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分別到底是個啥?> 作者:逛吃
我們接上文,繼續辨正退轉回意識境界的琅琊閣等錯謬邪見之文章,照例先引其原文於前,以資智者比對親鑒,當知並非筆者空口無憑冤枉了他,對其原文也並無絲毫改動,以下鐵證如山,望有緣人都能知其謬誤之處,而不被籠罩傷害而致墮落,彷徨者早得決定而回歸正途,免隨愚人同造誹謗三寶、破法誤人重罪之共業,則代琅琊閣等彌補許多害人慧命的重罪,或能令彼等未來從地獄中提早結束惡業而返回人間,也算間接利益您琅琊閣張志成以及一堆烏合之眾,不枉同在師門曾經受教一場的情誼。
以下續引琅先生<第八識的不分別六塵是“無分別”?>一文之第2.2段於下:
琅琊閣如是說:
2.2 第八識的「無分別」類似前五識、五俱意識、定中意識
八個識緣慮了別所緣境時,有三種分別:一、自性分別 二、隨念分別 三、計度分別
前五識的分別,常被稱為「現量無分別」,如《阿毘達磨俱舍論》說:傳說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由五識身雖有自性﹝分別﹞而無餘二﹝分別﹞,說「無分別」,如「一足馬」名為「無足」。意思是:前五識的「現量無分別」並不是全然的沒有分別,而是在三種分別中,只有自性分別。被稱為「無分別」是因為沒有隨念分別與計度分別——遠離一切種類、名言、假立、無異諸門分別。
名言、種類等分別必定會涉及追念、名言、思惟、推度、尋伺等心理活動,屬於三分別中的隨念分別與計度分別,屬於比量(正確推論)或非量(不正確推論)。
相對於現量的「無分別」,隨念分別與計度分別有時被稱為「有分別」。
譬如眼識、眼俱意識緣「青」色時,它直接──現量了別「青」的自性,而不起任何名言概念,這種分別是「自性分別」,相對于可以起名言概念分別的意識,有時稱為「無分別」。
第一剎那與眼識俱起的眼俱意識,也是只有現量的自性分別,但是接下來,意識第二刹那可以追憶過去的經驗,做出比量的隨念分別(譬如確定它是青色的杯子),也可以生起非量的計度分別(譬如對「張三」生起實有的補特伽羅見)。
第八識、前五識、五俱意識,定中意識的分別,都屬於現量無分別,因為它們不起名言概念,沒有隨念分別與計度分別,只有自性分別。
換句話說,蕭導師稱第八識為「無分別心」,前七識為「有分別心」從根本上就是不符經教的錯誤分類法。
正確的分類:
1.「無分別心」: 只有自性分別的第八識、前五識、五俱意識、定中意識
2.「有分別心」: 五俱意識、定中意識以外的獨散意識等,以及第七識
(以上為琅琊閣【第八識的不分別六塵是“無分別”?】中的2.2段原文,引用於上,方便讀者與辨證之文比對參看。)
逛吃的辨正:以上琅琊閣通篇所說,完全錯解,可謂驢唇不對馬嘴之範文,把佛法這麼基本的知見都能理解到如此風馬牛不相及,卻敢於公開發文而不怕有識者之恥笑,勇氣著實可嘉,堪稱無知者無畏之標杆。
我們且看他給本段列出的標題:“第八識的「無分別」類似前五識、五俱意識、定中意識”。若真有智者,一見其所列出如此荒誕之標題,立即便知這定是愚癡無智的退轉回意識境界的人,心唯有八,而八識心王各有各自的不同功能、範圍、分際,即如佛子先行修學十八界法,為什麼呢?先從粗糙之法了知十八個法的各個不同,各有界限,不可互相取代,眼識與耳識不同,眼識又與眼根不同,眼浮塵根又與眼勝義根不同,眼識更不可能與色塵混為一談,眼識又只能分別內色塵,而不能觸知於外色塵……,您老先生倒好,竟然直接扯出個第八識的‘無分別’類似於前五識、五俱意識、定中意識,由此可見,被您視作粗淺的親教師初級班開示:十八界法的內涵,當時講到這裡時,您一定是在走神思維什麼瑜伽師地論之類的高深佛法吧,所以才會如此混亂不清。
我也看到有很多同修,上課學習次法基本佛法之時,嘴角瞥向一邊,下巴抬到天際,簡直委屈極了他的天賦異稟,恨不得快進到般若度趕緊講觀行講深般若,才能滿足他的胃口,可惜慢令智昏,基礎知見尚且無能消化更無力踐行,非常重要的養分沒能吸收成為自己的血肉,遇到需要運用的時候更是牛頭不對馬面而不自知,乃至退轉而去還自以為增上,實在可憐,大眾實應引以為戒!可惜這個五濁惡世,隨著末法的推進,如此之輩,必定還是相繼不絕,前仆後繼而來,我們也只好量力而行,一世又一世不停的繼續這老生常談,希望能夠救護一些尚有善根的有緣人。
