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在沒學佛之前,我對「布施」的理解只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中的一個名相,特別是施與受關係中的施者。回想那時的我,在給予的當下,其實腦中並沒有想要對方回饋什麼的念頭,直到之後自己遇到困境希望獲得援手時,才會想著:「之前我曾給予誰什麼或幫助誰什麼,現在我遇到困難了,怎麼之前拿我好處的人不幫忙?」或是:「我之前對他這麼好,現在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因而起了怨懟不平之念,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其實不是布施,而是把自己的給予當成是一種交易,交換未來的順心順境。
作者:正覺同修會-共修弟子
在沒學佛之前,我對「布施」的理解只是佛教六度波羅蜜中的一個名相,特別是施與受關係中的施者。回想那時的我,在給予的當下,其實腦中並沒有想要對方回饋什麼的念頭,直到之後自己遇到困境希望獲得援手時,才會想著:「之前我曾給予誰什麼或幫助誰什麼,現在我遇到困難了,怎麼之前拿我好處的人不幫忙?」或是:「我之前對他這麼好,現在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因而起了怨懟不平之念,殊不知這樣的想法其實不是布施,而是把自己的給予當成是一種交易,交換未來的順心順境。
正覺同修會與 蕭平實導師的好(七):無我無私為了眾生 作者:Shamus Chang
(20200916) 說內心話,我覺得退轉者或者網路匿名誹謗者,他們在內心深處都好像有憂鬱的傾向,所以把正覺同修會與 平實導師想得很壞!他們好像在正覺講堂裡面受到什麼嚴重的創傷,因此現在非得要毀滅正覺,希望正覺講堂關門,或者全部的人都公開懺悔及離開講堂。
〈正覺講堂的大悲懺法會心得分享〉 作者:王憓宴
最近參加了正覺講堂的大悲懺法會,到講堂時與會的樂眾菩薩與大衆都已經各就各位,莊嚴肅穆的講堂上,有的菩薩搭縵衣,有的菩薩穿海清,各個屏氣凝神一心專注。當大悲懺的梵唄樂眾引罄聲一下,大衆隨跟唱誦,隨聞入觀,那梵唄聲悠揚稱頌十方一切諸佛名號時,眼淚已潸然不聽使喚落下,一字一唱與佛相應感念。
作者:葉義芳
《佛說十善業道經》:「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
一、事相的看待方式
事相重不重要,我個人認為很重要,因為常常都是先從事相觀察以後,才開始探究對方背後的法義,反過來的時候也會一併被質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這個道理。但不論遇到何種待遇,事件的真相、對方的修行如何?(不論位階)真的是最重要的嗎?最值得在意的是自己面對不可愛境界會有什麼樣的心行,如果終究只能互相謾罵回擊(有世間法邏輯的人都擅長,不是學佛以後就失去這樣的能力),那學佛的受用是什麼?(至少經上應該沒有鼓吹這類的應對方式),說吃虧呢!有可能嗎?學佛之人都應該知道這樣不是佔便宜就是還債,不論對方是不是學佛人這個道理都成立。