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

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達摩、慧可及僧璨前三位禪宗祖師,都是年長才弘法或得法,且由於時局紛亂,弘法因緣不具足,因此都離群索居,深隱山林或是往來頭陀行,棲無定所;到了四祖、五祖乃至六祖,不是少年出家,就是夙慧早熟,很年輕就有得法因緣,所處時代也逐漸進入穩定發展的初唐時期,利於禪法的廣傳,其中四祖道信,正是這樣一位身當中國禪宗發展承轉的大師。

心慕空門少小出家  年方十四禮謁僧璨

四祖道信大師,西元580年出生,俗家姓司馬氏,世居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後遷徙於蘄州的廣濟縣;生而不凡,幼年就知道佛法,心慕空門,宛如宿習,於是七歲就出家。剛開始曾經侍奉一位師父,但是這位師父戒行不純,當時道信雖然只是個孩童,卻懂得屢屢陳言勸諫,但不被接受,所以道信便私下要求自己茹素檢點自身,密懷齋檢,莊嚴戒行,如是過了五年,他的師父都不知道。

後來,道信聽說舒州皖公山有二僧在隱修,便前往歸依求法。就這樣值遇了從北方前來避難的三祖僧璨大師。禮謁僧璨時道信年方十四歲,時為隋開皇十二年(592)。《五燈會元》卷一記載:

初禮三祖,道信便啟請:「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

三祖反問:「誰縛汝?」道信道:「無人縛。」

三祖道:「何更求解脫乎?」道信禪師聞言,當下大悟。

上述公案的文字記載,似乎三言兩語間參禪就大事了畢然若從此思惟臆解,則很難有入處。佛法第一義諦的密意,甚深極甚深,不是小信淺慧之人輕易能得。此密意更不得公開宣講,以免妄人知悉,輕則謾語訕謗、口造惡業;重則遍毀眾生對於佛法之敬信,導致異說紛起,誤導大眾,乃至佛法湮滅。因此,公案的記述多有隱語遮護,不宜依文解義或妄作臆測。

雖然僧璨大師也一向慈悲寬宏,道信年幼慧解及行持有如再來的菩薩,但是當時時局紛亂,教理爭議未息,尚不適合廣傳禪宗還在傳祖衣階段,須非常謹慎處置,所以實際情形應該是:當年,僧璨認定道信資質甚佳,堪為法器,就先為他開講《楞伽經》,開示般若根本知見,引導道信發起過去世熏習的種子,讓他知道五蘊身心之外,有個同時同處、本自無縛的「真心如來藏」,而這個如來藏心正是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法界實相,爾後再點破關鍵,讓道信參禪時一念相應,找到這個本自無縛的實相心,契合僧璨點撥的何更求解脫乎?這才是開悟明心,親證般若。至於有一說,道信實際悟道在初見三祖之時,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隨侍師側應緣遊化   攝心無寐脅不至席

道信禪師悟後,續留僧璨身邊,此後八、九年中,三祖往返隱遁於皖公山系的群山間,道信皆隨侍在側。隋朝當時規定,出家須通過官方考試檢定,隋大業年間,道信禪師正式得到出家資格,後於西元601年,道信滿二十足歲於吉州受具足戒,依國家分配,住於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區)。後來回到僧璨大師處,在這期間,三祖不時點撥道信禪師,加以鉗錘鍛煉;604年因緣成熟,將法衣託付給他。僧璨便離開皖公山,南下羅浮山弘法。

道信禪師希望能隨師前往,但是未獲同意。僧璨說:「汝住,當大弘益。」希望他留在皖公山,擔負起弘法的重任。道信就遵照吩咐,並日夜精勤用功,「攝心無寐,脅不至席」,後來一生皆如是。道信大師在皖公山居住一段時間後,因緣成熟,便開始四處遊化。

大業元年(605),道信二十六歲,在蘄州府城東鳳凰山建正覺寺。二年(606)三祖歸皖,道信回侍,僧璨立化於皖公山岫樹下。四年(608)道信歸蘄州、黃梅,途中遇到七歲的弘忍,聽他出語不凡,知有善根,能夠開悟,便請其俗家母親讓他出家,收為徒弟跟在身邊,後攜住大林寺,四十年不離身旁。

