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釋惟護的第二處質疑--- "正覺同修會通訊三皈依不如法”。最大的落處在於不解大乘律以及菩薩戒之精神,以二乘律的規範和準則評價大乘道場中的種種事相(譬如三皈五戒的傳授等等)。
然而釋惟護當知,佛世以來,大乘菩薩僧團一直依止的是菩薩戒,是以菩薩戒為正解脫戒,以聲聞戒為別解脫戒,因為只有一世受,不能成佛,因而不受二乘聲聞戒之約束。在大乘道場中,聲聞戒只是作為在道場中安居的個人生活規範,說的白一點,就是用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規範,不可以用來約束其他菩薩。
茲舉經文為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八六:”又諸菩薩所有淨戒,普能安立無量有情令住淨戒,是故菩薩安住大乘所得淨戒量無邊際,聲聞、獨覺所不能及,普勝聲聞、獨覺淨戒。又滿慈子!諸菩薩名普勝一切聲聞、獨覺,修淨戒波羅蜜多,回向趣求一切智智”。
由上述聖教可知,菩薩安住的大乘所得淨戒,遠遠超勝於聲聞、獨覺淨戒,所以不應該以二乘之聲聞律來評價大乘菩薩的行儀。何況如今釋惟護連聲聞戒都沒受持好,以謗菩薩僧及正法,亦謗所受菩薩戒之傳戒師故,聲聞戒之戒體不存,遑論菩薩戒。
釋惟護舉《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質疑正覺之通訊三皈依不如法,然它是二乘律之經典,其約束之物件為二乘出家眾,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流覽此律典,只出現”比丘、沙彌”這樣的名詞,並未出現菩薩、大乘之類名詞;亦因維琪文庫大藏新纂卍續藏經將此律列為大小乘釋律部,其中大乘律在前,小乘律在後排列,此律排在所有律之最末,在其它藏經中也有將其劃分在二乘律,是故,此《佛說目連問戒律中五百輕重事》無論是依大乘菩薩智慧來判,還是依世俗學術研究角度來判,皆屬二乘律。是故不應以此律來評價菩薩,來質疑同修會之通訊三皈依不如法。
我們再舉一真實典故,各位看官即能更深入地瞭解 佛陀之態度——不許二乘人(亦包含二乘之證果聖人)依二乘律評價大乘菩薩。
佛世時, 文殊師利菩薩結夏安居三個月,分在三處王宮為宮女說法。解夏的時候,文殊回到道場,頭陀第一的大迦葉問:”這結夏安居沒看到你,你跑到哪裡去了?” 文殊說:”我三處王宮中為宮女說法。”大迦葉拿起楗椎、雲板,想要集眾,要把 文殊趕出道場去;才剛舉起楗椎來,遍滿十方世界都有 文殊菩薩,也都有一個大迦葉拿著楗椎與雲板站在 文殊面前;那時他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佛陀就說了一句話:”汝欲擯哪個文殊?”你想要趕走哪個文殊師利呢?
佛陀的表達已經很清楚了, 祂是認同 文殊師利菩薩的。佛世時, 文殊菩薩是古佛再來,以其無盡的慈悲與願力,示現應身,以血肉之軀住世,幫助 釋迦世尊弘護正法,可尚有聲聞僧大迦葉質疑其戒行不清淨,還想要趕 文殊菩薩出僧團;今有釋惟護質疑 平實導師傳授三皈五戒不如法,各位看官就不要感到驚奇啦,因為自古以來即是如此,不解大乘律儀菩薩淨戒者大有人在。
佛陀在經中和律中並未講到過通訊三皈依,因為彼時 科技不發達, 佛陀之天眼雖可預見未來無數劫之事,雖可預見未來世之科技文明等,卻不宜為眾生宣說,因為眾生不見,難以相信。不過不曾講到通訊三皈依並不代表就不如法,譬如 佛陀也未曾講過透過網路、電視等弘法,而現在所有大小法師、居士幾乎都有用到網路弘法,釋惟護亦在此數,否則,您諸多質疑之文章要發表到哪裡呢?
