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祖菩提達摩示寂後,留下了隻履西歸,返還印度的傳奇,隨後的二祖慧可及三祖僧璨等人,則遞相傳承,迭為師徒,開啟佛法與中土世世代代深厚的大乘法緣。

 

身纏風恙  覓罪不可得

話說達摩祖師傳法給二祖慧可後,當時北周武帝宇文邕,正興排佛,於是慧可大師到安徽司空山隱居,一邊傳法度眾,一邊等待法嗣以託付祖衣。就在他南下隱居年間,在北齊天保二年(551),遇見了僧璨(又作僧粲)。僧璨當時是一名居士,時人不知其生年,也不詳其俗家姓氏,只聽說是徐州人;關於他的身世,《楞伽師資記》用了八個字來概括──「罔知姓位,不測所生」這位神秘的僧璨當時已四十多歲,還得了嚴重的風疾(痲瘋病),怎麼看也不像佛門中出色的人物。

 

然而這令人難以堪忍的風疾,反成了僧璨悟道得法的逆增上緣。因為它令僧璨受到病苦折磨,深感業障深重,必須懺悔,便到二祖處請求說:

「弟子身纏風恙,請和尚懺罪。」

二祖大師回答說:「將罪來,與汝懺。」意思就是說:「把你的罪拿來,我幫你懺除。」僧璨大師沉寂了很久,回答:「覓罪不可得

二祖大師就說:「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

 

這個「覓罪不可得」的公案,與訛傳中令二祖得法的「覓心了不可得」看似接近,實際上卻有不同。因為八識心王都不是色法,無形無相,因此,說「覓心了不可得」會產生許多歧異與淆訛;然而則是有造有作,一定可以在身、口、意的行相中作觀行。僧璨說「覓罪不可得」是觀行到三業本空,罪無自性,這已經是觸證實相心─第八識如來藏─後轉依而成就的實相懺悔,所以二祖慧可大師回答說:「與汝懺罪竟,宜依佛法僧住。」這是肯認僧璨已經開悟明心而發起了功德受用。

已知是僧  佛法無二也

至於二祖提示的「宜依佛法僧住。」僧璨聽聞後接著就請法:「今見和尚,已知是僧。未審何名佛、法?」這前半句「今見和尚,已知是僧。」可從兩方面會解。首先,照字面上簡單解釋為:「如今見到和尚您,我已經知道像您這樣就是僧寶了。」然而以僧璨這樣年逾四十的學佛居士來說,不可能沒見過剃髮著染衣的出家人,因此,僧璨說的「今見和尚」斷非指慧可大師的出家聲聞表相,而是指他親見二祖顯現了在佛法上實證的智慧和威德。  

 

另外,若就古人言簡意賅、含蓄的表達方式,則「今見和尚,已知是僧。」亦可能在表達:「如今在和尚您的法坐下證悟,我已經知道『自己』也在僧數了。」蓋在大乘法中依別教法門參究而得開悟明心,不論其出家與否,都是依善知識的教導而證得沙門果,就已經可說是大乘勝義僧了。以上兩種不論取哪一種說法,證明僧璨都不是在表相上作文章,而是以在三乘菩提上有所實證來定義。尤其如果是後者,則更顯示僧璨是禪門中第一個以居士身分悟入的祖師,這或許是三祖出世所積極示現的另一番意義。

 

就此,慧可大師回答說:「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僧寶亦然。」

僧璨恍然,便說:「今日始知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佛法無二也。」這表示僧璨這才將所悟確定而承擔下來,並發起後得智開始思惟般若中道性。

僧璨吾寶  慧可咐囑潛山行

於是,慧可深深器重他,即為他剃髮,並讚歎說:「是吾寶也,宜名僧璨。」。「僧璨的名號就是這樣來的,僧璨這才正式出家,於光福寺受具足戒,為感念二祖慧可大師恩德,隨侍二祖,執弟子禮。同時,他也聽聞慧可大師解說入地前的聖典《楞伽經》對於所證悟的如來藏能深入檢視,伏除五蓋性障發起禪定,再經自身悟後斷除煩惱障之現行,便逐漸恢復了往世證量,所患疾病也日漸痊癒,只是頭髮脫落殆盡,時人稱之為赤頭璨

