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099270_3097274900370104_2508379228990190752_o.jpg

(連載二十四)~~

⑧  聖無著菩薩之顯揚聖教論大乘阿毘達磨集論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楷定了瑜伽師地論的真義令我們看到了 大師驚人的證量高度此處再根據聖 無著菩薩所說來作少分澄清;聖 無著菩薩在顯揚聖教論17〈成現觀品 8之餘〉說

論曰從此無間無有加行解脫見道所斷隨眠三心智生一、內遣有情假緣智二、內遣諸法假緣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緣智此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種類智如是三智能斷一百一十二煩惱[1]

這裡是說先由前加行位滿足世第一法後繼續心心無間觀行參究之後因緣成熟時必入見道然 無著菩薩此處開示非常簡略是省略了真見道的說明直接講到了真如別相的非安立諦三品心的親證;且即此三品心之後還要依此三品心的智慧才能成就之後的安立諦十六心九心而斷除一百一十二煩惱隨眠著菩薩的證量遠遠過於初入顯揚聖教》的論文雖未細說而即以如是三智能斷一百一十二煩惱帶過然而論中真義經由聖 玄奘菩薩解說了大乘見道的詳細次第真見道親證真如總相於相見道非安立諦三品心親證真如之各種別相復依相見道安立諦十六心九心之親證大乘解脫道四果完全不違背 無著菩薩該段論文的簡略開示這才是 彌勒大士於瑜伽師地論所說的第四現觀現觀智諦現觀與第五現觀現觀邊智諦現觀的真義與次第琅琊閣張志成何曾知之若因此錯會產生淆訛實是其無智與傲慢不信善知識實導師所導致者。

無著菩薩於顯揚聖教論17〈成現觀品 8之餘〉又說

論曰從此諦現觀已上於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淨智生;謂於欲繫苦諦生二智一、現觀審察智二、現觀決定智;於色、無色繫苦諦亦有如是二智;如於苦諦有四智如是於集、滅、道諦亦各有四智如是總有十六種智[2]

此說修道中有十六行乃指相見道之十六心雖論中說為修道或使依文解義者將之誤解為修道位但經論中修道一詞從來不是專指唯識五位中的修道位況且也有古德註解過此中修道乃是指相見道成唯識論了義燈7顯揚約其真、相別起相見在後更重修故名為修道[3]  無著菩薩於大乘阿毘達磨集論7〈決擇分中得品 32〉說

何等「真現觀」?謂已得「見道」「十六心剎那位」所有聖道[4]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這段論文亦證明了顯揚聖教論所謂修道中有十六行乃是指相見道位所觀修之十六心由此當知 無著菩薩於顯揚聖教論中所說修道中非是指修道位而是相對於真見道故稱相見道中的觀修為修道十六行即同於 彌勒大士瑜伽師地論之開示亦同於聖 玄奘菩薩成唯識論之所說地前之相見道位中修安立諦十六心;而此中正理平實導師於涅槃中亦已闡明顯揚聖教論中並未說這十六品心是修道位所攝反而是在見道位的「現觀邊智諦現觀」中說的證明顯揚瑜伽所說相同……[5]

顯揚聖教論所說十六智之分法一一諦於下地及上二地皆有現觀審察智現觀決定智此即同於成唯識論9所說之現觀忍現觀智

緣安立諦有十六心此復有二……二者依觀下上諦境別立法類十六種心謂觀現前不現前界苦等四諦各有二心一、現觀忍二、現觀智如其所應法真見道無間解脫;見分觀諦斷見所斷百一十二分別隨眠名相見道[6]

亦即是瑜伽師地論55所說的忍可欲樂智現觀決定智

云何名為「現觀邊智諦現觀」?……緣先世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諦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如其次第於一一諦二種智生,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7]

