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心即佛平常心是道,廣建叢林活潑傳法》

──馬祖道一禪師

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六祖惠能之後的兩代,「南嶽懷讓-馬祖道一」禪系和「青原行思-石頭希遷」禪系,從湘、贛崛起後,迅速傳播到各地,有很多傳法中心成立。在此中唐時期的一百多年間,禪宗的興發是最清新之文化現象,其中馬祖道一禪師率眾闢地,廣建叢林,對後世禪宗文化的發展影響尤大。

宋朝的圜悟克勤禪師曾以詩偈贊馬祖:無須鎻子八面玲瓏,不撥自轉南北西東,海神知貴不知價,留與人間光照夜。,「」是鎖鍵,「無須鎖子」是讚歎馬祖弘法無遮,有教無類大開四方,八面玲瓏是讚歎他多元活潑的接引手段,而像這樣一位能照亮人間無明長夜的大善知識,可是尊貴的無價之寶啊!

容貌奇特具龍象資 少年落髮學習禪定

馬祖道一禪師,生於中宗李顯景龍三年(709),俗姓馬,漢州會邡縣人。生具異象,走起路來像牛一般穩健,看東西就像如虎一樣炯炯有神,舌頭伸長可以高過於鼻頭,腳底板兒還有輻輪的紋路,早具龍象之資。(形容馬祖道一走起路來好像牛一般又穩又壯看東西時如虎一樣眼睛會懾人;他伸出舌頭能碰到鼻尖,且他的腳底下有輪相印。具龍象之相)

少年時,依資州羅漢寺唐和尚落髮,二十歲前往渝州從圓律師受具足戒,又從成都淨眾寺的無相禪師學習禪定。馬祖道一禪師少年出家、受戒、學律等前方便,都是在今四川地方度過的。

磨磚成鏡打車驅牛  捨坐參禪進境日臻

玄宗李隆基開元二十一年(733),道一聽說六祖的弟子懷讓禪師正在南嶽衡山般若寺傳揚曹溪法門,於是前往湖南擬歸依受學。道一先習定於衡嶽傳法院,懷讓聽聞知為法器,特前往探視,見道一兀自靜坐,遂以磨磚成鏡公案接引之,並詰以:「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作佛?(磨磚既然不能變成鏡,那坐禪難道可以成佛嗎?)

道一驚聞此語,惶急追問:那要如何是好?

懷讓回答:譬如駕一牛車,若車子不前進,是打車好呢?還是打牛好? (如果有一個人駕著牛車,車子不前進時,您認為是要打車子才對?還是要打牛呢?

)道一默然無對。懷讓進而點破:禪非坐臥」、「佛非定相等妙義,道一蒙善知識指點迷津,茅塞頓開,如飲醍醐,得大受用,不禁跪向懷讓請法。

道一問: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如何用心,才能達到無相三昧的境界?)

懷讓開示:汝學心地法門,如下種子。我說法要,譬彼天澤,汝緣合故,當見其道。(你想學心地法門,就好像種下一顆種子,而我所說的佛法,就好像天降雨澤一般,當因緣和合的時候,一定能夠開悟見道!)」這即是以心地法門為宗旨,以因緣和合,為見道的機要。

道一又問:道非色相,云何能見?(道並沒有形相色彩,如何能見得到呢?)

懷讓開示:心地法眼能見乎道,無相三昧亦復然矣。(見道要從心地法眼著手,同樣地,想契入無相三昧也是如此。)

道一問:有成壞否?(道有成壞嗎?)

懷讓點撥:「若以成壞聚散而見道者,非見道也。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遇澤悉皆萌。三昧華無相,何壞復何成!」(道若是有成壞聚散等有相之法,這就不是真正的見道。仔細聽我的偈「心地含藏著成佛之諸種子,遇到諸緣潤澤則都會萌芽。三昧之花係屬無相,哪有壞了又成的狀況啊!」)

道一言下大悟,心意超然,從而師事懷讓九年,進境日臻。懷讓入室弟子有六人(《景德傳燈錄》另有九人一說),惟道一得師心印,遂成為南嶽懷讓之法嗣,而道一在大乘禪法中開悟明心,進而潛修般若智慧的階段是在湖南衡嶽安住精進的。

辭師弘法閩南江西  發心創建叢林道場

天寶元年(742),道一辭別了懷讓,前往閩地建陽的佛跡嶺,開設法堂,聚集徒眾,開始弘揚禪法。天寶三年(744),道一禪師自閩南佛跡嶺遷往臨川西里山,開始在江西等地開堂說法、創建叢林。既而再遷至虔州龔公山,馬祖與弟子再次闢地建寺,使人跡罕至且經常有野獸出沒的龔公山,逐漸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傳法中心,因為道一禪師俗姓馬,故時人皆稱之為「馬大師」,乃至後來逕稱為「馬祖」。

懷讓和尚聽聞道一在江西闡化,遂對眾曰:總未見人持箇消息來。

遂遣一僧前往江西,並交代:俟伊上堂時但問作麼生,待渠有語記取來。

僧依教往問之,道一只說:自從胡亂後,三十年不少鹽醬。

僧回寺舉前說,懷讓則予以肯定。道一此說理事俱應,蓋在事相上,如五胡亂華後,天下底定歸於隋、唐一統,世道昌隆,人心向善,佛法興盛,則佛門自是供養無缺、鹽醬不少;在理上則自親證法界實相,狂心頓歇,轉依自心如來而弘法度眾,當然一切無礙。

然而若就禪法第一義諦而觀之,實則道一甫答師問,早已與師心心相應,何勞僧人轉述語言文字?

