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 相見道有真正功能,得除斷分別隨眠
至於琅琊閣自說的「相見道沒有功用,不能斷除二障種子」,這純然是基於他的邪見所致,自成謗法之人。然任何人只要會中文,用「分別隨眠」去查《成唯識論》,也會清楚「相見道」有斷除「分別隨眠」,哪裡是沒有功用呢!
然師父 平實導師畢竟悲憫於他這些退轉的弟子,因此筆者秉遵 師父教示,承命在此詳述道理,令他們自知落處已撩向天際—天界皆知,令生慚愧。當知聖 玄奘菩薩已於《成唯識論》明言:相見道之非安立諦三品心的觀修,要斷除「軟品、中品、一切」「分別隨眠」(所知障攝);安立諦之大乘「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觀修,要斷盡見道所應斷之一百一十二「分別隨眠」(煩惱障攝)。何曾有過琅琊閣所說「相見道沒有斷除二障分別隨眠」之事?
《成唯識論》卷1已說意識的「分別我執」是真見道時開始分斷,卷2說意識的「分別法執」是入地時(真見道圓滿、相見道圓滿,善達法界)斷;「分別法執」不是最初見道—真見道時可斷,如何是琅琊閣、張志成所主張的「真見道已斷盡二障所有的分別隨眠」?聖 玄奘菩薩論中寫的「相見道時斷分別隨眠」以及「入初地時斷分別法執」,全都被琅琊閣、張志成當作是「寫錯」了嗎?這豈非是暗自抨擊聖 玄奘菩薩多處說法「互相牴觸矛盾」?不然為何要刻意隱瞞《成唯識論》白紙黑字的「相見道」有「斷分別隨眠」的事實呢?(還是琅琊閣本來就對聖 玄奘菩薩不滿,想要改寫《成唯識論》只是遲早的事?他的心願是變成21世紀新版《琅琊閣成唯識論》?因為他真正信受的是釋印順和學術界取材錯誤的考證,他對大乘法是無法不質疑的。)
當知有人為了支持琅琊閣、張志成,不惜公開背叛 師父、遠離正法,結果到頭來才知道琅琊閣只是一群從來堅不吐實的人,而且不肯就自己毀謗聖教的說法作更正。本來只要說出一句毀謗菩薩藏的話,就是成就一闡提重罪(斷盡善根),還加上毀謗聖者(無可度量的沉重),如此仍有人相挺,隨著琅琊閣、張志成一路走來,所造作、所隨喜、所轉傳、所散布的謗法與謗勝義僧之言語及信件何計其數,竟沒想到:未來世所必須面臨的不可愛異熟果報呢?真是情何以堪!
⑥ 對執迷於學術者的忠告:早日認清事實,懺悔以求莫入惡趣
琅琊閣、張志成當年有幸得到 師父慈憫而指點密意,彼遂以世智聰辯、牢記而「破參」,然而無能現觀故心不得決定,因此於日後重閱釋印順書籍,被其誤導之後,於先前所「證」即生動搖,終至「大乘非佛說」之惡見布滿心頭。琅琊閣、張志成甚至為此,便將真正的大師與真正的義學,和現今充斥外道見的學術界混為一譚,他說:
蕭導師認為證量高於學術研究,一再貶低學者,豈不知佛教歷史上所有大師,像是龍樹、世親、無著、玄奘、窺基…,無一不是熟讀原典,治學嚴謹,學術能力(義學)與實修能力(修證)兼容並蓄的大師。[1]
辨正:聖 龍樹菩薩、聖 無著菩薩、世親菩薩、聖 玄奘菩薩、窺基菩薩,都是實證如來藏妙真如心後,再來造大乘論的大菩薩。近代所謂的「佛學學術界」,可有出過哪一位實證如來藏真如心的「大師、小師」再來造論者?沒有!反倒是來了許多凡夫,以述說外道見當作是「佛法」,於「言不及義」中自得其樂,博得虛名及世間法中的利益;如是者之「義學」何在?琅琊閣、張志成竟然膽敢以這些「言不及義的凡夫學者」,來比擬佛法中真正的證悟大師!這等於是以地上的糞泥比於天上的皓月,為何還可這樣說得理不直而氣壯?是他的心理與邏輯或因明學哪裡出了問題,竟然可如此「洋洋得意」而不知羞恥?連賢聖都分不出來,難道他從小到大都一直以為賢聖大師們的「熟讀原典」是像他一樣閱讀且崇尚那些未悟無知凡夫的著作!當知真正的義學從來都不是只在聞思階段的凡夫菩薩所能真正闡發於萬一的,更何況是這些連「聞慧」都談不上的凡夫學術研究者!且,師父 平實導師向來讚歎的大師都是真正顯揚義學的菩薩,而這些大師對於假義學的凡夫都是破斥到底,何曾有過客氣!就像是聖 玄奘菩薩於論中,對當時抱持惡見的部派佛教聲聞論師、法師,都是破斥尤深—直入見骨、不留餘地;今日師父 平實導師也是如此,這才是真正闡明義學!反之,現今一干膽敢毀謗菩薩藏、謗阿賴耶識為生滅心的人,都是 佛所說泯滅善根之惡人,屬一闡提輩,當知大海尚且不留死屍,聖賢豈得與此惡人同行 [2]!更何況親厚如是推崇假義學者,豈非自壞道心?