彌勒大士於瑜伽師地論55宣說現觀邊智諦現觀已敘明觀行安立諦而證得似法、類智是在相見道三品心之後因為是要先在真如的行相中觀行三界中的有情及諸法假其後再依一一聖諦觀行而各有二智生時方能斷見道所應斷的煩惱隨眠亦即此安立諦十六心的觀修仍攝屬於相見道中由此可見 無著菩薩顯揚聖教論所說見道位之修證內涵完全符合 彌勒大士於根本論中之開示亦與成唯識論所說無有不同因此當知聖位菩薩雖地地智慧深廣有別然皆已如實了知佛道修行次第及內涵故於見道位諸現觀亦皆已如實親證故於見道位之開示必無有矛盾惟論述及文辭有時太過簡略致使一般人難以通透其中真義而生誤解

總而言之閱讀此等甚深唯識諸論當依止真善知識之法教方能極善思惟得免以辭害意又當知 彌勒大士的瑜伽師地論 玄奘菩薩的成唯識論 無著菩薩的顯揚聖教論皆是闡明真義的正論然文字極為洗練卻是辭簡義賅其中蘊涵之義理為深不可思議!非是初悟之人稍能窺知何況琅琊閣張志成等未悟之人何得知曉!是以學人當於日後恭謹閱讀師父 平實導師所著的成唯識論釋數數熏習自漸可抉擇真要!

⑨  第六識與第七識相應之二障於佛道次第中之所應斷的提要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10

第七識俱煩惱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剎那中三界頓斷所知障種將成佛時一剎那中一切頓斷任運內起無細故
餘六識俱煩惱障種見所斷者三乘見位真見道中一切頓斷修所斷者隨其所應……菩薩要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三界頓斷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所斷者;修所斷者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盡
[8]

這意思是

第七識所共俱的俱生的煩惱障種子是在三乘學人即將證得無學果位時於一剎那中所餘三界愛煩惱種頓時斷盡與第七識共俱的所知障隨眠(聖 玄奘菩薩稱法種 [9]於將成佛時一剎那中一切頓斷任運內起無粗細故
其餘六識共俱的煩惱障種子其中於見道所應斷者三乘見道位真正見道圓滿中一切頓斷修道所斷者隨三乘所相應而有差別……菩薩要到最後身起金剛喻定時一剎那之間所餘極微細三界煩惱障頓斷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道所應斷者;至於修道所應斷者見道圓滿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乃至最後身菩薩位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之間所餘微細所知障方皆斷盡

玄奘菩薩已明說大乘真見道時所斷除的是六識相應的煩惱障之見所斷分別我執隨眠然並未斷盡仍須經歷相見道的修學漸次斷除分段生死種子的現行至初地時方頓斷六識相應的所知障之一切見所斷的分別隨眠二乘聖者斷除了我見、我執之現行第七識俱生的煩惱障之見道所應斷的煩惱障種子亦須斷除即非僅斷除六識分別而起的煩惱障種如是成就二乘無學果時才能使應斷的一切三界愛煩惱種頓斷

二乘人證得無學果捨壽後即入無餘涅槃;大乘菩薩則是在入初地聖位時斷盡一切見所斷二障種獲得聖性凡夫異生性永不復起降伏性障如阿羅漢或至少有頂級三果然不取滅而世世受生因為是起惑潤生或是留惑潤生故因大乘學人不同於二乘二乘人唯求出離三界生死故只須斷除煩惱障而菩薩雖入地前已能如二乘阿羅漢斷盡煩惱障然須留惑潤生成頂品三果;若已斷盡思惑不受後有而成阿羅漢者則須再起惑潤生;凡此皆在於保存一分思惑以潤未來世三界中後有的五蘊得以生起以為成就佛菩提道的道器地上菩薩更於修道位修學諸地道種智及各地主修內涵雖可藉由道種智而快速斷除修所斷之習氣種子隨眠然為利樂有情故並不特別針對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來對治斷除即於初地至七地滿心的修學中隨緣於修道過程中將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漸次斷除至七地滿心時方斷盡一切三界愛所攝有漏習氣種子隨眠