叢林是僧侶聚集與修道的場所,即是僧寺,也叫作禪林。

禪宗早先的祖師:達摩、慧可、僧璨,所遇時局多紛亂,弘法因緣不具足,經教亦仍欠缺而無能佐證禪宗之所悟,要待後時玄奘譯出般若部及唯識部等經教以後才能廣傳,因此皆離群索居,深隱山林或頭陀其行,棲無定所;授徒傳法也都潛修默運;傳到四祖道信,漸入初唐穩定發展廣弘禪法的轉機,才擇地開居,營宇立象也就是開山建寺弘法,後來弘忍移居東山,仍率徒眾過著集體生活,農禪並舉,生產自給,把運水、搬柴等一切勞動都當作禪的修行。

然而自惠能南下曹溪弘法,數十年間禪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處,或寄住律宗寺院,因於舊制而齟齬時生,無法安居辦道。

有鑑於此,道一禪師便發心創建叢林道場,別立禪居,使禪門僧侶皆能聚集共住。其後,復有道一禪師的弟子——百丈懷海禪師,以折衷大小乘經律制定清規,始創禪門規式,讓叢林的建置益臻完備,即所謂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

駐錫鍾陵開展弘法  禪門宗風流布不絕

馬祖在虔州期間,唐朝經歷了安史之亂(755~763),在社會各個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所以,肅宗李亨至德元(756)之後因為中原常用兵,地方長官皆掌軍權,在重要地區設置節度使等,江西道軍政長官稱為「觀察使」,一般兼任洪州刺史。

路嗣恭在任期間,特迎請馬祖從虔州到洪州的官寺開元寺。其後任鮑防在任期間值遇朝廷下令,各地僧人必須回到原籍所隸屬的寺院。但鮑防對馬祖給予保護,讓馬祖繼續留在開元寺傳法。

大曆四年(769),馬祖就在這些洪州地方軍政長官的支持下,率眾駐錫洪州治所在的官寺——鍾陵(今江西省南昌市)開元寺,廣泛地開展弘法活動,將禪法普傳至社會各階層。

馬祖自住持以來,重修殿宇,擴大規模,著力維持叢林宗風,因而聲名大振,前來向其參學請益者絡繹不絕。

同時期青原系下的石頭希遷禪師,也在湖南光大師門興盛禪法,《五燈會元》中說:讓之一,猶思之遷也,同源而異派。故禪法之盛,始於二師。僧俗信徒們積極地往來參學於江西與湖南兩地之間,相互交流參禪的心得與悟境,不但充實了禪宗叢林的活潑朝氣,更使禪門宗風流布不絕。

即心即佛止小兒啼   啼止時何非心非佛

馬祖時常開示眾人云: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諸位您們要相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直接指示眾人的如來藏真心即是成佛的法身。所以馬祖強調修行不是心外求法: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不取善、不捨惡,淨穢兩邊,俱不依怙,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無自性故。

(大體而言,求法的行者應無所求,心外沒有別佛,佛外沒有別心。不追求善,也不捨棄惡,清淨與污穢的兩個極端,都不依靠。通達罪性本空的道理,因念念都不可得,諸法無自性的緣故。)

有一則有關即心即佛於馬祖應機說法的記述很有趣,有僧求問:和尚為甚麼說即心即佛? (和尚為什麼說我們這個心就是佛?)

師曰:為止小兒啼。(為了止住小兒的啼哭)

黃葉止啼是出自《涅槃經》中的一個比喻,馬祖的意思是說「即心即佛」的說法,只不過是攝止眾生愚癡攀緣的權宜之計,亦非究竟。

於是僧人又問:啼止時如何? (啼哭止住時,又怎麼樣呢?)

馬祖卻答說:非心非佛(既不是心,也不是佛。)

此「非心非佛」說是為蕩相遣執也好,或是正令全提也罷,總之僧人不會,卻猶扯葛藤,更問:「除此二種人來,如何指示? (除了這兩種人來,和尚又如何指示?)

馬祖慈悲,仍耐心的為他開示:向伊道不是物。(對他說:那不是東西。)這就像乃師懷讓和尚在六祖座下苦參八年所得的說似一物即不中

然而這個迷糊僧越轉越遠,猶再問:忽遇其中人來時如何? (忽然遇到這兩種人來時,又將怎麼辦呢?)

