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中篇)  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古道元真

而有關真見道位,在《成唯識論》卷9中開示:

 然此見道,略說有二:一、真見道,謂即所說無分別智;實證二空所顯真理,實斷二障分別隨眠。雖多剎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總說一心。……二、相見道,此復有二:一、觀非安立諦有三品心。……二、緣安立諦有十六心。

    ……真見道後方得生故,非安立後,起安立故;分別隨眠,真已斷故。前真見道,證唯識性;後相見道,證唯識相。……前真見道,根本智攝;後相見道,後得智攝。……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 [1]

這段論文的詳細解釋,請讀者參見《燈影》中 平實導師詳細深入的開示,不需重舉,以免文繁;而這裡筆者主要想指出的是:

(1) 相見道在「真見道後方得生」,(2) 相見道具有六現觀之「第四第五少分較真見道的「第四現觀少分」明顯要寬廣(3)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住極喜地」,也就是具足真見道與相見道才能入地。

從上面三點可以很清楚知道真見道尚未入地,而且還離得很遠;猶如說某人是國中畢業,那他就必是小學畢業加上國中畢業,而瑯琊閣寫手張志成等人,誤把只有小學畢業當成是國中畢業,這麼單純的邏輯竟然會弄錯,著實令人驚訝!

再者,很明顯的真見道只有「第四現觀少分,尚未具足菩薩三賢位第四現觀之非安立諦三品心的觀行,如何可能證得初地菩薩無生法忍的「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的智慧境界呢?

非安立諦三品心的觀行也絕非是幾個剎那就可以完成之事,否則在《成唯識論》中施設第四現觀之「少分或多分」就變得沒有意義了,因為實在沒有需要為了幾個剎那去作施設;實際的真相是,相見道的過程是要經歷菩薩三賢位的二十三心,是以「劫」作單位,不是幾個剎那的事。

再想一想無數劫前的淨目天子、舍利弗、王子法才等三人,真見道後歷經一劫乃至十劫,以未得佛菩薩或真善知識攝受故,未能心心無間住於真見道的見地中,無間道不成就故又復退轉而下墮多劫,想想看真見道的完成需要多久方能心得決定,便知道張志成等人的邪見有多嚴重了,況且張志成自己也沒有實證,僅憑文字上的研究哪裡能夠洞澈法界實相呢?因此奉勸參加張志成「無生法忍群組」的菩薩們得要在這裡好好思惟。

我們再來看在《瑜伽師地論》卷55中,聖 彌勒菩薩的開示:

云何名為第四現觀……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軟品見道所斷煩惱重;從此無間,第二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道所斷煩惱重;從此無間,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重。此現觀即是見道,亦名雙運道。此中雖有毘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雙運合立三心,以於一剎那中止、觀俱可得故,當知此諸心唯緣非安立諦境[2] 

彌勒菩薩也說第一品心完成之後必須心心無間,方能進入第二品心的修行;第二品心完成後也必須心心無間方能進入第三品心的修行,唯識學中名之為無間道。

對於這段論文,蕭平實導師在《涅槃》書中早就開示:根本論這些文字中,已經說明真見道後的「非安立諦」三品心也屬於見道位,並且都具足止與觀故,已說是「止觀雙運道」故……。[3] 也就是攝屬於第四現觀的非安立諦三品心是在入地通達位之前,而「此現觀即是見道」,所以可以證明具有「第四現觀少分」的真見道位當然也是攝屬於見道位,只是尚未具足第四現觀,同時因為尚未具足相見道位的「第四第五少分」之現觀,當然真見道位尚未入地,而且真的是還差得很遠。

因事關多生多劫的法身慧命,瑯琊閣寫手們真的得要好好正視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在根本論中的開示。

實際上,在《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中,也已經明白開示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爾時從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復值諸佛菩薩知識所護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4] 

同時本經在卷7中亦開示:佛子!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佛子!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故,名不退住[5] 也就是菩薩先經六住位之「修第六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並獲得「諸佛菩薩知識所護」就能進入七住之「不退住屬於七住「位不退」,尚未到達入地之「行不退」,這與 平實導師的開示殊無二致。

而六住位滿心菩薩因為已經有般若正觀,當然已親證法界實相第八識─第一義諦般若之法體,清楚知道真心妄心之差異與相互之關係,猶如 佛陀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說,六住位正心住的菩薩有解脫思慧、解脫修慧等大乘解脫功德,已經斷除我見的緣故 [6],不會認妄為真、認賊作父了,心地都不再歪曲,可以安住於正法中,所以六住位亦稱為「正心住」。

