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續上篇)

    張志成說:「回到中西醫的比喻,蕭平實就像一個無牌的「密醫」,自己去研究醫書,但是望文生義,以爲中醫的「腎」等於西醫的「腎」,將中西醫概念混在一起粗暴解讀,結果中醫也搞錯了,西醫也搞錯了,以爲找到一套統合中西醫的偉大理論,其實是自己發明了一套四不像的「第八識如來藏」理論。」[1]

    琅琊閣說:如來藏系經論簡約的修行理論,很難與唯識經論複雜的法相融合。就像在西醫的診斷、治療、研究裏面,無法使用中醫這套名詞一個道理。

    辨正:

    中醫也好西醫也罷,都是在研究人體結構、功能、運作原理,只是觀察理解的角度不同,中西醫理解的生理、病理與藥理雖有不同,但人體沒有不同,即使有人不相信中醫,身上依然有五運六氣以及經絡俞穴在正常運作;相對的,即使有人只信中醫反對西醫,西藥仍能在他身上發揮效用。

    也就是說,真正的醫學必然是統一的,既符合西醫解剖學,亦能容納內氣與經絡學說,甚至醫學仍有許多另類的、探索中的領域,例如能量醫學,也都同樣服從於人體的奧秘,這個全人類共同的人體奧秘是多層次而複雜的,只是鮮少有人能全面掌握罷了,派系之間的互相攻擊與排斥,往往只是因為互不了解,不能從更高的角度去統合罷了。 

    佛法亦然,是佛陀對生命實相所做的深刻闡釋,是宇宙運行與有情生命運作的真實道理,此真相真理只是唯一,將佛經分門別類或許有助於研究理解佛教思想,但僅是一種善巧方便,就像  佛陀因時節因緣不同而說法,由阿含時期以小乘解脫道為主,隱晦談如來藏(乃是當時大眾根器未成熟),到後來開顯大乘般若、唯識,這是佛陀智慧之鋪陳,但最終都指向成佛之道,雖有三乘菩提之別,實是唯一佛乘。

    也就是說佛法是整體的,不應切割為彼此分庭抗禮之思想體系,並任意相互臧否。平實導師之出世,難能可貴之處正是能將三乘佛法、各宗各派貫串互通,依於甚深證量,使佛法歸於統一,易於理解,讓學人不至於迷失在艱澀、浩瀚的經文之中,在修行道上有所依循;也證明  佛所說法完整而一致,前後不自矛盾,諸經法義雖有深淺廣狹,名相或有差異,有針對不同根機、對象,但都統合於唯一成佛之道,以真心如來藏為核心而彼此圓融無礙!至於張志成那不倫不類的密醫比喻,只能原封不動,退還給他自己了。

     講如來藏即是第八識,是楷定如來藏在唯識之八識心王法位,如來藏有無量義,故有無量名,八十八佛洪名,三千佛洪名通通都是在表達描述如來藏的功德,例如”釋迦牟尼”,即是 代表”能仁、寂靜”!

     〝如來藏之名〞也是方便說(但不是印順說的性空唯名而無實義)[2]真心一法不立,無名相,祂是第八識代稱,也是阿賴耶識、異熟識、無垢識異名,所指涉的都是這個不生不滅的、能生萬法的心體!但成佛之後就不稱如來藏了,因如來已經成就故!

    看看《瑜伽師地論》卷9這段話提到幾個識:「云何緣起體。若略說由三種相建立緣起。謂從前際中際生。從中際後際生。中際生已若趣流轉。若趣清淨究竟。云何從前際中際生。中際生已復趣流轉。謂如有一不了前際無明所攝。無明為緣。於福非福及與不動身語意業。若作若增長。由此隨業識。乃至命終流轉不絕。能為後有相續識因。此識將生果時。由內外貪愛正現在前。以為助伴。從彼前際既捨命已。於現在世自體得生。在母腹中。以因識為緣。相續果識。前後次第而生。乃至羯羅藍等位差別而轉於母胎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漸漸增長。爾時感生受業名已與異熟果。又此異熟識。即依名色而轉。由必依託六依轉故。是故經言。名色緣識。俱有依根曰色。等無間滅依根曰名。隨其所應為六識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終。諸識流轉。」(CBETA 2021.Q1, T30, no. 1579)

    如果依張志成所言,還真是不只有八識,看來是有無量識囉?這樣對嗎?難道這段經文所說的識不是同一個識嗎?若不然,我們拿八識心王來比對,看這裡談的是哪一識?