另,據山東博山正覺寺當地百姓傳說,道信年輕時曾隨僧璨到北方遊歷;道信以青年僧人身分托缽,化緣乞食難以圓滿後受觀世音菩薩點化,在博山提出「農禪並舉」的主張,並將出家人種地叫「出坡」。出家人開始種地養活自己,生活有了保障,使中國佛教得以發展壯大。至今,博山正覺寺所在地的安上村村民仍把到地裡勞動叫「出坡」。這樣的傳說史料不詳,是否為後人附會溢美於道信,不得而知。但當時時局紊亂、法難迭生,得法祖師又多隱遁山林,信眾供養時有不濟,是可以想見的。因此,深山修禪,務農勞動以自給,如後代百丈禪師制定清規,親自躬耕,應如是漸次發展而得建立。道信既開山住寺,則某種程度的提倡農勞應可理解。

開皇十九年,(599)蘄州、黃州發生瘟疫,道信用中草藥遏止疫疾流布,還用芥菜粑治癒疥瘡;以及後來大業七年(611)蘄春郡久旱,瘟疫流行,道信回郡教導大眾念《般若》求雨,挖米菊做粑,旱象隨息,瘟疫頓消。由此可見,道信對農作、醫理、用藥,知識豐富,深諳工巧明與醫方明。

但念般若吉州解圍  雙峰開山再敞禪門

大業十三年(617),道信領眾抵達吉州,此時吉州城正被賊兵圍困了七十多天,缺食少水,萬民惶困。道信禪師心生憐憫,便入吉州城,乾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對道信禪師感激不盡,連連叩頭,並問:「賊兵何時會退散?」道信回答:「只要大家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聲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不久,城外賊兵但見城牆的角站滿了金剛力士,威猛無比,於是個個驚駭走告:「城裡面必定有殊異人物,不能再攻城了啊!」於是就解困了。

保得州郡太平,道信便想要前往衡山,經過江洲時,道俗四眾懇請留止於廬山大林寺。又過十年,蘄州道俗大眾,請度江北黃梅造寺,當時是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4),道信大師返回蘄州,走到雙峰山(又名破頭山、牛頭山),看見有清澈泉水,石林清秀,知可作道場,於是創建「幽居寺」,後稱「四祖寺」。修建殿堂閣樓達800多間,僧俗五百多人,是當時中國寺院規模最大、僧徒最多、香火最旺的。道信在雙峰山傳法三十多年,諸州學道無遠不至,刺史崔義玄往而就禮,荊州四層寺法顯、神山寺玄爽等許多法師前來參訪問道,禪宗至此興起。

傳戒禪修戒法合一  念佛念心示入道門

道信禪師在黃梅幽居寺自耕自足,勤坐為本,以農養禪,行證並重。道信更重視菩薩戒律,著《菩薩戒本》一卷以傳戒法,這使得禪修與戒法合一,回歸了大乘佛法的清淨莊嚴。又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教人修習一行三昧以明心地。於此,道信大師引了《文殊說般若經》中的修行方法,教人:「摒除三毒(即貪瞋癡)心、攀緣心、覺觀心念佛」,如此才能「心心相續,忽然澄寂,更無所緣念」,這即是一般的「持名念佛」

然後漸至「無所念念佛」,如道信禪師所說:「何等名無所念?即念佛心,名無所念。離心無別有佛,離佛無別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可見這「無所念念佛」其實就是一種「所念無相」的念佛法門,認定「即心即佛」,從念心而求佛,最終以達「實相念佛,也就是親證實相而開悟明心。這也就是四祖道信以禪淨合一而攝受眾生、教導學人的方便。

隨機度化僧侶如雲  旁生法脈牛頭一支

道信弘揚禪法期間,向大師求法的僧侶如雲,大師隨機度化,為四眾解諸迷津,無有疲厭如是禪戒合一、禪淨並重,致使禪門大敞,時稱「蘄州雙峰多有得果之人」。一天道信說:「我在武德中游廬山,登絕頂時,望向牛頭山,見到紫雲如蓋,下有白氣,向橫分成六道,你們知道代表了什麼嗎?」大眾默然,唯獨弘忍說道:「難道是和尚日後會旁生一支法脈嗎?」道信說:「對。」四祖知道因緣到了,便親自造訪。