二乘解脫道乃依 如來方便施說有二乘涅槃證得乘聖者定性聲聞阿羅漢處事皆以不再受後有未來世為念除非是有人毀謗施作方便欲令謗者懺悔以免下墮否則無預世事遇事則遠不同於菩薩學人以生死中的五蘊為得法之道器因此菩薩與二乘人於所應斷之異生性有異有同薩所斷異生性函蓋二乘所斷而更為寬廣至見道通達方可斷定性聲聞念玆在玆的是斷盡一切來世之後有五蘊因此求能速斷第七識的俱生我以意識永斷不起故意根隨之而滅故於未來後有五蘊存在的一分極微細之喜樂亦斷因此身壞命終六識斷意根亦隨七識俱滅方便說此際入無餘依涅槃實則唯有第八異熟識心體獨存

因此大乘所攝異生性之斷除遠深廣於二乘須經由相見道之大乘四聖諦苦、集、滅、道聖諦十六心之親證以斷除一百一十二種煩惱障之見道所應斷的分別隨眠此中亦有部分第七識俱生的煩惱障隨之降伏乃至斷除即依師父 平實導師所說如是修證方得成就大乘解脫道至少頂級三果乃至四果說為成就菩薩阿羅漢菩薩如是始於真見道直至相見道圓滿即已完成二乘解脫道的修學且所斷更為深廣能斷盡一念無明的現行即大乘見道所斷之見一處住地無明(見惑)以及欲界愛、色界愛、有愛之三界愛住地無明(思惑)已盡如是則煩惱障諸現行已斷盡於我見、我執的現行已得盡除

成唯識論總說斷除我執與法執(不特別說我見者以我執函蓋我見故且於加行位時即有斷除我見之內涵)我執又有分別我執、俱生我執此函蓋一念無明包含粗重的現行纏以及一切深細的隨眠因此師父 平實導師說我執是更深細的我見同樣的我見是極為粗重的我執此中又有大乘所須斷除的所知障隨眠不同於二乘解脫三縛結中的疑見斷已於如來及諸方大師不疑此亦含攝了於一切世間大師能生抉擇慧而了知其是否已斷我見故不疑然初始真見道的真見諦學人須得諸佛菩薩最勝善知識第一勝善知識攝受而後方能於一切經論所說有佛無佛有法無法有菩薩無菩薩等真實義善了知得出世間最後決定安住成就第七住位的於佛法中心不退轉如來大師一切無疑亦無任何一分疑見

玄奘菩薩於成唯識論並無特別詳釋煩惱障的現行和習氣種子隨眠之差別單說現行與習氣種子隨眠這理由也是和大乘菩薩道深廣於二乘解脫道有關因為二乘人不欲有任何後有所以只要清楚知道如何斷除現行捨壽後能夠取滅即可;然大乘菩薩雖入地前即已斷除煩惱障的現行卻因為願力作意上、思擇上不欲斷盡後有世世皆起惑或留惑潤生因此眠藏於第八識中未斷除的最後一分思惑種子即能因期望後有—未來世未來生的因緣而於捨報後令第八識復生後世五蘊如是依故意力而仍留有一分思惑未斷盡的諸地菩薩其第八識即回稱為阿賴耶識仍須地地斷除習氣種子的隨眠以有無量無數劫的修學故;因此隨眠的道理即是在此

六根本煩惱中的惡見是指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菩薩原則上應於加行位完成世第一法時斷除但是若有菩薩於加行位中尚未完成斷除我見的觀行即有觸證而一念相應之因緣其我見必於真見道時一併斷除此乃由於真見道時親睹且勝解此第八阿賴耶識心體現觀其真實如如之法性於此實相心第八識為萬法本源心得決定已因而斷除了五利使—薩迦耶見身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亦斷除了疑見之少分;再經由諸佛菩薩最勝善知識護持的緣故得於三寶有正抉擇分受用此時雖未能斷盡三界愛相應的一切根本煩惱然因最勝善知識護持及開曉故於所證的如實智得以不退失故於解脫身解脫戒身成就一分少分於實相界能勝解而如實轉依並且配合未到地定之定力便於粗重惡行不犯;縱然於諸大菩薩之所論述難以具足領會亦能於佛法僧三寶之淨信心無退轉