另外在《大寶積經》卷112中開示:

云何為正觀?所謂真實思惟諸法。真實正觀者,不觀我人眾生壽命,是名中道真實正觀。復次迦葉,真實觀者,觀色非常亦非無常;觀受想行識非常亦非無常,是名中道真實正觀。[7] 

這裡開示的「正觀」就是要觀察中道實相心是遠離「眾生壽命」,而且能出生眾生生滅「無常」的色受想行識,可是色受想行識卻是攝屬於實相心,因此又是「非無常」,能夠這樣現觀才是「中道真實正觀」。

所以這與《菩薩瓔珞本業經》開示的「正觀現在前」是完全吻合的。因此並非瑯琊閣寫手張志成等人所誤解的進入七住之「般若正觀」只是「相似觀慧」,並非是現觀慧或現證慧[8]會產生這樣的錯誤主張主要是因為瑯琊閣寫手誤解了《菩薩瓔珞本業經》中所開示的「相似第一義諦觀」之義,因為經中是以真見道位與見道通達位來作對比,而說七住位之第一義諦現觀是相似於初地之第一義諦現觀,這是因為現觀的層次不同故作是說,但都是依第一義心如來藏來觀察,故說「相似」;並不是說七住位之正觀「並非是現觀慧或現證慧」,聖教中明明已經說是「正觀」了,怎麼還會誤解呢,因此瑯琊閣寫手張志成等人可以說真是被文字所障誤會大了。

而經由六住位之般若波羅蜜正觀現在前,親證空性心如來藏,進入七住位就能入「無生畢竟空界」,也就是能現觀本來無生之常住法無始時來界」之阿賴耶識如來藏心,祂的境界中畢竟空而迥無一法能夠逐漸深入現觀此本住之無生法並且能真實轉依自心第八識真如,所以才能夠「心心常行」於「空、無相、無願」之大乘三三昧,譬如 平實導師開示:

這表示真見道這個無間道啊,必須是個無間道,也就是心心無間,不管經歷多久,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都心心無間;當他可以心心無間的時候,真見道才算完成……真見道之後呢,你要能心心無間都無所疑[9]

而要能夠安住在「七住位」還得要有「諸佛菩薩知識所護」,這是因為七住位在解脫道的證量才相當於聲聞初果,都還沒有達到「薄貪瞋癡」的程度,同時在大乘見道的智慧方面尚未通達,也只有非安立諦三品心中的第一品心現觀的少分,無論在解脫與佛法智慧上面的力量都還不足以自己單獨修學,所以需要依止諸佛菩薩或善知識,有疑惑能夠隨時請教師父,因此才能於佛菩提道上面安住於「不退住」。

因此有人在善知識幫助之下,雖能觸證如來藏,但是沒有真正轉依,同時因為慢心的緣故,無法隨順善知識的教導,那就不能真正進入「七住位」,此時所獲得的智慧無法發生力量,只能稱為「乾慧」,乃至如張志成等人退轉之後的所說全然不是佛法,成為五利使中的邪見

而般若正觀現在前,指的當然是親證第一義實相心如來藏,也就是《入楞伽經》中所開示的「第一義諦相諸佛如來藏心[10],或者在《大乘入楞伽經》中譯為「圓成自性如來藏心」,指的都是般若第一義的法體如來藏心,而這當然也是禪宗明心所證的內涵,所以禪宗初祖以《楞伽經》印心,就是印證禪子所悟是否為第八識如來藏心,而非落入離念靈知心之中。

除了上面所引六祖大師的開示之外,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中也開示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11],包括五祖弘忍大師亦開示:夫修道之本體,須識當身;心本來清淨,不生不滅無有分別自性圓滿清淨之心此是本師,乃勝念十方諸佛[12] 

慧能大師也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同樣是指第八識。所以這些都明白顯示禪宗開悟明心所證就是眾生之「本心」,此心就是眾生生命的根源祂「不生不滅」、「本來清淨」,對於六塵境界「無有分別」,同時「自性圓滿」─具有圓成實性。

因此絕對不是如同上述所引瑯琊閣寫手所說的需要「將禪宗明心開悟與教門之見道區別開來」而認為前者「不落階級」、「不存在禪定的要求」;相對的,要求後者需要四禪作為見道之條件。這是完全誤解禪宗開悟明心與《成唯識論》開示的真見道位之法義。