 

如是數年過去,慧可大師觀察傳法時節因緣已經成熟,就跟僧璨叮嚀說:「菩提達摩祖師遠自天竺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我,我今天已經將這法傳授給你,以及達摩祖師所流傳表信的袈裟,你應當好好守護,不要讓這個法斷絕。」又說:「你以後就先隱在深山中,切莫馬上弘法行化,因為很快會有動盪凶難發生。」

 

僧璨大師問道:「和尚既然能夠預知未來,懇請慈悲誨示。」

二祖回答:「並非是我有先見之明,而是達摩大師所傳《般若多羅懸記》中記載『心中雖吉外頭凶』我核算時間應在此時。你要牢記教誡,切勿弘化,須待時機成熟,以免遭此世難。我有宿債需償還,你好自為之,等待因緣傳法。」

僧璨大師既然受二祖傳法,就依指示離開北齊,隱居在南朝舒州的皖公山,皖公山又稱為皖山,是當初春秋戰國時期皖國所轄,安徽古來簡稱皖,即是以皖山為象徵,坐落在現今安徽省安慶市潛山縣的西邊,亦稱潛山。

 

駐錫山谷  交付祖衣於道信

由於法難期間二祖慧可大師都遁隱在太湖縣司空山,於是三祖僧璨大師就常常往來司空山和皖公山之間,居無定所長達15年之久,當時人都不知道僧璨大師居住在此山。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僧璨大師到山谷寺,時局已稍見安定,於是正式駐錫山谷寺,公開弘揚禪法,所以山谷寺也稱為三祖寺。1982年杭州出土一塊銘文磚,刻有文字:「大隋開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師隱化於舒之皖公山岫,結塔供養。道信為記。」所記與佛教史錄相符,應可相信。

 

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有十四歲沙彌名喚道信,前來求法。道信侍奉僧璨大師恭敬謹慎,未曾怠慢,後來僧璨大師屢次試問大道微旨,瞭解道信得法因緣成熟,就交付祖衣及大法。等道信受具足戒後,僧璨大師年壽已高,就說:前慧可大師傳授我法,後往鄴都行化三十年方終,今天我得道信已受具足戒,繼承衣缽了,又何必留滯於此?」於是,僧璨大師就跟幾位禪師南下到羅浮山,現在廣東省地方,又隱居隨緣度化。

 

合掌立化  以示生死自由

六年之後,僧璨再回到司空山時,遠近許多學者居民聽到消息都來供養、聽法,又經過一個多月,士民奔趨大設檀供請法,僧璨大師為僧俗四眾廣宣心要,說完後,三祖告訴大眾:「餘人皆貴坐終,歎為奇異,餘今立化,生死自由」,意思是「其他的人都把坐著入滅看得很重要,唯獨我今天要站著走,以表示我證得生死自在。」就在法會大樹下合掌立化;《楞伽師資記》則記載三祖是以手攀樹枝儼然而化然無論如何都表示僧璨大師生死自在報莊嚴而能方便攝眾。這時是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世壽至少95歲。

 

舍利三百  御賜鑒智禪師

後來,仰慕僧璨大師的河南尹李常,在唐玄宗天寶年間(745年),問荷澤神會法師說:

「三祖僧璨大師葬在何處?或聽說入羅浮不回,或說終於山谷,不知道哪一個說法才是正確?」

神會說:「僧璨大師自羅浮山歸回山谷寺過一個多月,方才示現滅度,今天舒州就有著三祖僧璨大師的墓塚。」

李常當下並未置信,後來被貶謫為舒州別駕時,詢問山谷寺眾僧說:「聽聞寺院後有三祖大師的墓塚?」當時一上座慧觀回答說:「有

 