如是漸次至於相見道修學圓滿之際以解脫道無學果之證得能斷第七識俱生我執之粗重現行一分若捨三界生必入無餘依涅槃;然依四宏誓願等菩薩大願所持即再起惑潤未來生世世繼續修學以究竟圓滿佛道菩薩圓滿相見道已即堪任入地之修證成就無生法忍而得道種智一分證入法空真如斷分別法執隨眠至於俱生我執、法執隨眠則依大乘佛菩提道地地漸次進修即能隨斷

菩薩於真見道時第七識意根猶有煩惱障所攝異生性粗重現行學人不能成就頂級解脫三果乃至四果真見道時唯斷除前六識相應之凡夫異生性煩惱障之現行然六識共俱的煩惱障中尚有異生性習氣種子隨眠並未斷除須至見道位圓滿方能斷盡故說「餘六識俱煩惱障種見所斷三乘見位真見道中一切頓斷」由於第七識與前六識所相應的煩惱障之異生性種子於真見道時未能全部斷盡因此無法發起聖性須至見道位修學圓滿而入地方得聖性然而如是行道的時程久遠始從初住位到第七住位方得真見道;真見道後進修相見道位的功德直到第十迴向位滿心時需時一大阿僧祇劫之久遠當知非是幾剎那間所可完成成唯識論已說「所知障中見所斷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因此必須親證法空真如方得頓斷這所知障中見道所應斷的分別法執隨眠因此張志成自稱真見道即已斷除分別隨眠皆是違背成唯識論所說

成唯識論法義甚深而非常難以理解這是因為聖 玄奘菩薩的證量難可思議其論著言簡意賅因此即使聖 玄奘菩薩論中已經說明諸學人卻還是會如霧裡看花無能知曉這關於煩惱障與所知障之見道所應斷除的內涵以下筆者就此簡單說明

. 見道位所應斷的我見與我執菩薩在加行位圓滿時已除斷薩迦耶見(身見)同於二乘解脫道的初果然當知解脫道三果所斷除之五下分結還是包含了薩迦耶見—更為深細的薩迦耶見從聖 玄奘菩薩的證量高度來說成唯識論原非為一般學人所著因此這我見的內涵自不必更多說明如師父 平實導師所說我執就是更深細的我見當知如果初果時身見都已然斷盡則解脫行者不必特別於發起初禪後再來檢驗五下分結所攝的薩迦耶見、疑見、戒禁取見是否已經斷盡以確認解脫道三果的實證依此可知從聖 玄奘菩薩的高度來看只要直接說明我執即可函蓋我見且觀修相見道安立諦十六心、九心時必須要斷除的三界中的見所斷的煩惱中本來就還有見性煩惱 [10]五利使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乃由於知見顛倒所相應的煩惱屬於見道所斷所攝之習氣種子隨眠也還有非見性煩惱其體性非單純屬知見上之顛倒而引生的煩惱貪、瞋、癡、慢、疑等因此菩薩所斷之深細的我見除了要斷現行還要斷除到習氣隨眠亦即於入地前特別要作這種煩惱的斷除於是說有見道所應斷的一百一十二種煩惱障的分別隨眠

. 煩惱障中見道所應斷的現行與習氣成唯識論9見道位的開示內容中 玄奘菩薩幾乎不提現行隨眠來代替;一切種子都隨眠在第八阿賴耶識心體內但論中的隨眠特別說的是習氣種子隨眠若有人斷除了煩惱障的現行然而他是菩薩行大乘法那他盡未來際仍會繼續受生於三界中長劫修行乃至二障盡淨而成佛後仍不捨無盡願而繼續利樂有情永無盡期菩薩在見道後到入地之前的階段由於思惑尚未斷盡故生生世世於諸因緣合會中仍會由於尚未斷盡的三界愛煩惱種子現行而得受生取得道器而每一世見道後猶然必須面對斷除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的課題然在此三賢位時主要處理的是見道所應斷的分別隨眠不是修道所應斷的更為細微的習氣種子隨眠見道所應斷除的主要是屬於意識分別而起必然比較粗;然因見道之圓滿是入地獲得聖性亦即必須斷除一切所有的凡夫異生性依此也須針對俱生的部分有一分斷除見道所應斷者主要是意識分別所生者這當然包含了意識之俱生異生性的斷除而同時亦有意根第七識相應的俱生異生性的斷除一起完成