    請問張志成: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唯識”何義?玄奘菩薩於曲女城大會高掛的:”真唯識量”又是何義?佛法是整體的,把唯識系與如來藏系切割開來對嗎?想必您是西醫出身,才會頭痛治頭,腳痛醫腳,拆分各科,各自為政,容易見樹不見林。但人體是一整體的,佛法是一貫的,是整體的,前後可以融通而不至矛盾,若自身不能通達經義,則應信受善知識教導,或至少保留謙虛的態度,慎勿隨意懷疑經典或恣意曲解佛經。[3]  

     張志成說:如來藏經論與《成唯識論》的如來法身,不是只有有爲與無爲的定義差異。

 《成唯識論》的如來法身不是「一個無爲法」,是由五法組成——清淨法界(真如)+菩提四智……

     琅琊閣說:對比《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與如來藏經論,是要凸顯前者的精密與後者的簡約[4]

     瑯琊閣費心整理看似用心良苦,但不應以此否定 平實導師如來藏法,說平實導師「將第八識 = 如來藏,混淆兩個體系,將如來藏與唯識體系專用名詞胡亂嫁接」,因為張志成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

     佛經和諸菩薩的論是以不同角度切入來談第八識,般若中觀、唯識、如來藏系列經典都是透過不同的論述來呈現第八識體性相用,甚至阿含部也隱含第八識,在不同經系使用不同名相(佛經分門別類只是學術界爬梳三藏十二部,找出其使用名相和法義重點所做分類,是為了方便研究而已,不應反客為主而將整體佛法硬生生割裂,狹隘解釋導致彼此扞格不通,徒引爭議。)[5] 

     張志成也曾說龍樹中觀都沒提第八識,豈能就認為龍樹菩薩否定第八識?他只不過換個方式以八不中道來談生命實相根本識的中道性啊!具法眼者自然知道不同經典提到的不同名相例如:本際、實際、根本識、此經、如來藏、阿陀那識、真如、金剛心、涅槃心……[6],都是在談第八識,怪只怪閣下未具眼罷了!

     試問閣下曾有多少名?寶寶、滴滴、班長、隊長、親愛的、八八、爸爸、張同學、張醫師、張老師、張宗長……不都是在稱這個五陰身你嗎?

    所有佛教名相名言也都是為了溝通解說方便而施設,實際理地無名相,所以禪師往往避開語言文字,透過神頭鬼臉、比手畫腳、棒喝來直指人心。

     瑯琊閣說:「梵我論、第一因論、唯物論、二元論。。。直觀、簡單、大衆化,單看梵我論,在古印度盛行,今日一樣盛行,只是更多款式花樣。如果一個人用唯識、如來藏、禪宗的名詞包裝梵我論,再跟現代生理學連接,從來不曾在佛法上面下一番苦功的我們,一時間能分辨真假嗎?」[7]

    這是硬要栽贓  平實導師弘揚的如來藏法是包裝過的梵我思想,刻意忽略或根本不懂 導師講經常常說的大乘及二乘菩提各自不同意涵的三三昧:「無相、無作、無願」[8](在此不討論如何是三三昧,君自查證之。)這會是梵我思想嗎,無我性的如來藏豈能等同梵我?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2〈之二〉:「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離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為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不應作我見計著。」    

    佛明明已經說了,如來藏「無相、無作、無願」,是無我性的,不是外道所說之「我」,為何偏說如來藏有梵我影子?阿難在  佛陀開演佛法時,經常扮演請法角色,配合  佛陀演出,替大眾請問,並非真的質疑  如來藏具梵我思想!也不能因為  平實導師弘揚如來藏法義,就說這是故意包裝的大梵思想!不知您為何硬是要切割如來藏和第八識,和天親菩薩《百法明門論》、玄奘菩薩《八識規矩》唱反調呢?是否必須將兩者切割,才能自圓〝第八識是生滅法〞的立論,否則將敗闕盡露,觀眾粉絲散去?   