我們再來看看琅先生是如何誤解自性分別的內涵的,琅先生如是說:“譬如眼識、眼俱意識緣「青」色時,它直接──現量了別「青」的自性,而不起任何名言概念,這種分別是「自性分別」,相對于可以起名言概念分別的意識,有時稱為「無分別」。”他這裡顯然是如此定義:只要沒有名言概念而直接的了知境界,就叫做自性分別。
這裡也是他暴露出來的猢猻尾巴哦!頂門有眼的同修,馬上可以知道,這裡依然還是不離六塵境界的了知,而六塵境界生滅變異,依靠六塵境界才能出生的了知心,那不必定是生滅心麼?怎麼給扯到自性分別來了呢?譬如貓捉老鼠之時,首尾一直,專心一境,其時心中絕無任何名言概念之分別,這個時候的貓兒,是否也是現量境界了知,此貓那個時節,還算得自性分別或者無分別否?從那個狀態出來後,散亂而住,那是算從無分別又退回有分別,那是算退轉了麼?這一會有分別,一會無分別變來變去的心,如何可以叫做無分別心呢?初生的嬰兒,心中同樣沒有任何名言概念,想哭則哭,想笑則笑,那個時節的意識覺知是否也是自性分別,而可以叫做無分別呢?很荒謬哦!
我們看看佛學大詞典中對這三分別的定義:“一:自性分別,心心所之自性,對於現前之境,而尋求動躍,如眼識之識別色,耳識之識別聲,謂之自性分別。是現量也。二:計度分別,種種差別之事,猛利思量推度也。三:隨念分別,追念思惟經歷之事也。後二者,限於意識,是比量非量也。俱舍論二曰:‘分別略有三種:一自性分別,二計度分別,三隨念分別。’”另一種不同說法我們也列在這裡,以作比對:自性分別,對於六識現在之六境,而自性了別自境者。
您等退轉者,必定都有聽聞學習過六住位四加行之內涵,而現在看來,或者當時都在集體睡覺,或者就是被無明蒙了心,有聽沒有懂,卻又被慢心所障,不知低心恭敬向親教師去小參,好好把這部分重要法義內涵弄通消化,明知善知識常常提示依四加行證得能取所取空而斷我見之重要,之前三批退轉者,都因未能經過四加行之實踐,而我見不能斷除徹底,以致後來又因私心煩惱,不覺退回到意識常見凡夫外道境界中。若能當時稍加用心,也不至於如今日這般犯下如此大錯。
琅先生所說的這個自性分別,顯然便是四加行中四尋思:名、義、自性、差別相同之內涵,顯然這次退轉者退轉之原因,與前三次退轉者並無什麼新意,依然還是冷飯重炒、故事重提罷了。有緣讀到這裡的同修,也請一併引以為戒,對四加行之實修內涵重視起來,免蹈覆轍。
自性分別,是說意識之自性,(自己獨有之性)(區別于其餘七個心王,而獨自特有之體性)唯能分別法塵、反觀自我、依於末那識而了知八識之一一識一一心所法,而不能分別眼識所了知的內色塵,而耳識則唯能了知內聲塵而不能了知內觸塵,鼻識唯能分別內香塵而不能了知味塵,以此類推,不再多舉。這就是各各識的自性了別自境。而被琅先生拿來曲解誤用,玄之又玄,也只成鬧劇一場。
鑒於以上對於自性分別的嚴重誤解,後邊琅先生關於無分別心、有分別心之分類,也就毫無意義。我們可以嘗試另做不同之分類如下:
第一種劃分:
一:對內六塵的細相內涵從來不分別的心:唯有一個恒而不審的第八識。
二:永遠不能離開對內六塵而分別的心:恒審思量、粗劣了別法塵變動的第七識;細緻分別法塵、審而非恒的第六識意識;非恒非審的前五識。
導師劃分有分別心、無分別心的實質內涵就是如此,有何過失?而被你辜恩負義無知愚人所謗?自己嚴重錯解而不自知,可憐哦!
第二種劃分:
一:本來無生、常住不壞、從來不與煩惱相應的分別心:第八識。
二:有生有滅、有得有失、凡夫位恒與煩惱相應,通過修行直至成佛才能永斷一切煩惱的分別心:前七識。
如此劃分,才是對修行者有意義又有利益的正確劃分哦!
(待續) 本文出處:微信公眾號:<世出世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本”照世明燈”部落格,訂閱按讚與分享,護持正法功德無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