至於更為深廣之說明如俱生我執、法執之現行與隨眠何時斷除早已超過筆者所知就此打住未來請恭閱師父 平實導師所造成唯識論釋(待續)


[1]《大正藏》冊31,頁562,上27-中2。

[2]《大正藏》冊31,頁562,下1-5。

[3]《大正藏》冊43,頁800,上28-中1。

[4]《大正藏》冊31,頁690,中15-16。

[5]  平實導師,《涅槃—解說四種涅槃之實證及內涵》下冊,正智出版社(台北市),2018年11月15日初版四刷,頁294。

[6]《大正藏》冊31,頁50,上20-中6。

[7]《大正藏》冊30,頁606,上6-12。

[8]《大正藏》冊31,頁54,上22-中4。

[9]    這裡要說明一下,聖 玄奘菩薩所定義的「所知障種」,本質不是如同煩惱障有功能差別、有作用可以外顯、現行的種子;所知障只是不明白法界真實理,顯現於外就是無明、不知,然此無明不是一念無明,而是無始無明;所知障只會障礙成佛,不障礙解脫三界生死。所知障是對於法界實相不如實知,因此只要親證真實法第八識,即能打破無始無明而斷除所知障一分,這是由於意識心清楚證得實相法界而如實轉依、產生實相智慧。然無始無明不似煩惱障種可以發起三界中的貪瞋癡慢疑惡見等功能作用,而這些都歸屬於三界生死煩惱,因此二乘人不必證實相、滅除無始無明,只要斷除煩惱障,也能解脫於三界(二乘法以滅盡我執而令後有五蘊不再現起,方便說為解脫)。因此可知:無始無明—所知障,不會如同三界諸法有作用的現行,唯是於佛道上仍然有法尚待親證,對於法界諸法還無法具足親證瞭解,因此無法成就「正遍知」—遍盡一切法皆正確了知,以是說所知障只障礙成就佛菩提果。因此,師父 平實導師說為「所知障隨眠」而不再以「種子」稱之,以免與煩惱障等有作用可外顯、現行於三界之諸法種子混淆。聖 玄奘菩薩當初若要於論中來解釋這二障種的區別,文辭會過於繁複,因此有時即以「隨眠」帶過,有時則說為「種」,然所知障隨眠畢竟不同於煩惱障種;所知障是對於勝義諦無知,乃至對於佛地所應知的一切功德未具足了知,因而成為佛道上的障礙;以「不知」故稱為「無明」,意思同於一般所說的「癡」,然「無始無明」沒有相應的功能差別。比如說不知道真如心體何在,這本身是所知障,然不知此事並不會產生任何三界法之作用;眾生無始來不與無始無明相應,所知障唯隨眠而不現行,唯有當學人開始想探究法界實相時,方初始與第一分無始無明相應,乃至發現如來藏心而且心得決定時,方能破除無始無明的第一分,獲得相應的智慧—根本無分別智;如是證得一分智慧,就是破除了無始無明住地所知障一分,如是漸次修證直至佛地。因此,聖 玄奘菩薩以佛道上應證的智慧來著眼,有時即稱所知障「種子」,但《成唯識論》卷5亦明白指出「所知障是現非種」的道理:「如契經說八地以上一切煩惱不復現行,唯有所依所知障在。此所知障是現非種,不爾,煩惱亦應在故。」(《大正藏》冊31,頁24,中29-下2。)即菩薩從八地開始,一切三界煩惱就不再現行;所知障即此說為隨眠而非種子,不然所知障相應於煩惱障的種子現行時仍將會有煩惱現行。

[10]《瑜伽師地論》卷58:「如先所說煩惱雜染義,當知此煩惱由五種相建立差別……云何自性差別?略有十種,見性煩惱五種差別,非見性者亦有五種,總此十種,名為煩惱自性差別。見性五者,謂薩迦耶見、邊執見、邪見、見取、戒禁取;非見性五者,謂貪、恚、慢、無明、疑。」《大正藏》冊30,頁621,上26-中6。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照世明燈 的頭像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照世明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