    佛經是  佛陀在觀機逗教下的鋪陳,不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張志成也知道「佛法是觀機逗教,不同經論是爲不同心性根器的人所説。」但別忘了,三乘菩提匯歸一乘,最終目的都是引導到成佛之道,證一切法空不是為了入無餘涅槃,而是為了以無人無我無私之涅槃心接引有情普渡眾生;涅槃心即是第八識如來藏,若非此心俱足圓成一切法(包括成佛)之性,如何成佛?

   張志成由於早期的薰修,不知不覺接受了學術界的研究觀點,不認同有實證證量和能力現觀的善知識,而相信整理資料的研究者。他說:「佛爲什麽要講如來藏?根據印度佛教歷史的記載,大乘經論是在公元世紀開始的前後盛行,當時流行的是般若中觀經論,如來藏經後續於西元三世紀出現,當時婆羅門教的梵我思想復興,佛教同時也開始强調佛果的「功德」。[9]

    從張志成這段話,可以確認他和印順是同一鼻孔出氣:佛經是演進的,是歷史的產物。

    學術人士也曾提出《大乘起信論》、《楞嚴經》是偽經的論述,而《楞伽經》乃禪宗祖師菩提達摩祖師用來印證與傳承禪宗的經典,認為這些大乘經有問題的佛弟子就如同學術人士一般,因為只是在文字和思想上專研,無實證與現觀能力,對大乘佛法又未具足信心,最終走向印順的主張佛經(佛法)是演進的(意謂大乘非佛說)、如來藏是梵我思想、極樂世界是太陽神崇拜, 佛陀已經灰飛煙滅,對  佛陀的崇拜是佛弟子對歷史上的佛陀永恆懷念……至於龍宮取經、右脇出生、到天宮說法、蓮花化生、地獄、鐵圍山等等,只是充滿浪漫幻想神話故事的文學創作……,質疑大乘經典是後人的創作。這些出家人身著僧服,實質卻在破佛法教,即是獅子身中蟲,即非僧寶。

    把第八識定義為生滅之識蘊就是破法的表現,昔時有陳那、安慧、般若趜多,近代有印順派學者,現在又來了個用學術包裝的瑯琊閣族,正法的考驗始終不曾停止!

    張志成的執迷在於把第八識定義為生滅之識蘊,一步錯步步皆錯。今且又依文解義,切割第八識與如來藏,把如來藏當形容詞,認定如來藏在成佛以前都是潛能狀態,被如來藏經論稱為是「被客塵煩惱所覆的自性清淨心」[10]但不是識,更不是第八識,那請問經中說的自性清淨心又是哪一識?

    「被客塵煩惱所覆的自性清淨心」和《楞伽經心印》卷2:如來不思議因自相成。故常。自相。謂自心現量也。此自心現量。雖在迷位。猶故不斷。但為客塵所覆。暫時不覺。覺即常住。是指涉一樣的對象吧?此〝自心〞難道不是真心?而真心是八識心王以外另一個心嗎? 禪宗明心的心是離開八識心另覓真心?  如此將在三藏十二部中兜圈子,繞不出佛法迷宮,即使窮經皓首也不得出。

    閣下已然承認第八識〝能藏〞,若第八識也是生滅法,如何能藏無量種子?如何作為諸法所依身?如何實現三世因果?這麼簡單的道理,過去2003年法難已有多本書辨正,這次為了回應您們,澄清謠訛導正視聽,「照世明燈」部落格及《正覺電子報》空谷跫音系列也寫不少文章說明辨正,怎會都無動於中,還繼續謗法、謗善之識呢?

    且用常識邏輯判斷就好,再考一次:人到底有幾識?誰含藏無量種子、誰是諸法所依身?誰實現三世因果?誰有大種性自性能成就器世間?誰有圓成實性能成就萬法?請問張志成,您的答案是什麼呢?

     若如來藏只是形容詞,只是一個成佛前隱晦的潛能,成佛後顯現的一個不是識卻假名為心的狀態,佛何須辛苦說如來藏系列諸經?如來藏「是自性清淨心」卻不是識,這樣說您們是否會心虛?怎麼自己打臉了也不知道呢?或者:閣下其實並不信受如來藏系列諸經的,只是不好直說罷了?