單以一句「治學嚴謹」來說,佛在《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開示,「真如」是「自性真實」、「無生無滅」而「能生諸法」的實相心 [3],然今日琅琊閣所詭辯的實相「琅琊閣真如法性」卻是「不能出生諸法」的,自非「心識」;而此經典金句在張志成當年的「見道報告」中引述得很清楚,為何其後竟將之拋卻到九霄雲外,致使今日所說皆成為嚴重牴觸聖教真正「義學」之謬論?這樣的「治學嚴謹」何在?
正信的大乘學人皆知《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真實,而琅琊閣、張志成又何曾同意此經所說?既然於此經之正義不表同意,又為何假裝是大乘學人而來辨正真如之真實義?連佛經尚且不信,毀謗、貶抑經典事實俱在,這哪裡是「治學嚴謹」?若真同意經典所說,為何膽敢主張大乘見道所親證的「真如」是「不生諸法、唯是法性」,如此等同直接對 如來嗆言,莫非膽敢怒意直指 如來!普天之下,哪有這樣直接踐踏佛語還說自己是「學佛人」的愚癡人?竟不知鑊湯在報不遠。哀哉!
又,琅琊閣、張志成為何熏習正法這麼久了還未死卻凡夫外道心,還要學人向「不解聖教、不明真諦、無修無學,不集福德、智慧資糧,不樂解脫」的徹頭徹尾之「學術凡夫」修學?這是要大家作個毀謗佛經之一闡提人嗎?而且這些學術界凡夫,誰承認過親證實相?各各都非佛典中說的善知識,到底要從學個什麼?今天若有一位學者敢大妄語宣稱他是真正開悟明心的善知識,只要他講得出來,不單死後無間地獄果報難逃,此世其論文亦必遭正法菩薩破斥到慘不忍睹、面目全非,他畢生的名聲必定從此毀於一旦,自與歷史同名,永錄在大藏經《正覺藏》中!
又,琅琊閣、張志成在極盡嘲諷之能事時,是否也在暗指「佛法實證者的『證量』必然低於、至多等於『學術研究者』」?當知「說食數寶」不為真,如何顛倒地以「學術凡夫」來諷刺聖位菩薩師父 平實導師呢?正信學人皆知師父 平實導師是真正有修行證量的大菩薩,反觀目前的學術研究者大多落在外道見中,何有證量可言!當琅琊閣、張志成不斷強調「蕭導師認為證量高於學術研究」來諷刺師父 平實導師時,難道不知不曉佛法中有「聞、思、修、證、得」之次第,且唯有依於親證之證量,才能顯發真正的義學而無有訛誤嗎?像琅琊閣這般樂於毀謗佛經者,尚且不生抉擇慧,自無了別真正義學的「能力」,又如何說學術界有任何一分「義學」?還能舉出一位有實證的學術人士來嗎?若於熏聞真正的義學都意興闌珊,反而對「外道見」—披著「學術外衣」的「假義學」者趨之若鶩,尚無抉擇慧,如何奢望親證!
今天正覺教團也沒有拒絕學術界之人於千里之外,師父 平實導師出書向來都是「一再開導大眾」,也包含「學術中人」。當知只有惡心毀謗三寶者、努力弘揚大乘非佛說者,而且還要名氣很大的學術界人士,才可能被師父 平實導師「指名道姓斥責」—「救護」,這如何說是「貶低」?如果說出「學術界的實況」就是「貶低」,那麼當學術界自我批判時,為何不說彼「針砭」也是「貶低」?