原來金陵牛頭山(雙峰山)的法融禪師禪定修得很好,常引得鳥獸來集,道信到訪看見法融端坐自若,便逕問:「你在此作什麼?」法融說:「觀心。」道信說:「那觀的是何人?所觀的心是何物?」法融難以對話,便起身說:「大師從何而來?你認識道信大師嗎?」道信就說:「貧僧就是道信。」法融當下就禮拜請示心法,道信直接點撥:禪定非悟。法融因而放棄修定,再無鳥獸出現了可知禪定、觀心都錯用功夫,空心待悟也與開悟明心無關;法融雖得點撥,後來並未開悟,道信也沒有為他說破,但為法融與牛頭山的子嗣留下正確的知見;最後法融門下三代後多有實證者皆是道信死後的五祖時期悟入的,法脈則歸屬四祖道信,即道信大師傍出之一支;後來牛頭山法融禪師門下,別立「牛頭禪」

到了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也知道由達摩、慧可、僧燦,到如今的道信大師,於是嚮往禪宗開悟明心之法,就派使者詔赴京師,道信前後三次都託病辭謝;第四次時,李世民就命使者說:「如果再不起身來朝,你就取他的首級回來。」然已事先囑咐此是恫嚇,不可真行,因世民自稱是菩薩戒弟子的緣故。待使者到山宣達聖旨,道信大師就將頸子伸出去,準備受刑就刃,神色如常,使者大感詫異,後回報太宗,唐太宗更加讚歎欣慕,就賜珍繒,以旌其志。

四祖長辭天地同悲  勞民傷財發火示警

到了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閏九月,道信對弟子弘忍說:「可以為我造塔,命將不久。」 事先既無預告,又催促趕快辦妥,於是眾人請示:「和尚可不付囑?」四祖說:「生來付囑不少。」四日,臨終前將法衣付囑給弘忍禪師,並垂誡門人說:「一切諸法悉皆解脫,你們各自護念,流化未來。」說完後,就安坐而逝,生平從西元580年至西元651年,世壽七十二。當時眾人忽然見到天地闇冥,遶住三里,樹木葉白,房側梧桐樹曲枝向房,至今曲處皆枯。

道信大師靈塔建於本山,來年靈塔的大門無故而自開,弟子弘忍等人觀看大師色身端坐,栩栩如生,即移往東山;唐代宗諡「大醫禪師」,封慈雲之塔。後來到了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十四年(1519)四月,道信大師色身舉手至於頭頂,突然起火,連大殿都燒毀。當年三月朱厚照就因貪玩遊歷而想離京南巡,雖經大臣勸阻而罷,六月就發生甯王朱宸濠之亂;雖王守仁在七月平亂,朱厚照卻隱瞞其事而於八月南巡,勞民傷財;後返京途中,卻學漁夫撒網因而落水得病,兩年後過世。或是道信大師出火警示,亦未可知。

自耕自足以農養禪   奠定禪門叢林制度

杜朏《傳法寶紀》說:「慧可,僧璨,□(脫一字)理得真,行無轍跡,動無彰記,法匠默運,學徒潛修。」指出禪宗二祖、三祖雖悟得真實,但是行止隱密、不留形跡,授徒傳法也都潛修默運;而「至夫道信,雖擇地開居,營宇立象。存沒有跡,旌榜有聞。」是說到了道信開山建寺弘法,有行有述,名稱普聞,可見禪宗傳承到了四祖道信,完全是一派新興氣象。

道信的《菩薩戒本》及《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又重點強調了禪戒合一與禪淨互彰的修行法要,給學人得所依循而有入處;他宣導的自耕自足,以農養禪,不但可以令出家修行者擺脫對塵俗的依賴,也奠定了未來禪門發展出叢林制度的基礎,道信的四度辭抗王命,乃至敢於引頸就戮,留下了禪門悟者的高峻風範,道信大師真不愧是一位承先啟後開新局的禪門祖師

120350752_3228579177198042_2260652036911653601_o.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