    張志成言:同一個「如來法身」,在如來藏系經論只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在《成唯識論》卻是「真如無為法 + 四智無漏有為法的聚合體」,加上唯識建立了如來藏經論所沒有的「有漏vs 無漏種子」、「阿賴耶識 vs 非阿賴耶識」、轉識成智等概念,可見兩個體系有根本差異。

    這樣對比來對比去,對生死解脫和實證佛法有幫助嗎?若無般若功德受用,不就是意識心造作的文字葛藤?更何況還是錯解的葛藤!

    瑯琊閣說:「不厭其煩地拆解蕭平實的「第八識如來藏」,不是因爲學佛法一定要讀懂《成唯識論》這些唯識經論,從實修來説,唯識教理離我們目前的實修很遙遠,拆解分析是因爲正見是修行的根本,邪見是修行的障礙。」

     這樣說很奇怪喔!是承認自己不懂唯識嗎?「學佛不一定要讀懂唯識」聽起來好像不無道理,可那看我們是要學佛的什麼啊?要修學到什麼程度啊?成佛有五十二位階,唯識應該算是增上慧學吧?如果門都沒進的,只是薰習種子罷了,信位時當然不懂無妨,信受聞薰正知見就好。可是若破參了,也是要設法觀行求通達啊!再者,「唯識教理離我們目前的實修很遙遠」,那您有能力正確拆解分析唯識增上慧學嗎?只不是花大把寶貴時光進行文字上名相上的比對而已,問君目的為何?就是抓個東西(研究)讓妄心踏實些吧?

     建議瑯琊閣等人好好去無相憶念拜佛作功夫吧!並建議放下疑心與見取見,虛心閱讀  平實導師著作《真假開悟─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間之關係》、《識蘊真義》、《燈影》、《正法眼藏—護法集》及台南共修處法義組著作的法義辨正等書,能夠拋卻邪見、改往修來,若是持續執迷不悔,落入無可挽救的境地,實在令人不捨啊!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1] 《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三):張志成——從「如來法身」的定義對比如來藏經論與唯識經論的差異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6394591

[2]  正源老師開示 <般若不是性空唯名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15/3482-a15_102

[3] 分享:某親戚因為舌頭無故腫大,碰觸牙齒會痛,去看牙科,牙醫就把他的牙齒磨一磨,還是痛,又去其他科也沒治好,後來找到高明中醫師把脈,說某經脈發炎,開了一帖藥吃不到三次就消腫,碰牙齒也不痛了!說明:中西醫各有所長,如佛法法門是治眾生煩惱病,不同藥方,因病制宜,但人體是整體的,佛法與生命實相也是。

[4] 見《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三):張志成——從「如來法身」的定義對比如來藏經論與唯識經論的差異

[5] 張志成:「結合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經論:後期出現的、摻雜阿賴耶識的如來藏經論,比如《楞伽經》、《密嚴經》、《楞嚴經》、《大乘起信論》都屬於這一系的經論。共同點是都有如來藏與阿賴耶識這兩個概念,但其他内容差異頗大,比如《大乘起信論》沒有唯識理論,而《楞伽經》不止有阿賴耶識,還包含習氣、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等唯識理論,是這個系列裏面最「包羅萬有」的一部經。」

[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4〈之四〉:「大慧!譬如因陀羅釋迦、不蘭陀羅,如是等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無自性。如是,大慧!我於此娑呵世界(娑呵譯言能忍),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愚夫悉聞,各說我名,而不解我如來異名。大慧!或有眾生,知我如來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覺者,有知導師者,有知廣導者,有知一切導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有知毘紐者,有知自在者,有知勝者,有知迦毘羅者,有知真實邊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生者,有知無生者,有知無滅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諦者,有知實際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無相者,有知解脫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祇百千名號,不增不減。」

[7] 《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三):張志成——從「如來法身」的定義對比如來藏經論與唯識經論的差異

[8] 蕭平實各講記著作解說,例如《平實書箋》

[9] 《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一):張志成——佛爲什麽要講如來藏?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3968755

[10]《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三):張志成——從「如來法身」的定義對比如來藏經論與唯識經論的差異

P166明珠_A面_20160904 (4).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