各位看官亦當知, 佛陀不在世時,一定會派 大菩薩來住持正法,此一菩薩即是來擔當”法主”一職,譬如歷史上的 玄奘、百丈懷海、溈山靈佑、克勤圓悟、大慧宗皋、篤補巴等,這些菩薩一定會不違佛戒,卻靈活地順應時節因緣來弘法利生。譬如 佛在世時,比丘、比丘尼都是托缽行乞的,也居無定所,常常是走到哪裡就在樹下坐下來過夜了;而佛法傳到中國,百丈懷海禪師制定了百丈清規,出家人開始自耕自食,而且可以有寺院財產等等,這在 佛世是沒有的,也是違背戒律的,但為了適應中國的狀況不同而有所改變。禪宗的叢林往往建在山上,若是托缽乞食,上山下山,一天的光景就過去了,要如何修行、利益眾生呢?
然而這些改變並不違反菩薩戒,反而更能夠自利利他;通訊三皈也是如此,可以利益廣大的大陸學子,使他們能夠皈依了義正法,由 聖位菩薩平實導師(蕭平實)來作證明皈依和尚,亦可激勵他們勇於護法、積極學法,早日荷擔起如來的家業。
無論是在臺灣講堂所受的三皈依戒,還是大陸地區的通訊三皈依,最主要的是要能獲得戒體,獲得清淨的大乘三皈依戒體。那如何能獲得清淨三皈依的戒體呢?我們來看聖教開示:
《菩薩優婆塞戒經》卷六 五戒品第二十二:”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不得三歸?”“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
想要清淨自己的三皈依,要具足四個條件:(1)信因,簡單的來說就是相信一切法必有其因,譬如貧窮有貧窮的因,智慧有智慧的因;生而為人有生而為人的因,墮落三惡道有墮落三惡道的因等等。(2)信果,簡單的來說就是相信一切法皆有果,譬如護持正法有護持正法的善淨果,譭謗正法有譭謗正法的不可愛的惡果;多聞有多聞的果,寡慧有寡慧的果等等。(3)信諦,這個”信諦”就不是那麼容易了,一定要在”信因”、”信果”的前提下,才會”信諦”,相信二乘的四聖諦,大乘法的第一義諦必定真實有,相信有”真實如來藏” 。(4)信得道,即相信有得道的人,也必定有令人證道的法門。 佛說要具足這四點,才是清淨的三皈依。
顯然,平實導師(蕭平實)具足這四點,所以 祂老人家是具有清淨的三皈依戒體的;另外在正覺,學員或可以通過 導師(蕭平實)的著作,例如《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等,或可以通過 親教師們的教導,先建立起上述正確知見,再自願地、歡喜地來受大乘法中的三皈五戒,自然會有清淨的大乘三皈戒體,不歸依小乘的聲聞僧,功德殊勝。
綜上所述,釋惟護對正覺同修會”三皈依”的諸多質疑皆不成立。
探究釋惟護質疑背後的心態,正是”僧衣崇拜”之凡夫心態,然”僧衣崇拜”之心態萬萬要不得,一定會大失法益,茲舉德光論師之公案,供各位看官思維——"僧衣崇拜”之危害。
據《大唐西域記》記載,中印度秣底補羅國,有一德光論師,是小乘行者,當時有一天軍阿羅漢,他有神通,可以往來兜率陀天,覲見 彌勒菩薩。德光論師請天軍阿羅漢幫忙,三次到兜率陀天,看見 彌勒菩薩頭戴天冠,身佩珠寶瓔珞,未披僧衣,不具出家表相,遂不肯禮拜,自然得不到 彌勒菩薩為其開示。
各位看官,我們想一想:一生能三次見到 妙覺菩薩,是多麼稀有難得;然而見到 一生補處菩薩,連個”斷我見”的初果都沒撈到,是何等悲哀,這都是”僧衣崇拜”之危害,不可不慎啊!
最後,祈願釋惟護等,能早日摒棄”僧衣崇拜”之凡夫心態,亦能早日懺悔誹謗正法、誹謗 平實導師之惡業,效法 世親菩薩,改往修來,努力護持正法。若如此,相信您等亦會得到諸佛菩薩、平實導師之慈光加披,亦能早日成為名副其實之出家”僧寶”。(本文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