以說「第一義心」,離開了心,就無第一義,所以親證第一義就是要親證第一義心,親證這含攝第一義的心體,這就是第八識。佛寺中每天朝暮課誦時所誦的《心經》,講的正是第八識心。

⑤ 大乘法說真如心體

四者,佛法說「真如」,經典說「真如」是第八識心的真實性與如如性,有時也說真如就是心,也就是指具備真如法性的第八識心體,所以說「真如心」,窺基更說「真如是心」,離開了心就無真如可說;以任何真如法性都是從心的自性而說,若沒有第八識心體,則一切所謂的真如自性即成虛無妄想,如何更有真如可證、可現觀呢?所以大乘入見道所證就是這真如心第八識,因為阿賴耶識在經典上 佛說「我說為真如」

⑥ 大乘法說如來藏心體

五者,佛法說「如來藏」,經典說如來藏就是第八識心,故名「如來藏心」;如來藏不是一個憑空施設的名相,而是指稱真實心體,如果離開了心體而說如來藏,即是外道法而非佛法。因此,經典說如來藏就是藏識—阿賴耶識,如果否定第八阿賴耶識,也就沒有如來藏心可說。猶如一個六十歲的男人,他可以被稱為父親、祖父、兒子、老師、學生、舅舅、侄子……等眾名,但都是同一人第八識同樣也有多名,但釋印順不懂這道理,便依著許多不同的名稱而切割第八識成為很多個不相干的法,然後誣謗是弘法流傳過程中漸漸創造出來的,由此看來他的世間智慧也真的很有問題。

⑦ 大乘法說實相心

六者,佛法說「實相」,經典說實相就是第八識心,故名為「實相心」;離開了第八識心體,就沒有實相可說。

⑧ 大乘法說自性清淨心體

七者,佛法說「自性清淨」,經典說自性清淨就是第八識心的體性,故名「自性清淨心」,又名「本性清淨心」,以「性清淨」不同於世間心,故名「心非心、非心心、無心相心、無住心、不念心」。這第八識心運行之時永遠都是自性清淨的無漏性,故名無為法;但所含藏的七識相應種子卻是不清淨而有染污的,故名「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非二乘無學聖人之所能知。

⑨ 總結:大乘法說明心

由此可知大乘法真實義指向」,「阿賴耶識」、「涅槃」、「第一義」、「真如」、「如來藏」、「實相」、「自性清淨」、「本性清淨都指稱此第八識心,故說「阿賴耶識心」、「涅槃心」、「第一義心」、「真如心」、「如來藏心」、「實相心」、「自性清淨心」、「本性清淨心」,這哪一個法不是說呢?這都是在說」,將這些「心」的義理會通起來都是在說同一個心,即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真如實相涅槃第一義自性清淨心」,本來就只有一個真心第八識,離此更無法可說。

      普天之下,還有誰可以反駁聖教,假想有一個獨立存在於宇宙的冥冥之中、離開第八識心的「法性」,以來作為證悟的標的?禪宗所依的聖教經典《楞伽經》從無是說,反而是很明確地說就是這第八阿賴耶識如來藏心出生一切諸法,指出大乘法的見道就是要證此第八識心。既然張志成主張法性才是根本,那又是哪一法的體性呢?當知:「法」是實體,「法性」是此實體之性,如何可以離開實體法來說法性呢?如果張志成再來亂:一切法都非實體;那答案就是你張志成主張沒有可證知的真實法及法性,因為「法性」就是「法之性」;既然你說「無法」,哪裡有「法性」可說、可證、可觀?自是無「法性」可說。若改說「不是無法,是無真實法」,那自無「真實法性」可論,所說的「法性」也只是戲論,不是佛法;因為自古以來佛法就是可以親證、實證、現觀而說有「現法樂住」的若又改說「無真實法,但每一虛妄法都有真實法性」,如此則「真實法性」與「真實法」全無關聯,且此「真實法性」無所依之真實體,還是在戲論上作虛幻想,即是外道見,於心外求法、求法性、求冥性之外道;若更於妄想戲論中套用佛法名相「真如」等,即是佛門外道


[1]        根據「印順導師著作出版年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於1981年第一次出版。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Master_yinshun/y99_01

[2]        釋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精裝本),正聞出版社(台北市),1994年7月七版,頁112,行3-6。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