李常非常歡喜,於是和官員等同往瞻禮,之後並開啟墳墓,從棺木中取出三祖僧璨大師色身荼毗,得到五色舍利三百粒,其中一百粒以自身薪俸建立靈塔一百粒舍利寄給荷澤神會,證明當初所說;餘一百粒舍利則隨身珍藏,後於洛陽自宅中設齋供養。後經唐玄宗賜僧璨尊號鑒智禪師,又作鏡智禪師,賜名其舍利塔為覺寂塔

著信心銘  開禪宗著作先河

從達摩祖師到僧璨大師,禪宗傳承的脈絡開始成形,然而過程中有幾個面向值得我們注意:

 

1.當時的弘法環境並不友善:由於機緣未熟或是根機不契,正法的弘傳無法迅速普及,例如達摩與梁武帝話不投機,因此離開南朝,渡江北上。二祖慧可大師在弘法過程中也屢招嫉忌,甚至危及身命;南下護法時更以高齡遭賊匪斷去一臂,最後甚至因償報而身遭刑戮。三祖僧璨亦因同逢周武帝滅佛法難,則佯狂避禍;及至靜隱山林,更是居無定所長達15年之久。

 

2.重在維繫法脈傳承:達摩祖師北棲少林寺,觀壁九年,與其誤會他在修定,不如說他是在等人,等個上上根器能夠承擔正法而賦予衣缽,這個人就是二祖慧可大師。慧可亦在等人,那就是三祖僧璨大師。而《序高僧傳》則記僧璨:「隱司空山,蕭然靜坐,不出文記,密不傳法,唯僧道信奉事燦十二年……」也是在等道信以傳衣缽,這樣在亂世中接續了佛教法脈,建立了禪宗傳承。

 

3.開始普弘禪法:慧可大師除了傳法於僧璨,也還有其他弟子、再傳弟子以及旁系弘揚《楞伽經》的禪師,這些弟子如果因緣到了,也會蒙師授證,唯不受祖衣(衣缽單傳),這是從二祖就開始的。

 

4.僧璨長年隱居山林,影響禪宗深遠:因為一些人慕求聖道,於是開始千里跋涉,尋訪真善知識,雖在深山,不以為苦,由於這樣的基礎,漸漸演變成禪門叢林制度的根基,因此,這要歸功於三祖。

 

禪法初傳,有不立文字之說,主張參究離言自性;然「不出文記」不代表全無著述,僧璨又精心著述《信心銘》,146句以詩體寫成,闡明義理,方便施教;可說是中國禪宗第一部偈頌式典著,與《六祖壇經》並稱最中國化佛門典籍,為禪宗以洗練文字總結其修習經驗開創先河,這是僧璨於禪法離於言說不立文字的傳承中,再將義理釐清分曉以益於後學禪子。如百丈禪師與趙州禪師都引用過《信心銘》來接引學人,足見《信心銘》在唐朝即已廣被認定且依之修學。

 

空王密藏  燦然行世浹於人心

唐人獨孤及所撰的《舒州山谷寺覺寂塔隋故鏡智禪師碑銘》中論道:

「及以為初中國之有佛教,自漢孝明始也,曆魏晉、宋齊,施及梁武。言第一義諦者,不過佈施持戒;天下惑於報應,而人未知禪,世與道交相喪。至菩提達摩大師,始示人以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師傳而持之,人思而未修。禪師三葉,其風浸廣,真如法味,日漸月漬;萬木之根莖枝葉,悉沐化雨,然後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燦然行於世間,浹於人心

 

論中指出佛法自漢代傳入中國開始,以正法義理不明,造成世間法和佛法含混籠統,交相淪喪。達摩祖師西來,至傳法於二祖慧可大師,學人對諸佛心要亦經歷人疑而未思人思而未修兩階段,及至三祖僧璨大師出世弘法,日積月累,風氣漸廣,乃至下啟道信、弘忍、惠能諸祖,乃能真正的紮根拔莖,開枝散葉,佛法三乘菩提之微言大義,才燦然行於世間,浹於人心。因此,獨孤及於後文不禁讚歎:「嗚呼!微禪師,吾其二乘矣,後代何述焉?」中國禪宗大乘佛法的奠立,僧璨大師的深恩厚德不言可喻矣。

98362896_2442801716011705_3078822197758787584_o.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