又,學術界中多有不曉正理卻惡言者,「一再貶低如來,一再貶低大乘聖教,一而再、再而三地毀謗如來藏妙法,一再貶低賢聖,一再貶低佛道修行者,一再隨歐美、日本學說搖尾乞憐,一再罔顧如來是常住真實之事實,一再輕視如來正遍知覺證無上覺之事實……」,這樣推崇學術界人士者,才是真正地「貶低」自己。若還不願告誡他們,未來見其下墮,於心何忍?如何說救護—破斥、針砭是「貶低」?此破斥有如治病遂行針砭,患者痛楚乃至哀號,然病解後再無貽患,所以針砭即在救護其身,何可說為「貶低」!
而且更諷刺的是這些「學術凡夫」們,也不會因為琅琊閣、張志成幫他們發聲而領情,因為:第一,今天尚有微薄善根的學術界中人,他們有人經過師父 平實導師破斥—救護後,又願閱讀師父 平實導師書籍,於是生起了一分慚愧心、羞恥心,早將傲慢丟到一旁(當真悟的聖者在其面前時,他們會緊張到想要逃離現場;只有愚人才會無所謂),即可因 師父所說而獲救,減輕自身罪業(令眾生不受其荼毒)而免下墮。他們本知所謂的文字、訓詁、考古從來不受真修實證者重視,有正知見者都知道知識學問不等於修證。第二,學術界人雖多無修無證,也知「師道」之理,誰要與「不尊師」的琅琊閣者為友而自降人品呢?第三,縱使學術界暗自擁護「大乘非佛說」的無智者居多,然一看雙方的法義辨正,就知應遠離琅琊閣;因為琅琊閣、張志成於法義辨正時唯採行三法:被辨正時默然不面對、大力毀謗經論以建立其邪見、乃至繼續斷章取義潑糞(這和學術界某些人遇到問題時所採取的方法也頗為「類似」),此皆被學術界看破其手腳,因此連世間凡夫尚且不齒,如何願來親近呢!
當跟隨琅琊閣的人透過正覺教團之正確法義辨正的熏習後,更加清楚琅琊閣的惡見落處以及「真見道即入地」等邪見時,琅琊閣團體內部就變成了「上下交相賊」,有人會想:「如來說法怎麼可能有這麼多的矛盾?聖玄奘菩薩也不會啊!這一定是我們解釋錯誤了。」有人想:「無法承認世尊所說法時,我們就質疑這部經典;然這跟毀謗沒兩樣。」有人也會想:「臨終時我可能要大懺悔,甚至現在就要趕快懺悔,免得真的下地獄;真的不值得為了挺這個人,犯了毀謗三寶的大惡業。」各懷盤算的結果繼續下去,琅琊閣又能撐多久?
⑦ 發願護持師父平實導師,生生世世直至師父成佛
筆者想起現在台灣南部有位法師當年為學僧時,曾與同學們一起拜訪廣欽老和尚,當時問及:未來老和尚走後,有誰會出來領導大家?廣欽和尚即說:有一位矮矮的(閩南語。廣老是福建人,用閩南語說,意味個頭不高)……。當時這位學僧即想:「我嘛是矮矮,這莫非是在說我……。」(後來這學僧作法師,有大道場後,回憶起這一件事,於演說中曾提及此事。)類似的情況在初機學佛人身上可能都曾經有過,雖然這樣的臆想不免過於天真;當知要於此世間住持正法、帶領大眾者,是要受 世尊之囑咐,而且必然是有無師智而能自參自悟、如實親證般若及分證種智的聖位菩薩,方堪為人天眼目,不是所有長得矮矮的人都可以勝任。
如來又悲心教誡我們當如何鑑別真善知識,《正法念處經》卷50〈觀天品之29〉說:
又若能令未來安隱、示涅槃道導師知識,坐禪同行,則應親近。
何者同行?所謂除滅一切煩惱,至涅槃城,此是第一勝善知識。
餘知識者,則是怨家,非真知識。[4]
這意思是:
又,如果能令弟子未來得證安隱、能教示此真實涅槃道的導師善知識,能示現與大眾一起坐禪、同行(同菩薩行),如是導師善知識則應當親近。
何謂「同行」呢?即是依此導師善知識所教導而行於大乘安隱道,就得以除滅一切無明煩惱,到達究竟涅槃城,這樣的導師善知識即是第一最勝善知識。
其餘所謂「知識」的人,則是誤導你繼續流轉生死的怨家,非真善知識,切莫親近。
今日誰是佛經中所說的「導師知識」—導師善知識,誰是「第一勝善知識」—第一最勝善知識?這答案很清楚:不由他教即能自行親證真如實際、了達法界實相,能為大眾解說二諦正理而心中無畏,能令學人親證大乘涅槃的真善知識就是當今法主—師父 平實導師。
如來在《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一切佛語心品 第1之1〉已金口親宣叮嚀:「大慧!諸修行者,應當親近最勝知識!」[5] 任何一位想要修行佛法的人,都應當親近最殊勝的善知識—已如實親證勝義諦而且通達成佛之道內容的「第一勝善知識」!不應親近其餘所謂的知識,不能教化眾生親證涅槃道故,如來說彼等為「怨家」,是令眾生流轉生死的大怨家。
本文目的唯在冀盼受琅琊閣荼毒者,能深思上來所說道理,此世餘生能持續於佛前殷重懇切懺悔,勿成為「不起、有墮」;當自知過失深重,即以極樂淨土為歸,求 佛快速接引。若有毀謗師父 平實導師者,當知 師父一向寬容而大量,因此當儘速書信到講堂向 師父至誠自陳懺悔,從速滅罪。若自身本於正覺教團修學者,則當「銷假」,重回講堂覲見 師父懺罪,師父從來不計較任何人過去的惡行,從此海闊天空,繼續修學聖道,何難之有!