在琅琊閣網站另一篇貼文中亦明顯顯示其種種之主張實屬虛妄不實:

 反過來,我們再說說為什麼正知而住要做到相續和周遍的問題,這個就是為了後面做五蘊觀、唯心識觀、真如識觀時提高現見人我空和法我空的能力。

現見人我空 = 斷我見;現見法我空 = 禪宗開悟

現見無生法忍(見法我空並能安忍)= 大乘見道

開悟與大乘見道不是一回事  [13]

 

也就是瑯琊閣寫手誤認禪宗開悟與大乘見道不是一回事,而說二者皆同樣見法我空,差異在於禪宗開悟是現見法我空而不能安忍」,這種說法完全是誤解了禪宗的開悟明心。

試想既然稱為開悟,一定是悟得「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也就是悟得眾生「生命的根源」;而第八識如來藏心或者稱為種子識,當然才是眾生之生命根源。並且悟後也要能夠安忍於真我如來藏之本來無生及蘊處界之生滅無常非真實我,同時能夠轉依於如來藏之無我清淨體性,這才是禪宗證悟之大乘「人無我」或「無生忍」

同理,釋迦如來也是因為禪法的開悟明心,以及夜後分看見明亮的金星而眼見佛性時,方示現成佛而為大眾講經;依張志成等人的說法,顯然 釋迦如來的開悟與所講的經教應該是無關的了,能有這樣的道理嗎?

所以禪宗破初參開悟時所證,與《菩薩瓔珞本業經》開之「七住位」「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14] 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成唯識論》中所開示的真見道位。

瑯琊閣寫手完全避開禪宗祖師開示的以心傳心,而以他們想像中的地上菩薩所證之「法無我」來談,同時不承認七住真見道位含攝於大乘見道位中,故而以錯誤的比較來誤導讀者,說「開悟與大乘見道不是一回事」,落入凡夫異生的邪見中。

而實際上,瑯琊閣寫手否定有不生滅之第八識後,如前所述令其所說的「真如無為」亦落入虛妄想之中,同時誤會第八識攝屬於識蘊,亦形同成為六識論者,此時其所謂的「法我空」則落入無常空中;因為知道一切生滅有為法剎那無常生滅,這種從現象上假想的「法我空」與初地菩薩所證之以不生滅如來藏為根本、從現量上觀察實相與諸法之無生法忍,自是差距極遠,也不是禪宗明心所證之大乘「人無我」或「無生忍」。

張志成同時否定「第八識是不生滅法」,亦令其所謂「大乘見道」之「現見無生法忍」或「見法我空並能安忍」成為無常空,絕對無法依之而成就初地菩薩之無生法忍的法無我智慧。

而瑯琊閣寫手們認為禪宗開悟與大乘見道都是「見法我空」,但是後者可以安忍,故得無生法忍,而前者僅「見法我空」而不能安忍;既然不能安忍,代表沒有經由觀行諸法而心得決定,那依照瑯琊閣寫手的說法,禪宗開悟就變成只是知道諸法都是因緣所生而已,成為二乘行者或世俗法中的老人,這與一般稍能理智分析事理的人有何差異?

世間智者、科學家或哲學家也都知道諸法都是因緣所生、無常生滅,甚至知道「假必依實」,張志成等人竟然渾不知此;因此瑯琊閣這種說法,表面上好像抬高禪宗開悟的證量,實質上乃是貶低禪宗證悟祖師為只知道諸法無常空的俗人。(待續)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1]《大正藏》冊3150,上5-14

[2]《大正藏》冊30,頁605,下17-27

[3] 平實導師,《涅槃》下冊,正智出版社,201811月初版四刷。

[4]《大正藏》冊24,頁1014,中29-4

[5]《大正藏》冊24,頁10178-10

[6]《菩薩瓔珞本業經》卷1〈賢聖學觀品 3〉,《大正藏》24冊,頁1013,中7-11

[7]《大正藏》冊11,頁633,下3-9

[8]   參考:〈正覺同修會的明心與見道違背《成唯識論》之處 (3)〉,

Oct 19 Sat 2019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

[9]〈平實導師開示110年度會員大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speech110

[10]《大正藏》冊16527,下14-15

[11]《大正藏》冊48349,中1-2

[12]《最上乘論》,大正藏》冊48377,上21-23

[13]琅琊閣微課堂那些年我們練過的正知而住(上、下)聽寫筆記Mar 07 Sun 202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1711312

[14]《大正藏》冊241017,中9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