馬祖拉回正題說:且教伊體會大道。 (你姑且可教導他去體會自性大道。)

這僧人才有一點回神,問道:如何是西來意? (什麼是達摩祖師來東土的本意?)

馬祖反詰:即今是甚麼意? (您如今眼前又是什麼意?)

此則公案不見後文,大概這僧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當面錯過矣。

道不用修但莫汙染  若欲直會平常心是

當年懷讓證悟時,六祖勘驗說:還假修證否?(還需不需要修證嗎?)

懷讓回答: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不能沒有修證,一定要親自去印證它。它不會被染污,用污染心求取也不可得證的。)

馬祖亦於此而常示眾云:道不用修,但莫汙染。何為汙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汙染。(道不用修就能得到,但不可污染它。什麼是污染呢?就是有生死心、造作心、趣向心,這些都是染污的。)又云: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道不是用修的,若說可修才得到,那修成之道也終將會壞去,如同聲聞人所修之道。但若說道無可修,而不去修,那也是凡夫啊!)於是直接揭櫫: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如果你想要直接去體悟這本然自性之道,平常心就是道。)

但是這個平常心,並非會落於生滅斷常、取捨造作的意識心,而是眾生的如來藏真心,祂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來不去,其體性在大乘法中稱之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所以,馬祖開示: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什麼是平常心呢?就是沒有造作、沒有是非、沒有取捨、沒有斷常,也沒有凡聖的分別。)

這句「平常心是道」,通行千百年來雖然仍有許多人糾葛不清,自生見取淆訛,但已成為中國禪宗簡易樸實的門風及共識,更是國人講求修心養性的口頭禪之一。

觀機逗教隨緣制宜  活潑傳法助於廣弘

禪宗的傳法方式,到了馬祖、石頭等惠能後第三代之後,除了正面的說法和引導之外,更逐漸採取暗示、反詰乃至用棒喝等方式接引弟子。馬祖的教誨引導尤其靈活多變,譬如:

衡陽龐蘊居士參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不與萬法為伴侶的是什麼人呢?)

馬祖云: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等您一口吸盡西江的水,我就向您說明。)

居士言下頓領玄要。試想:若向西江源頭萬法生處回溯,不是此心又是什麼?簡潔明瞭。

又如百丈問:如何是佛法旨趣?

師云:正是汝放身命處。(正是在你安放及棄捨身家性命的地方。)此直令懷海禪師回光反照,見自己放身捨命處,斷了身見我見後,究竟是什麼物事?

又有一位水老和尚,初參問馬祖:如何是西來的意?

被馬祖一腳當胸踏倒,當下大悟,起來撫掌,呵呵大笑,云: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便識得根原去。(也太奇妙了!百千三昧與無量妙義盡在一毛頭上識得根源去。)

被踹了一腳倒地,居然還呵呵大笑,旁人或許莫名其妙,這位水老和尚顯然與前述那位糊塗僧不同,當下悟得了這「西來的意」。

另有僧問:如何是西來意?

馬祖便打,並說:我若不打汝,諸方笑我也。可見馬祖的接引徒眾,並非拘於一格,而是觀機逗教,因人隨緣而制宜。有時慈眉善目,殷殷教誨;有時則如雷電交加,聲勢驚人,連馬祖的嗣法弟子百丈懷海禪師亦不例外。

有一天,懷海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再蒙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眼黑。

這些活潑不羈的互動,不同於佛門以往的傳授模式,除了度得許多因緣成熟的上根人,也給禪門帶來了頗吸引世人的新鮮感和朝氣,相當有助於禪法的廣弘,和某些習氣的破除,然而後世亦不無流弊,如果傳法的師父並無真實的證量,只效顰於動輒棒喝交馳,拳腳相加的虛招造作,則於弟子參禪的悟入,是無有實益的。

無明長夜大善知識  捨壽建塔於寶峰山  

馬祖門下極盛,號稱八十八位善知識,法嗣有一百三十九人,其中又以西堂智藏、百丈懷海、南泉普願最為聞名,號稱洪州門下三大士」。

當初六祖傳法於懷讓時曾授記說: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蹋殺天下人。說的就是馬祖道一大師。

他所創立的叢林制度對於後世漢傳佛教的發展影響廣泛,馬祖道一捨壽後,其弟子百丈懷海繼承並發揚了他的宗旨,最終使得禪宗徹底中國化,而他的「洪州宗」,更在後世次第開衍出臨濟、溈仰二宗。

唐貞元四年(788)正月,道一禪師走訪石門山(後稱寶峰山),在林中經行時見到一處平坦的巖洞,突然告訴隨行侍者:「我朽敗的軀體,將在下個月歸息於此處。

說完回寺後便示疾,院主請安問:和尚近日尊候如何?馬祖只答以:日面佛,月面佛。二月初,道一禪師在沐浴後跏趺捨壽,世壽八十。

僧俗四眾依大師生前的指示,將舍利建塔歸葬於寶峰山。元和年間,唐憲宗李純追諡其號為大寂禪師,賜塔額曰:大莊嚴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224208301_1209914916147633_6480265535364370620_n.jp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