值此末法時節,如是破壞大乘正法輪、謗菩薩藏、謗法造惡之人,本不應親近、不應與之言語,如何聽信其根本惡心的煽動言語,反於師父 平實導師—此間最勝第一大善知識師尊起念抨擊呢?
什麼是末法學人應起的願望?當於真善知識起深心企慕!如《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6〈十迴向品 第25之4〉說:
願一切眾生常得值遇諸善知識,專意承奉,不違其教。
願一切眾生樂善知識,常不捨離,無間無雜,亦無誤失。
願一切眾生能以其身施善知識,隨其教命,靡有違逆。[6]
這經文開示的是菩薩摩訶薩應作之迴向,其內容對後末世的我們是無比珍貴的:
當願自他一切眾生常得值遇諸善知識,專心一意承奉給侍,從不違背善知識的教授教誡。
當願自他一切眾生樂於親近善知識,常不捨離,心心無間無怯、無諸雜染,亦無誤失。
當願自他一切眾生能以身命施與善知識,隨諸教命遣派勇任,無有任何違逆。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65〈入法界品 第39之6〉說:
值遇善知識恒無厭足,親近善知識恒無勞倦,供養善知識恒不疲懈,給侍善知識不生憂慼,求覓善知識終不退轉,愛念善知識終不放捨,承事善知識無暫休息,瞻仰善知識無時憩止,行善知識教未曾怠惰,稟善知識心無有誤失。[7]
當筆者看著正覺大心菩薩們如是深切擁護師父 平實導師,其護持之願生生世世無悔,直至 師父成佛;當他們虔誠懺悔過往所犯的過失時,每一次的淚流都令人深受感動!我亦願生生世世護持師父 平實導師直至 師父成佛永無休息,能夠追隨師父 平實導師是弟子無始以來的榮幸;我願追隨師父 平實導師「恒無厭足、恒無勞倦、恒不疲懈、不生憂慼、終不退轉、終不放捨、無暫休息、無時憩止、未曾怠惰、無有誤失」,願我微薄的能力不辱師名!(待續)
[1] 琅琊閣,〈正覺法義辨正:十住菩薩能夠「眼見佛性」?(上篇)〉
https://langyage.org/2020/2919(擷取日期:2022/7/27)。
[2]《中阿含經》卷9:「復次,大目揵連!如大海清淨,不受死屍;若有命終者,過夜風便吹著岸上。大目揵連!我正法、律亦復如是,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大目揵連!若我正法、律聖眾清淨,不受死屍;若有不精進人惡生,非梵行稱梵行,非沙門稱沙門,彼雖隨在聖眾之中,然去聖眾遠,聖眾亦復去離彼遠者,是謂我正法、律中未曾有法。」《大正藏》冊1,頁479,中6-16。
[3]《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69〈第六分法性品 第6〉:「天王當知!真如名為無異無變、無生無滅,自性真實,以無諍故說名真如;如實知見諸法不生,諸法雖生真如不動,真如雖生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大正藏》冊7,頁937,下15-19。
[4]《大正藏》冊17,頁297,上25-28。
[5]《大正藏》冊16,頁484,中7。
[6]《大正藏》冊10,頁139,下7-11。
[7]《大正藏》冊10,頁352,下29-頁353,上5。
---------------------------------------------------------
(歡迎按讚及分享,護持正法救護眾生功德無量!)
😊想了解更多「正覺同修會」
👉https://www.enlighten.org.tw
😊想更了解「蕭平實導師」
👉https://www.enlighten.org.tw/master
正覺般若信箱:http://awareness@enlighten.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